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自然科学(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_第1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_第2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_第3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_第4页
九年级自然科学(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自然科学(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教学目标:1.识别遗传与变异,懂得遗传与变异的应用。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以及基因工程,说出人类基因组的意义。4.知道遗传病,懂得近亲结婚的危害。5.列举生物进化现象,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6.描述健康的概念。7.识别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8.说出人体七大营养素的作用,描述平衡膳食的观点。9.能识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描述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10.说出引起冠心病、肿瘤等常见疾病的主要因素及其预防措施。11.说出传染病特点,传播的三个环节以及其预防措施。1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13.了解触电、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14.了解科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诸方面的正面影响。15.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及其产生原因。16.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知识归纳: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生物的遗传(一)生物的性状1.性状:包括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如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有些性状是可见的,有些性状是难以观察到的。2.相对性状: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3.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生殖细胞遗传给子女的。动植物的性状主要也是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后代。(二)遗传物质及传递途径1.染色体(1)细胞核中有一种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为染色体。(2)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3)体细胞染色体数成对存在,生殖细胞染色体成单存在,即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4)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5)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2.基因(1)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而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遗传物质上的一对基因控制、决定的。(2)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与染色体是一样的,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在体细胞中控制某些的基因可以是一对显性基因,可以是一对隐性基因,也可以是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3)基因只能决定或控制性状的发育或表达,而且还要受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调控。在基因工程的研究中,转基因和基因的顺利表达成功,两者是同样重要的。3.DNA(1)染色体上具有一种称为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DNA具有双螺旋结构,一般来说,每条染色体实际上是一个DNA大分子。(3)DNA、基因、染色体的关系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是一个DNA大分子。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一段DNA,它决定生物体的性状。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4)基因组:生物体细胞中全部基因的总和。(三)一对基因的遗传规律1.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体细胞中控制某一基因可以是一对显性基因,可以是一对隐性基因,也可以是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在生殖细胞中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2.在体细胞中控制某一基因成对存在,并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分别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用英文字母大写(A)表示和隐性基因用英文字母小写(a)表示。因此体细胞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有三种组合:显性性状AA、Aa和隐性性状aa。每个生殖细胞只有一个:A或a。(四)遗传病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2.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先天性愚型、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3.禁止近亲结婚: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可能性就大。4.优生是指应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生育智力和体质都优秀子代。二.生物的变异1.变异:同种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2.变异的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和遗传物质的变化。根据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而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3.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4.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影响:根据遗传的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5.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生物的可遗传有利变异可以使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的变异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6.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培育农作物和家畜新品种。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7.嫁接是把一个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个植物体上,并使它们长在一起成为一完整植物体的技术。接上去部分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能防止优良品种的变异。第六章健康与保健一.健康、亚健康和疾病1.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格健壮。2.当今社会有一个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医生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3.疾病是指人体的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的结构或生理功能发生失调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正常并引起不舒服感觉的反应。可分为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扁桃体炎、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1)扁桃体炎由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原因而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和病毒侵犯扁桃体而引起的炎症。主要预防措施: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冒;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2)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而使血管管腔阻塞,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一般预防措施有:合理膳食,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不吸烟不饮酒。(3)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糖尿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治疗糖尿病,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要达到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正常或接近于正常。病人应积极配合治疗,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4)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至今有关肿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据学者估计80%~90%的病因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中许多化学、生物、物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癌症。二.免疫与健康1.我们之所以能在有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原因是我们的身体具有两种类型的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都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抵抗作用。(1)物理屏障是能够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的结构,如皮肤、呼吸道粘膜。(2)化学屏障是指可以杀死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停止生长的化学分泌物,如胃液、唾液等。其他化学分泌物中的杀菌物质。(3)血液凝固是阻止病原体从伤口进入体内的一种重要的防卫方法。血凝块由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质、血小板和红细胞构成。(4)吞噬作用是指组织中的吞噬细胞会朝病原体运动,然后将侵入的病原体吞噬和消灭。3.特异性免疫是第二道防卫线,是人出生后才具备的,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1)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2)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各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特定的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3)抗原被清除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原留的抗体会很快按同样的作用把抗原加以清除。