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明清时期—中国历史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史

一、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考查中枢机构及地方机构的变革,体现制度创新发展以及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二、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考查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冲击,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等。三、注重对时代特征和时空观念的综合考查,与西方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对比起来命题,强调两者不同的阶段特征、中外关联以及相互影响。明清时期主要考向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问题:总结明清的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台湾设府,中俄签约尼布楚。平定蒙古噶尔丹,平定大小和卓木。册封达赖与班禅,驻藏大臣理政务。中央设立理藩院,改土归流在西南。康乾盛世版图定,统多国家更巩固。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疆域1、政治上(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明成祖设立内阁,拥有票拟权,皇帝拥有批红权,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擅权乱政是君权至上的结果,也是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明代通史(1368——1644年)(2)地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司主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司掌刑法,都指挥司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割据对中央的威胁,但是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影响效率;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明代通史(1368——1644年)不同理解:主要是立场不同,朱元璋站在加强皇权的角度,认为宰相专权乱政。黄宗羲站在士大夫角度,认为宰相是皇权的调节器,废掉宰相不利于统治。不充分。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设置丞相,不符合史实;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简单粗暴的否定宰相制度,对其作用仅仅是“虽有贤相”带过,不够客观。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肯定宰相对皇权的制约作用;皇位世袭,对皇帝的治国素质要求很高,宰相可以弥补皇帝才干不足。问题: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问题:如何认识明朝时期的内阁和宦官专权?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本身产生也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首辅权操纵朝政是皇权的外溢。最终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被打倒恰恰反映了君权的强大;可见内阁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内阁运行中,皇帝利用司礼监牵制内阁,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契机,因此宦官专权也是皇权强化的产物。问题:如何正确的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权问题?并结合史实论证?中国古代分权本身是为了集权,但是过度分权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在现实中也会逐渐集权。唐代三省逐渐合一,南宋宰相权力逐渐集中都是为提高行政效率;明后期设置总督和巡抚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D.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明代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六部则力图摆脱控制,因而明代阁部争权现象严重。明代的六部能与内阁争权的主要因素是()A.六部受尚书省统属B.司礼监的牵制作用C.六部有重要决策权D.内阁自身职权不明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決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B.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D.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2、经济上(1)农业: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传统的经济结构。(2)手工业: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江南局部地区手工业部门产生以雇佣关系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长途贸易兴盛;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继续推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明代通史(1368——1644年)材料:万历九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颁布“一条鞭法”。具体政策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然后把夏秋两税和杂税也合编为一条,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名目和征收手续,同时又扩大了赋税负担面……从此,历代平行征收的赋役,趋于合一。……一条鞭法上承两税法,下启清代“地丁合一制”,开启了租税制和货币征收制的赋税时代。——蔡昌《元明清时期赋役》问题:“一条鞭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影响?问题:“一条鞭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影响?背景: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意义: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和货币流通,促进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内容: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问题: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阻碍因素及根本阻碍因素?特征:雇佣劳动、手工工场、产品面向市场。阻碍因素:落后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缺乏劳动力和市场;思想文化专制。根本阻碍因素:落后的封建制度。问题:明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美洲大量的白银被开采;(2)明朝隆庆开关,解除海禁,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合法化;(3)中国手工业品技艺精湛,质量优良,价格实惠,在当时的外贸中占据优势。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C.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巨镇盛泽,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盛泽镇的发展说明()A.人口的增长推动城镇化发展B.工商业发展促进市镇的繁荣C.专业化生产促进丝织业发展D.明清时期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人地矛盾突出明朝末年,作为出版中心江南地区,原先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图书市场中,有关科技、农业、商业、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指南、烹调指南等生活专业用书。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末A.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 B.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C.民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D.经济发展丰富图书市场3、思想文化与科技:(1)思想: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2)文化: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小说和昆曲兴盛。(3)科技:传统科学技术进行总结。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明代通史(1368——1644年)问题:如何理解阳明心学对明末清初李贽等人的进步思想的关系?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为李贽等人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提供了一定思想条件。嘉靖元年,政府对王阳明的著作不满,世宗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政府批判王阳明,可能因为王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伦理D.主张提升人的主体地位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推动儒学体系发生根本变化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C.得到了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D.追求民主自由,冲击伦理纲常1、政治上:(1)中央:中枢秘书机构也发生了变化。清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君主专制;采用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2)地方:发展了督抚制的有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清朝前期通史(1644——1840年)2、经济上:实行摊丁入亩;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商帮继续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思想文化与科技(1)思想: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从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发展到对诗文字句望文生义,吹毛求疵,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理学进行了批判。(2)文学:小说兴盛。(3)艺术: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绘画突出风格奇特,不拘成法。问题:雍正摊丁入亩的含义和影响?含义: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明末清初进步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实质?政治:批判君主专制(绝对不是推翻);经济:主张工商皆本;思想:批判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实质:实质是对儒学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是植根于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理学僵化的时代产物。都主张闭关自守,都有“天朝上国”心态,主张进行有限的贡赐贸易。乾隆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夷同上,有限的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拒绝通商要求;嘉庆认为西方不必遣使远来,岁岁进贡。评论:原因:是落后封闭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传统农耕经济长期繁荣与朝贡体制带来的“天朝上国”优越感。也是清政府惧怕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威胁统治。影响:作为消极的防御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阻碍了中国拓展海外贸易的机遇,是中国逐渐丧失海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是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2018·北京)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