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课件_第1页
中央银行学课件_第2页
中央银行学课件_第3页
中央银行学课件_第4页
中央银行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

第一節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及調控體系中的作用一、貨幣政策的內涵二、貨幣供求與社會總需求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四、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一、貨幣政策的內涵(一)貨幣政策的定義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和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貨幣政策作為一種宏觀經濟政策,是實現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目標的核心所在。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特點在於它不是僅僅影響國民經濟的某個方面,而是作用於整個社會經濟。一、貨幣政策的內涵(一)貨幣政策的定義通常由一國的中央銀行來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國家可以通過中央銀行的特殊地位和金融機制來採取措施,影響市場信用量和貨幣供給量,以實現國家管理和干預經濟的要求。例如,中央銀行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量,提高或降低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放寬或限制貸款條件、建立貨幣制度的規定以及政府借款、國債管理、財政收支等可能影響貨幣數量的行為,都屬於貨幣政策的範疇。一、貨幣政策的內涵

(二)貨幣政策的內容與特徵1.貨幣政策的內容

一個完整的貨幣政策體系包括政策目標、實現目標的政策工具、監測和控制目標實現的各種操作指標和仲介指標、政策傳遞機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內容,並通過逐級傳遞關係,由相應的經濟變數相互作用,實現最終目標。一、貨幣政策的內涵

(二)貨幣政策的內容與特徵2.貨幣政策的特徵

(1)貨幣政策是一項總量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結構調整主要是由產業政策等來完成,而貨幣政策則主要通過對貨幣的調控來實現對社會總需求的調控,從而對市場產生影響,實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及對其方向的引導。一、貨幣政策的內涵

(二)貨幣政策的內容與特徵2.貨幣政策的特徵

(2)貨幣政策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貨幣的供給形成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能力,貨幣對商品和勞務的追逐形成社會總需求;利率水準的變化將通過對進出口貿易、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形成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3)貨幣政策調節機制的間接性。貨幣政策並不直接作用於市場主體、干預經濟主體行為,而主要是通過貨幣供給量、信用總量、利率水準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對經濟行為主體產生間接作用。一、貨幣政策的內涵

(二)貨幣政策的內容與特徵2.貨幣政策的特徵(4)貨幣政策目標的長期性。一國在一定時期內要實現的貨幣政策目標是穩定的,以保證其經濟金融的穩定,具有長期性。因此,貨幣政策是一種結合短期性與長期性、運用短期性的政策調節措施來達到長期目的的工具。一、貨幣政策的內涵

(三)貨幣政策的功能貨幣政策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之一,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有:1.促進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均衡,保持幣值穩定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調節貨幣供給量,影響貨幣總需求,促進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達到維持物價水準和穩定幣值的目的。一、貨幣政策的內涵(三)貨幣政策的功能2.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經濟的穩定增長有利於一國的長治久安、繁榮發展,因此各國政府都竭盡全力採取各種措施促進本國經濟增長.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實施貨幣政策,反向操作,改變貨幣供給量來影響總需求。一、貨幣政策的內涵

(三)貨幣政策的功能3.促進充分就業,維護社會穩定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可以影響貨幣供給總量、經濟規模和速度,從而對就業水準產生影響,提高就業率,維護社會穩定。

4.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匯率相對穩定貨幣政策通過協調外幣政策、控制本幣供給、適時調整利率和匯率等手段,能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一、貨幣政策的內涵

(三)貨幣政策的功能5.保持金融穩定,防範金融危機中央銀行通過及時、適度地使用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社會信用總量,有利於抑制金融泡沫和經濟泡沫的形成,避免泡沫對經濟尤其是金融部門的衝擊,保持金融穩定和防範金融危機。二、貨幣供求與社會總需求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研究貨幣供求與社會總供求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圖8—1來表示。二、貨幣供求與社會總需求

1.貨幣供給促使社會總需求的形成因為任何需求都是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只有通過貨幣的供給,需求才得以實現。因此,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的貨幣收支流量構成了當期的社會總需求。一般來說,貨幣供求量的變化都會引起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傳統經濟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形成總需求。二、貨幣供求與社會總需求1.貨幣供給促使社會總需求的形成一定量的貨幣供給量變化以後,能否引起社會總需求量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貨幣供給量中潛在性貨幣和流通性貨幣的比例,流通性貨幣所占比例越高,引起社會總需求的變化越大,反之越小;二是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貨幣流通速度越快,引起社會總需求的變化也越大,反之越小。二、貨幣供求與社會總需求2.社會總需求影響社會總供給

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總體上來說是屬於買方市場,不再是過去由供給決定需求,社會的需求傾向越來越影響著社會供給方向,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必須以顧客需求為取向。社會總需求對總供給的作用是通過其自身總量和結構的變動實現的。價格是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而發生波動的,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是保證物價基本穩定的前提。二、貨幣供求與社會總需求

3.社會總供給決定了真實貨幣需求因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貨幣來表現或衡量其價值量的大小,並通過與貨幣的交換實現其價值。因此,有多少社會總供給,必然就需要相應的貨幣量與之對應。

