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1页
智能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2页
智能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3页
智能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4页
智能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智能控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又是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推进智能控制技术,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控制技术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巨大变革。智能控制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增长点。企业对简单工序的操作人员需求越来越少,对智能装备控制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高端数控加工与编程、数字化建模等人才动(2015-2017)》等文件精神,我校以智能控制技术产业链为依托,围绕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生产流程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构建了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电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和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专业群名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面向职业岗位(群)智能控制技术岗位:智能控制系统安装、编程、调试工程师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工业机器人安装、编程、调试工程师、工业机器人集成工程师;智能装备技术改造、设计工程师;电梯工程技术岗位:电梯工程安装、编程、专业群包含专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所在院(系)所属专业大类1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机电学校装备制造大类2业2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机电学校装备制造大类3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机电学校装备制造大类4电梯工程技术智能机电学校装备制造大类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是学校首批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是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学校重点专业,是市高职专业办学校联盟牵头建设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2019年新增专业。本专业群已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师52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28人),其中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有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3人。博士2人。硕士2人,双师型教师5人,校外兼职教师5人。教师敬业爱岗,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水平、成果有一定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本职业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能独立完成本职业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基础扎实,成果丰硕。现拥有校级实训基地4个、实训室23个。省级优秀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1名、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课题1项、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3项、2014年以来学生获得省、校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20项。(一)建立2356人才培养模式3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根据国内职业教育特点,与知名企业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了2356的人才培养模式,即6个学期的高职生涯质和基本技能;第3学期企业跟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5学期进行校内专项技能和拓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项技能、核心能力;第6学期企业定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协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与知名企业合作,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工作岗位群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内容和安排,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取得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成果。完成校级精品课建设4门、出版教材4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二)打造优良的师资团队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共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3人,其他职称1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5%,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开发能力强,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强、社会声誉较高、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中,省级优秀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3人,教学能手8人;完成省级科研、教改课题3项、专利23项,发表论文80余篇;指导学生完4成科研创新课题10项、指导学生成立社团5个、指导学生参加省校级以上(三)建成校内一流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和机电一体化中心等4个实训中心。拥有理实一体实训室23个,实训实训中心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各类设备1000多台套,实训工位300余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00余万元。对实训中心实行开放共享式管理,对内可以满足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8个专业的实践,实现了控制、数控设备联调等项目的实训教学,对外完成了师资培训、集团培(四)校企紧密融合技研发、教师研修、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在合作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3116人。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能力和素5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动手技能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和创新设计大赛11项,多学生累计获奖20余项,学生完成科研创新课题10项、成立各类社团10个。专业群学生“双证”通过率达到98%,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7%以上,网签率达到78.16%,对口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持续提高。(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成立了智能控制技术互动、CAD/CAM、机器人应用与智能控制技术4个校级工作室,完成或在研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0项,其中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为企业和同行业提供新技术咨询和服务15次,专利23项,完成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生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次,参与人数达600多人次,产生了广(七)国际合作2017年至今,学校多次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外进行学习交流。通过近距离体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做法,拓宽了教师们(一)国家经济发展背景6工业4.0时代,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控制技术。推进智能控制技术,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国家根据制造业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教育部也根据规划提出了对接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搭建智能控制技术网络系统平台。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教育部关于《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升级》提出针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智能控制技术领域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和发展对策研究,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引导行业职业教育向产业升级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领域发展,不断推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升级。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建设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7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规划,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培养符合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战略(二)区域经济背景《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协同制造、绿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引导力度,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形成制造业强省建设的骨干支撑,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工业,以智能控制技术为主攻方向,生产方式向智能、精细、协同、绿色转变,发展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实施智能控制技术工程,组织研发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实能化改造,建设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8(三)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组建设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以智能控技术制造产业链为依托,围绕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典型生产环节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组建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旨在培养掌握智能控制技术(一)总体目标立足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智能控制技术产业链,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梯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和深化国际合作,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到2021年,将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建成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共享实训平台1个、智能控制技术专项技能科研中心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建设省级及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9成果奖1项、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1项、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奖10项;完成省级教改项目2项、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核心期刊论文2篇、省级应用技术研发项目1项、发明专利1项。