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臺灣部分主要分期:
(1)1895-1949,初創期(2)1950-1962,重整與起步期(3)1963-1969,黃金期(4)1970-1979,軟硬並行期(5)1980-1989,新電影時期(6)1990-至今,新新電影時期(一)臺灣電影初創期(1895-1949)1、日本強權統治下的早期臺灣電影1899年/1901年,電影傳入臺灣1908年,高松豐次郎建成“芳乃館”1922年,田中欽拍攝了《大佛的瞳孔》2、早期臺灣本土電影的探索1921年10月,臺灣知識界創立“臺灣文化協會”。1925年5月23日,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等,發起成立“臺灣映畫研究會”。同年拍攝臺灣人自己製作的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3、光復時期的臺灣電影1945年12月,臺灣公佈“電影審查辦法”,規定不准放映日本影片等特殊規定。1949年春天,上海國泰再派張英、張徹到臺拍攝《阿裏山風雲》。《阿裏山風雲》成為此階段臺灣第一部自製的國語故事片。本土電影生產的匱乏,為好萊塢影片佔據臺灣市場提供了空間。
(二)重整與起步期(1950-1962)1950年,“中國文藝協會”以“反共抗俄”為原則,提出“戰鬥文藝運動”。同期臺灣頒佈“電影檢查法及實施細則”,進步電影全面被禁映。“臺制”、“中制”和蔣經國掌管的“農教”,紛紛搶拍《惡夢初醒》《軍中芳草》《梅崗春回》等“反共複國”影片。本土臺語電影的興起。1955年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意外擊敗美片《金字塔》。(三)黃金時期(1963—1969)健康寫實主義電影1963年,中影公司再次改組,龔弘接任總經理,提出“健康寫實主義”路線的製片方針。1963年,李行與李嘉聯合執導中影改組後的第一部影片《蚵女》,王莫愁主演。其後李行又拍攝影片《養鴨人家》,唐寶雲主演。“健康寫實主義”,強調寫實主義,同時又強調避免暴露社會黑暗、階級仇恨等社會問題的核心。實質,是對社會問題的逃避。中影及其他製片廠被迫轉向,將“健康寫實”改為“健康綜藝”路線。
(四)軟派文藝與硬派武俠功夫並行(1970—1979)
軟派——瓊瑤電影60年代瓊瑤電影始於1965年,李行影片《婉君表妹》和王引影片《煙雨濛濛》。60年代湧現出《啞女情深》《紫貝殼》等近20部瓊瑤影片。
1967年瓊瑤自組火鳥公司,拍攝《月滿西樓》《幸運草》等片。70年代李行拍攝《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等影片白景瑞執導《女朋友》《一簾幽夢》《人在天涯》等影片瓊瑤組建巨星公司,聘請劉立立拍攝《我是一片雲》《彩霞滿天》等電影。硬派——武俠功夫片
60年代後半期,武俠功夫片占總產量三分之一多。1971年到1977年間,占總數的42%。1980年古龍自組電影公司,親自監製和導演《楚留香傳奇》《楚留香與胡鐵龍》等電影。郭南宏,監製和導演《鬼見愁》《單刀赴會》《中國鐵人》等。愛國政宣電影大型戰爭片成為中影公司王牌製作。1974年,丁善璽導演大型戰爭歷史巨片《英烈千秋》。1976年,中影拍攝《八百壯士》和《梅花》兩部戰爭片;1977年,製作戰爭紀實影片《筧橋英烈傳》。(五)新電影運動時期(1980—1989)
臺灣新電影運動臺灣電影創作環境逐漸寬鬆。1982,臺灣新聞局宣實行完成片送檢制度,重新制定“電影分級制”。1980,總經理明驥提拔小野、吳念真進入製片部,並啟用陶德辰、楊德昌等新導演拍攝影片。新電影開山之作:《光陰的故事》(1982年)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聯合執導。第一段“小龍頭”:陶德辰細心描摹少兒世界。第二段“指望”:楊德昌細膩刻畫少女成長。第三段“跳蛙”:柯一正自由展現大學生活。第四段“報上名來”:張毅深入透析現代都市生活。《小畢的故事》(陳坤厚)《海灘的一天》(楊德昌)《看海的日子》(王童)《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萬仁、曾壯祥)《風櫃來的人》(侯孝賢)《油麻菜籽》(萬仁)《嫁妝一牛車》(張美君)《玉卿嫂》(張毅)侯孝賢、楊德昌,分別以“鄉土電影”、“都市電影”構成新電影的雙子星座。
新電影特點:
(1)文學改編的居多;(2)從個人成長、歷史回憶的角度出發;(3)故事強調生活化的細節,以及偶然性、突發性;(4)廣泛採用長鏡頭和深焦鏡頭,著意紀實風格;(5)開拓聲畫搭配,多採用旁白來結構故事;(6)強調寫實,多採用非職業演員表演新電影結束1987年,除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勉強盈利之外,其他新電影票房紛紛落敗。1987年底,臺灣五十位電影人發表《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對電影政策、媒體宣傳和評論體系進行了質疑。(六)新新電影時期(1990—至今)臺灣新新電影的產生1993年,臺灣行政院新聞局將定為“電影年”。1994年,新聞局特別籌畫“迎接新新電影”系列活動。中影公司宣佈著重培養第三代年輕導演。特別值得關注的新新電影導演李安:《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臥虎藏龍》蔡明亮:《青少年哪吒》《河流》《洞》陳國富:《徵婚啟事》《我的美麗與哀愁》《雙瞳》賴聲川:《暗戀桃花源》《飛俠阿達》何平:《十八》《國道封閉》林正盛:《放浪》《美麗在歌唱》魏德聖:《海角七號》周傑倫:《不能說的秘密》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周美玲:《刺青》李雲禪:《人魚朵朵》《基因決定我愛你》鄭文堂:《夢幻部落》《深海》《夏天的尾巴》陳芯宜:《流浪神狗人》
新新電影風格特點(1)開拓多樣化的題材與類型;(2)影像風格注重後現代式的斷裂性、拼貼性、跳躍性,呈現出現代MTV式效果;(3)拓寬聲音與畫面之間的多層表達關係,具有強烈的實驗性;(4)聚焦邊緣叛逆的新新人類,由此出發探索歷史與解剖現實。喜劇片是以種種手法引人發笑並表達人類自信心和超越精神的影片。最大的特點是能讓人發笑。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與深刻的內在含義相互有機結合,才是真正優秀的喜劇。喜劇片概念喜劇片類型要素(1)隱含強烈喜劇性的完整故事。(2)人物關係模式的巧妙編排。
(3)喜劇情境的營造。(4)喜劇表現手段的出色使用。(5)演員的喜劇性表演。第一節內地部分20世紀20年代:滑稽喜劇短片40年代:社會喜劇片50-60年代:新中國十七年喜劇80年代:誇張型生活喜劇90年代:多元化喜劇創作20世紀20年代:滑稽喜劇短片早期喜劇電影發展比較成熟,以現存拷貝的短故事片《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為標誌。40年代:社會喜劇片《烏鴉與麻雀》(1949,鄭君裏)現實主義的喜劇影片:以喜劇方式隱喻性表達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和諷刺。(1)諷刺喜劇《新局長到來之前》(1956,呂班)《不拘小節的人》(1956,呂班)《未完成的喜劇》(1957,呂班)《花好月圓》(1958,郭維)《布穀鳥又叫了》(1958,黃佐臨)50~60年代:新中國十七年喜劇
諷刺喜劇歌頌喜劇輕喜劇
