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时间:120分钟总分(共100分)

一、(本题10分)(2022•陕西•西安工业大学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

《说文》有言:“俭,约也。”《玉篇》亦言:“约,束也缠也。”意即用绳子进行捆绑、

缠束。由缠束而引申出抽象意义的约束、节制,就是俭德的本义。进而,又由约束、节制义

引申出在消费财物上的具体要求:节俭、节约和不浪费。节俭节约之重点就在于少用、减用,

“少””减’,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向回缩的收敛趋势,故古人亦以“敛”释俭,如"俭者,敛也“。这

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因能直观展示出个体的节俭力度和决心而较易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

个体由此获得的强烈认同感和愉悦感,又推动其在后续行为中坚持和强化这一趋势。久之,

就会形成对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处于一个合理范围,有效防止物欲泛滥。正是基于“俭则

寡欲”的认识,人们确信"俭以养德",甚至认为“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俭德是养成廉德

的必要前提。至于其中的缘由,古人认为“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

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俭德的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首先,

劳动果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对劳

动果实的爱惜中,就包含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认可与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稼稿之艰难”以及劳动果实之不足,从而更易于生发和

强化对劳动果实的珍视情感;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劳动形式也

发生转变,故有些人对劳动艰辛的认知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开始弱化,客观上造成了毫不

在意的浪费。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果对自然资源不节制使用,即使数量充足最后也会枯竭。不仅如此,无法预知的天灾人祸

还会突然打断各类资源的生成链条,可能造成物资的严重短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俭德并不追求无限节俭,而是主张量入为出。即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规划开支,在满

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鼓励"日常有余",以为"意外横用之备”;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不过,

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巨额金钱就可以追逐奢华,肆意消费。一方面,个体金钱虽有明确归属权,

但是通过金钱消耗的资源则属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本身就与节俭要求

相背离。因此,人们赞誉那些贵而持俭、富而居俭的典范,这些人虽身居高位或家境富足,

但都崇俭戒奢。

俭德并不以对财富的绝对占有为至善,而是主张不吝不啬。吝、啬、俭三字的引申义都

有强调爱惜外物的意思,但又具有本质的区别。俭的核心是"节己不节人”,要节制和控制的

乃是自身的物欲和财物消费;至于对他人的救济援助,则尽可慷慨大方,并不需要刻意节制;

但吝啬则不同,由于对财物过度爱惜,所以根本不舍得花钱救助他人,节己亦节人。因此,

我们在道德实践中要崇俭戒吝,积极弘扬自身虽节俭质朴但却能恤贫救苦的美德和行为。

崇俭反奢,始终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之一。深入理解俭德意蕴,有助于人

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俭德。

(摘编自王颖《俭德的三重意蕴》)

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俭德的重点是少用、减用,这样消费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地使物欲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B.俭则寡欲,节俭有助于君子养成廉德,但是对节己亦节人的小人则难以产生多少影响。

C.虽然现代社会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节制使用,依然要居安思危。

D.古人和现代人对劳动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程度不同,决定了古今人俭德方面的差异很大。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形成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

B.文章多次引经据典,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也表明个人高度重视"俭"文化。

C.文末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俭与吝、啬的区别,得出要对己节俭、救济贫苦的观点。

D.文章通过俭以养德、爱物惜物、崇俭戒吝三个方面诠释"俭德”的意蕴,层次分明。

3.(4分)以下不能印证原文中关于俭德最低标准的实质的体现的一项是()

A.唐朝颜仁郁《农家》中的“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B.唐诗《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清朱柏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答案】LC2.A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样消费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地使物欲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偷换概念,不是"这样消费",

而是"这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

B."对节已亦节人的小人则难以产生多少影响〃表述不当,原文说"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

罪丰家",意思是小人寡欲则能小心谨慎、节约用度,从而远离罪恶,使家境富裕。

D.因果不成立。原文说“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中,包含着理解、认可和尊重",并非因果关系。

