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课DIERSHILIUKE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基本发展线索。[历史解释]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家国情怀]感悟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及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会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课标要求素养达成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日。(2)地点:北平。(3)参会成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4)内容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___________

》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_______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新民主主义临时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_________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社会主义误区警示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视角《共同纲领》的历史地位材料近代以来,举凡建立一个新政权或新国家,莫不首先制定一部根本法,以为新政权或者新国家奠定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并勾勒其统治的基本原则与政制架构。制定根本法既是开启新统治的需要,同时也为结束旧争端所必需。同样,《共同纲领》的制定也不外乎这一原因……作为《共同纲领》制定权主体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只是“全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并不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摘编自韩大元《论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定权》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同纲领》制定的背景,概括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什么职权。提示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一个崭新的政权即将建立。职权: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认知升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过渡性、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具有历史开创性。返回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概况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土地改革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稳定物价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加剧物价飞涨;市场混乱措施(1)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

”和“米棉之战”。(2)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意义(1)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2)到

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银元之战19524.抗美援朝背景(1)1950年6月25日,

内战爆发。(2)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3)以美国为首的“

”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经过(1)

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党和政府要求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

上签字朝鲜联合国军1950停战协定影响(1)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的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3)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1)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和平。(2)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势力及其战争政策,振奋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3)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4)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5)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我军积累了进行现代局部战争的重要经验。新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思维点拨视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材料195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该条例规定,在城市郊区没收和征收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城市人民政府发给国家土地使用证,保障其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障其土地使用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至于城市中的地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的做法。——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二卷)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其目的。提示特点:允许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并存;保障土地使用权。目的:适应城市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1)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在全国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2)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3)1950-1952年,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深化拓展(4)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到1952年底,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返回知识点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按照“

”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按照“

”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3)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一边倒另起炉灶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

年4月。(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

问题得以政治解决。(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1954五大国印度支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确立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印度亚非会议(1)召开:

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特点: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

参加的国际会议。(3)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4)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1955殖民国家求同存异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思维点拨视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北京终于在其后几个月开始实施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国走上了通往工业化的道路,在1953年下半年还进行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的外交姿态中,这种缓慢但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得到了体现。确实,正是在这段时期,对和平共处的强调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特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1954年6月,北京在中印联合公报中赞成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思考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深化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四大特点(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返回知识点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3)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

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生产资料公有制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1)颁布宪法: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

原则。(2)确立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3.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图解历史视角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材料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思考对图片中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提示图片信息显示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这是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视角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材料在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重工业为中心。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相当落后,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速重工业的生产和建设。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国际事务中敌对。为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必须加速发展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重工业。——摘编自刘红《新中国建立60年来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与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