片段展示(2)歌頌喜劇片段展示主要作品:《五朵金花》(1959,王家乙)
《今天我休息》(1959,魯韌)
(3)輕喜劇主要作品:《李雙雙》(1962,魯韌)《錦上添花》(1962,謝添、陳方千)《哥倆好》(1962,嚴寄洲)《女理髮師》(1962,丁然)《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謝晉)片段展示80年代:誇張型生活喜劇(1)農村新喜劇代表人物:趙煥章《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2)“父子”都市喜劇
代表人物:陳強和陳佩斯父子《二子開店》《父與子》《父子老爺車》《爺倆開歌廳》等(3)“阿滿”鄉土喜劇代表人物:張剛《多此一女》《多管閒事》《夫唱妻和》《男女有別》等
(4)王朔式調侃喜劇代表人物:米家山《頑主》
片段展示(1)馮小剛“賀歲”喜劇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90年代:多元化喜劇創作片段展示(2)張建亞“荒誕”喜劇
《三毛從軍記》《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絕境逢生》片段展示(3)楊亞洲“苦澀”喜劇《沒事偷著樂》片段展示第二節香港部分1895—1949年1909年第一部故事片《偷燒鴨》誕生以後,到1949年間香港有少量喜劇電影。香港第一部喜劇無聲長片是1933年侯曜來港執導的《呆佬拜夀》。50/60年代,國粵語喜劇並行發展(1)國語喜劇:朱石麟電影:《誤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喬遷之喜》(1954)、《一年之計》(1955)、《搶新郎》(1957)。(2)粵語喜劇:南北差異喜劇:王天林《南北和》樸實青春喜劇:秦劍《難兄難弟》70年代,重要轉型(1)粵語市民喜劇的抬頭1973年,楚原影片《七十二家房客》(2)功夫喜劇片1978年袁和平導演、成龍主演影片《醉拳》(3)市民喜劇片代表人物:許冠文、許冠傑兄弟。重要作品:1974《鬼馬雙星》,1975《天才與白癡》,1976《半斤八兩》、1978《賣身契》等80年代:多元化喜劇創作(1)都市動作喜劇片重要作品:新藝城公司,1982年後推出《最佳拍檔》系列電影(2)溫情生活喜劇重要作品:1983年張堅庭《表錯七日情》;1984年石天《全家福》、1987年高志森《富貴逼人》系列(3)鬼怪喜劇重要作品:1980年洪金寶《鬼打鬼》,1982午馬《人嚇人》、1984高志森《開心鬼》、1985劉觀偉《僵屍先生》90年代以後:“無厘頭喜劇”當道1、周星馳無厘頭喜劇重要作品:1990《賭神》、1991《翹課威龍》、1992《審死官》、1993《唐伯虎點秋香》、1995《大話西遊》、1999《喜劇之王》、2001《少林足球》、2004《功夫》2、劉鎮偉無厘頭喜劇重要作品:1987《猛鬼差館》、1990《賭聖》、1991《賭霸》、1992《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1993《東成西就》、1995《大話西遊》《回魂夜》、1997《黑玫瑰義結金蘭》、2005《情癲大聖》武俠功夫片概念字面意義,“武”指武術動作和功夫招式,“俠”基本包含中國獨有的俠客義士和俠義精神兩個方面;“武俠片”即“有武有俠的電影”,是以中國武術功夫及打鬥形式、俠士形象和俠義精神作為情節類型構成基礎的電影。武俠片類型要素
(1)俠義故事。(2)武打動作。(3)影像風格。(4)俠士形象。第一節內地部分武俠文學與武俠電影20年代以後,王度廬、平江不肖生(向愷然)、還珠摟主等人創作武俠小說,出現了《江湖奇俠傳》、《荒江女俠》、《關東大俠》等作品。50年代末至60年代,梁羽生、金庸、古龍等創作武俠小說,出現了《七劍下天山》、《射雕英雄傳》、《流星·蝴蝶·劍》等作品20世紀20年代:草創·成型最早的武俠片,有《女俠李飛飛》(1925)、《兒女英雄》(1927)等30多部,但還不完善。中國形態成熟的武俠片,1928年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明星公司出品,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改編自平江不肖生(向愷然)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80年代:復興1980年以《神秘的大佛》為先聲,掀起第二次武俠電影熱潮。。1982年《少林寺》、1983年《少林寺弟子》《武當》和《武林志》為代表性作品。張鑫炎《少林寺》1982年,與大陸首先合拍武俠功夫片《少林寺》。與大陸合拍《黃河大俠》(1987)、《少林豪俠傳》(1993)等。張華勳《神秘的大佛》1980年導演《神秘的大佛》。1983年《武林志》轟動一時。其他有影響的導演和作品孫沙導演的《武當》(1983年),開啟與少林並列的武當門派。90年代以後:繁榮
典型作品《雙旗鎮刀客》(1990)、1992年《新龍門客棧》、1993年《武狀元蘇乞兒》、1994年《新少林五祖》等合拍片。何平《雙旗鎮刀客》是武俠片、西部片糅合的重要作品。張藝謀《英雄》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武俠電影。第二節香港部分30年代末至40年代香港最早的武俠功夫片,1938年的《方世玉打擂臺》和1939年的《大破銅鑼陣》。
40年代末至50年代,“黃飛鴻”電影胡鵬:被譽為“黃飛鴻電影之父”。1949年《黃飛鴻之鞭風滅燭》。90年代徐克導演或監製的《王者之風》《西域雄師》等黃飛鴻系列。
60年代,新派武俠電影的產生1966年胡金銓導演《大醉俠》和張徹導演同年製作、翌年公映的《獨臂刀》和兩部武俠電影。標誌新派武俠片正式誕生。新派武俠片的特點:#1俠義漸薄,武打漸增,主題轉向表現快意恩仇。#2情節設置簡潔明瞭,影像表達注重寫意化、浪漫化。#3武打處理,虛實相間。#4場景處理,選擇古代背景。新派武俠片歷經前新派武俠片和後新派武俠片兩個時期。楚原,以導演《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一系列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而著稱。新派武俠片旗手之一:張徹自覺提出“陽剛”一詞,開拓純陽剛電影路線。1966年由《神雕俠侶》中楊過斷臂獲得靈感,創作《獨臂刀》。出色作品有:1968年《金燕子》,1969年帶動拳腳功夫片風氣的《報仇》,1972年開掘上海灘創作類型的《仇連環》和《馬永貞》,挖掘少林功夫題材的濫觴之作《方世玉與洪熙官》等。
新派武俠片旗手之一:胡金銓1963年與李翰祥聯合執導黃梅調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1965年自導自演處女作戰爭片《大地兒女》。1966年武俠處女作《大醉俠》。1967年導演經典武俠片《龍門客棧》。1970年推出《迎春閣風波》。1971年完成《俠女》上下集,1975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綜合技術成就獎。1975年完成《忠烈圖》和《空山靈雨》。70年代上半期,李小龍“真功夫電影”
1971年,應嘉禾公司邀請回港拍攝羅維導演的《唐山大兄》。1972年,演出羅維導演的經典之作《精武門》。1972年,推出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猛龍過江》。1973年,主演了由好萊塢與香港合作拍攝的影片《龍爭虎鬥》,標誌香港功夫武俠片正式國際化。同年拍攝《死亡遊戲》時,李小龍意外死亡。70年代末,後新派武俠片,功夫喜劇片李小龍死後,動作電影格局:#1以桂治洪《大哥成》為代表的粵語暴力功夫片。