退一步说,纵然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也不是后果的全部原因,故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先提出论点"错误,文章没有先提出论点,而是先强调俭德的价值意义,然后从三个

层面来论述俭德的意蕴。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俭德的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C.描写男女各司其职的劳动场面,不能印证关于俭德最低标准的实质的体现。

故选C。

二、(本题18分)(2022•四川省绵阳江油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

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我们以

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

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

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

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

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整个盛唐气

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

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

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

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起《国风》来说

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

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

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

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

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

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

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

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

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

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

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

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的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

象”。

盛唐气象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无数优秀的诗人都为这一气象平添了春色,它也是

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

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

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4.(6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是只有揭露黑暗的作品才有思想性,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而有

思想性的作品不会出现揭露黑暗的文字。

B.盛唐时代,人民的力量高涨,人民喜欢歌颂正面力量的作品,比如李白的作品就是不喜

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C.李白《将进酒》中有关"万古愁”的文字,是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境界的发展,感情

虽然沉重,但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D.盛唐时代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所以盛唐气象呈现鲜明、开朗、深入浅出,

以及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等特征。

5.(6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李白《将进酒》和李煜《虞美人》中的愁进行了对比,突出两者的差异。

B.文章以王昌龄的诗歌为例,论证了饱满蓬勃、以小见大才是盛唐气象的特点。

C.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总结论点,环环相扣。

D.文章将文学作品追求理想和描述黑暗并举,分析两者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6.(6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

艺术风格与盛唐气象接近,是盛唐气象的渊源和先声。

B.诗风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盛唐时代,性情相对于战国时期更为平易开朗,是因为盛唐

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

C.李煜的《虞美人》中,描写愁的文字是名句,与李白的《将进酒》有相似的地方,但李

煜《虞美人》中的相关文字境界与《将进酒》全然不同,没有盛唐的气象。

D.盛唐时代具有饱满的生活热情,对新鲜事物敏感,诗歌作品中,即使是千愁万绪也仍然

开朗,这个时代的美学造诣像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

【答案】4.C5.B6.A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A."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会出现揭露黑暗的文字〃表述不严密,由原文"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

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可知,有思想性的作品不

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B."比如李白的作品就是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错误,由原文"李白是盛唐时

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

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可知,此说法于文无据。

D."盛唐时代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所以......”因果关系颠倒。原文"因为它鲜明、

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

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

故选Co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以小见大才是盛唐气象的特点”表述不严谨,由原文"它夸大到伯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

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以小见大只是盛唐气象的特点之一。

故选Bo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艺术风格与盛唐气象接近,是盛唐气象的渊源和先声”错误,由原文"它不同于战国时代,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起《国风》来

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可知,盛唐时代与屈原所处的

战国时代不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而与《楚辞》风格不同。

故选Ao

三、(本题18分)(2022•广西南宁•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基于契约关系

产生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

思想观念。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法治意识、契约精神、

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契约精

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必要对契约精神的渊源进行梳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创新契约精神培育。

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精神

包含了对契约的敬畏与尊重,人们在订立、履行契约过程中形成了立信、结信、征信的习惯

以及平等意识、公平意识等。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

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所得除了用于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也用于交换其他产品以改善生活和

提升劳动效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市贸易,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重视保护商品交易的

契约行为。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约定不胜枚举,例如,春秋战国时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攻守约定,汉朝和亲盟约,宋朝城下之盟、;亶渊之盟等。最后,不论是儒

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倡导守信的道德品质,主张不论是君主、官吏还是百姓都应当重

信守诺,这些思想和相应的教化措施客观上起到了教育、引导所有人遵守规约、涵养契约精

神的作用。

契约精神在西方国家也有其相应的经济、政治渊源。在经济方面,西方国家较早形成和

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和信用体系。在政治方面,17—18世纪有着大量的

关于自然状态和契约理论的研究。传统的契约理论认为,人类基于其社会性而订立契约以建

立家庭、团体、政府、国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将契约理论建立在利已主义基础上,认为国

