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1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2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3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4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战后世界格局一,名词说明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着陆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加的高压限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实行“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将来的责任。主见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依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及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卫”;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需赐予救济。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当。经互会为解决苏联及东欧各国合作问题,1949年一月初,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6国在莫斯科实行经济会议。确定成立经互会,在技术上,原料,粮食等方面绽开互助合作,标记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平行市场。经互会成立初期,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以后通过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使得苏联获得一些先进技术,科技成果。可以获得市场,加速东部自然资源的开发,政治上加强对东欧的限制。但是苏联有时候不同等交易,损害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利益,成员国之间交易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长期局限于经互会成员之间的内部经贸,脱离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竞争,导致了经济总体水平的落后。冷战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运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及“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实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终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确定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百分之一幅度内波动。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联合国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记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与。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记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动身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样,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不结盟运动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倡了不结盟运动。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实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实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旧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接着前进。《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依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实行部长级会议,探讨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值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油組)是一个国际组织。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应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协商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成员国由最初5个增加到现时12个,即卡塔尔(1961年加入),利比亚(1962年加入),阿尔及利亚(1969年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年加入),尼日利亚(1971年加入),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和安哥拉(2007年加入),而印度尼西亚(1962年加入)和加蓬(1975年加入)则分别于2008年和1995年退出该组织。该组织总部于1965年起设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依据该组织的法令,其成立的目的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和价格,确定以最相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并藉撇除有害和不必要的波动,策划出不同的方法来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稳定;赐予产油国适度的敬重和必不可少而稳定的收入;赐予石油消费国有效,经济而稳定的供应;并赐予石油工业投资者公允的回报。《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有: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在同等互利相互敬重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的签订,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及此同时,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确定,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需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实行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记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见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峻减弱的状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殊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建条件。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挡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限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第四点安排1949年,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时,提出了美国今后外交政策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后来,美国各报刊把这项安排称为“第四点安排”。在其后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经济救济法案》中,“第四点安排”被列为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而得以实施。此法案为美国垄断组织争夺落后地区及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供应了法律依据。“第四点安排”是冷战的产物,是为杜鲁门主义所提倡的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莫洛托夫安排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及东欧经济联系,救济东欧经济发展而及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实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1947年7~8月,苏联分别及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安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安排”。这一安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安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及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忙它们复原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及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留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从未正式生效,而是始终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尼赫鲁主义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闻名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被人称为其“三大建国方略”,即“尼赫鲁主义”。尼赫鲁深深地体会到宗教冲突和教派冲突给社会到来的巨大危害。印度独立以后,他坚决抵制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主见建立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府;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同等;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爱护落后的少数集团;消退种姓差异,主见社会同等。这些思想代表着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走向。苏加诺主义苏加诺是印尼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卓越的民族主义战士,共和国的开国总统。苏加诺主义,又叫“纳沙贡思想”,因为纳沙贡思想是苏加诺主义的集中体现。