#2以楚原《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為代表的新派古裝奇詭武俠片。#3劉家良《陸阿采與黃飛鴻》、《神打》為代表的正統武術情節化的功夫片。後新派武俠片傑出代表:楚原早年以粵語片而聞名。1958年處女作《湖畔草》,60年代《可憐天下父母心》《浪子》等佳作。1972年,拍攝浪漫奇情和詭異武俠的文藝片《愛奴》。1973年拍攝社會寫實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1976年,連續拍攝了《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楚留香》系列經典電影,創造出“楚原、古龍、狄龍”票房金三角,帶動古龍小說電影改編熱潮。
功夫喜劇片:《醉拳》1975年吳思遠《生龍活虎小英雄》嘗試功夫喜劇化。1978年,袁和平導演《醉拳》,功夫片真正喜劇化。《醉拳》的特點:(1)情節模式,少年黃飛鴻的故事。(2)人物塑造,黃飛鴻變成現代頑皮小子。師徒關係,樹立了有叛逆有尊重、是師徒更是朋友的新型關係。反派角色,喜劇味十足。(3)武術動作設計,既一招一式充滿武術動作,同時又貫穿雜技噱頭般處理。80年代以後,多元化的“武俠電影時代”1982年,中原公司推出張鑫炎執導、李連傑主演的影片《少林寺》引起全球轟動。之後《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影片,再次帶動香港影壇爭拍“真功夫片”的潮流。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徐克相繼推出《黃飛鴻》《獅王爭霸》《王者之風》等黃飛鴻系列電影。徐克執導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劍俠》等影片將傳統的刀劍武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武俠“神話”。(1)徐克科幻特技武俠1979年,徐克執導處女作《蝶變》,開創“未來派武俠片”。1983年,引進好萊塢電腦特技製作《新蜀山劍俠》。90年代製作《笑傲江湖》《東方不敗》《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等多部武俠電影。2001年神怪武俠影片《蜀山》,重塑香港電影電腦特效新高度。
(2)許鞍華人文主義、歷史文化武俠片
——《書劍恩仇錄》#1、忠實於原著精神。#2、寫實性的武俠片,武功處理比較真實。#3、演員表演比較正統嚴肅。#4、結構有些拖遝,剪輯節奏不明確。(3)王家衛另類武俠—《東邪西毒》#1、篡改原著,淡化故事。#2、不重敘事,只重形式探索。#3、電影語言先鋒時尚,色彩構圖追求極致。#4、明星演繹。(4)劉偉強漫畫武俠——《風雲雄霸天下》
#1、改自漫畫,故事情節的神怪玄妙。
#2、複雜多角的情感關係。
#3、漫畫式的人物造型。#4、影像表現,以特技效果為主。(5)周星馳無厘頭與特技武俠——《鹿鼎記》《少林足球》#1、無厘頭搞笑
#2、誇張的表演#3、自嘲、諷刺的創作理念#4、多種類型元素的混雜第三節臺灣部分60、70年代中期:本土摸索張曾澤1969年,代表作《路客與刀客》。郭南宏1966年導演第一部武俠片《一代劍王》。70年代初,拍攝少林題材電影《少林十八銅人巷》和《火燒少林寺》。70年代中期-80年代,文學改編創作古龍1976年開始自任編劇,撰寫武俠電影劇本。1980年自組電影公司,監製導演《楚留香傳奇》《楚留香與胡鐵龍》等。類型元素(1)愛情故事架構:(2)人物設置:(3)影像風格:(4)
典型場景:(5)明星偶像演繹。第一節內地部分20、30年代
中國最早的愛情片,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海誓》,也是中國最早的三部長故事片之一。
大体可以分为三種類型:
(1)頌揚純真的愛情,描寫男女青年之間的自由戀愛、自由結合,或者由一見鍾情到相知相愛的故事。(2)譴責感情不專,對見異思遷的思想與行為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3)抨擊社會的罪惡,以現實主義的態度來展現物質和金錢的誘惑、封建禮教的扼殺是多少純潔愛情遭受磨難、釀成悲劇。
1926年,洪深作品《四月裏底薔薇處處開》和《愛情與黃金》。
1926年《玉潔冰清》,歐陽予倩編劇、蔔萬蒼導演。
袁牧之《馬路天使》
影片被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讚譽為“風格極為獨特,而且是典型中國式的”影片。這部影片的出現,使中國有聲電影登上了更高的藝術境界。50年代—1966年十七年間,新中國電影中沒有單純的人的情感、愛情、人性等私人化的東西,這是受政治的限制,但是偶爾也會有零碎的一些人性的挖掘和表現。《柳堡的故事》(1958,石炎、黃宗江編劇,王蘋導演,陶玉玲主演)《我們村裏的年輕人》(1959,蘇裏導演)《我們夫婦之間》(1952,鄭君裏)《冰山上的來客》(1963,趙心水)《女籃五號》(謝晉)
《蘆笙戀歌》(1957)(少數民族愛情題材)
這類影片的特點有:#1情感表現基本上比較純潔、含蓄、相當有節制的。#2情感表現都與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相聯系#3感情的評價,以政治尺度為多。#4情感矛盾的解決,都以簡單圓滿的方式來解決。80年代
黃祖模的《廬山戀》等歷史政治愛情片90年代:多元化的愛情片1、都市青春偶像劇愛情片2、調侃喜劇式愛情片3、煽情、悲情式愛情片4、現代敘事方式的時尚愛情片5、懷舊純情愛情片6、紀實化、生活化愛情片第二節香港部分背景
香港都市化進程商業電影的發展
青春文化的出現創作狀況:
重要類型之一生產數量比較多,佳作比較多創作兩大走向:
原創編劇文學改編五六十年代邵氏:
《玉女春情》(1958,周詩祿)
《藍與黑》(1958,陶秦)
《不了情》(1961,陶秦)
《夏日的玫瑰》(1961,羅臻)
《癡情淚》(1965,秦劍)《船》(1967,陶秦)《寒煙翠》(1968,嚴俊)電懋:
《情場如戰場》(1957,嶽楓)
《天作之合》(1957,易文)
《四千金》(1957,陶秦)《空中小姐》(1959,易文)
《玉女私情》(1959,唐煌)《好事成雙》(1962,易文)光艺:
《五月雨中花》(196哦,秦劍)《紫色風雨夜》(1968,楚原)80年代以後:重要導演及作品
關錦鵬《胭脂扣》《阮玲玉》《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艾嘉《最想念的季節》《少女小漁》《心動》
陳可辛《雙城故事》《甜蜜蜜》《如果……愛》
許鞍華《傾城之戀》《今夜星光燦爛》《半生緣》羅卓瑤《秋月》《潘金蓮之前世今生》《我愛太空人》
張婉婷《秋天的童話》《八兩金》《玻璃之城》
張之亮《自梳》《仙樂飄飄》《慌心假期》嚴浩《滾滾紅塵》爾冬升《新不了情》《忘不了》關錦鵬與《胭脂扣》影片根據香港著名通俗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關錦鵬自己所說“我自己是男性,但同時亦不能否認自己有很多女性的感觸,以前電影中的女性感觸,不多不少是自己的投射。”影片借重香港流行的鬼片類型,形成獨具特色的“複調式”時空結構模式。女性形象描摹,關錦鵬新穎獨到地抓住了“心理情感層面”。陳可辛《甜蜜蜜》:
1、漂泊的主題。
2、細膩的敘事。
3、精湛的表演。