二、貨幣供求與社會總需求4.貨幣需求決定貨幣供給就貨幣的供求關係而言,客觀經濟過程中的貨幣需求是基本的前提條件,貨幣的供給必須以貨幣的需求為基礎,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就是要使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相適應,以維持貨幣的均衡。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2.貨幣政策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由於對價格調節機制的觀念不同,不同經濟學流派對貨幣政策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及其程度認識有所不同。由於經濟人對貨幣政策的理解、預期和反應速度不同,所以貨幣政策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程度與影響速度也有大小與快慢之分,同時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也會有所側重。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一)貨幣政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貨幣供給是內生變數還是外生變數貨幣供給究竟是內生變數,還是外生變數,其實質反映了貨幣當局與貨幣供給變數之間的關係,即貨幣政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內生變數,又稱非政策性變數,它是指貨幣供給量這一變數變動,不是由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決定的,而是純粹由經濟機制內部的經濟因素所決定的。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一)貨幣政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貨幣供給是內生變數還是外生變數外生變數,又稱政策變數,它是指這一變數的變動不是由客觀經濟決定的,而是由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所決定的。貨幣供給量首先應該是一個外生變數。同時又是一個內生變數。因為它還受制於客觀經濟過程。正是由於貨幣供給量的這種內生性質,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和調節才存在很多障礙,貨幣政策實施效果也相應會大打折扣。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1.貨幣政策對產出、就業和通貨膨脹的影響貨幣金融是國家經濟的重中之重,因此貨幣政策的調整對產出、就業和通貨膨脹的影響是顯著的。以利率為例,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時,意味著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銀根較松,市場資金充足,會刺激投資需求,社會產出增加,相應就業率上升(失業率降低),根據菲利普斯曲線,可以得出通貨膨脹率也會隨之上升。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三)有關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歧1.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論古典學派認為,假如貨幣當局增加名義貨幣供給量,則會導致利率下降,刺激投資,造成需求過剩,由於經濟活動始終處於充分就業水準,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在垂直的總供給曲線上,總需求無論怎樣變化,都不會改變收入水準。實際上擴張性貨幣政策也不會改變總需求。所以,在古典學派看來,貨幣政策的實施,除了引起價格水準變化以外,對收入、就業、總需求、投資、實際工資及利率等變數都無影響,貨幣必然是中性的。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三)有關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歧2.早期凱恩斯主義者的貨幣政策“非危機時期的有效論”凱恩斯從貨幣供給對利率的影響以及利率變動對總需求的影響出發,論證了貨幣政策在危機時期無效,而在非危機時期卻有不同程度的有效。在經濟危機時期,資本的邊際效率極低,利率降到很低的程度,債券價格也會相應達到頂點,此時貨幣的投機需求無窮大,貨幣供給的增加都將流入流動性陷阱。這意味著貨幣供給的增加無助於經濟走出蕭條。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三)有關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歧3.弗裏德曼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弗裏德曼採用“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來闡明在適應性預期下,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效應。在適應性預期、自然率假說和黏性價格的基礎上,弗裏德曼建立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並將其區分為短期和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三)有關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歧

3.弗裏德曼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他認為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於自然增長水準的曲線,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則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如圖8-2示QE1E2AD1AD2LASSAS2SAS1Qn圖8-2弗裏德曼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三)有關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歧3.弗裏德曼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在於:貨幣政策在短期內是有效的,但從長期看,旨在降低失業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由於公眾適應性預期的存在,只能是通貨膨脹率一步一步上升,而不能使失業率降低到自然失業率以下。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三)有關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歧

4.盧卡斯的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理性預期使中央銀行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擴張性政策只會帶來通貨膨脹而非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在長期與短期均是無效的。理性預期學派假定,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價格具有完全彈性,人們能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知識和資訊作出切合未來實際的最佳預期。人一旦獲得新的資訊,就會立即調整其預期並採取明智的行動。因此,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政策在總體上是無效的。三、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三)有關貨幣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歧新凱恩斯主義從工資和價格黏性、企業利潤最大化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預期這三大假設前提出發,認為市場不能出清,宏觀經濟處於非瓦爾拉斯均衡狀態,貨幣等名義變數的變動會導致實際產出和就業等實際變數的波動。即使公眾完全預期到貨幣政策的變動,價格也不能完全調整,貨幣政策仍然能影響實際產出,貨幣政策依然有效。四、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

從理論上看,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財政政策並列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最重要、運用最多的調控手段。貨幣政策是一種總量調控手段,作為重要的間接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貨幣政策在保持幣值穩定、金融經濟穩定和總量平衡、促進充分就業、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四、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

從實踐上講,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通過國家計畫、財政政策、對外經濟政策等與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來實現。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貨幣政策較其他調控手段來說,是一種更基礎、影響力更大、影響範圍最大的調控手段。中央銀行通過貸款限額、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調控金融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和貨幣流通速度,從而對社會生產和流通進行有效的調控,影響宏觀經濟方針和政策總和。四、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

貨幣政策是發達國家間接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之一。貨幣當局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保持幣值穩定,在通貨膨脹與就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為經濟快速穩健發展找到一個著力點,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維持外匯穩定,保持金融穩定,防範金融危機的產生。貨幣政策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現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存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四、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

宏觀經濟運行的複雜性決定了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貨幣政策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政策等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根據經濟運行情況有針對性地採用適當的政策搭配,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度控制貨幣信貸規模,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防止通貨膨脹和金融風險。

第二節貨幣政策的目標選擇一、貨幣政策目標體系二、貨幣政策目標三、貨幣政策目標的統一性與矛盾性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一、貨幣政策目標體系

貨幣政策目標是指中央銀行採取調節貨幣和信用的措施所要達到的目的。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首先要有貨幣政策目標,確立了目標才能選擇和運用合適的操作指標和政策工具,進而建立貨幣政策體系,運用貨幣來調控經濟。按照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目標的影響程度、速度及施加影響的方式,貨幣政策目標可以劃分為最終目標、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有機地組成貨幣政策目標體系。一、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最終目標,一般亦稱貨幣政策目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的操作在一段較長時期內所要達到的最終宏觀經濟目標。操作目標是指中央銀行選定的能被貨幣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與仲介目標聯繫緊密的金融變數,如準備金、基礎貨幣或利率。仲介目標是介於最終目標和操作目標之間,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對最終目標產生直接作用,為此,銀行需要選定一些能夠以一定的精度達到的變數作為觀測指標,這些變數就稱為仲介指標。一、貨幣政策目標體系

最終目標、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受中央銀行控制的程度從弱到強,而與宏觀經濟的相關程度則從強到弱,三者構成了一個有機的貨幣政策目標體系。其相互關係如圖8—2所示。二、貨幣政策目標

(一)幣值穩定幣值穩定,就是設法使一般物價水準在短期內不發生顯著的或急劇的波動,呈現基本穩定的狀態。首先,這裏的物價指的是一般物價水準,而非個別商品或勞務的價格。其次,定義中“在短期內不發生顯著的或急劇的波動”,說明幣值穩定不是絕對靜止的,可以有一定的波動,但波動不能過大.再次,穩定幣值包含一定程度的物價變動,但變動的幅度究竟有多大才可以視為幣值穩定,超過什麼樣的上限才是幣值不穩,則是一個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的問題。二、貨幣政策目標