所谓“纳沙贡”,乃是印尼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即指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及联合。苏加诺正式提出纳沙贡的概念是在六十年代初,但这一思想在1926年就已初步形成,而且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之中。他一再声称,他本人就是这三位一体的人物。苏加诺的纳沙贡思想,是印尼广阔人民群众团结一样共同对敌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反映,因而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确定的主动作用。但纳沙贡思想依旧存在局限性,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印尼独立后,纳沙贡思想成了苏加诺及其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的理论依据。泛非主义泛非主义,是全世界黑种人反对种族卑视和殖民统治的一个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思潮。早在帝国主义忙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同时,受民族自决口号影响的泛非主义思潮及其表现形式泛非运动就已兴起,其领袖是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首次泛非大会于1900年在伦敦实行,至1974年第六届达累斯萨拉姆大会,先后召开六次大会,影响遍及非洲,加勒比,欧洲和美洲。泛非主义不但强调民族解放,也强调世界上无论哪里的非洲人后裔,都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并须要互助合作。因此,历届泛非会议的召开,不仅对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先进人物,起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而且组织了大陆以外的黑色人种大力声援非洲的独立运动,几乎全部非洲大陆早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都曾是泛非主义者。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1944年米歇尔·阿弗拉克及萨拉赫丁·比塔尔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看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此之后,虽然阿拉伯社会主义演伸出了不同的流派(如伊拉克及叙利亚的复兴党社会主义,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的纳赛尔主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第三世界理论等),但仍保有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目标,以及同等,均富的社会主义志向等。目前,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阿拉伯国家信奉阿拉伯社会主义五国和约二战后盟国对除德日外的战败5国所签订的和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战争遗留问题,特殊是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成了当务之急,除了德国和日本问题外还涉对及其帮凶和仆从国意大利,罗马利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的处理。和约对战败国审判战犯,赔款,领土问题等做出了规定。五国和约使欧洲大部分地区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巩固了反法西斯的成功成果,使得欧洲人民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生活,但是和约也包含有大国侵犯这些战败领土主权的条款。纽伦堡审判德国倒戈后依据战时同盟国关于清晰纳粹残余势力和审判德国战犯的确定,纽伦堡审判是在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二战后在德国纽伦堡实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经过218天得审判,最终有18个纳粹分子被判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该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安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推动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这次对战犯的指控是以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依据的,它作为国际刑法史上第一案例将永载史册。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救济希,土的一项详细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记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标记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主动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美日安保条约战后美国及日本之间签订的同盟性质的条约。1948年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政权崩溃已是时间问题,美国探讨了日本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确定改变其对日政策,日本成为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策略的国家,1951年9月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条约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驻日,设置军事基地,并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骚乱。条约签订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反共反苏的前沿阵地。共产党情报局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195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序幕的拉开,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于1947年在欧洲九国(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成立的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第三国际的目的在于建立国际的共产统一战线,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目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限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限制,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及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共产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而南斯拉夫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由贝尔格莱德迁移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主动修补及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也于当年宣告解散。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实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冲突,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成功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退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伯尔尼事务1945年3至4月间,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国党卫军首领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会见美国驻欧洲情报局主管,探讨在意大利的德军向英美倒戈的问题,引起了苏联的猛烈抗议。此事务史称“伯尔尼事务”。事发之后,美苏之间产生了隔阂,两国最高首脑罗斯福及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书信往来,直到罗斯福逝世,杜鲁门总统指示停止伯尔尼的谈判,事务才告一段落。“伯尔尼事务”中表现出的美苏之间的冲突是导致战后美苏关系进一步惊慌的因素之一。柏林危机随着德国二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及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冲突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据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安排将德国西部占据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据区问题上及英美方向一样,美国用战后马歇尔安排的巨额救济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及美英占德区的合并。全面切断西占区及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全面切断西占区及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凯南八千字报告美国驻苏联代办发回国内的关于遏制苏联的电报。在丘吉尔发表闻名的“铁幕演说”,并产生重大影响后,1946年二月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发回了长达8000字的电报,为当时的杜鲁门政府正在实行的对苏联强硬的“遏制”政策供应了详尽的理论依据。电报认为苏联是“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盼望的地方,努力扩大势力范围。”凯南认为假如美国有足够的武力,就可以迫使苏联退却,凯南的电报得到了杜鲁门的赞许。电报极大的影响了美国的对苏政策,这表明美国已经决心彻底结束战时及苏联的合作,对苏联实行强硬政策,用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来“遏制”苏联。乔治·凯南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及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斯大林信任,及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开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马歇尔安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安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救济,帮助重建的安排。