家的本质就是人们订立契约对其授权,进而形成运用缔约者全部力量来维持和平的人格。

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这决定了契约行为的善良本质和诚信

导向。“仁”的最初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之后才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中道德品质

的概括和统称。一方面,在契约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双方的行为客观上可能会发生偏差,背

离了立约本意,而“仁”作为伦理核心促使双方进行自我的道德反思和道德约束,共同致力

于弥补漏洞、缓和矛盾。另一方面,“仁”确保了契约本身的内容符合道德规范。契约自由

是契约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是否订立契约、订

立何种契约、与何人订立契约等。但是,契约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需

要受到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公序良俗的制约,否则就会出现悖逆伦理的情况。

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精神以“义”作为价值导向,这决定了契约行为在义和利之间的平

衡和取舍标准。儒家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求义还是求利是考察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之一。

《孟子•告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虽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局限性,例如把仁义道德和财利对立起来,

认为商贾重义就难以获利,但是重义轻利观作为一种伦理原则,清楚地阐释了我国传统的价

值选择原则,能够引导人们在订立和履行契约时将道义置于首要地位,在利益和道义发生冲

突时能够按照道义做出取舍,这对于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有着一定的

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滨、陈律《新时代契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7.(6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契约精神表现为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

B.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商品交易的契约行为受到法律制度的重视和保护。

C.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倡导守信的道德品质,这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契约精神的政治渊源。

D."仁"是儒家思想中道德品质的概括和统称,后来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的含

义。

8.(6分)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之间的攻守约定为例,证明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厚

的政治渊源。

B.文章对契约自由的辩证分析,阐释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仁"确保了契约的内容符合道德

规范。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对契约精神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D.文章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语句,阐明中国传统社会契约行为在义和利之间的平衡和取舍标

准。

9.缶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将契约理论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缺乏对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

益的尊重。

B."仁"是中国传统社会契约精神的伦理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双方共同弥补契约实

施时产生的漏洞。

C.契约自由的相对性是指主体虽有订立契约的相关选择权,但又需接受法律规范、道德规

范和公序良俗的制约。

D.把仁义道德和财利对立起来,认为商贾重义就难以获利,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历史和社

会局限性。

【答案】7.A8.C9.A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错误,原文是"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

经济发展模式”。

C."......契约精神的政治渊源”错误,第二段首句提及的“经济、政治、文化渊源”分别对应该段

文本的"首先""其次"和"最后"三个部分,由此可判断出选项里的"政治渊源"应为"文化渊源"。

D."......概括和统称,后来……亲近、友善的含义”错误,先后顺序颠倒。原文第四段为:"仁"

的最初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之后才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中道德品质的概括和统称"。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最后没有总说契约精神,故本文为总分结构。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缺乏对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尊重"错误,属主观臆断,原文第三段表述为:"英国哲

学家霍布斯将契约理论建立在利已主义基础上,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人们订立契约对其授权,

进而形成运用缔约者全部力量来维持和平的人格",文中没有相关内容,根据文意也无法做

此推断。

故选

Ao

四、(本题18分)(2022•四川•石室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隔”与“不隔”的分别,目:陶谢之诗不隔,延年

则稍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

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则隔矣。

他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在这些实例中王先

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

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

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谢

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

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

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氏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

有可商酌处。诗原有偏重“显”和“隐”的两种。王氏的“语语都在目前”的标准太偏重

“显”。“显”易流于粗浅,“隐”易流于晦涩,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毛病。但是“显”也

有不粗浅的,“隐”也有不晦涩的,持门户之见者似乎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希望一

切诗都“显”,也不能希望一切诗都“隐”,因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一切要能用眼睛看得

见,所以要求诗须“显”,须如造型艺术。也有人接受诗偏重听觉与筋肉感觉,最易受音乐

节奏的感动,所以要求诗须“隐”,须如音乐,才富于暗示性。所谓意象,原不必全由视觉

产生,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产生意象。不过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在欣