(一)幣值穩定在實際應用中,衡量物價的指標主要有三個:一是GNP(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二是CPI(消費價格指數),三是批發價格指數.總之,幣值穩定的實質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防止物價普遍地、持續地、大幅度地上漲。所以各國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都力求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二、貨幣政策目標(二)經濟增長一國經濟增長既是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物質保障,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有利於增強中央銀行政策調節的經濟承受能力,使貨幣增長調節擁有更廣闊的迴旋餘地,因此各國都把經濟增長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二、貨幣政策目標(二)經濟增長關於經濟增長的定義通常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就是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或者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就是指一國生產商品和勞務能力的增長,或者說,經濟增長代表一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展。二、貨幣政策目標(三)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針對所有資源而言的,它不僅包括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就業,還包括其他生產要素的“充分就業”,即充分利用。充分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並且自願參加工作的人,都能在比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合適工作的一種狀態。對充分就業的衡量一般通過失業率反映出來。所謂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與願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總之,失業率越高,距離充分就業就越遠,反之則越接近充分就業。二、貨幣政策目標(三)充分就業

導致失業的原因有很多,結構上的、技術上的、季節性的,等等。美國對失業的定義以及其失業原因表述為:美國勞動統計局對失業的定義是:凡年滿16周歲、在一星期內沒有活幹因而沒有工資或利潤收入而又積極尋找工作的人,應列為失業。自願性失業是指勞動者不願意接受現行的貨幣工資水準和現行的工作條件而自願放棄工作所引起的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由季節性、技術性及經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轉換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許多工人在找到新工作之前總是處於失業狀態。二、貨幣政策目標

(四)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入和貨幣支出相抵後基本平衡,即略有順差或略有逆差。一個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無論是過多逆差還是過多順差,都會給該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各國中央銀行歷年來都十分重視對國際收支平衡的研究,並將其納入貨幣政策目標。二、貨幣政策目標

(五)金融穩定歐洲中央銀行有關金融穩定的定義表述為:金融穩定是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市場基礎設施運行良好,能抵禦各種衝擊而不會降低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的一種狀態。美國經濟學家米什金認為,金融穩定緣於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的、能有效提供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機會而不會產生大的動盪的金融體系。金融穩定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動態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種金融運行的狀態,體現了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的要求,服務於金融發展的根本目標。二、貨幣政策目標

(六)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演變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經歷了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都有所調整。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以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計畫。第二階段(1984—1994)發展經濟、穩定幣值的貨幣政策目標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穩定貨幣作為貨幣政策目標三、貨幣政策目標的統一性與矛盾性(一)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一般說來,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是相互促進的,就業人數越多,經濟增長速度就越快,而經濟增長速度越快,相應為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機會也就越多。因此,在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對失業的治理和對經濟增長的刺激其實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刺激經濟增長就意味著擴大就業,遏制過熱就意味著增加失業。三、貨幣政策目標的統一性與矛盾性

(二)穩定幣值與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的關係關於穩定幣值與促進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從理論上講,這兩者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幣值穩定,就能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從而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同時,若經濟能夠保持穩定的增長,那麼穩定幣值也就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

(二)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方法1.“相機”抉擇法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及不同經濟金融環境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也是不同的。在調節經濟時,貨幣政策模式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貨幣政策的取向主要取決於當時的經濟狀況,究竟採取何種貨幣政策目標以及不同政策目標之間怎麼搭配,應該以相機抉擇為上。三、貨幣政策目標的統一性與矛盾性

(二)穩定幣值與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的關係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說明的就是穩定幣值和充分就業之間的交互變化。穩定幣值和充分就業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若中央銀行推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則會導致利率下降,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社會總需求,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就業機會,即以犧牲幣值穩定為代價來換取充分就業。三、貨幣政策目標的統一性與矛盾性

(三)穩定幣值與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的關係

幣值穩定是金融穩定的重要條件,但是幣值穩定並非實現金融穩定的充分條件。相對較低且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可以給市場主體以穩定的預期,保持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轉,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幣值不穩定的情況下,市場主體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運行的成本升高,交易過程易受阻礙,增加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同時,金融失衡或不穩定的情形在幣值穩定的環境下有時也會累積和發生。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一)貨幣政策目標選擇的理論1.單一目標論單一目標論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強調保持幣值與物價穩定的單一目標,認為在雙重目標下,經濟增長的目標會淹沒穩定幣值的目標。另一種觀點則強調促進經濟增長的單一目標,當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穩定幣值的目標發生衝突時,穩定幣值的目標要服從於經濟增長的目標。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一)貨幣政策目標選擇的理論2.雙重目標論雙重目標論認為穩定幣值和經濟增長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經濟增長是穩定物價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能促進有效供給的增加,從而保持幣值持久穩定;反過來,穩定幣值是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因為幣值不穩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主張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要同時兼顧穩定幣值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雙重目標。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一)貨幣政策目標選擇的理論3.多重目標論多重目標論認為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之一,其制定不應該僅僅局限於穩定幣值、促進經濟增長等一個或兩個目標,而應該在總體上兼顧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多重目標,不同時期以不同的目標作為相對重點。在過去多年內,我國一直是以多重目標為主流,但兩者存在較嚴重的衝突,往往顧此失彼,以犧牲穩定幣值為代價求得經濟增長,結果不僅幣值無法穩定,經濟也難以充分發展。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二)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方法2.“逆經濟風向”抉擇法這是一種依經濟週期變動而確定貨幣供給量的方法,也是當前採用的較為普遍的辦法。一般而言,採用這種辦法的國家,在經濟衰退時期,把刺激經濟增長、維持充分就業作為最主要目標;在經濟高漲時期,則把穩定物價和平衡國際收支作為主要目標。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二)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方法3.“簡單規則”抉擇法簡單規則”抉擇法主張不以主觀判斷為准,而是按一套既定的簡單規則來行事,這是貨幣主義學派的代表弗裏德曼提出來的。他認為保持一種穩定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比選擇其他方法來執行貨幣政策更為重要。因為當今資本主義國家貨幣政策追求的目標大都是多重的,包括經濟增長、穩定幣值、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等。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二)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方法4.“臨界點”抉擇法“臨界點”抉擇法的理論依據是菲利普斯曲線所揭示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負值關係。即失業率越低,通貨膨脹率越高;反之,失業率越高,通貨膨脹率越低。這種觀點主張根據社會承受能力確定一個安全區,在安全區內,政府不必採取任何措施,若超過安全區界限,則政府需要採取相關的政策措施,將菲利普斯曲線逼近安全區內(見圖8—3)。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二)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方法4.“臨界點”抉擇法假如通貨膨脹率(VP/P)和失業率(U)的安全臨界點為4%,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低於這一臨界點,如圖中陰影部分的任何一點,則政府不必採取干預措施;但當經濟處於陰影部分之外時,政府就應該採取措施進行干預。四、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三)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比較第三節貨幣政策的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

一、選擇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三、可供選擇的操作指標分析一、選擇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