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安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安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安排接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及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复原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验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在确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安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安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要求三国在6个月内撤走驻西柏林军队,使其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就要“动外科手术”,西方三国拒绝,双方都威胁要诉诸武力,柏林危机再起。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短暂缓和了危机。1961年1月,赫鲁晓夫及肯尼迪实行维也纳会谈,再次要求西方6个月内缔结对德合约,并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遭拒绝。当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同时美苏相互进行核威胁,危机达到高潮。最终,西方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苏联也于当年10月宣布收回以前提出的要求,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东京审判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依据莫斯科会议规定发表了特殊通告,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战犯进行审判,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全部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但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打算,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者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二,简答题,论述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化)(1)雅尔塔体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美国,苏联以及英国等大国参及设计和构筑的一整套国际关系体系。其主要内容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国的重要国际会议,以及其就结束战争及维持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宣言,公告和隐私协定。在广义上,战后及前法西斯国家或其同盟国家所签署的一系列和约及边界协定,亦属该体系之列。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经过协商确立了大国在实质问题上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表决制度,史称“雅尔塔公式”。在该会所达成的隐私协议中,大国就中国的主权及领土进行交易,划分了其在中国及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战争期间,三大国还达成了一系列划分势力范围的隐私协议,其中以苏英两国就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势力范围划分为最甚。美国,苏联和英国盼望通过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大国一样原则,势力范围,联合国组织等一系列政治安排,缓和并解决相互之间的分歧,冲突乃至冲突,使世界从战争转入和平,并将和平永久地维持下去。雅尔塔体系是20世纪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后,经过世界大战而建立的第二个国际关系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支配国际政治长达40余年。对比前一个国际关系体系而言,雅尔塔体系依旧反映出严峻的强权政治和隐私外交的色调,同时也反映出美苏英三国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过程中的深刻冲突。战后东西方国家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华沙条约组织的对立,就是这种冲突发展和深化的直接产物。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发展和不结盟运动的兴盛,日本,西德的重新崛起,西欧的联合以及中国的不断强大,均对雅尔塔体系产生了影响甚至冲击。以美苏争霸及合作,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为重要特征的雅尔塔体系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已在向多极格局过渡和转化。自1989年开始,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华约和经互会相继解散,苏联解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乱,标记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进入了旧的格局业已打破而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历史时期。(2)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事实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依据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整,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实行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种种缺陷: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2)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冲突。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定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实力的不足。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整国际收支平衡。1974年4月1日国际协定正式解除货币及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3)华约及北约: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退出)8国在华沙签订。有效期20年。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平和安全”,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规定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莫斯科。长期来,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总司令和参谋长始终由苏联人担当。苏联在东德,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驻军几十万。1968年8月华约部队出兵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内政。由于东欧政治剧变,华约于1991年4月1日正式解散。1949年4月,美国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和加拿大在华盛顿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2年2月,土耳其,希腊加入。1955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入。1982年5月西班牙加入。共16个成员国。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卫”;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应“实行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运用”。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依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长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军事委员会是部长理事会的军事顾问机构。其最高司令部由美国将军任最高司令,统率各成员国拨交给他指挥的军队。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分析论述两极格局解体的缘由及深远影响。1,缘由A,根本缘由: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渐渐演化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直接导致两国国力相对衰弱;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力气快速增长。B,详细缘由欧共体的建立增加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使帝国主义阵营渐渐瓦解,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疆纠纷,中苏关系恶化,使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C,直接缘由:苏联解体2,影响(1)消极影响A,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力气结构在冷战时期,美苏保持了长时间的大致力气均衡,苏联解体后虽由俄罗斯取而代之,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相差悬殊。所以,两极格局瓦解之后,美国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动身,主动谋划建立一个“单极世界”。B,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苏东剧变不仅表明社会主义阵地大大缩小了,也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总体力气的严峻减弱,西方国家乘机加紧压制和演化社会主义国家,这给目前仍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增加了很多困难。C,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和新热点问题出现苏联解体产生了十多个国家,再加上南斯拉夫分裂成五个国家,导致一系列问题和冲突凸显。领土争议,民族冲突,历史遗留问题,财产安排以及其他各类问题,使得新独立的国家之间难以安排下来。D,导致其他世界性的问题出现(2)主动影响A,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B,大国关系正在向主动方向调整目前,国际关系已经出现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非敌非友”的,既不结盟,也不敌对;既相互合作,又有确定的竞争。