赏诗或创造诗时,视觉意象也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明显的人数占多数。

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

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悔圣俞说诗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看到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的道理。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

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

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诸句,在写景中为绝作,妙处正在

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

苑横空,下虢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请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

的毛病也就在不显。温庭篇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演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

断白频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

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

(摘编自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10.(6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隔"与"不隔"的分别,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但有对"隔”

与"不隔”的态度。

B.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晰,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

国维先生更为详尽。

C.诗原有偏重"显"和"隐"的两种,但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所以"显"

诗比"隐"诗更优秀。

D.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

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

11.(6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直接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的"隔"与"不隔"的区别,旨在引出本

文的话题"诗歌的显和隐"。

B.文章第二段以欧词为例,分析春草意象在欧词中"隔"的原因,说明诗歌中"隔"与"不隔"

的分别,从而辨析意象和情趣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认为王国维的“不隔”的标准不够公允,然后从辩证的角度提出显与隐的关系,

并且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了原因。

D.文章第四段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例证、对比等,道理与例子紧密结合,阐述了

诗歌的显与隐的不同功用。

12.(6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最不符合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B.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C.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答案】10.C11.B12.C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所以,显,诗比,隐,诗更优秀"说法错误,原文是"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明显的人数占多数〃,

这只能说明人们更愿意读"显”类诗。不能说明哪类诗歌更优秀。

故选Co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说明诗歌中,隔,与,不隔,的分别,从而辨析意象和情趣的关系"说法错误。第二段以欧词为

例,从意象和情趣的关系的角度来谈"隔"与"不隔"分别的原因。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朱光潜的"言情时要隐"观点是说诗歌表达情感时要隐晦,不能直接把感情表达出来。

A.诗句中诗人抓住银河这个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隔河落泪、

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表达情感含蓄。

B.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

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

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中可知情感寓于其中。为隐的特点。

C.从文中“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可知,选项中"销魂"一词明显

的表达了相思的情感,属于"显"。

D.水流花落,春去人逝,通过意象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为隐的特点。

故选Co

五、(本题18分)(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有自身发展道路与特点,红人文化是典型代表。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

象征,也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基础。所以,红

山文化研究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紧密相连。

“文化自觉”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提出背景是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要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必须对自己历史文化有“自知之明”,即费先生此前提出的中华民族

和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费孝通先生曾发表《北大百年与文化自觉》一文,

他认为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是几代北大人的成果,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文

化自觉。”

此后,由费先生倡议,召开多次以“中国古代玉器与文化传统”为题的学术会议。第一

次会议以红山文化玉器及以玉为礼到以玉比德为主要内容。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

探》一书中,也以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为主要内容。

苏秉琦先生的六大区域划分理论中六大区系分成两大块:一块面向大陆,一块面向太平

洋。这六大区系各自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影响是相互的,一般以为是

中原向四周扩散。苏秉琦先生提出,山西陶寺与其周围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不是一支蜡烛向

周围放射,而是四周向中原汇聚为主导方向。这个观点,现在被大家广泛接受。同时,苏秉

琦先生深入思考的是“对中国文化传统(长期起积极作用的因素)如何从星星之火成为燎原

之势,从涓涓细流汇成长江大河这个千古之谜,从考古学寻找‘破密'的钥匙。”回答了中

华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的根本原因。红山文化在说明这两大课题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料。

红山文化考古百年(1921-2021),以牛河梁遗址发现为界分为前六十年和后四十年两

大阶段。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对红山文化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牛河梁祭祀型遗址归纳起来

有两个特点:一是祭祀遗存的规范化,如坛庙冢和玉器的形制结构组合等:二是祭祀礼仪的

制度化,如葬玉组合制度,这背后是信仰的体系化。牛河梁祭台三层,明确是祭天用的。祭

天和祭祖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礼仪。祭坛又同女神庙一南一北,既成组合,又有南北中轴线的