4、音樂歌曲的妙用。爾冬升《新不了情》:
1、特定時代的懷舊溫情電影。
2、敘事風格、影像風格樸素真切。
3、人物形象設置理想化。王家衛《花樣年華》第三節臺灣部分60年代
兩道突出的電影風景:一是以瓊瑤電影為代表的愛情文藝片;二是新派武俠片。
瓊瑤電影開始於1965年,當年中影公司、天南公司同時推出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李行影片《婉君表妹》和王引影片《煙雨濛濛》。
60年代後半期臺灣電影湧現出《啞女情深》《紫貝殼》等近20部瓊瑤影片。瓊瑤電影特點:1、角色設置男女主人公貧富\地位懸殊正常人與殘疾人2、情節設計多角關係一見鍾情,經歷磨難3、演員組合金童玉女型:二林二秦4、整體風格唯美浪漫、脫離生活現實70年代李
行
1973年之後,不僅著名導演李行又回到瓊瑤電影的軌道上來,拍攝了《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等影片。陳耀圻
1976年,根據華嚴原著,改編電影《蒂蒂日記》陳鴻烈《我是一片雲》,瓊瑤第一次身兼四職劉立立
《夢的衣裳》等白景瑞
整個七十年代,白景瑞共拍攝了《再見阿郎》《一簾幽夢》等21部影片。創作的題材樣式非常豐富,但最突出、最多的還是執導根據瓊瑤、玄小佛小說改編而成的愛情文藝片。內地缺乏槍戰動作片。臺灣地區有少量槍戰片。我們主要介紹香港的槍戰動作片。第一節槍戰動作片重要導演及代表作品吳宇森:《英雄本色》《喋血雙雄》《喋血街頭》徐克:《英雄本色3》《黑俠2》林嶺東:《高度戒備》杜琪峰:《東方三俠》《槍火》《PTU》李仁港:《黑俠》1、吳宇森
1986年《英雄本色》的橫空出世,推動了香港電影純“男性英雄片”的創作熱潮。
之後在《喋血雙雄》《喋血街頭》《縱橫四海》等系列港片中,鮮明堅持著獨特的暴力美學,引領香港動作電影潮流。吳宇森電影風格陽剛英雄:鐵漢柔情暴力動感:槍之旋律宗教情結:教堂決戰
2、杜琪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杜琪峰幾乎拍遍了香港所有的類型電影。1997年銀河映像公司成立之後,杜琪峰以另類獨特的黑幫片在香港影壇異軍突起。
杜琪峰電影風格電影主題,生命無著、命運無常的悲觀宿命
人物塑造,更多強調內心的細膩描摹動作設計,以靜制動的舞臺化靜態表達發展軌跡:
1、灰色警匪片:70年代末新浪潮初期
章國明《邊緣人》等
2、笑鬧警匪片:80年代初
《青春差館》《阿燦當差》等
3、喜劇警匪動作片:80年代中期
成龍《員警故事》《A計畫》等第二節
警匪動作片
4、臥底警匪片/另類成長警匪片:80年代中期以後
林嶺東《龍虎風雲》
還有《五億探長雷洛傳》系列電影
5、平民警匪片/主流警匪片:90年代中期回歸前後
《野獸刑警》《爆裂刑警》等《飛虎雄心》《衝鋒隊怒火街頭》《飛虎》等
6、多元化警匪片:90年代後期
《無間道》/《PTU》/《新員警故事》等警匪動作片典型代表成龍
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員警時代。
成龍連續自編自導自演了《龍少爺》、《員警故事》系列、《A計畫》、《重案組》系列等影片。
90年代中期之後,國際平民和員警時代。
成龍以《紅番區》《義膽廚星》《霹靂火》等賀歲影片以及《簡單任務》《我是誰》等大製作影片,將成龍品牌推向好萊塢。2000年後,真實人性化的平民時代。作品有《新員警故事》、《寶貝計畫》等。第一節
內地電影史概述
主要經歷10個發展和演變階段:
初創期——萌芽和初創階段(1896—1921)
發展期——20年代,探索階段(1922—1930)
高潮期——默片成熟和有聲電影誕生時期(1931—1937)
低潮期——抗戰電影階段(1937—1945)
成熟期——40年代後半期,戰後影戲電影的成熟階段(1945—1949)
繁榮期——建國後“17年電影”的高潮階段(1949—1966)
荒蕪期——文革電影的低落階段(1966—1976)
改革開放新時期——文革後創新突破階段(1976—1989)
新新電影——新生代電影和老電影人新創作(1990-2000)開放整合期——市場的放開,電影產業和創作的發展(2001-至今)(一)初創期和發展期(1896-1930)1、電影傳入中國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
最早以中國生活為題材的影片,並不是由中國人首先在中國拍攝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國人拍攝、並且在外國放映的。2、早期電影短片的創作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老闆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著名譚派京劇藝術創始人譚鑫培表演的京劇片段《定軍山》。1913年《難夫難妻》,
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和鄭正秋聯合導演,是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同年,黎民偉主演、黎北海導演了根據莊子故事《莊周蝴蝶夢》改編而成的影片《莊子試妻》。1922年《擲果緣》又名《勞工之愛情》現存最早的中國電影。編劇鄭正秋,導演張石川。影片已經不是純粹意義上以突出誇張的動作特徵為主的滑稽短片,比較注重情節發展和人物刻畫的短故事片。3、長故事片的創作
(1)《閻瑞生》:編劇楊小仲,導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導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
(3)《紅粉骷髏》:導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總體來說,《閻瑞生》、《海誓》、《紅粉骷髏》等第一批長故事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電影由短而長的一次飛躍(4)《孤兒救祖記》明星公司1923年拍攝,編劇鄭正秋,導演張石川,主演王漢倫、鄭小秋。4、早期重要的民營製片、發行放映業20年代以後,製片公司蜂擁而起。“明星”、“天一”、“聯華”是最重要的公司。(二)中國電影的高潮期(1930-1937)1、左翼電影的興起1933年3月,在瞿秋白的領導下,組織了由沈端先(夏衍)、阿英(錢杏邨)、王塵無、石淩鶴、司徒慧敏在內的五人“黨的電影領導小組”。1933年是左翼電影的豐收年,湧現了《春蠶》、《民族生存》等無聲影片,還有《姊妹花》、《漁光曲》等探索期的有聲電影,被譽為“中國電影年”。2、無聲電影的成熟吳永剛和《神女》1934年,被譽為1934年中國電影界的最大收穫,也標志著中國無聲電影的藝術成就走向了成熟的最高點。蔡楚生和《漁光曲》1934年,影片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贏得國際獎項的故事片。3、有聲電影的誕生和探索1927年,美國電影《爵士歌王》標誌著有聲電影的誕生,這是第一部有少量歌曲和人物對話、蠟盤發聲的電影。明星公司在1930年6月開始拍攝蠟盤發音的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鄭正秋的《姊妹花》1933聲音探索上,臺詞的運用已經比較成功,而且在語腔語調上有了比較獨特的節奏感。缺點在於,臺詞過於集中和戲劇化,並且整部影片沒有音樂和音響。2)袁牧之和《桃李劫》1934遵循了有聲電影的創作觀念,將聲音第一次作為有機的藝術表現手段進行構思,被讚譽為“中國有聲電影劃時代的作品”。(三)中國電影低潮期(1937—1945)國統區電影
