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_第1页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_第2页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_第3页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_第4页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

散文赏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

海参裁游玩。海参裁,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

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赢的海与别处不同,

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

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

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却逃回。逃回后又

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约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

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

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

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

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

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提起竿,没有鱼,但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

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

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

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是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

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

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

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

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

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

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

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

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

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

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

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感。

(选自《霜冷长河•垂约》有删节)

1.散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2.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什么?

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说明划线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2)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

(3)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赢

答: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鱼小鱼都要,

而不能像

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B.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

垂钓者代

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相互嘲讽,但在生活中,都是亲密无间的好

朋友,彳艮

难分开。

D.作者之妻似乎更赞同胖老人的生活态度,人世间许多人因固执而瘦削,过

于顶真,

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E.文章写两位垂钓者,以此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

都是由许

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散文赏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泪珠与珍珠[台湾]琦君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

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

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

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

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

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

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草自使泪枯,收汝泪纵

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

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

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

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的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

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

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

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

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

“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的眼睛

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

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

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

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

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

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

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

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

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

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

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

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注]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女,生于1917年。著名作

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1.本文文笔轻松自然,意蕴却丰厚深沉;行文舒卷自如,结构却浑然一体。这

是因为巧妙

地借用两句话统摄全篇,贯穿始终。这两句话

是0

2.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明

当时只“觉

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冰心这一比喻妙在何处,请作简要的点评。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的,有形象的,而良心

O

3.“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一句,意蕴无穷,但至于有两点内涵文中有较为

显豁的表达。

请细加体味,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第一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泪珠与珍珠”意在表现什么?

答:一是表现

二是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

()

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有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愫。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为文章增添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小说赏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爱的阅读

人很难把握生命。一位医生说,毛病不断的人,不见得短命。就像一只瓷瓶,

纵然已显裂纹,但仔细爱护,亦可避免破碎。而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

骨。这样的话就应他和她身上。

相伴走了三十年,一向无甚大病的她倒要走在长病的他之前了,昨天去参加

了一个“文革”中与她同囚“牛棚”[注]的一位老先生的追悼会,回来路上竟猝

然倒地。

他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突降的不幸。他跪在她面前,紧握那只失血的手,一

遍又一遍地念:“说好的,将来你是要先送我的,你怎么可以先走了呢!怎么可

以不管我了呢?”她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失神的目光亮了一亮,闭着的嘴张开

了,发出了耳语般的声音,好像是说,对不起啊,对不起啊……

男子的哭声,使人心碎,他们的女儿拉开了跪地不起的父亲。

丧事之后,他和女儿整理了她的遗物。她的多种爱让她收藏了好些东西:有

书有画,还有一大叠集邮本。每一样东西,都让他重温妻的一切:恬静的笑脸,

柔柔的声音,偶尔也发一点小脾气,还有那双为他常年端汤端药的粗糙得一点不

像读书人的手……

他忍不住又一次泪满衣襟,他摩挛着一摞妻用过的书、笔记本,一页页翻着。

突然,他觉得手上有些异样,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个笔记本的内芯,每两页的四

周都粘上了。

他终于小心翼翼地启开了粘着的纸边。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十张蓝色的信纸,

每一张上都有着长短句——这是一个男人写给女人的几十封情书。诗人正是不久

前去世的那位老先生。银钩铁划,写活了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静悄悄的爱!

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久久,女儿一双手轻轻地按在父亲的肩上。望着

满头白雪的老父,女儿的手战栗了,声音哽噎了:爸爸,请你原谅妈妈吧,她已

经走了,对死者是要宽恕的……

父亲像是睡着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望着女儿缓缓说道:“孩子,应该请求

原谅的不是你妈妈,而是你爸爸……”女儿惊恐又疑惑地说道:“可是,可是妈

妈毕竟骗了您这么多年……”“孩子,你听我说。"父亲擦去了女儿的眼泪。“不

要说‘骗'这个字。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瞒着,那是骗。二十多年就不能说'骗'

字了。这世上有谁肯用二十多年的生命来骗我?这样的骗,难道不是爱吗?孩子,

我是幸福的,我得到了你母亲几十年的爱,如果她还在,我还会得得到很多。可

是,遗憾的是,我知晓得太晚了,我没有能让你母亲得到幸福……”

“爸爸!好爸爸!”女儿悲声如箫。

[注]“牛棚”:指“文革”时期关押着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

1.小说的开篇,援引医生的话,“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个比

喻的意思是

什么?“她”临终前,为什么努力想对“他”说“对不起?”“他”当时是如

何理解“她”

的意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三条概述“她”和“老先生”之间“持续

了二十多年

的静悄悄的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理遗物,发现了情书,“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像是睡着了”,这两

句描写意在

表现什么?这样写有哪些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

)

A.这篇微型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将三人之间漫长的情感历程,浓缩在临

终决别和

整理遗物两个片断中,紧凑凝练。

B.妻子挣扎在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冲突之中,是一个悲剧形象,作者对她的移

情别恋在

进行谴责的同时,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C.妻子对久病的丈夫关怀备至,忠贞不渝;对诗人长达二十多年的苦苦追求,