(一)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選擇的主要標準1.相關性相關性是指該指標與貨幣政策有極為密切的相關性,控制住這些指標就能基本實現政策目標。作為仲介指標的變數與最終目標、作為操作指標的變數與仲介指標都有緊密的、穩定的和同級數量上的聯繫,它們的變動一定要對最終目標和仲介指標產生可預測的影響,這樣的變數才能被選取。一、選擇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

(一)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選擇的主要標準2.可測性可測性是指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這些指標的準確數據資料,並且這些資料便於觀察、分析、判斷和監測。例如,利率資料很容易獲取並且能夠進行彙集,中央銀行能在任意時點對市場利率水準和結構進行觀察和分析。一、選擇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

(一)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選擇的主要標準3.可控性可控性是指選取的金融指標能在足夠短的時間內受到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中央銀行能有效地控制和調節其變動狀況和發展趨勢。這裏必須強調的是,被選作操作指標和仲介指標的變數必須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就可以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標,否則就無法取得貨幣政策預期的效果。一、選擇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

(一)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選擇的主要標準4.抗干擾性抗干擾性是指指標的選取必須是那些受外力干擾程度較低的金融指標。因為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當中常常會受到一些外來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擾,以致降低了政策的執行力度和實施效果。總之,作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金融變數,必須同時滿足上述基本原則,缺一不可。一、選擇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

(二)客觀條件除上述基本標準之外,在選取這些指標時,還要充分考慮一國的客觀現實條件,指標的選取要能較好地適應一國金融經濟的發展階段、歷史傳統及其特殊國情,同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有良好的適應性,它們必須與某一特定條件下的經濟金融環境相適應。因為各國的經濟和金融環境、經濟管理體系、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工具不同,所以中央銀行選取的作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仲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金融變數也不同。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一)貨幣供給量貨幣供應量通常指M0,M1,M2,M3等,M0:流通中現金(貨幣供應量統計的機構範圍之外的現金發行M1:M0+企業存款(企業存款扣除單位定期存款和自籌基建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信用卡類存款(個人持有)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和自籌基建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一)貨幣供給量總之,貨幣主義認為造成經濟波動的根源在於貨幣供給方面,而且經濟中的貨幣供給量即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加之貨幣供給量又是外生的、可控的金融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只要堅持按貨幣供給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固定比例來供給貨幣,而不是權變地供給貨幣,就能形成和保持公眾對貨幣政策的信心,使公眾形成穩定的預期。這樣,就能在低通貨膨脹的條件下使經濟穩定增長。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二)利率以利率為仲介指標即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和監控市場利率水準。具體操作原理是,根據經濟金融環境和金融市場狀況提出預期的理想利率基準水準,若偏離這一水準,則中央銀行就要進行調節。如果法定利率水準低於預期理想水準,那麼就意味著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貨幣供給過多,中央銀行可以用縮減貨幣供給的方法使利率上升至預期理想水準;反之,如果法定利率水準高於預期理想水準,那麼就意味著貨幣供給小於貨幣需求,貨幣供給不足,中央銀行可以利用擴張貨幣供給的方法使利率降至預期理想水準。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三)貨幣供給量和利率能否同時作為一個國家貨幣政策的仲介指標選擇貨幣供給量作為仲介指標與選擇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在調控方向上可以是一致的。如果將貨幣供給量作為仲介指標,則把貨幣供給量增長率定得高一些,就意味著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也可以通過調低利率來實現,如果將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則調低利率也會達到相應的目的;把貨幣供給量增長率定得低一些,則意味著執行緊縮性貨幣政策,這也可以通過調高利率來實現政策目的,如果設定利率為仲介指標,則將利率目標調高一些就可以了。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1.以貨幣供給量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1)以貨幣供給量為貨幣政策仲介指標的優點。1)其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強。首先,其可測性強,其次,其可控程度很高,再次,其與最終目標(特別是名義國民收入)的相關性高。2)貨幣供給量的變動能直接影響經濟活動,即貨幣供給量與經濟的運動方向是一致的,即經濟繁榮時貨幣供給量會增加,經濟蕭條時貨幣供給量會自動收縮。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1.以貨幣供給量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1)以貨幣供給量為貨幣政策仲介指標的優點。3)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力較強。經濟繁榮時,中央銀行為防止通貨膨脹而壓縮貨幣供給量,反之擴張貨幣供給量,復興經濟。4)貨幣供給量與貨幣政策意圖聯繫緊密,而且不易將政策性效果與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貨幣供給量增加表明採取的是擴張性貨幣政策,貨幣供給量減少則表明採取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1.以貨幣供給量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2)以貨幣供給量為貨幣政策仲介指標的缺點。1)貨幣供給量是一個多層次概念,將其作為貨幣政策仲介指標就存在將哪一層次的貨幣供給量作為指標的問題,而中央銀行很難在短期內控制貨幣在現金與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間的移動。