上海“孤島”
淪陷區
(四)中國電影成熟期(1945—1949)
1、戰後電影的成熟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三(《三毛流浪記》)五(《烏鴉與麻雀》)八(《八千裏路雲和月》)萬(《萬家燈火》)重點影片(1)情節劇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1947,蔡楚生、鄭君裏合導,陶金、白楊主演。以情節劇的結構模式為影片的主要敘事架構。劇性衝突的多層次設置,反差性高潮段落的合理安排
(2)散文風格的藝術電影《小城之春》
1948年,導演費穆,文華公司出品。側重於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注重散文詩般的抒情文化傳統,注重人生哲理的意義。(五)中國電影繁榮期(1949-1966
)1946年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完成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的拍攝,這樣就標誌著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誕生。(1)戰爭題材影片《南征北戰》(1952,成蔭、湯曉丹導演;沈西蒙等編劇;陳戈、張瑞芳等主演)《董存瑞》(1955,丁洪等編劇,郭維導演,包傑攝影,張良主演)《青春之歌》(1959,改編楊沫,崔嵬、陳懷愷導,謝芳、秦怡、於是之主演)《紅色娘子軍》(1960,梁信編,謝晉導,沈西林攝,祝希娟、王心剛、陳強演)《小兵張嘎》(1963,徐光耀編,崔嵬、歐陽紅櫻導演,聶晶攝,安吉斯主演)(2)喜劇電影
A、諷刺喜劇B、歌頌喜劇C、輕喜劇《李雙雙》(1962,魯韌導演,張瑞芳、仲星火主演)《新局長到來之前》(1956);《不拘小節的人》(1956)《五朵金花》(1959,王家乙導演,楊麗坤主演)《今天我休息》(1959,魯韌導演)《錦上添花》(1962,謝添、陳方千導演,韓非、趙子嶽、淩元等主演)《女理髮師》(1962,丁然導演,王丹鳳、韓非等主演)(3)歷史題材電影《林則徐》(1959,鄭君裏、岑範導演)《紅旗譜》(1960,梁斌等編劇,淩子風導演,吳印鹹攝影,崔嵬、葛存壯主演)《甲午風雲》(1962,林農導演,李默然、浦克等主演)(4)音樂故事片 《劉三姐》(1960,喬羽編劇,蘇裏導演,黃婉秋主演)《阿詩瑪》(1964,葛炎編劇,劉瓊導演,楊麗坤、包斯爾、韓非主演)《洪湖赤衛隊》(1961,謝添、陳方千、徐楓導演,錢江攝影,王玉珍等主演)(5)人文主義電影
《我這一輩子》(1950,石揮編導演)《林家鋪子》(1959,夏衍改編,水華導演,錢江攝影,謝添主演)《早春二月》(1963,謝鐵驪編導,李文化攝,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農奴》(1963,黃宗江編,李俊導)《柳堡的故事》(1958,石炎、黃宗江編劇,王蘋導演,陶玉玲主演)(六)中國電影荒蕪期(1966—1976)樣板戲電影保留劇目: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海港》《龍江頌》《平原作戰》樣板戲電影特點:
敵遠我近、敵暗我明、敵小我大、敵俯我仰。或者簡化為: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遠小黑。
(七)改革開放新時期(1976-1989)1、電影復蘇和藝術探索1979年,中國電影理論界走出關鍵的步伐,主要產生了著名影評家白景晟的文章《扔掉戲劇的拐杖》、電影評論家鐘惦斐提出“電影與戲劇離婚”、著名女導演張暖忻和文化研究者李陀合寫的文章《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巴山夜雨》(1980吳永剛總導演/吳貽弓導演,張瑜、仲星火主演)《天雲山傳奇》(1980,謝晉導演,王馥荔、仲星火等主演)《鄰居》(1981,鄭洞天、徐穀明導演,馮漢元等主演)《傷逝》(1981,水華導演,王心剛、黃宗洛主演)《城南舊事》(1982,吳貽弓導演,沈潔、鄭振瑤、張豐毅等主演)
2、第五代電影創作《一個和八個》(張軍釗導演)(第五代電影發軔之作)《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陳凱歌導演)《獵場劄撒》《盜馬賊》(田壯壯導演)《黑炮事件》《輪回》《錯位》(黃建新導演)《喋血黑穀》《晚鐘》《大磨坊》《陰陽界》(吳子牛導演)重要代表人物
陳凱歌——執著的理想者主要作品:《黃土地》1984;《大閱兵》1986;《孩子王》1987;《邊走邊唱》1991;《霸王別姬》1992;《風月》1995;《荊軻刺秦王》1998;《溫柔地殺死你》(softlykillingyou)2000;《和你在一起》2002;近作《無極》《梅蘭芳》張藝謀—最具才華和創新思維的導演導演作品有:《紅高粱》(1987)、《代號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著》(11994)、《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有話好好說》(1997)、《一個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親母親》(1999)、《幸福時光》(2000)、《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3)。近作《千裏走單騎》《滿城盡帶黃金甲》攝影名作《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表演名作《老井》、《古今大戰秦俑情》。(八)新新電影(1990-2000)一、新生代電影1、主流電影路學長:《長大成人》1993、《非常夏日》1999、《卡拉是條狗》2002、《租期》2005管虎:《頭髮亂了》1993、《浪漫街頭》1996、《西施眼》2002
張揚:《愛情麻辣燙》1997、《洗澡》1999、《昨天》2001、《向日葵》2005、《落葉歸根》2006金琛:《網路時代的愛情》1997、《菊花茶》1999、《三重門》2001李欣:《談情說愛》1995、《我血我情》1997、《花眼》2001、《自娛自樂》施潤玖:《美麗新世界》1998、《走到底》2000陸川:《尋槍》2000、《可哥西裏》2004、俞鐘:《我的兄弟姐妹》2000、《我的美麗鄉愁》2001、《香巴拉信使》2006張一白:《開往春天的地鐵》2001、《好奇害死貓》2005、《夜。上海》2006王全安:《月蝕》1999、《驚蟄》2004、《圖雅的婚事》2006萬馬才旦:《靜靜的嘛呢石》2004寧浩:《香火》、《瘋狂的石頭》2006章家瑞:《偌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芳香之旅》2005李虹:《伴你高飛》1996、《黑白》2001、《詛咒》2004小江:《電影往事》2005、《PK。COM。CN》2006馬儷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們倆》2004徐靜蕾:《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4、《夢想照進現實》20062、地下電影系列婁燁:《危情少女》1994、《週末情人》1995、《蘇州河》1998、《紫蝴蝶》2003王小帥:《冬春的日子》1993、《極度寒冷》1994、《扁擔,姑娘》1996《夢幻田園》1999、《十七歲單車》2000、《青紅》2004、胡雪楊:《留守女士》1992、《湮沒的青春》1993、《牽牛花》1995何建軍:《懸戀》、《郵差》19953、紀實影片、紀錄片創作吳文光:《流浪北京》、《我畢業了》張元:《媽媽》1989、《北京雜種》1991、《東宮西宮》1996、《兒子》1996《過年回家》1998、《瘋狂英語》1999、《我愛你》2002、《看上去很美》2005賈樟柯:《小山回家》1996短片、《小武》1997、《月臺》2000、《世界》2005《三峽好人》2006章明:《巫山雲雨》1995、《秘語十七小時》2001