布局。这种祭祖与祭天的礼仪,祭祀建筑的类型、组合、结构、布局,特别是祭天遗迹方位

(南郊)结构(三环式圈丘坛体),从五千年前文明起源经秦汉、北魏、隋唐一直延续到明

清时期。

南北交汇在红山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突出表现为玉器与彩陶的对话。彩陶与

玉器,是史前时期艺术含量较高的两种文化因素,它们在距今约六至五千年前后遍布中华大

地,却各有主次,且一西一东各有主要分布地域。只有红山文化为彩陶与玉器并重又互有影

响。而且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上有彩陶筒形器,女神庙出土了彩陶祭器,红山文化特有的龙鳞

纹是吸收仰韶文化彩陶技法形成的文化特色。红山人将外来因素神圣化,以此来理解苏秉琦

先生所说的“华山玫瑰燕山龙”。

红山文化是南北交汇的结晶。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可以看作是以龙和

华(花)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共同体结合到一起,迸出的文明“火花”。

文明能够传下去就是文明,文明起源是以传递为标准的,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汇集到

一起,中国有了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

(摘编自李富《郭大顺:红山百年与文化自觉》)

13.(6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时期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必须努力达成对自己的文化自觉。

B.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华文明六大区系以中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该理论被广泛接受。

C.牛河梁时期的祭祀遗存规范化、礼仪制度化、建筑特色化等,影响延续到明清。

D.南北文化交融构成了红山文化的显著特色,显示了红山文化强大文化吸收能力。

14.(6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文化自觉",深入地论述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表现及其

意义。

B.文章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和苏秉琦的理论,充分证明了苏秉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

的价值。

C.阐述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对红山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意义时,采用了举例论证、归纳论证

等方法。

D.文章以玉器与彩陶两种文化因素作为例证,论证了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文

明形态。

15.(6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道路与特点,既可以

作为象征也堪称实证。

B.费孝通倡议召开的学术会议主题内容与苏秉琦著作主题内容一致,这是费孝通推崇苏秉

琦并与之合作的基础。

C.研究红山文化,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中长期起积极作用的因素,理解中华

文明绵亘不断的缘由。

D.五六千年前遍布中华大地的玉器和彩陶分属西东两个地域,在红山文化中交融,它们都

是中国历史中的要素.

【答案】13.B14.A15.B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华文明六大区系以中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错误,原文"一般以为是中原

向四周扩散。苏秉琦先生提出,山西陶寺与其周围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不是一支蜡烛向周围

放射,而是四周向中原汇聚为主导方向",可见,以中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是一般的观点,

不是苏秉琦先生的观点。

故选Bo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充分证明了苏秉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的价值"错误,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和苏秉琦

的理论,是为了证明红山文化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C."归纳论证"错误,阐述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运用了举例论证,没有运用归纳论证。

D."论证了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无中生有,原文"南北交汇在红山文化

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突出表现为玉器与彩陶的对话”以玉器与彩陶为例,是为了论证

"南北交汇在红山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故选Ao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是费孝通推崇苏秉琦并与之合作的基础〃错误,原文"他认为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源

新探》一书'是几代北大人的成果,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

明起源新探》一书中,也以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为主要内容"有费孝通对苏秉琦先生《中

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的肯定,但没有与之合作的说法。

故选Bo

六、(本题18分)(2022•江西•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发展外部环境长期面对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和全局面貌,又要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丰富内涵、推动力量和演进方

向。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

性明显增加。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成为大变局中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新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带来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跃升,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影响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

化遭遇波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经济低迷甚

至衰退,意识形态领城冲突激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

调整,多种因素叠加交织、共同作用,加剧着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经济全球化根本方向没有变,但发生波折和遭遇逆流,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推动力量发生

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

的历史大势,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国利益。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

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经济全球化长期趋势和根本方向不会改变。当前,经济

全球化遭遇逆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