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1.以貨幣供給量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2)以貨幣供給量為貨幣政策仲介指標的缺點。2)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並不是絕對的。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既取決於基礎貨幣的變動,又取決於貨幣乘數的變動,而後者受多種非中央銀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的影響,同時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存在一定的時滯。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1)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優點。1)可測性強。中央銀行在任何時候都能觀察到市場利率的水準及結構,數據易於及時收集。2)可控性強。中央銀行可直接控制再貼現率,且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也能調節市場利率的走向;同時中央銀行運用一些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如再貼現政策、優惠利率、利率限制、間接信用指導等可以調節利率的結構。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1)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優點。3)利率作用力大,影響面廣,與貨幣政策諸目標間的相關性高。一方面,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而且能夠表現供求狀況的相對變化,利率上升表明銀根趨緊,反之則表明銀根趨松。另一方面,中央銀行能夠通過利率影響投資和消費支出,從而調節總供求。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缺點。1)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仲介指標,由於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缺點。2)中央銀行能夠控制的是名義利率,而對經濟運行產生實質影響的是實際利率,實際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預期。由於沒有計量通貨膨脹預期的直接手段,因此實際利率是很難準確計量的,這樣中央銀行對實際利率就很難準確控制。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四)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作為仲介指標孰優孰劣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優缺點分析(2)以利率為仲介指標的缺點。3)利率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更多地依賴於市場主體對經濟效益變動的敏感性,即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大,則利率變動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就大;反之則小。而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既受經濟體制的影響,也受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和經濟運行狀況等的影響。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五)其他可作為仲介指標的指標1.銀行信貸規模銀行信貸規模是指銀行體系對社會大眾及各經濟單位的存貸款總額。其規模適度與否對貨幣供給量以及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有直接的影響。銀行信貸規模過大,社會存貸款總量過多,會導致貨幣供給量過多,造成社會總需求增加過快,於是會出現通貨膨脹的苗頭,進而影響和阻礙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五)其他可作為仲介指標的指標2.股票價格股票價格可以較好地反映資本市場的態勢和貨幣政策的意圖,因為股票是實物資本的要求權,其價格反映實物資本的供求狀況,所以,貨幣政策的效果必須通過股票價格來衡量。實物資本的需求增大,股票價格就上漲,這就意味著生產活動有擴大的趨勢,說明貨幣政策是擴張性的;反之則說明貨幣政策是緊縮性的。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五)其他可作為仲介指標的指標3.超額準備金超額準備金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規模有直接的決定作用。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再貼現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都是通過影響超額準備金的水準而發揮作用的。但是作為仲介指標,超額準備金往往因其取決於商業銀行的現金持有意願和財務狀況而不易為貨幣當局測度、控制。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五)其他可作為仲介指標的指標4.名義匯率以名義匯率為仲介指標指的是本幣釘住某一國的貨幣或貨幣籃子,貿易的價格隨即被固定下來,本國的通貨膨脹率被置於直接控制之下。近年來,以匯率為仲介指標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固定匯率制度,一種方式是採用爬行釘住匯率制度。二、可供選擇的仲介指標分析(五)其他可作為仲介指標的指標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貨幣政策仲介指標的演變與比較三、可供選擇的操作指標分析(一)銀行準備金銀行準備金是指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餘額及其持有的庫存現金,其主要特點是不生息或利息很少。中央銀行有多項工具可調整準備金,因此銀行準備金的可調控性極強。中央銀行通過對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的調節和監控、通過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的變化來觀察市場銀根的鬆緊,及時瞭解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控效果。三、可供選擇的操作指標分析(二)基礎貨幣基礎貨幣是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的綜合,它構成了貨幣供給量倍數伸縮的基礎。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是能夠通過擴張或收縮自己的資產總量來決定自己的負債總量的特殊金融機構。簡言之,在經濟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和貨幣乘數穩定的情況下,調控基礎貨幣量可直接實現對貨幣總供求的調節。然而該項指標對中央銀行來說雖極易監控和操作,但離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較遠。三、可供選擇的操作指標分析(三)其他指標在實踐中,除了銀行準備金和基礎貨幣常被選作操作指標外,其他常用的指標主要有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回購協議市場利率、票據市場貼現率等,這些指標都屬於貨幣市場短期利率,在操作上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而在這些指標當中最經常運用的當屬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第四節貨幣政策的決策與程式一、貨幣政策決策權的配置與權威性二、決策機構與程式三、決策的依據與分析判斷一、貨幣政策決策權的配置與權威性

貨幣政策決策權的配置與權威性就是指貨幣政策的決策權力的歸屬,以及貨幣政策在制定和執行上是否具有獨立性,不受其他短期政治利益的驅動和影響以及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擾,實現金融對經濟的貢獻的最大化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而易見,貨幣政策決策權的配置及其權威性依賴於中央銀行獨立性程度的高低。中央銀行獨立性是指中央銀行在履行其職能時受制於其他法律主體(主要是政府)的程度。一、貨幣政策決策權的配置與權威性

貨幣政策的決策權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配置:1.在中央銀行具有高度獨立性的國家,貨幣政策的決策權集中在中央銀行的最高管理層。2.在中央銀行獨立性較弱的國家,貨幣政策的決策權由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最高管理層分擔。二、決策機構與程式(一)決策機構一般來說,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就是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由中央銀行下屬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來執行。就我國而言,我國的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決策機構與程式(二)決策程式各國貨幣政策決策程式基本相同,只是在某些具體細節上有些許出入。以美國為例,其貨幣政策體系是以公開市場為主的,所以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過程:一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根據政府的經濟政策以及實際經濟活動來確立仲介指標的過程;二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國內證券交易部制定操作指標的過程;三是聯邦儲備銀行國內證券交易部具體執行的過程。三、決策的依據與分析判斷(一)國內宏觀和微觀經濟運行狀況分析和預測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分析是貨幣政策決策的基礎,貨幣政策只有在總體上對宏觀經濟有一個正確、全面和系統的把握和分析,才能在決策時對貨幣政策方向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在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中,貨幣政策委員會必須對微觀經濟運行狀況進行充分的分析,深入瞭解其運行狀態及產生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對未來微觀經濟主體的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預測,這樣貨幣政策委員會在決策時才不會偏離正確的方向。三、決策的依據與分析判斷(二)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及其對國內經濟影響的預測分析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浪潮的高漲,世界各國經濟已經連成一個聯繫密切的整體,一國尤其是國際影響力大的國家的重大經濟或政治變故,都會在全球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引起全球經濟波動。因此,貨幣政策委員會在作出貨幣政策決策時,應對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作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充分考慮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確保貨幣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實施。三、決策的依據與分析判斷(三)國內貨幣金融形勢預測分析貨幣政策的決策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國國內貨幣金融形勢的預測分析。當期國內貨幣金融形勢分析是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定貨幣政策資訊的直接來源,貨幣政策委員會從貨幣的角度,通過對銀行系統的貨幣供給量增長速度、貨幣流動性、存貸款增長速度和存貸差等指標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變數的考察和分析,來評價當前貨幣金融形勢。

中央銀行的地位与獨立性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中央银行的地位一、金融經濟運行的特點二、中央銀行的地位三、中央银行的主要職責一、金融經濟運行的特点(一)實物經濟運行與金融運行交融在一起,金融已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首先,金融在市場資源配置中起到核心作用。其次,金融是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杆”。(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金融的国际化

相伴而行(1)金融業務的跨國經營(2)金融機構的跨國設立(3)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三)各國政府對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干預程度不斷增強,國際間的宏觀協調已提上重要日程。一方面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制度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约束与规范;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二、中央銀行的地位从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一)從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中央銀行还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央銀行為經濟運行提供穩定的貨幣環境,通過穩定貨幣實現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是中央銀行為國民經濟體系的信用活動提供支付保障。(二)從對外經濟金融關係看,中央銀行是國家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具體表現為:①中央銀行作為貨幣的供給者和管理者以及國際間貨幣支付體系的參與者與維護者,在國際經濟活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②在國際經濟合作中,中央銀行作為國家對外金融關係的代表,代表政府參與各國央行及各種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與交流③現代國際金融業的發展導致全球各國金融機構緊密聯繫、互為依存。