李楊:《盲井》、《盲山》(2005)二、第四代、第五代電影人新創作謝飛——儒者的電影《湘女蕭蕭》1986、《本命年》1989、《香魂女》1992(柏林金熊獎)、《黑駿馬》1995、《益西卓瑪》2000塞夫、麥麗絲——馬上動作片《騎士風雲》1990、《東歸英雄傳》1993、《悲情布魯克》1996、《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998楊亞洲——平民導演《站直了,別趴下》1992、《背靠背,臉對臉》1994、《埋伏》1996(以上與黃建新聯合導演)
《沒事偷著樂》1998、《美麗的大腳》2001(電視劇《空鏡子》)(九)開放整合新時期(2001-至今)
一、背景——三地電影各有危機二、產業表現
1.電影生產力的快速提升,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結構
2.電影收益持續增長,國際影響力相對提升3.院線和影院建設穩步發展,觀眾人數有所增加基本概念倫理片,一般以家庭為中心,以家庭間人物關係為中心,設置家庭遭遇、婚姻糾葛、親情矛盾、友誼情感等戲劇衝突,以此展開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文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積澱。敘事模式1、親子模式(1)父子/女模式(2)母子/女模式(3)祖孫等替代性親子模式(4)政治倫理片模式2、夫妻模式
3、手足模式類型要素:1、故事情節2、人物關係3、典型場景20世紀20年代以前:倫理片探索的開始1、《難夫難妻》1913又名《洞房花燭》,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和鄭正秋聯合導演。2、《莊子試妻》1913黎民偉編劇,黎北海導演。
第一節內地部分《莊子試妻》劇照《難夫難妻》劇照1、重要代表:鄭正秋
(1)創作生平中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也是中國家庭倫理片的開拓者和創始人。(2)電影理念重視社會改造和教化功能電影要迎合觀眾的需求(3)重要作品《孤兒救祖記》1923
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王漢倫、鄭小秋主演。《姊妹花》1933
鄭正秋編導,蝴蝶主演。20年代至30年代初:基本奠定中國早期倫理片模式,傳統悲情演繹,社會道德教化主題《孤兒救祖記》劇照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政治/社會倫理片的探索發展
1、重要代表:蔡楚生(1)創作生平
早期中國政治/社會倫理片的典型代表。(2)電影理念A、受鄭正秋電影教化觀念影響,重視電影的社會功能。B、接受左翼電影進步主張,公開提出“電影作為時代的武器”的口號。(3)重要作品《漁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一江春水向東流》劇照《一江春水向東流》海報觀眾最多的中國早期影片
孤兒救祖記1923
姊妹花1933
漁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比較專題《一江春水向東流》《偷自行車的人》兩部影片比較研究目的相同性
1、時代背景
2、基本主題
3、人物形象相異性
1、敘事風格
2、電影觀念
3、美學原則
4、印證中國倫理敘事傳統倫理敘事的電影史意義倫理化主題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倫理化影片創作,在中國電影史上標誌著一種基本模式的形成和一個電影創作方向的開始,深刻影響著迄今中國電影的發展。從本民族文化的特質出發,找到的一種既能深入到民族生活和情感內裏,又能因而獲得商業號召力的藝術模式。
文化親和力+票房號召力人物設置:一江春水向東流從家庭倫理的角度,以最貼近中國人文化認知的方式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最廣泛意義的反響。因為這既是最低、最通俗的價值標準,又是最高的、甚至帶有終極文化意義的判斷。人物設置:偷自行車的人與《一江春水向東流》不同,按照日常生活形態設置了人物,該片採用非職業演員。即使偷自行車的賊,也在敘事中沒有形成截然的道德評價敘事結構《一江春水向東流》
帶有鮮明道德判斷的結構層面1、同一時空中不同的生活形態2、不同時空的對比《偷自行車的人》
1、敘事事件的自然形態2、展示生活的自然流程3、意義隱藏在敘事之間敘事結構:一江春水向東流敘事風格《一江春水向東流》
鮮明直接的道德判斷,電影語言體現著明顯的傾向性編導參與敘事過程,強化和渲染情感效果
《偷自行車的人》
展示事物的狀態,意義層面留待觀眾自己發現
編導避免介入敘事過程,避免戲劇化煽情。
敘事風格:偷自行車的人《一江春水向東流》與中國敘事美學以《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電影美學的特點觀念的複合體:
1、中國傳統的經世致用的藝術觀2、美國敘事的連續性3、蘇聯的對立衝突原則4、中國古典美學的詩意
《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
对传统伦理叙事的超越與《孤兒救祖記》《姊妹花》《漁光曲》構成遞進系列
《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民族倫理情感與時代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片完全超越了鄭正秋狹小的家庭背景,而將其放大到“國”的範圍。巨大的時空背景,成為考驗人性及其道德操守的試驗場。影片也超越了鄭正秋式的簡單倫理判斷,而是以一種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關注時代大潮中失落錯亂的個體生命,將主人公張忠良的苦悶、挫折、矛盾、困惑的心理揭示出來,既批判其道德墮落,又惋惜一個美好生命和靈魂的迷失。《一江春水向東流》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發展的,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對象。關於倫理敘事的進一步思考:倫理敘事傳統在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命運?謝晉模式與倫理敘事的關係?怎樣看待電影史上對謝晉敘事模式的批評?當代電影敘事中,倫理敘事是否還有價值?2、其他重要作品吳永剛《神女》1934袁牧之《桃李劫》1934《神女》劇照《桃李劫》海報袁牧之《馬路天使》1937講述家庭悲歡離合,特別是手足/朋友的情感遭遇。成功挖掘聲畫關係和表現力,歌曲運用獨特。
