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讲座_第1页
安全知识讲座_第2页
安全知识讲座_第3页
安全知识讲座_第4页
安全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名师导语』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时期,也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8年全国Ⅰ卷在此命制了第41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汉代地方治理与外戚干政、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藩镇割据、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及乡约制度。从新高考角度看,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重大制度创新仍将是命题的重要思路,需重点关注。『名师导语』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是我国古代政治知识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皇帝有___________的地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弊端: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天下独尊知识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调整措施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________”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②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______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③宋代:增设“____________”、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中朝中书省政事堂参知政事2.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中朝中书省政事堂参知政事古代君主专制的开明性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古代君主专制的开明性知识点二古代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1.监察体制(1)秦代:在____________和郡一级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________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发展:汉代以后各朝均有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中央政府刺史知识点二古代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1)秦代:在______2.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_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________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________________选拔官吏。(3)科举制①实施:隋代创立以________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②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贵族汉武帝九品中正制考试重学风气2.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_范围内知识点三行省制度1.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1)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制,后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________、郡、县三级制。 (3)宋代:________、州、县。 (4)元代:省、路、________、州、县。州路府知识点三行省制度州路府2.行省的设置 (1)概况:元代确立____________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特点:行省行使权力时受________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行中书省中央2.行省的设置行中书省中央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信息提取:隋唐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信息提取:隋唐三省的分工,【图说历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宋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权;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图说历史】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宋初,中书门下为最【图解历史】

唐代科举制信息提取:上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可以看出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世家大族把持朝局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图解历史】唐代科举制信息提取:上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探究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选官制度的演变1.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核心论点: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设立内阁。探究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选官制度的演变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监察制度和科举制的影响1.辩证分析古代监察制度(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监察制度和科举制的影响1.2.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世界文明唐朝时,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2.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积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消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

D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探究3从“时空观念”角度解读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探究3从“时空观念”角度解读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A项错误。题干表格反映了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说明汉景帝时期政府已经直接管辖了68个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答案

C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解析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探究4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宋代中央集权的变革1.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高考命题专家言论)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唐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科举制和以文治国方针的确立,都为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探究4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宋代中央集权的变革1.宋代文官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高考命题专家言论)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由于削弱地方权力不知变通,导致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边患严重;官僚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高考命题专家言论)宋初专制主义(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答案

D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考法1唐代中后期的地方治理【考题1】

(2018·课标全国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考法1唐代中后期的地方治理【考题1】(2018·课标全国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明立意从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切入,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提取表格有效信息:藩镇主要为“边疆型”;官员任免以“朝廷任命”为主;赋税供纳基本不上供;多拥“重兵”。★清误区本题属于表格数据类选择题,难度较大。选项表述不准确是常见错误,如本题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和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河朔型藩镇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也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明立意从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切入,考查历史解释。考法2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看科举制的废除【考题2】

(2018·安徽A10联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正如历史所表明的那样,科举制度的激进改革,起到了与清末新政的改革推行者意愿相悖的“釜底抽薪”的结果。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新考法2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看科举制的废除【考题2】(201

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这位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史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