同时,大国关系的调整也产生了互动效应,使国际关系整体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C,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加强这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苏联解体后全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二是接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也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D,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潮流更盛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华体系请比较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历史进步性和消极性。1,不同的创建过程从1919年1月巴黎和会的召开到1920年8月色佛尔条约的签订,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创建了凡尔赛体系。很明显,凡尔赛体系的确立是特别仓促的,在它创建的过程中充斥着交易和威胁,所以,这种国际秩序特别不稳定。从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到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雅尔塔体系历时整整十年才最终形成。很明显,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们吸取了历史教训,在确定了将来和平总框架及原则之后,再清算过去,惩处战争发动者,所以,该体系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必定会产生良好而稳定的和平基础。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及雅尔塔体系在维护和平及安全这方面所起的主动作用有很大关系。2,两种体系下的不同格局凡尔赛体系的保证国是英法,但一战后,英法正处于衰落的趋势,已经失去了对国际事务的仲裁实力。由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英法更没有志气和信念去接过美国人扔下的重担,德国人也不情愿受制于衰弱的英法。正是因为英法的无能和凡尔赛体系的无力,国联也渐渐失去吸引力和凝合力,最终如同一盘散沙,不了了之。雅尔塔体系的主宰国美苏是当时的强国,具备了执行联合国决议的实力。最重要的是,联合国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的信任。在当时的联合国中,中国,英国,法国及美苏共享否决权。同时,联合国也没有忽视小国的地位。联合国的吸引力和凝合力是国联无法比拟的,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全球体系的支柱。3,对战败国不同的处置方法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过于苛刻残酷,所以导致了失败的结局。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当心翼翼和相对宽容的,并收到了确定的成效。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们特别重视对战败国的民主化改造和建设,德国没有因为雅尔塔体系的制裁而滋生新的报仇主义,相反,德国政府和人民对二战的反思都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这是雅尔塔体系对德国改造的成功之处。不过,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始终没有根除,则是因为雅尔塔体系对日本的惩罚过轻。消极影响: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的,大体上划分了美苏两强在战后的势力范围,在确定程度上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时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该体系被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1)内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如何最终战胜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殊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据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安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2)雅尔塔体系的性质: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①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及联合国相比。②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及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事业是特别有利的。③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明确指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及普遍华蜜”,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赐予被压迫民族,特殊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假如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战争的体系,而对于雅尔塔体系则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2)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时,还必需看到它消极的一面。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苏联及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限制线。斯大林出于各种考虑多次向英美让步,大体上接受了丘吉尔提出的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还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对德国分四区占据的安排。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溢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简评马歇尔安排马歇尔安排按原定安排于1951年如期终止。此后,因美国介入韩战并面临日益增长的军备开支,试图持续马歇尔安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始终对该安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这样,马歇尔安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救济却始终没有停止过。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事实上已经超过的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困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当历史学家探讨这些成就究竟是否或者有多少应当归功于马歇尔安排至今尚存争辩,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安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的经济复苏的兆头。现在普遍认为马歇尔安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马歇尔安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安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猛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安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快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及从前相比。由马歇尔安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动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及该安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安排是走向冷战的最终一步”。马歇尔安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安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许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及繁华。因此他们盼望通过马歇尔安排引导催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是从确定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起到这一作用——事实上欧洲经济联合体(“欧洲经济联合体”()为后来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前身)的实际活动从未有超出过经济领域。反而是欧洲煤钢联营()——虽然他没有包括当时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英国——最终演化成为了欧洲联盟。欧洲经济联合体最多只是为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运转供应了一个参考及借鉴的平台。马歇尔安排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欧地区自由贸易。虽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对于马歇尔安排正面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但该安排的总体效果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人们认为通过一个类似的安排还可以帮忙世界上更多的地区。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其影响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像的历史命运,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并实现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及合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气参及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不结盟运动。反对参与大国军事集团和及大国结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敬重各国主权,共同参及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②发展运动。