(二)具体目标与国际标准对接,针对智能控制技术行业岗位需求,构建以核心职业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围绕智能控制技术关键技术,建成10门专业群优质核心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本规划教材。进行课程改革,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开发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智能控制技术新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围绕一流专业群建设目标和智能控制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造就—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2名“教练型”专业带头人、2名D熟练操作技能的技师和一批既能熟练讲授专业理论又能传授专业实践技能围绕智能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生命共实训平台。改扩建智能控制技术基础实训室,新建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实训中心,新建智能控制、智能设计、制造仿真、机器人系统集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导师队深化与国外双元制应用技术学校合作,引进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机电一体化系统和PLC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材等国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以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建设国际职发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师资团队、智能控制技术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和实训基地优势,搭建学校、企业、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培训服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发明专2项、其他专利10项。建立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年均社会服务不少于20次,年均参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将专业群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完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工学结合课程、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创新创业体系等八个重点方面进行建设,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国际先进水平品牌专业群。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加工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协同发展,共同在人才培养、教学D(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双方将合作建立“家电产业智能控制技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承载本地区家电及相关制造产业升级急需的设备维护与装调、生产线升级改造、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等领域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任务。共同合作制定智能控制技术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合作共建智能控制技术实践基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智能控制技术方向,合作构建具备诊断、评估、监控等功能的多维度考评体系,建设机电一体化方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用服务人员(植保员、航拍员、勘测员等)三类职业岗位,在无人机应用2.优化2356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优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2356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校企协同培养,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每年为智能控制技术业输送200人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双证书获取率达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梯工程自动化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实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以专业教是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和各类竞赛,强化学生的实(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B借鉴德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以智能控制技术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借鉴需求为宗旨,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校企合作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将智能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以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实践基地典型实训设备为专业群共同教学载体,开发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主要是培养电工电子工具仪表使用、电子产品装调、电气线路装调、机械工具使用、机床使用、计算机应用等职业基础能力。部分专业共享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智能装备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与维护、自动化成套设备装调与维护、网络系统组建与运行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电专业拓展课主要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随着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实践基地建设进程的推进,以专题讲座、课题研围绕智能控制技术系统典型生产环节设计、仿真、加工、控制和维护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库、网络A用》等专业群优质核心课10门,完成《机械学资源共享课,完成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8本,规划教材1本。专业群优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法是从系统出发展开教学,由整体到局部、由系统到元件的教学方法。其以实际机电一体化系统为教学对象,逐步对系统进行剖析,最终实现由系统、到元件个体、再到系统的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完成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意义接受,引导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教学法实施过程其更加强调系统的概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避免知识结构的孤立性,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系统中。运用系统教学法,在专业群核心课程中展开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三)教材与教法改革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借鉴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转变教育资源建设观念,实现由关注教师资源建设向关注学生资源建设、由只读学习资源建设向互动学习资源建设、由传统静态资源向微课、慕课为主的视频资源建设、由专题资源建设向学教做一体化资源建设、由资源分布式存储向统一集中云存储等转变,积极推进智能控制技术关键技术与教学、科研内容深度融合,成立5完成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课题5项、完成教师科研成果转化2项、科技成果获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专著1部。(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中设置创新和创业教育模块。与企业融合,设计创新创业学习基地,建立创新创业课(1)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7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包含创客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若干科研工作室(创客苗圃)。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宣(2)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逐步完善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为代表的科(3)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新创业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享意识、协作能力、挫折意识(五)实践教学基地围绕校企共建现代化先进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的目标,整合完善智能控制技术基础技能实训中心、按照重点技术领域扩建智能控制技术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实训中心、拓展校外智能生产工厂实训基地,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实训四级智能控制技术技术实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具备国际领与国际智能控制技术领军企业合作,围绕智能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共建国际领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实践基地,搭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公共实践平台。重点是建设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实训中心(引进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技术生产示范线)、智能设计LM)实训室、智能控制实训室、虚拟仿真(MES)实训室、智能供配电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工艺应用实训室、模具虚拟工厂实训室、创新实训室等配套实训室,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以满足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杰出人才培养、专业教根据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智能控制技术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企业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企业实校企共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分成两个分中心。一个是校外建立智能控制技术科研试验分中心,企业为主体,负责科研试验。另一个是校内建立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分中心,以学校为主体,负责智能控制技术的理论(六)技术技能平台D搭建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交流平台是企业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重要的内容。企业强调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技能交流平台把握知识的够用,重在技能培养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施教学做合一,搭建智能制造行业技能大赛平台是企业研讨、创新、推广及交流的重要事项。企业搭建平台,校企合作唱戏,学生积极参加大赛有利于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提升,更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以行业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施教学赛合一,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岗位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企业通过技能大赛平台展示行业的新思维、新构架、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七)社会服务立足本地智能控制技术业,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开展立体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智能控制技术、机生培训200人次/年,开展企业员工培训300人次/年,完成兄弟职业院校师社”、“机电创新服务社”等5个技术性社团基础上每个专业增加1个、共9个社团,社团定期举行社区服务、学校实训设备维修服务,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或交流活动,建设期内完成30次进社区、50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