4.免疫主要有三种功能:(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的健康;(2)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3)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5.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将有关的疫苗,有计划地给人群预防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百白破疫苗能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疾病。三.营养与健康1.食物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成为营养素。营养素分为七类: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2.营养素的作用(1)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的原料。(2)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3)脂肪是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4)无机盐作用很广。钙、磷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5)维生素能协助维持体内的新陈代谢。缺少维生素A易得夜盲症。缺少维生素B1会得俗称脚气病。维生素C有助于合成及修补结缔组织,更可以帮助愈合伤口。对齿龈、牙齿和皮肤的健康十分重要。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促进骨的正常钙化,是牙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6)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7)膳食纤维能增加食物的体积、刺激肠胃道的蠕动、促使排便。四.卫生与保健1.饮食卫生包括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饭后不进行剧烈活动等。要做到合理营养:第一要全面均衡;第二是适量;第三是三餐要合理。2.误食有毒食物而引起急性疾病,称为食物中毒。部分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3.注意皮肤、眼、耳的卫生。4.注意用脑卫生,学会合理用脑。五.环境与健康1.传染病及其传播。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就是传染病。(1)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2)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①传染源是指环境中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②传染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3)传染病的传播①空气传播是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的主要传染途径。常通过飞沫传播;②饮食传播是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常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③接触性传播是急性结膜炎、癣等体表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④虫媒传播是乙型脑炎、疟疾等血液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原体通过有害昆虫等动物的叮咬进入血液而致病。(4)预防传染病可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者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传染源主要对患病的人或动物进行处理。切断传染途径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和搞好环境卫生。2.人类的传染病3.环境与健康(1)环境污染源主要指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2)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可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如果污染程度超过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范围,就可能导致疾病。(3)电击伤: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使器官遭到损害和功能障碍。(4)毒蛇咬伤:蛇毒的主要成分为多肽类物质。中毒后要注意急救。(5)毒虫咬伤:仔细检查受伤部位有无毒刺,如有毒刺,予以拔除或刮除。可用肥皂水洗蜇伤部位,剧痛者可用冰块冷敷。作初步处理后,急送患者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4.保护环境卫生,增强人民体质。第七章科学与社会发展一.科学就是力量1.科学促使人类认识能力不断飞跃(1)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并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心;(2)只有科学才为人类提供认识自然精确而有效的工具;(3)科学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范围;(4)人类认识问题的性质也在不断地变化;(5)人类认识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地提高。2.科学推动了技术的飞速发展(1)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2)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它的成果是科学理论的发现,途径是科学探究。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发明,途径的核心是技术设计。(3)二十世纪以来,科学迅速推动技术的发展,由此产生六大新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4)科学为技术解决难题,科学为技术提供新的技术原理。(5)科学推动技术的发展,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发明的周期越来越短。3.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1)科学通过技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技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类的需求。(3)各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引擎。4.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1.人类面临生态危机(1)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日益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全球性生态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人口爆炸性增长,人类活动使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2.人口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1)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2)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也称为人口的环境容量。(3)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对世界人口容量的定义: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大小。(4)生态学家对地球人口承载量的估计是80亿人,考虑地球资源数量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那么地球的人口承载量为100亿~150亿。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自然环境变化的三个原因: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核、地幔对地壳的作用,人类活动的干预。(2)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干预力度不断增大的历史,是对环境和资源破坏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大的历史。(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实质上是从自然界索取能量和物质,并将利用后的废弃物返还到自然环境中去的过程。(4)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生活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产生负面的影响。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全球生态危机的原因(1)发展是人类的主题,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2)必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遵循的三条原则: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污染物排放速度不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3.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2)科学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合理依据。(3)科学可以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以此推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4)科学技术可以为开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技术集约化农业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例题】例1.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C.细胞核中 D.细胞的各个部分分析和解:人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遗传物质,大部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附着在染色体上,极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膜中则不存在遗传物质。答案是C。例2.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那么,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依次是()A.23对 23对 23对B.23条 23条 23条C.23条 23条 23对D.23条 23对 23对分析和解:人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单个存在的,精子、卵细胞是生殖细胞,受精卵是体细胞。答案是C。例3.有利变异是指()A.对人类有益的变异B.可遗传给后代的变异C.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变异D.可以提高产量的变异分析和解:可遗传的变异又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这里的有利和不利是指对生物自身生存而言的,即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称有利变异,对生物自身生存不利的变异称不利变异。故答案为C。例4.下列实例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A.一对孪生兄弟,老大长期在野外工作,老二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老大肤色黑,老二肤色白B.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C.