主要任务是变革以限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允合理,同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行动主要体现为南北对话和加强南南合作,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的发展。③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70~8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加,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实行普选,加强法制。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影响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救济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白救济希,土的直接缘由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需是支持那些正在反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折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担当“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假如丢失希腊,就会马上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马上实行坚决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供应4亿美元的军事救济。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救济希,土法案》。l947-1950年,美国救济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及马歇尔安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记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记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始终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简述殖民体系的瓦解及其评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全部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1,形成缘由:根本缘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详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定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限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形成过程:从15世纪新航路开拓起,世界资本主义经验了几百年的扩张,到20世纪初,亚洲被分割完毕;19世纪晚期,非洲瓜分完毕;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事实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属国。3,时间及标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限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三个部分。4,解体: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办法识的增加,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记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5,评价:(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记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2),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沟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3),这是一个极其不同等的市场。它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亚非拉广阔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限制,是不正常的现象,必定遭到亚非拉人民的抗拒。概述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在大战中的经验和国情的不同,因此这些国家的解放和国家政权的建立也各有特点。大体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类型: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救济,取得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成功,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有的是在苏军反攻并追击法西斯而进入本国的有利条件下,以本国人民的武装起义或协作斗争,及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有的则是在苏联的军事占据下建立了新政权,如民主德国。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复原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银行和工矿大企业国有化及安排经济。二次大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北方),朝鲜(北方)和中国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同东欧国家一样,当时也都受到苏联模式的极大影响。东欧和亚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先后及苏联结盟,同时也相互结盟,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盟约,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气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洲和亚洲相继诞生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创建了前提。战后初期,东欧地区先后有8个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及此同时,亚洲大陆也有3个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2)在战后初期特定的国际背景下,苏联及新建立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缔结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和同盟条约,从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体系,即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战后东西方绽开冷战的结果。由于美国挑起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有必要联合起来,反击帝国主义阵营的敌对活动,打破对方的封锁及包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和战后初期苏联的国际地位及其对外战略有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体制模式曾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样板,战后新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以苏联为学习榜样,从而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形成某些共同特征,为彼此间的沟通及合作供应了有利条件;战后初期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使其在客观上已拥有对东欧地区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而其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加强其战略防卫体系,因此,通过及东欧各国结盟,组成对抗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是苏联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必要环节。在苏联及东欧各国结盟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及苏联缔结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社会主义阵营具有了更充分的世界性。(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战后初期巩固了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鼓舞了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捍卫了世界和平,成为反击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强大力气;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使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得到相应的表现,由此构成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的显明特征,在两大阵营对抗格局下出现的两大军事集团和两种经济体系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还提出了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重大课题,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企图限制和干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因此给社会主义阵营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并导致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简析冷战的起因(1)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在关于冷战的众多缘由当中,其最根本的作用的是利益驱动。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进程的基本特征。他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假设,但其表述的内涵却及后者大相径庭:第一,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定意味着无组织及无秩序,“尽管国际系统是无政府的,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却有着高度的秩序。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限制”;第二,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行为体,它具有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足或确定收益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或相对收益;第三,国际政治是权利政治而不是权力政治。