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案例二(课件)_第1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案例二(课件)_第2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案例二(课件)_第3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案例二(课件)_第4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案例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日世界,已经没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以及在战争后与唯一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号称“北极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通常所说的苏联。当时,苏联为了与美国争霸,是怎样壮大社会主义力量的?苏联又是如何解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东欧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导入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时间:1949年。国家: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影响:(1)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2)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建立经互会是苏联针对美国在欧洲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而进行的反击措施,一方面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使社会主义力量在欧洲得以壮大。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留念中苏建交时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影响: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签订的条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苏联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材料一(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二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生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约0.12万台,洗衣机约0.03万台。农业的情况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材料一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了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材料二推广种植玉米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材料三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园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深入持续下去,在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国家又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农业发展指标,要求在短时期内农业产量赶超美国,于是高征购政策再度推行,农民的负担又趋加重。赫鲁晓夫不顾国情,盲目地要求将牧草地改种玉米,造成饲料粮的短缺。新垦区因不注意生态保护而导致土壤的沙化,收成递减。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抵消了农业改革的正面效应,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又陷入了困难境地。

材料四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根据1957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的决定,撤销了25个中央级部委,设置105个经济行政区,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管理。显然,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只是在“条”与“块”之间进行了权力的调整。其结果,在削弱中央官僚主义的同时助长了地方的官僚主义,并由此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为了对这种改革的负效应进行补救,重新设立了中央一级的专业管理委员会,经济行政区也作了合并,调整为47个。这些措施实际上又使工业管理体制回到了原来的轨道。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政治上,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历史进入了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时期。

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改革的重点: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结果: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内容:都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结果:都失败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此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政治极度腐败、经济大幅下滑、民族矛盾公开尖锐化……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历史关头。戈尔巴乔夫借鉴和吸收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开始对苏联社会进行一场艰难而有雄心勃勃的改革。

材料一198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必须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1987年底召开全会,批判了管理经济的行政指令方案,明确表示支持彻底的经济改革;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改革带来生产的严重破坏和经济危机,1986—1988年,年均赤字430—440亿卢布,消费品市场日益恶化,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消费品中95%缺货。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二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材料一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哪一方面?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戈尔巴乔夫首先在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结果失败,造成经济的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材料一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的若干重大措施,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宣布,“要根本改变我们的政治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和“舆论多元化”。1990年7月,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修改苏联宪法中关于“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是苏联政治体系、国家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核心”的条文。修改这一条的目的是取消一党制,向政治多元化,多党制过渡。于是,各种政党和政治派别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到苏共解体时已有500多个形形色色的政党、6万多个“非官方组织”。结果

材料二

立陶宛人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从苏联独立出去

材料一反映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改革导致了怎样的后果?戈尔巴乔夫后来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提问时说:“这些事情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东欧剧变的原因东欧剧变

材料反映了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没有找到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照搬苏联模式;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材料一由于经济停滞,商品长期匮乏,供应紧张,当时的波兰处于严重困境。……波兰政局的动荡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紧随其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先后发生动乱,并最后结束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材料二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美国时代周刊》东欧剧变的表现

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东欧剧变的实质东欧剧变的启示

①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和其他几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通过电视台和电台向全国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企图夺取苏联最高权力,但在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和西方国家的反对下,政变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此次事变之后,叶利钦迅速掌握了俄罗斯境内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由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有关“八一九事件”的信息?“八一九事变”时间:1991年8月19日。

经过: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

目的: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

结果: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影响: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苏联解体的时间时间是1991年年底。

①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②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③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苏联解体的实质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材料一到20世纪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

——《俄国史》材料二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苏联解体的教训由材料一、二可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忽视党的自身建设上,败在了丧失民心上!

材料三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苏联改革的失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