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第一课时(课件)_第1页
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第一课时(课件)_第2页
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第一课时(课件)_第3页
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第一课时(课件)_第4页
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第一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泰山,是五岳之尊,以其巍峨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中华儿女的情怀。泰山的雄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令我们敬叹。古代很多帝王在这里筑坛祭天;无数文人在这里登高吟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了解作者姚鼐(1732—1815),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他是清代著名文学流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了解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同上泰山。泰山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姚鼐也留下了描写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的壮观场面的《登泰山记》,且记述的是冬日的游历,有别于他人春夏秋三季登泰山的记游文字,因而显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派提出了以“义法”为核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的文章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文章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文章先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接着写在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是本文的主要写法。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2.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疏通文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现在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的线路图。

京师→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理清思路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理清思路作者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第一天的行程是什么?第二天所观之景是什么?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越中岭,经天门,再循西谷到达山巅,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五更和子颍在日观峰上的日观亭看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自然景观的特点。理清思路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