所以首先,历来国及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可以变,建交对象可以变,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可以变成敌人,但永恒不变的,是利益。获得最大的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目的。所谓冷战起源问题,事实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殊是大国关系问题。在二战的成功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定性。(2)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体制下,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确定着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这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的一切外交资源都围围着保存和扩大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个中心来进行。当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非意识形态化”时,事实上是对美国发动的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的妥协。在现实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无所不在,对此,迈克尔•H•亨特对意识形态赐予了高度的评价:“意识形态思维是对历史环境进行有益反思的源泉;是在极端困难而令人迷茫的现实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因素;也是创建一个较好将来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二战爆发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未必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急剧地调整了对外政策的观念和手段。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外交的突出要点就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既定政治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放,并为此目的不惜一切。斯大林这种外交思想和策略的转变和调整是符合当时困难,险恶的国际局势的,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难怪有人着重评价斯大林的这种冷静,醒悟及现实,若非如此,苏联不待在战后冷战中自行解体,可能早在二战的热战中灭亡。当然,进入冷战之后,苏联为何美国对抗又开始对意识形态重视起来。可见,意识形态影响着两霸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不同确定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对抗,就像当今世界,仍存在着意识形态的不同,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可以共存的。(3)冷战中的核因素美国在1947年3月12日正式提出了"杜鲁门主义"。美苏对抗正式开始。任何冲突从产生到发展到激化都会经过一系列的事务和过程,而未等冲突激化到战争的地步,核因素便加入进来,从而使整个竞争格局及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些时间,美苏对抗没有升级成战争的核因素便一目了然了。标记着双方对抗升级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在1947年,双方对立的第一个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1949年8月成立的。而在1947年底,苏联发表声明,原子弹已经不是隐私了,此时离杜鲁门主义提出尚不足十个月,苏联宣布的核因素无疑对事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在1949年8月,杜鲁门向美国人民宣布,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北约的成立,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对竞争核因素的出现所作的无奈地的回应。有危机而没有战争,有军事集团对立而没有兵戎相见,因为战争的结果是没有赢家。第一个开火的也就是最终一个眼睁睁看到自己和全人类同归于尽的。因此,挑战国家及霸权国之间的斗争,尽管是激烈的对抗,却并未形成战争。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如此长期的冷战奇迹的主要另一个主要缘由了。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惊慌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旧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常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及对抗,惊慌及缓和而趋向对话及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冷战拖垮了苏联了,并导致东欧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冷战后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冷战给了现在的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教训,在国际关系中应始终把合作及发展放在主流,盲目的对抗只会阻碍自身的发展。第一次柏林危机如何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据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依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据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据,西柏林为美英法占据。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忽然惊慌,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柏林的封锁和解除的过程中,西方阵营是赢家:1)苏联的封锁给西柏林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民对切断他们生活来源的苏联特别反感,而对西方的空运感谢备至。苏联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2)柏林封锁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西方三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取消货币改革,甚至迫使柏林退出并阻挡西德政府的建立。然而苏联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第二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名词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记,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限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务。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气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及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记,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确定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星球大战安排美国前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提出的一项“战略防卫倡议”。该倡议要求在20世纪末以前,在空间和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新型反导弹系统,以便在空中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弹头。这项安排被西方报刊称为“星球大战”安排。美国设想的反导弹防卫系统分为三层:第一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放射后不久即予以拦截。由432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部署在550公里高的轨道上,每颗卫星带有40—50枚常规导弹。第二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前,由装置在卫星上的激光武器摧毁。第三线拦截,即在第一,二线末被摧毁的“漏网”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后进行拦截。这种拦截导弹部署在地面。该安排从1985年开始探讨,到2005年最终部署完成,估计耗资5000—8000亿美元。里根的“战略防卫倡议”公布后,在世界引起了猛烈反应。苏联反对该安排,担忧美国在反导弹武器系统上占优势,要求美国停止研制和部署太空武器,主见通过谈判防止太空军事化。“新边疆”政策美国总统肯尼迪1960年7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是指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就是要利用美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边疆”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政府投入。及此同时,肯尼迪政府还提出了反经济衰退安排,并且促成国会拨款4亿美元去帮忙国内的贫困地区。在住房和城市建设方面,肯尼迪政府也尽力投入资金予以改善。这一系列“新边疆”政策的措施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增,推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亦成为肯尼迪政府的经济纲领。宏大社会1963年约翰逊竞选连任成功。约翰逊政府的国内施政纲领持续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线,他提出的纲领性口号是建设“宏大的社会”。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约翰逊政府不遗余力地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经济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公共工程及经济法”等。虽然约翰逊政府在教化,解决失业,提高最低工资等方面做了很多事,但是由于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不断升级,国防开支急剧增加,因此解决美国贫困问题的“宏大社会”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宏大社会”安排,使民主党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新高潮,集中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不触动原由社会制度的状况下,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气来消退贫困的现象。