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_第1页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_第2页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_第3页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_第4页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

侯庆双摘要:与孔孟儒学不同,被斥为异端的荀子性恶论却在西方流行。荀子在“人之性恶”的立论上,将“礼之教人”和“法之治人”有机地统一起来。西方哲学对人性的根本判断建立在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原罪说之上,其制度设计总强调监督,体现对性本恶的肯定。比较而言,由于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诸方面差异,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皆有所见亦有所蔽。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扬弃荀子性恶论中的礼义和法治精神与基督教原罪说所衍生的法治精神,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参照意义。关键词:人性论荀子性恶论基督教原罪说比较

正视人性弱点,尊重人性,提升人性,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主题。“人性”一词,可理解为人的本性、本质、天性等。若按善恶标准来划分人性,大致可有三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兼有善恶。中西方都概莫能外。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儒释道主张人性是善的,除少数人(如荀子)、个别宗派(如佛教天台宗“独家法门”)认为人类的邪恶来自本性中的恶以外,大多数人都认为邪恶是后天所习得。因此,传统中国的政治游戏规则崇尚教化,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西方文化中的性恶论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出现,可以溯源至基督教。代表人物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等。可以说,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真正起到普遍而深远影响的是基督教教义。藉此,西方人对于制度的设计总强调监督,体现对“性本恶”的肯定。中西在此泾渭分明。正如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专制国家把病人当罪人,民主国家把罪人当病人。有感于此,本文试对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作比较分析。

一、荀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

“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后期,无数高贵与卑微的生命在粼粼战车声、凛凛金戈声中黯然倒下。“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代大儒荀子屡遭排挤而四处游说,为大道不显而困惑,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愤懑,为维系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却痴心不改。他基本继承了先儒的精神内核:天人、王霸、礼乐、义利、善恶、性情、知行等形上形下的互动互摄关系。黑暗给了他黑色的眼睛。血雨腥风、草菅人命、礼崩乐坏的时代给他的心灵填充了更加可贵的批判精神,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吸收道、墨、法、阴阳诸家思想,给传统儒家注入新的内核和活力。同其他各家一样,从人性中探寻社会治乱的原因和寻求解脱苦痛的出路,开出了不同的救世药方。荀子将先儒人性论撕开了一个“血口”,主张性本恶。独树一帜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等思想一定意义上推动儒学开始由“仁”“义”向“礼”过渡,建构了以礼法统一为核心的政治法律思想而卓然特立。难怪梁启超惊叹“二千年间宗派屡变,壹皆盘旋荀子肘下”。人之性恶第一,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①荀况.荀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引文出自《荀子》,下同)人性是什么?荀子认为,人本是一种自然存在,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共性,是人从自然所获有的“恶”的规定性。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生物本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身体求舒适等天然欲求;好利恶害、好荣恶辱、妒忌憎恨的社会心理,都是人性的鲜活写照。如果任凭人的性情发展,社会的纲常法纪就会遭破坏,道德的价值体系就会遭侵蚀,必然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这些人之“共性”正是社会纷争和动乱的渊薮。从文字表达上看,荀子并没有将“人之性,恶”表述为“人之初,性迁恶”或“人之性,恶者,伪也”。这似乎可以理解为是荀子从“本体论①荀况.荀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但有学者认为: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明人性之善一般进行先验的论证(天赋道德观)。因此,荀子所谓性恶,其实质应当是具有恶的倾向,纵性才谓恶。因为荀子又说“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不然,若以直接“受乎天”的“欲、求”之性本体为伦理评价之“恶”,荀子强调礼义“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岂不是有纵恶之嫌?冯兵.荀子性恶论原旨/wk/000251.htm此论可能与明代王阳明的影响有关。《传习录》中说:“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救正”。孔子从未说人性善恶,其弟子或后学往往把“性相近,习相远”命题理解为人性有善恶。据此可以推论,孟子性善论是沿着孔子“性相近也”方面发展而来的,荀子性恶论则是顺着孔子“习相远也”发展而来的。笔者以为,荀子的形上学根据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迁冯兵.荀子性恶论原旨/wk/000251.htm第二,否定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是天生的“坏蛋”,而不是天生的“天使”。“性”并不是人为的自然规定性,人都欲求善,可见本性中原来没有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的“性恶”论并非空中楼阁,建立在其自然天道观基础之上。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顺,只能化不能因。如果人性善,人自然会行善,不用师法教化而治,不用圣王制礼义而理正。因此,人之行善,是师法教化而成。人行善不是“性”,而是“伪”。同理,这里自然存在一个类似于性善论的理论矛盾: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人为什么能接受道德、法治教育,并使之制约和改造自己的本性呢?可见其论证逻辑之不周延。第三,圣凡无别。“尧舜之于桀纣,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同一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禀赋,不是先天注定的,圣人之所以可成为像尧、舜、禹一样的圣人,是他们努力修善(“积伪”)的结果。“涂之人可以为禹”。“涂之人”即普通人同样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但并非必然性,同样需要通过“化性起伪”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实现的。能者为君子,不能为小人,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能否“化性起伪”。人由恶变善,积习行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圣人与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什么鸿沟。性伪之分对人之性恶,荀子并没有感到绝望,在确定人性恶的前提下,认为人的自然托马斯·阿奎那则缓和得多,“上帝的形象”只是受到了一定的毁损。人类失去的只是认识上帝的奥秘、领悟上帝的意旨从而得到永生的能力,而理性、心智等能力并未失去,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认识上帝。但仅靠理性、心智能力不能得救,还需要靠上帝通过教会施行恩宠。郭文郭文.中西宗教对人性的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75同时,奥古斯丁依据《新约全书》中的原罪论,分析了犯罪的原因和刑罚的目的。认为人类来世以后,人的本性被原罪败坏。人类本质中善良的因素虽没有泯灭,但却变得比较脆弱,易被邪恶的倾向所挫败。先前理想的“自然法”不可能再实现,因此政府、法律、财产以及国家应运产生,以维系社会关系。他又认为世俗的制定法用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而自然法则是刻画在人类心坎上的、自然的道德规律。⑥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7因此,坚信“人性本恶”的西方人,用基督教思想建立了与世俗政权对峙而并行的神权。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张“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十九世纪法国的泰·⑥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7三、性恶论与原罪说之比较