始终不

为所动,表现了知识女性的高尚道德。

D.女儿认为母亲背叛父亲,丈夫认为妻子深受自己。两相对照,突出表现了

“他”宽

厚善良的性格和对妻子深厚的感情。

E.从文中几处描写来看,“她”和“老先生”同病相怜,志趣相投,而和“他”

的结合,

则是丧失理性的特殊时代的不幸产物。

F.本文突破了同类题材道德评判简单化的模式,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写出

了人之宽

容,人性之美。

小说赏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

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

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

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

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

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

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

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

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

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

田租了。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

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督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

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

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

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的道理?这田你不种

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

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的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

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

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

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

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

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

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

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

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

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

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

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

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

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

2.小说中“母亲”的形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结合文中的材料,简要分析“母

亲”身上

透出的人性之美。

3.纵观全文,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评析。

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构思拙中见巧,长达十余年的故事被不加剪裁地平铺直叙,使读者跟

随故事的

进程,自然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B.弃农经商的刘二叔圆滑、精明断然拒绝母亲的请求,与张六叔忠厚老实,

力所能及

地履行诺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良田丢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的问题;村里建了许多小洋楼,农村的

面貌毕竟

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D.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母亲年迈体衰,”已经

没有能力

回乡种田”的特点。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丰富了作品的情感

内涵,使

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社科文分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叶圣陶

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凭一时的

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

间描写风景,表达感情,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

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

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

动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察觉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

全收。

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

多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

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如果

说作者让孔乙己把四种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

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

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

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

么过。'这个句子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

的小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

呢?”

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

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

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原因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

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还要反复阅读?

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粗略地阅读似乎也颇有趣味。但只要细细地

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了。

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

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

的,自己才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采取走马看花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

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途径。

1.第三段中列举了“有耐心去鉴赏的人”的三种看法,请分别归纳各自的鉴赏

角度。

①第一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②第二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③第三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2.“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

概括出四点

原因。

3.文章谈了文艺鉴赏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另一'个方面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没有涉及文艺鉴赏方面的两项是

()

A.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

B.文艺鉴赏犹如采矿,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C.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

D.认真阅读,吸取那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

E.采取走马看花的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

社科文分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季羡林

在中华民族中,汉族不能算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我们信仰的宗教最大最

古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一个是外面传进来的佛教。除了道士和

和尚尼姑以外,老百姓信这两种宗教都信得马马虎虎。佛教庙里面有时有道教的

神,反之变然。然而佛道两种庙里有时竟会出现一个孔子、一个关圣帝君文武二

圣人。在过去,有钱的阔人家里办大出丧,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各唱各的

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处之泰然。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然而在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的或其他目的的方面,汉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却

表现出了非凡的本领,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专就弥勒而论,他本是佛教中的未来

佛,在佛教教义中有突出的地位。然而一到中国,人们把他塑在每一所佛教庙里。

一进山门,首先看到的那一位肚皮肥大、胖胖的、而含微笑的佛就是弥勒佛,让

人们觉得好玩。其他佛爷像前香烟缭绕,热热闹闹;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

冷冷清清。

可是,换一个场合,当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甚至平民老百姓,想进行政治

斗争的时候,却忽然想起了这一位佛爷,觉得他这个未来佛爷的头衔颇可以加以

利用了。

中国历史上惟——位女皇帝唐代的武则天,以一妇女而贬子窃位。公元690

年(载初元年,天授元年),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陈符命,说武

则天是弥勒下世,当代唐作阎浮提主。则天大喜,制颁天下,到处建立大云寺。

武则天本人未必相信什么未来佛。有人说她是弥勒降生,从佛教教义上来看是荒

唐可笑的。然而对武则天来说,这却是天大的一根稻草,非牢牢抓住不可。到了

695年(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她又给自己加上了“慈圣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的头衔,“慈氏”就是弥勒佛的意译。可见她真正俨然以弥勒佛自居了。

《隋书》卷三《炀帝记》上:“(大业)六年(610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

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人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

首。即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脓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

家。”同书载:“(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

这个向海明也自称是“弥勒出生”。到了唐代,甚至唐代以后,这样的事情屡次

发生。农民也有假“弥勒降生”的名义聚众兴兵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中国人利用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对象决不止弥勒一个。利用佛教其他神

灵者有之,利用道教者有之,利用摩尼教者有之。我认为,连太平天国也是利用

耶稣教的,洪秀全并不是虔诚的耶稣教徒。

总之,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这在汉族的民族

性是优是劣,由读者自己评断吧。

1.作者在第一段中例举“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

士”是为了

证明他的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明以下二句话在这中的意思。

(1)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

(2)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历史,汉族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优是劣';你的评断是什么?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弥勒佛像前,虽然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但他笑口常开的形象不仅

让人们感

到可亲近,也给寺庙增添了几分祥和气氛。

B.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族本没有自己的

宗教信仰,

各种宗教的势力都是孱弱无力的。

C.如果不是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所生,这

位妇女是很

难贬子窃位“代唐作阎浮提主”的。

D.“(大业)九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说明农民聚众兴兵

进行革命时,

都极力扩大宗教势力。

E.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这是历史事实。这说明,宗教在中国历代所产生的

社会影响

是有限的,不应夸大它的作用。

高三语文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