但是,过度的财政赤字必定会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加上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国防开支大增,6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异样动荡。水门事务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就此事提出诉讼。水门事务使尼克松面对被弹劾或辞职两个选择,最终他宣布辞职,有副总统福特救任总统。水门事务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宪法危机,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七国自由贸易区欧共体成立后,英国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以期和欧共体对抗。参与“小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奥地利等七国。这个经济集团内部只在工业产品方面相互减免关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逼迫英国,丹麦,挪威等国相继想欧共体提出正式申请,这个举动即宣布了七国自由贸易区的解体。里根革命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目的是以主动进攻的态势,敏捷地在全球绽开对前苏联的反击。“里根主义”强调以军备竞赛为手段,以扩军备战将前苏联的经济拖垮,其核心是在任何出现前苏联侵略或前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前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公允施政杜鲁门政府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就是提出“公允施政”纲领。“公允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一般公众的经济权利。“公允施政”纲领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最重要的一项立法就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1949年杜鲁门政府便开始着手实施第二阶段的“公允施政”纲领,其内容主要为:废除“塔夫脱-哈特莱法”;提高最低工资额;扩大社会保险,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改善各州的教化状况;建立廉价住房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居有其屋;联邦政府在经济上保障农场主有稳定的收入等。杜鲁门政府的第二阶段“公允施政”纲领的实施取得了确定的成果。麦卡锡主义1950年2月19日,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驾驭了205名渗入国务院的共产人名单,麦卡锡主义拉开序幕。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白色恐怖。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极大地阻碍了政府内外政策的推行,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参议院通过了指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今衰落。麦卡锡主义主要源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其阴影长期不能消退。旧金山体制1948年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占据后,加速扶植日本,主动策划对日媾和。1951年9月,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与的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不久,美日又签订《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和《日台和约》。上述条约和协定,宣告美国对日公开占据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半占据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据政策的必定产物,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气爱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简称,它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创立于1957年3月,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4次扩大发展到包括英国等的15个欧洲国家。欧共体的主要组织机构有: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欧共体不段的扩大,欧共体也不断的进行改革。1991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盟,随着欧洲联合的深入发展,欧盟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及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及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靠。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限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动身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详细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记。三环外交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吉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盼望及法德和解,振兴西欧,及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接着限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接着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旧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英美特殊关系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和帝国瓦解,这是迫使其调整其对外策略的重点。由坚持维护独立大国地位转向追随美国,建立英美的世界霸权。丘吉尔是英美特殊关系的鼓吹者,1946年3月,他在富尔顿演说中建议成立“操英语各族人民的联盟”,他认为这是英联邦和英帝国为一方和美国一方的特殊关系。柏林墙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修筑于东西柏林之间的一堵围墙,正式建立于1961年8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挡公民外逃。1961年8月12日,工程技术人员和军队在东西柏林分界处抢修围墙。此后,围墙不断加高加长。至20世纪70年代,该墙高达3米,总长154公里。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惊慌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及方法形成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见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见,但是,却汲取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见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应方面;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既留意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当干预经济的基本主见,既汲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见,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阅历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舒曼安排(欧洲煤钢联营)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安排”。安排提出法国政府的建议:“把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均可参与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并指出这个步骤将为将来欧洲联邦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据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安排促进了法德和解,由此安排而产生的煤钢联营结束了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打算阶段,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从今欧洲统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特需订货1950年6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充当了美国侵朝战争的军事基地及补给基地,接受了大量军事物资及后勤服务等特需订货,从1950年至1953年,特需订货约24亿美元,之后两年又增加12亿美元,总计约3亿美元。尼克松主义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样,共同应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二,简答题,论述题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奇妙何在?(1)国内因素:A,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残余,为经济腾飞扫清了障碍B,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特别重视教化事业C,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D,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E,确立贸易立国的思想,主动开拓国外市场F,建立了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2)外部因素:A,日本作为战败国,放弃了参战和发动战争的权力,使其每年的军费开支被压缩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下,政府可以拿出较多资金发展经济B,美国的扶植及军需订货C,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D,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和燃料试分析联邦德国经济奇迹的缘由?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