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谈到荀学在西方世界流行的原因时说:“一是荀子主张性‘恶’,与基督教的原罪可以连类;二是在认识论上荀子提出‘解蔽’,反对‘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这很有现实意义;三是荀子的语言界限比较严格,有定义性,在方法学上对今人有启示,容易把握。”⑦刘梦溪⑦刘梦溪.“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杜维明教授访谈录[J].中国文化,1993(8):206.(一)恶、罪及犯罪的内涵上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人生下来就有作恶的倾向;基督教原罪说观基本强调了人的本质堕落和人性本恶。荀子并非否定人性存在善的倾向,而基督教的神学家们大多也不否定人性的根源和归宿为善。异同如下:⑧⑧参见查国防.奥古斯丁原罪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犯罪之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6-1081.犯罪的起源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性恶则是人的内在的属性,犯罪是人性恶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人相生相随相伴。奥古斯丁原罪论认为,人类始祖亚当是带着罪恶出现的,并把这罪恶的“基因”传给后代。因此世俗人类的出现就伴随着犯罪的产生。二者都认为犯罪源于“人性”。2.犯罪的本质荀子认为犯罪是一种违背社会共同道德的行为,只不过这个“道德”是世俗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共同的规范。奥古斯丁则认为,犯罪是违背上帝意志的产物。上帝意志在世俗社会中的体现是神圣永恒法(自然法),即刻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内在的、人类社会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二者有同有异。3.犯罪的原因荀子认为犯罪是人恶性的表现,是后天不“伪”的结果。由此看来,犯罪是人的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所致。奥古斯丁则认为犯罪是人天生的行为。4.犯罪的防治承前所述,荀子关于犯罪的防治自然要从人(犯罪人、被害人)与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法制建设等诸方面)着手。原罪说当力图教化人们笃信上帝和神,把对外的反抗引向对内的改革和反省,以求获得灵魂的救赎,抑或仰赖凌驾于个人和社会之上的政治国家的力量。(二)立论的逻辑起点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罪”的主要指严重犯法和实际恶行。“中国人缺少‘原罪’的意识。对于中国人来说,罪带有一种法律的和道德的含义(恶行和不道德的行为),而没有那种灵性的、存有的、宗教的罪的意识。”⑨卓新平.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基督教原罪观[J].1994年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ComparisonbetweenHusunTzu’sEvilNatureofHumansandSinofChristian⑨卓新平.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基督教原罪观[J].1994年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ComparisonbetweenHusunTzu’sEvilNatureofHumansandSinofChristianHouQing-shuangAbstract:ComparedwithtraditionalpositionoftheConfucianismofConfucianandMenciusinChina,HusunTzu’stheEvilNatureofHumansisahereticaltheorywhileitispopularinwesterncountries.HusunTzucombinestheteachingfunctionofcourtesywiththerulingfunctionoflawbasedontheopinionofEvilNatureofHumans.TheessenceofhumannaturejudgedbywesternphilosophywasbasedonSinofChristian,sothesocialsystemdesignedbywesternemphasizesthesupervision,whichreflectsSinofChristian.Comparativelyspeaking,weshouldrealizethedifferenceandsamenessbetweenthem,duetodifferencesincharactersofclass,historicity,andnationandsoon.Therefore,witheconomicglobalization,culturediversityandinformationnetworking,itissignificanttocriticizeandinherittotheetiquetteandlawofHusunTzu’stheEvilNatureofHumans,legalspritoriginatingfromthesinofChristiantoraisethesoftpowerofChinesecultureandbuildingitsharmonioussociety.Keywords:Humanity;HusunTzu’stheEvilNatureofHumans;SinofChristian;Comparison(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