(三)從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管理看,中央銀行是最重要的宏觀調控部門之一

中央銀行在一國金融體系中處於中心環節,作為國家干預調節經濟、實現經濟總目標的重要工具,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尤為重要。三、中央銀行的主要职责職責和職能在內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現實工作中,兩者之間還存在一些區別,職能是指一個部門或機構所具有的可以發揮作用的能力;而職責則是法律或更高一級的主管部門賦予它履行的責任和任務。職能決定職責,職責是職能的具體化。(一)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與信用進行調節和控制,通過金融機構進而影響和干預整個社會經濟進程,實現預期的貨幣政策目標。(二)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金融監督和管理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規範和监督金融机构的设立和业务活動2、調控和管理整个金融市场的设置和运行體

制(三)組織、參與和管理支付清算

中央銀行還要通過建立和維護全國金融業的資金清算中心和擔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來向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還向政府和銀行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資金融通、劃撥清算、代理業務等方面的金融服務。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一、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實質與問題的提出二、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含義三、中央銀行獨立性的一般分析四、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一、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實質與問題的提出问题的实质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问题的提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最初提出并引起广泛重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192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上。二、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含義

(一)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含義和內容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指法律賦予中央銀行在國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中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進行金融監管與調控的自主權,以及為確保自主權的有效行使而採取的相關法律措施

其獨立性的內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中央銀行在國民經濟宏觀調整體系中的職責範圍;二是中央银行在行使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部门(尤其是政府)之間的關係。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具體內容包括:

1、中央銀行享有獨立的貨幣發行權

2、中央銀行獨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3、獨立監督、監測金融市場(二)中央銀行應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這種獨立性是指中央銀行能夠獨立地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而不受政府的干預、影響和控制,也就是中央銀行具有金融調節方面的獨立性。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又是相對的

(1)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

(2)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銀行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一個組成部門,它不可能超過所隸屬的整體。(3)中央銀行的業務活動和監管是在國家的授權下進行的(4)特殊情況下中央銀行必須服從政府的領導和指揮三、中央銀行獨立性的一般分析(一)衡量標準:

如何判斷?(一)衡量標準1、中央銀行的隸屬關係。2、中央銀行的職責及履行職責時主動性的大小。3、中央銀行行長產生的程式、任期的長短及權力大小。4、中央銀行與財政部門的資金關係。5、中央銀行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否有政府人員等。(二)中央銀行與政府關係的三種類型

1、中央銀行與政府的關係的一般分析2、獨立性較大的模式3、獨立性稍次的模式4、獨立性較小的模式(二)中央銀行與政府關係的三種类型1、中央銀行與政府的關係的一般分析中央銀行與政府的關係問題,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如資本所有權;總裁與理事的任命、任期及職權;法律賦予中央銀行的任務、職責;中央銀行與政府(包括財政部)的隸屬關係;與財政部的資金關係;理事是否有政府的代表;中央銀行向政府還是向議會報告工作等。2、獨立性較大的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中央銀行直接對國會負責,可以獨立地制定貨幣政策及採取相應的措施,政府不得直接對它發佈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貨幣政策。如果中央銀行與政府發生矛盾,通過協商解決。(1)美國模式①聯邦儲備體系受《聯邦儲備法》的制約,經國會授權採取獨立行動,直接向國會報告工作,向國會負責。②聯邦儲備體系理事會主席與副主席由總統從7名理事中指定2人擔任,任期4年,可以連任。③聯邦儲備體系理事會經國會授權,無需總統批准,有權獨立地制定貨幣政策,自行決定採取的措施和運用的政策工具。④聯儲無長期支持財政融資(包括發行債券)的義務。⑤聯儲的盈餘較大,業務經費獨立,無需財政撥款。(2)德國模式1、立法賦予聯邦銀行保證幣值穩定的基本職責。2、一般要求中央銀行支持聯邦政府採取的全盤經濟政策,但只在與聯邦銀行履行其保證貨幣穩定的基本職責不發生矛盾時,才可以這樣做。3、聯邦銀行獨立於政府,以行使有關貨幣的職權。3、獨立性稍次的模式

所謂独立性稍次的模式,系指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直辖中央银行,可以发布指令,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1)英國模式

英格蘭銀行表面上隸屬於財政部,實際上擁有相當高的獨立性。根據英國1946年國有化法案的規定,財政部為了公共利益,認為有必要時,在與英格蘭銀行總裁磋商後,有權向英格蘭銀行發佈命令。(2)日本模式

根據現行日本銀行法,日本銀行在很大範圍內受到政府的監督。這種監督表現為:大藏大臣擁有對日本銀行的一般業務命令權、監督命令權、官員解雇命令權等。4、獨立性較小的模式

這一模式的中央銀行,接受政府的指令,貨幣政策的制定及採取的措施要經政府批准,政府有權停止、推遲中央銀行決議的執行。這一模式的典型是義大利。四、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不同角度的獨立性(一)、從國家立法看中國人民銀行的相對獨立性(二)從歷史發展看中國人民銀行的相對獨立性

與其他機構的關係(三)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的關係(四)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的關係(一)從國家立法看中國人民銀行的相對独立性1.《中國人民銀行法》第2條2.《中國人民銀行法》第5條3.《中國人民銀行法》第7條4.在人事任免、組織機構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5.中國人民銀行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二)從歷史發展看中國人民銀行的相對獨立性第一,實現了宏觀金融調控方式向間接調控手段的轉變。第二,1998年年底將分支機構的格局,改為按經濟區劃在全國設置9個劃區域分行。第三,1997年3月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四,實施了一系列規範自身活動的措施,第五,2003年4月我國成立了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三)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的關係

正確處理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之間的關係是衡量中國人民銀行獨立性的一個具體標誌。兩者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行政隶属关系政策关系资金与业务关系(四)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的關係

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職能和銀行監管職能分離,專門履行對銀行業監管職能的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其目的就是為了使中國人民銀行專門履行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職能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