費穆《小城之春》1948戰後“靈魂的寫實主義”電影。淡化情節和戲劇衝突,巧妙構築以心理剖析、情感糾葛為中心的敘事框架。但發乎情,止乎禮義。《馬路天使》劇照《小城之春》海報、劇照50/60年代:新時代的社會倫理片《李雙雙》(1962)魯韌導演,張瑞芳、仲星火主演。以家庭矛盾為主要線索來結構故事,但家庭矛盾的核心是公社集體與個體小我的矛盾關係。
《李雙雙》海報80年代:政治倫理片和女性電影一、新時期的政治倫理片1、重要代表:謝晉創作生平:謝晉是當代中國倫理片的典型代表,是新中國電影的一面“鏡子”。《天雲山傳奇》1980編劇魯彥周,改編自同名中篇小說。主要通過一個男人與兩個女人在時代政治中的情感命運,達到政治主題和倫理道德相融合。心理敘事結構形式,三個女人的心理敘述支撐起全片。女性形象的深刻描摹,女性心理情感的細膩刻畫。
《天雲山傳奇》劇照二、女性電影1、傳統女性悲劇模式:《鄉音》(1983)王一民編劇,胡柄榴導演。
《良家婦女》(1985)李寬定編劇,黃健中導演。《湘女瀟瀟》(1986)謝飛、烏蘭導演。《紅高粱》劇照《秋菊打官司》海報2、現代意識女性模式《紅高粱》3、另類婚姻情感模式《野山》(1985)顏學恕導演。《春桃》(1988)淩子風導演。
20世紀90年代至今:多元化的倫理創作1、多元化創作《過年》(黃健中,1991);《心香》(孫周,1991);《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1999)《我和爸爸》(徐靜蕾,2003);《暖春》(烏蘭塔娜,2003);《向日葵》(張楊,2005)《香魂女》(謝飛,1992);《九香》(孫沙,1994)2、主旋律式社會倫理片《周恩來》(丁蔭楠,1991);《焦裕祿》(王冀邢,1990)
《那山那人那狗》劇照《我和爸爸》劇照《九香》劇照50/60年代:倫理片創作黃金時期
1、粵語倫理片:1952吳回《敗家仔》;1952陶秦《兒女經》;1953李鐵《危樓春曉》;1953李萍倩《寸草心》;秦劍1953年《慈母淚》、《苦海明燈》和1955年《父母心》;1960李晨風《人海孤鴻》;2、國語倫理片:1960唐煌《母與女》;1959易文《香車美人》;1957易文《曼波女郎》等。30/40年代:由娛樂創作轉向現實創作
香港第一部倫理默片是1934年的《難兄》。40年代後半期,粵語倫理片以現實主義觀念創作。
第二節香港部分《慈母淚》劇照3、重要導演1、朱石麟
重要作品:《誤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喬遷之喜》1954、《一年之計》1955、《夫妻經》1958、《新寡》1959、《同名鴛鴦》1960等優秀影片。2、秦劍
重要作品:1952年《人之初》,1953年《苦海明燈》,1954年《家家戶戶》,1955年《兒女債》,1955年《父母心》。3、楚原
重要作品:1959年《湖畔草》,1960年與父親合作《可憐天下父母心》。4、易文
重要作品:1957年《曼波女郎》,1959年《香車美人》《空中小姐》和《青春兒女》,1960《溫柔鄉》,1961年《星星·太陽·月亮》。《一板之隔》劇照《曼波女郎》劇照70年代:青春時尚、國際視野的倫理創作《娃娃夫人》(1971)
導演:金洙容(韓國)80年代:新浪潮興起後的倫理創作重要作品:《父子情》1981導演:方育平《全家福》1984導演:石天《飛越黃昏》1989、《搶錢夫妻》1994導演:張之亮
90年代:商業娛樂前提下人文關注的倫理創作1、嚴浩《天國逆子》19942、許鞍華《客途秋恨》1990、《上海假期》1991《女人,四十。》1994、《男人四十》19993、杜國威《地久天長》2000《女人,四十。》劇照50、60年代:反共主流下的倫理策略《歸來》(1958)——宗由70年代:鄉土創作的倫理片李行——《秋決》(1971)、《母與女》等宋存壽——《母親三十歲》(1973)
第三節臺灣部分1、兩大主題:A、圍繞父子關係展開——成長主題B、圍繞女性展開——女性主題2、重要作品《小畢的故事》1982——陳坤厚《搭錯車》1982——虞勘平《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張毅《媽媽再愛我一次》1982——陳朱煌80年代:新電影寫實表達為主的倫理創作農村類型,是相對於都市類型而言的比較寬泛的範疇.
從概念上來講,主要是以農村為主要核心意象或主要場域而創作的影片。即以現代農村為敘事背景、以農村民眾為主體、反映農村生存狀態、表現農村風土人情、呈現鄉土文化和經驗意識的一類影片。第一節內地部分30年代1933年是左翼電影的豐收年,被譽為“中國電影年”。開山之作——《狂流》
1932年,夏衍編劇,程步高導演。影片充分利用實景拍攝,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農村的現實生活以及農村貧富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電影。
片名正好暗示了勞苦大眾的反抗壓迫、反抗封建勢力的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1、《春蠶》(1933,程步高)(夏衍劇作)
《春蠶》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影片追求非戲劇化的“紀錄電影”的風格。
《春蠶》是左翼電影創作進入較為成熟階段的一個標誌。2、明星公司的“生產影片”
1933年徐欣夫導演《鹽潮》和李萍倩導演《黃金穀》(又叫《豐年》);1934年程步高導演《到西北去》和徐欣夫導演的《路柳牆花》。
3、《小玩意》(1933,孫瑜)影片選取手工玩具作為表現對象、來貫穿整個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命運的變化過程,“以小見大”地反映社會民族矛盾,主題現實沉重,又非常巧妙。“小玩意”有深刻的隱喻作用。影片非常注意電影化的語言。影片注重細節的描寫。
50/60年代:新中國電影中的農村題材類型創作上一節概述:在建國以前的中國電影中,農村題材自有自身的特點----破敗景觀、憂愁心緒、悲戚命運《春蠶》極為典型一般而論,在中國,研究探討問題忽略了農村就難以說清事情的全面性;而在中國電影中,漠視了農村電影的生存發展也不能估量准電影全面發展的狀況。我們有時已經減弱了對於上述意識重要性的認識,市場經濟的呈現更多在都市文化的層面被關注,而農村被聚光燈外的暗影籠罩顯得微不足道,農村電影也由此有些寂寞冷清。這顯然和文學的固守鄉村文化構成差別也多少影響了它的社會人心影響力。
新中國農村電影類型的概括分析60年新中國電影在農村題材表現上形成自身的類型特色而前十七年、文革時期、改革開放30年顯然各自有差異性我們概要分析頭尾兩個重要階段的類型特色
題材類型的判斷要素新中國電影自有特色,在農村題材表現上,形成可以透視的角度,包括——道德判斷、人倫關係、情感表現道德判斷—是不由自主的價值衡量標準人倫關係---是對於以家庭為紐帶的傳統關係的堅守情感表現---是農村電影得失的核心所在
十七年時期的農村題材類型50年代《我們村裏的年輕人》60年代的《李雙雙》
《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藝術成就主要在於較好體現了蓬勃向上的農村生活面貌,透著一股真實濃郁的生活氣息,不由你不被那樣一個時代人們的質樸與真誠的精神與生活情趣所打動。藝術上的另一個特點是塑造了幾個成功的農村青年典型,情態各異而具有光彩:--復員軍人高占武,--回鄉女青年孔淑貞,--在鄉青年農民曹茂林,--私心欲望重的克明