高原地区生活的人比平原地区生活的人皮肤粗糙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分析和解:本题考查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这两种变异是根据引起的原因划分的,由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为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的为不遗传的变异,但环境影响了遗传物质的变化则也会产生遗传的变异,比如人为的用射线或药物处理种子,会引起种子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由这些种子培育出的后代会出现遗传的变异。可是在一般情况下,由环境条件影响的变异,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不会遗传。上述问题弄清楚,此题答案就明确了。应选D。例5.癌症使人致死的原因是()A.癌细胞能释放毒素,使人死亡B.癌细胞不断恶性增殖,耗尽患者的营养,使人衰竭而死C.癌细胞破坏人体组织,使之坏死,造成病人死亡D.癌细胞本身有毒,使病人中毒死亡分析和解:肿瘤是人体内因DNA损伤或改变而形成的异常细胞,能不断恶性增殖,消耗人体内的大量的营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PeytonRous所言:肿瘤以一种独特而可怕的方式毁坏人体,它虽然也是人体自身的血肉,却莫名其妙地变得生长旺盛、猖狂掠夺、无法控制。因此本题应选择B。例6.人患天花病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抵抗天花病毒的蛋白质,病愈后,这种蛋白质终生存留在人体内,使这个人不再患天花病,请回答:(1)上述过程中属于抗原的是_________________,属于抗体的是___________。(2)上述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免疫;(3)上述实例中的患者在________________时期为传染源,在__________时期为易感人群。分析和解:当病原体进入人体以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通常只能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叫非特异性免疫。传染源是指环境中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知道基本概念后,此题答案为(1)天花病毒、抵抗天花病毒的蛋白质;(2)特异性免疫;(3)患病、未患病。例7.下列动物属于病原体的是()A.蛔虫B.带痢疾杆菌的苍蝇C.患狂犬病的狗D.带甲肝病毒的毛蚶分析和解:本题考查你对病原体和传染源的区别。病原体是指侵入人体,有可能引起疾病,损害身体健康的寄生虫和微生物,主要包括寄生虫(蛔虫、疟原虫、血吸虫等)和微生物(病菌、病毒、真菌等)。传染源是指环境中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B、C、D都为传染源,答案应是A。例8.在众多的文化中,认识自然的精确而有效的工具是()A.神话 B.宗教 C.科学 D.哲学分析和解: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对自己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充满着好奇心,因此各种文化形态应运而生,有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现象的刻意描述和说明,有的试图解释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众多的文化中,认识自然的精确而有效的工具是科学。答案为C。例9.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850年至1913年德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同样1948年至1973年,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6%;二次大战后,若干发达的工业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0年代为50%,80年代为7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分析和解:科学通过技术的变革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技术刻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对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导致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促使企业利润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称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答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例10.2005年(1)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主要具有哪一些优点?(2)摩托车的生产和行驶需要消耗哪一些自然资源?(3)摩托车会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析和解: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的优点是:对道路的要求不高、行驶速度较快、占道位置较小;它的生产和行驶需要消耗的自然资源主要有:钢铁、电能、油料等;它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增加交通的拥挤程度、产生大量的废气、噪声污染,甚至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B.小羊和小牛同吃一种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说此话的科学家是()A.牛顿 B.爱因斯坦C.阿基米德 D.伽利略3.遗传物质是指()A.染色体 B.DNAC.蛋白质 D.DNA和蛋白质4.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基因排列在()A.细胞膜上B.生物的性状之中C.隐性基因中D.染色体中5.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A.23条 B.24条C.38条 D.46条6.生殖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A.一半 B.一倍C.二倍 D.四分之一7.以下关于染色体的正确叙述是()A.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染色体B.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相同的染色体C.在生物的细胞里,染色体总是成对出现的D.体细胞内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8.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两种性状的个体,这说明亲代的基因状况是()A.控制高茎的是一对纯合的显性基因,控制矮茎的是一对纯合的隐性基因B.控制高茎的是一对杂合基因,控制矮茎的是一对纯合的隐性基因C.控制高茎的是一对杂合基因,控制矮茎的是一对杂合基因D.控制高茎的是一对纯合的隐性基因,控制矮茎的是一对纯合的显性基因9.某同学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本人却是单眼皮(aa),那么这位同学父母的基因组合会是下列哪一种情况()A.AA和Aa B.Aa和AaC.Aa和aa D.aa和aa10.下列哪项全为遗传病?()A.白化病、色盲、先天性愚型病B.佝偻病、夜盲症、坏血病C.侏儒症、乙肝、先天性愚型病D.色盲、甲肝和乙肝、佝偻11.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下列关于禁止近亲结婚理由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近亲婚配所生的子女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B.近亲结婚不符合我国的风俗习惯C.近亲结婚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D.近亲结婚可使人口素质下降12.有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母亲携带有隐性的色盲基因),生了一个患色盲病的儿子,这种现象不属于()A.跟遗传有关 B.变异C.不遗传的变异 D.可遗传的变异13.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抗体是一类蛋白质 B.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原C.抗体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D.抗体可使病原菌凝集14.下列免疫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A.出过麻疹后,一般不会再感染麻疹B.泪液溶菌酶的杀菌作用C.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D.接种牛痘预防天花15.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基本环节是()A.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B.易感人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C.病原体、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D.病原体、易感人群和传染源16.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是指()A.患病毒性肝炎的人 B.肝炎病毒C.传播肝炎的媒介物 D.易感人群17.“病从口入”指的是下列哪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A.血液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C.体表传染病 D.消化道传染病18.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预防接种的目的是()A.全面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B.控制传染源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19.下列动物属于病原体的是()A.蛔虫 B.带痢疾杆菌的苍蝇C.患狂犬病的狗 D.带甲肝病毒的毛蚶20.关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下列较全面的叙述是()A.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B.锻炼身体、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C.对传染病患者给予隔离并治疗D.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二.填空题1.人体健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这是世界卫生组织_____________给健康所下的定义。2.人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_____________”,即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状态。3.非特异性免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构成的身体的第一道防卫线及白细胞的_____________作用,它们对_____________都有防御作用。4._____________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主要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5.营养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类,其中_____________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6.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包括三餐_____________、不_____________、饭后不_____________、进餐提倡_____________等。7.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微观上的洞察力已经从原子深入到_____________内部,宏观上从银河系扩展到遥远的_____________。8.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从科学理论的发现到相关技术原理的发明,其时间间隔在不断的_____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9.“三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未经处理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