第一節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二、再貼現政策三、公開市場業務四、三大貨幣政策工具的配合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對貨幣供給量進行調節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特點是對總量而不具體針對各種資金的特殊用途進行調節和控制。一、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一)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含義和作用1.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含義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是中央銀行在法律所賦予的權力範圍內,通過規定或調整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繳存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的比率,以改變貨幣乘數量,控制和改變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信用創造能力,間接控制社會貨幣供給量的政策措施。一般來講,中央銀行對存款準備金政策的調整,通常是對存款準備金率進行調整,通過存款準備金率與存款貨幣擴張乘數的反向變動關係來間接地控制貨幣供給量。2.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作用(1)保證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資金的流動性。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為了應付客戶的提現需要,都保持一定的現金準備。但是,保持現金準備沒有利息收入,還要為此支付保管費用、存款利息和員工的工資等,所以對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來說,理性的行動是儘量減少現金準備。因此,各國普遍建立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強制存款貨幣機構將準備金存入中央銀行,保證存款貨幣機構資金的流動性和清償能力。(2)集中一部分信貸資金。強制規定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將所吸收存款中的一部分作為準備金繳存中央銀行,使中央銀行可以集中一部分信貸資金,用以履行中央銀行職能,辦理銀行同業間的清算,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貸款和再貼現貸款,以調劑不同地區和不同銀行間短期資金的餘缺。(3)調節貨幣供給總量。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可以從兩個方面影響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一是影響基礎貨幣的數量進而影響商業銀行所能用於投資和放款的超額準備金的變動;二是影響貨幣乘數,改變信用創造能力。(二)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工具的優缺點1.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之優點首先對貨幣供給量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顯,是中央銀行收縮和放鬆銀根的有效工具。其次對所有存款貨幣銀行的影響是均等的。這不像公開市場業務或再貼現政策,只對參與市場業務或申請中央銀行貸款的銀行才發生作用。再次,中央銀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它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實施的手段。2.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不足之處(1)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缺乏彈性。由於整個銀行存款規模巨大,加上乘數的多倍擴張和收縮作用,存款準備金率的輕微變動將會帶來貨幣供給量的巨大波動,同時,中央銀行難以確定調整準備金率的時機和調整的幅度,從而可能會對經濟產生難以預期的衝擊,因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宜隨時調整,不宜作為中央銀行日常控制貨幣供給量的工具。(2)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工具只能影響一般利率水準,無法影響利率結構。(3)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額準備金率較低的銀行立即陷入流動性困境,被迫出售其流動性資產,或增加向中央銀行的借款。為了減少這種衝擊力,中央銀行將被迫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或貼現窗口向急需流動性的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4)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導致各類金融機構競爭基礎的不平等。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從誕生之日起,就僅適用於存款金融機構,其中主要是商業銀行。(5)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對各類銀行和各地區銀行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超額準備金並不是等額地分佈在各家銀行,因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銀行規模大小有差異,所以各家銀行在某一時點上所持有的超額準備金也參差不齊。

(6)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調整會擾亂存款機構正常的現金管理和財務計畫。(7)由於存款準備金政策對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貨幣乘數及貨幣供給量均有較強烈的影響,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對整個經濟和社會大眾的心理預期等都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帶有很強的宣示效應,不利於金融穩定,因而存款準備金率出現了固定化傾向。(三)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調整趨勢近年來,存款準備金的降低或取消,已成為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改革方向。首先,由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金融管制放鬆和金融創新的不斷湧現,使得貨幣定義變得模糊不清,難以對貨幣供給量進行準確計量;因此,以控制貨幣供給為己任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失去了意義。其次,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影響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問題,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開始弱化。德國、法國、日本和美國等都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二、再貼現政策(一)再貼現政策的含義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轉讓給中央銀行。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給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臨時資金短缺困難。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二)再貼現政策的作用(1)再貼現率的升降會影響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準備金和資金成本,從而影響它們的放款量和貨幣供給量。(2)再貼現政策對調整信貸結構有一定效果。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政策不僅能夠影響貨幣供給量的增減,而且還可以調整信貸結構,使之與產業政策相適應。(3)再貼現率的升降可產生貨幣政策變動方向和力度的宣示作用,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和社會公眾的預期。因為貼現率的變動會向全社會宣示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因此它的提高表明中央銀行採取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4)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和進一步蔓延。再貼現是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而發揮作用的主要形式。(三)再貼現政策的優缺點再貼現政策最大的優點是中央銀行可利用它來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這樣做既可以調節貨幣供給總量,又可以調節信貸結構。另外,再貼現政策通過改變再貼現率引導市場利率發生變化,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因此,再貼現政策成為中央銀行最早和最基本的調控手段,而且實踐證明這項政策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效的。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1)從控制貨幣供給量來看,再貼現政策並不是一種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主動權並不完全在中央銀行手裏,中央銀行能夠調整再貼現率,但不能強迫商業銀行貼現,同時,中央銀行難以控制經過貼現櫃檯所產生的貨幣數量;其次,貼現率的變動所引起的貼現額的變動很難預測,由此而影響到的貨幣數量的變動更難預測,從而影響了政策的效果。(2)當中央銀行把再貼現率定在一個特定水準時,市場利率與再貼現率中間的利差將隨市場利率的變化而發生較大的波動。這些波動可能導致再貼現貸款規模乃至貨幣供給量發生非政策意圖的較大波動。(3)再貼現率政策受到銀行對利率的預期的影響。在銀行對市場利率的預期與再貼現率出現反向變動時,再貼現率無論高低都無法限制或鼓勵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再貼現或借款,如銀行預期市場利率進一步提高,儘管再貼現率很低,銀行也不會馬上增加貸款。

(4)調整再貼現率的宣示效應是相對的,有時並不能準確反映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取向。如果市場利率相對於再貼現率正在上升,則再貼現貸款將增加,這時即使中央銀行並無緊縮銀根的意圖,但為了控制再貼現貸款規模和調節基礎貨幣的結構,它也會提高再貼現率但這可能被公眾誤認為是中央銀行正在轉向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信號。(5)從對利率的影響看,調整再貼現率,通常不能改變利率的結構,只能影響利率水準。當市場利率高於再貼現率的利差不足以彌補上述費用時,商業銀行就會從市場上收回放款,償還其中向中央銀行的借款。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才能支配市場利率。(6)再貼現政策缺乏彈性。一方面,再貼現率隨時調整,通常會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性波動,這就會使企業或商業銀行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再貼現率不隨時調整,又不利於中央銀行靈活地調節貨幣供給量。三、公開市場業務(一)公開市場業務的含義及模式公開市場業務又稱為公開市場政策或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藉以改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調控信用規模和貨幣供給量,從而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政策措施。它是貨幣政策最有力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工具。