情感表現使該片成為這一時期農村題材最為突出與重要的優秀影片。直率而真實地表現政治熱情很高時代的青年對愛情的渴望,超越了時期。藝術表現上不惜餘力渲染表現情感的分量----影片開始,眾男性正在嬉鬧,金迪飾演的孔淑貞唱著“櫻桃好吃樹難栽”愉快而來,頓然引起眾男性注目,仿佛時光停滯,以畫面表現的生活中的某種心理真實現象。在藝術上先聲奪人,中國式的音樂襯托,古詩中的側寫手法與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都很出色,一開始就使全片充溢著青春熱烈氣息。----成立突擊隊報名時遇到冷場的尷尬,孔淑貞帶頭打破冷場,招引著眾人爭先恐後報名,把編導對異性情感的重要催發作用用形象表現出來,真實中透著編導們對生活的認可。幾組關係決定了情感的評價:----高占武對孔淑貞是正統的道德愛情,兩情相悅,可終成眷屬。----茂林對孔淑貞是傳統儀式愛情,一廂情願,單相思,農民式的憨厚和退卻,不可能成功。----克明對孔淑貞是偏邪的浪漫愛情,心術不正,小資式的多變,因而必然花花腸子難得歡心。一個女性置於中心位置,以她為中心評價幾人的感情,可謂現代式的。這種模式對電影來說是巧妙的,圍繞於她,三個男人在既同樣工作中又不同的情感表現中,展示著青年人的多樣生活狀態,細節生動,矛盾的糾葛都生趣盎然。更是讓淑貞來確定先擇對象──其實這是作者解決矛盾,評價情感的體現。高占武人品好,思想高,自然贏得芳心;茂林心地好,卻性格弱,自然要退出角逐;克明的妒、小心眼,另有用心,已註定他在思想上品行上與性格上都處在下風,出局在所難免。在結局中,真誠的愛情得以實現,茂林自得其所,為人犧牲的占武既實現了道德的完整,又釋放了精神負擔也功德圓滿,而克明理當受到雞飛蛋打的懲罰,完成了一個當時年代完整的愛情故事。讓淑貞來確定先擇對象──其實這是作者解決矛盾,評價情感的體現。高占武人品好,思想高,自然贏得芳心;茂林心地好,卻性格弱,自然要退出角逐;克明的妒、小心眼,另有用心,已註定他在思想上品行上與性格上都處在下風,出局在所難免。----結局:真誠的愛情得以實現----茂林自得其所,為人犧牲的占武既實現了道德的完整,又釋放了精神負擔也功德圓滿,而克明理當受到雞飛蛋打的懲罰,完成了一個當時年代完整的愛情故事。《我們村裏的年輕人》代表卻還超越了農村題材類型創作以情感為中心的抉擇極為少見道德評價蘊含其中
《李雙雙》60年代農村家庭喜劇式表現的傑作將夫妻人倫關係置身於喜劇衝突中,造就效果在於妻子雙雙與丈夫喜旺之間的“善良的誤會衝突”。性格差異的喜劇效果和行為兩極的喜劇衝撞。夫妻性格性格成為折射個體行為方式和社會道德判斷結合的切口一個直爽開朗,一個收斂好面子,這是性格喜劇碰撞的基礎;一個大公無私,一個私念重重,這是道德判斷衝突的內容;一個主外好事,張羅大事不怕得罪人,一個主內怕事,遇事退避惟恐得罪他人,這是性格煥發光彩的地方。
作為農村題材出色創作,正是在他們性格衝突的情節性表現和生活情趣化方面作了不少巧妙文章,而農村生活和鄉野情趣也才能產生。影片一開始喜旺收工招呼洗衣的李雙雙的細節確定了這對夫妻的喜劇性格關係。在李雙雙當街譴責貪求公家小利的婦女時,勸阻不成反被搶白的喜旺,內心虛卻強裝管束的大老爺氣派,喜劇效果油然呢而生。最為人稱道的是喜旺自鳴得意的下麵條氣李雙雙,吵鬧中自己摔倒在地,李雙雙破涕為笑的生活細節處理。
改革開放新時期農村題材創作改革開放對於中國農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給予農村生產體制和生活方式帶來的變化也是深刻的。農村穩定對於當今的中國意義十分明顯,農村經濟發展對於改革深入具有深刻影響價值,而農村文化發展對於建設新農村更不言而喻。30年來,農村電影曾伴隨著改革開放創造出出色的佳作,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在改革開放深入的今天,有時已經減弱了對於農村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前述:市場經濟的呈現更多在都市文化的層面被關注,而農村被聚光燈外的暗影籠罩顯得微不足道,農村電影也由此有些寂寞冷清。這顯然和文學的固守鄉村文化構成差別,也多少影響了它的社會人心影響力。我們可以從下述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同向的價值:在社會層面上,改革開放給中國農村帶來了巨大變化,而在文化層面上,也與中國農村電影帶來的深刻性表現成果同步,這顯示了改革的積極意義。----但也有更為複雜的走向:隨著後續的農村改革開放深入的正向深入,帶來了農村電影遭遇一時難以適應需要進一步發展的難題,二者反向性被突出,雙方形成反差的現象,為尋找新的改革之路提出了研究的迫切命題。農村電影在多個層面都具有認識和探究價值:第一,具備佐證改革開放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性價值評價的意義,和探究如何進一步協調變革帶來的複雜性,農村電影成為交纏社會評價的典型的藝術對象。第二,同時,農村電影如此緊密的切近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時,文化需要應對得失的陣痛,農村電影現狀問題和發展協調前景所牽連的要素,可以作為文化到底需要什麼來推動的案例。顯然,對待農村電影正如對於藝術電影一樣,不能簡單依循市場原則而缺乏政府必要的非市場調控,如何處理改革大勢而具有長遠眼光,是切近現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農村電影的深入可能和對於現存問題的破解,也還是新經濟背景下文化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油田工程技术服务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4秋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五章 质量 第三节 密度
- 机械原理考试题
- 养老院老人生活娱乐活动组织人员职业道德制度
- 养老院老人健康管理制度
- 《就业中国演讲》课件
- 《金地格林世界提案》课件
- 提前预支工资合同
- 2024事业单位保密协议范本与保密工作考核3篇
- 2024年度离婚协议书详述财产分配与子女抚养细节及责任2篇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会计学概论》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3979)
- DBJ∕T15-231-2021 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结构保护监测技术标准
- 设备供货安装方案(通用版)
- 政府预算理论与实务(第四版)全套教学课件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2.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一课时 海水的性质) 教学课件
- S11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使用说明
- (完整)小学初中课程体系图
- XX楼基坑锚索拉拔试验报告教学文案
- 《我与地坛》PPT课件(PPT 48页)
- 花生生长全过程图谱PPT课件(PPT 15页)
- 组织的高效沟通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