根據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的差異,可分為廣義的公開市場和狹義的公開市場業務。廣義的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國家,政府公債和短期國債的數量有限,中央銀行除了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之外,還買賣地方政府債券、政府擔保的證券以及銀行承兌匯票等,以達到調節信用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狹義的公開市場業務,是指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公債和短期國債的數量多,且流通的範圍廣泛,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只需要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和短期國債,就可以達到調節信用、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根據中央銀行實施公開市場業務的目的,又可將公開市場業務分為主動性的公開市場業務防禦性的公開市場業務混合性的公開市場業務主動性的公開市場業務旨在改變準備金水準和基礎貨幣;防禦性的公開市場業務則是為了抵消影響貨幣乘數的其他因素的變動;混合性的公開市場業務則是兩個方面的目的都存在。(二)公開市場業務的內容第一,確定買賣證券的品種和數量、制定操作的計畫。通常,各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以交易本國中央政府債券為主。第二,決定操作方式的長期性和臨時性。長期性是為了保證存款貨幣銀行的流動性,臨時性則是為了消除比如季節性的原因導致的突然大量提現或存款增加,造成存款貨幣銀行流動性不足或過剩的波動。第三,選取操作機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往往是通過仲介商進行的,選取仲介商的依據是:資金實力、業務規模和管理能力。第四,確定交易方式。交易方式主要有現券交易和回購交易兩種。回購交易是指賣(買)方在賣出(買入)證券的同時,與買(賣)方約定在某個時間、按照某個價格、買入(賣出)相同數量的同品種證券的交易。(三)公開市場業務的作用1.調控存款貨幣機構的準備金和貨幣供給量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入有價證券,實際上是向經濟體系注入基礎貨幣,增加存款貨幣機構的準備金,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創造信用的能力;2.影響利率水準和利率結構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證券使證券需求發生變化,首先引起證券價格和證券市場利率的變化。其次,引起存款貨幣機構準備金數量的變化。再次,中央銀行通過買賣不同期限的證券,也可以改變市場對不同期限證券的需求,使利率結構發生變化。

3.與再貼現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貨幣政策效果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如果商業銀行持有較多超額準備而不依賴中央銀行貸款,則緊縮性貨幣政策就難以奏效。4.降低貨幣流通量的波動幅度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則貨幣供給量決定貨幣流通量,但是,有時貨幣供給量的決定是被動的。(四)公開市場業務發揮作用的條件(1)中央銀行必須具備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實力,這是中央銀行運用公開市場業務的重要前提。(2)中央銀行對公開市場業務應具有彈性操縱權力。也就是說,政府對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的種類和數量,以及買賣的時間等,都不應有嚴格的限制,而應由中央銀行根據客觀經濟需要和貨幣政策目標的要求來自行決定。(3)國內金融市場機制應完善。一方面,金融市場範圍應擴大,應具有全國性,這樣才有利於資訊的傳遞,全國金融市場的價格才趨於一致,另一方面,國內金融市場應具有完整的獨立性,不受外國金融中心的制約。(4)金融市場上的證券種類和數量要適當。一方面,作為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的對象的證券種類,要長、中、短期各類齊備,以便央行選擇。另一方面,市場上的主要證券,比如短期國債或政府公債,其數量應相當龐大,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5)信用制度要相當發達。其一,人們要有普遍使用支票等票據的習慣。其二,各家商業銀行應重視存款準備金率,並根據存款準備金率的升降來調整放款、貼現及投資的規模。(6)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利率市場化程度高有利於增強公開市場業務傳導的有效性。(五)公開市場業務的優缺點1.公開市場業務的主要優點(1)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時機、規模和方向以及實施的步驟都比較靈活,可以比較準確地達到政策目標。(2)公開市場業務的主動權完全在中央銀行手中,操作規模的大小完全受中央銀行控制。(3)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對貨幣供給量進行微調,而不像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那樣,會對貨幣供給量及經濟產生震動性的影響。(4)因公開市場業務的“宣示效應”較弱,不會引起社會公眾對貨幣政策意向的誤解,也不存在經濟主體的適應性調整問題,因而不會造成經濟運行的紊亂。(5)中央銀行可以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進行經常性、連續性的操作,具有較強的伸縮性,因而是中央銀行進行日常調整的比較理想的工具。(6)公開市場業務具有很強的逆轉性,一旦金融市場的情況發生變化,中央銀行能夠迅速地改變其操作方向,靈活地調節市場貨幣供給量。2.公開市場業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公開市場業務較為細微,技術性較強,同時,中央銀行是作為市場的一員參與交易的,因此,政策意圖的宣示效應較弱。(2)公開市場業務要產生預期的效果,前提條件是必須有一個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並且這個市場具有相當的深度、廣度和彈性,中央銀行也必須持有相當的庫存證券才能開展業務。(3)國內外資本的流動、國際收支變化、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和社會公眾的行為以及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仍然可能抵消公開市場業務的作用。(4)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債券時,商業銀行的行動並不一定符合中央銀行的意願。(5)公開市場操作受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的影響。一般來說,在經濟繁榮時期,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而在經濟蕭條時期,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因此,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也會影響到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政策的效果。四、三大貨幣政策工具的配合

中央銀行的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按各種組合方式來運用,它們可能會互相補充,也可能會相互抵消。因此,在使用時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從而實現複雜多樣的政策目標。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是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手段之一。由於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威力巨大,因此中央銀行通常採取公開市場反向操作來降低它的影響。

再貼現政策雖然可以配合其他政策工具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但它的主要作用卻是作為公開市場政策的輔助手段。因此,中央銀行常常通過貼現窗口為小銀行提供資金支持,以抵消公開市場操作帶來的副作用,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公開市場業務將成為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再貼現政策在創造信用方面的職能將逐步萎縮。但無論如何,公開市場業務不能脫離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再貼現政策而單獨存在,這三者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綜合操作體系。第二節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一、消費者信用控制二、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三、不動產信用控制四、優惠利率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側重於從總量上對貨幣供給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雖然總量操作能夠影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數量和資金成本,但不能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投向和不同信用方式的資金成本。因此,中央銀行在運用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進行總量調整的同時,還需要運用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進行結構調整,以彌補一般性政策工具的不足。一、消費者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是由商業銀行或企業提供給消費者的信用。商業銀行提供給消費者的信用,採取的是消費貸款方式;企業提供給消費者的信用,一般則是採取提前交貨、分期付款的方式。消費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對不動產以外的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銷售融資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在於影響消費者對耐用消費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消費者信用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