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1总则...........................................................................................................................................1

2术语...........................................................................................................................................2

3建设标准.......................................................................................................................................5

3.1一般规定.......................................................................................................................5

3.2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6

3.3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6

3.4排水防涝标准...............................................................................................................7

3.5雨水资源利用目标.......................................................................................................8

4规划...............................................................................................................................................9

4.1一般规定.......................................................................................................................9

4.2规划体系.......................................................................................................................9

4.3规划管控.....................................................................................................................17

5设计.............................................................................................................................................20

5.1系统方案.....................................................................................................................20

I一般规定.....................................................................................................................20

II自然水文特征的保护和恢复.....................................................................................20

III内涝风险的评估与应对............................................................................................21

IV水环境治理...............................................................................................................22

V系统方案的评估与优化.............................................................................................23

5.2建筑与小区.................................................................................................................24

I一般规定......................................................................................................................24

II设计.............................................................................................................................24

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25

IV技术措施...................................................................................................................27

5.3城市道路与广场.........................................................................................................29

I一般规定.....................................................................................................................29

II设计.............................................................................................................................30

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31

IV技术措施...................................................................................................................32

5.4城市公园与绿地.........................................................................................................35

I一般规定.....................................................................................................................35

II设计.............................................................................................................................35

I

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36

IV技术措施...................................................................................................................37

5.5城市水系.....................................................................................................................41

I一般规定......................................................................................................................41

II设计.............................................................................................................................41

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42

IV技术措施..................................................................................................................43

5.6设施规模计算.............................................................................................................45

6工程建设.....................................................................................................................................48

6.1一般规定.....................................................................................................................48

6.2建筑与小区.................................................................................................................48

6.3城市道路与广场.........................................................................................................49

6.4城市公园与绿地.........................................................................................................50

6.5城市水系.....................................................................................................................50

7维护管理.....................................................................................................................................52

7.1一般规定.....................................................................................................................52

7.2建筑与小区.................................................................................................................52

7.3城市道路与广场.........................................................................................................53

7.4城市公园与绿地.........................................................................................................54

7.5城市水系.....................................................................................................................55

8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57

8.1实施效果评估.............................................................................................................57

8.2平台建设.....................................................................................................................59

9附录.............................................................................................................................................60

9.1相关规范和文件.........................................................................................................60

9.2福建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雨与蒸发量参照表.................................................61

9.3福建省各地市径流总量控制率曲线.........................................................................63

II

1总则

1.0.1为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

要求,实现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提高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指

导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工

作,制订本技术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福建省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镇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以及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配套海绵

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维护管理。

1.0.3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涵盖源

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本导则的内容以源头减排相关技术

为主。

1.0.4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和统筹建

设的原则。

1.0.5海绵城市建设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与城镇排水防涝、河

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应贯彻“建

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

坑塘和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1.0.6海绵城市建设需规划、建筑、绿化、道路、排水、水利等专业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各系统建设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各地市海绵城市相关规定,并应达到规

划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1.0.7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径流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加油站等区域,不应采

用渗透设施,避免对地下水和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1.0.8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和维护管理等因素综

合确定,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1.0.9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不得对建筑、绿地、

道路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并应根据需要设置警示标志。

1.0.10建筑与小区、绿地、道路与广场等系统进行海绵化建设时,应首先满足

各类设施本身的功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和各地市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11本导则为试行版,将根据实际建设和管理需要,适时修订。

1

2术语

2.0.1海绵城市spongecity

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

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其本质,是根据城市生态需求,以城市雨水综合管理理念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

理,促进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改善城市的水循环过程。

2.0.2低影响开发(LID)lowimpactdevel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

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

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留、调蓄

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排入规划区域外)的雨水量占全年总

降雨量的比例。

2.0.4年径流污染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urbandiffusepollution

等同于年径流污染物总削减率,以固体悬浮物(SS)的削减量来计算。年径流SS

削减率等于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SS的削减总量占区域年径流SS总量的

比例。

2.0.5径流峰值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runoffpeakflow

低影响开发设施在设计降雨的情况下,最大出水流量与最大进水流量之间的比值。

2.0.6雨水资源利用率theratioofrainwaterresourceutilization

区域年雨水利用总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

2.0.7排涝除险设施localfloodingcontrolfacilities

用于控制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超出源头减排设施和排水管渠承载能力的雨水

径流的设施。

2.0.8海绵城市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ofspongecity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建

设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

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2

2.0.9雨水渗透stormwaterinfiltration

在降雨期间使雨水分散并渗透到人工介质内、土壤中或地下,以增加雨水回补地

下水、净化径流和削减径流峰值的措施。

2.0.10雨水滞留stormwater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渗透、蒸发并收集回用的措施。

2.0.11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

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水,在降雨后再排至下游排水系统、受纳水体或污

水处理厂,以削减径流峰值或径流污染的措施。

2.0.12绿色屋顶greenroof

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指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

物、构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有一

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

2.0.13下凹式绿地sunkengreenbelt

高程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净化和蓄渗雨水径流的绿地。

2.0.14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system,bioretentioncell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

2.0.15雨水花园raingarden

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绿地,种植灌木、花草,形成小型雨水滞留入渗设施,用

于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暂时滞留

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

2.0.16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

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

2.0.17生态树池ecologicaltreepool

生态树池是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多采用适合树木生长的专用配方土,底部设置

有排水盲管,可消纳其周边铺装地面产生的部分雨水径流,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

种。

2.0.18植草沟grass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其他海绵城市建

设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

3

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2.0.19地形改造topographyreform

指在原始地形限定的改造范围内通过设计等高线或控制点高程来改造原有地形

的方式。

2.0.20植被缓冲带grassbuffer

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和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

流中的污染物。

2.0.21渗管/渠infiltrationpipe/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2.0.22浅层调蓄设施shallowstormwaterstoragetank

采用人工材料在绿地、广场或停车场下部浅层空间设置的雨水调蓄设施,可为矩

形镂空箱体、半管式、管式等多种结构。

2.0.23路面边缘排水系统pavementedgedrainagesystem

沿路面结构外侧边缘设置的排水系统。通常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纵向排水管、

过滤织物等组成的。

2.0.24地块径流削减量runoffreductionofunitarea

根据年径流总量的单元控制目标对应的海绵城市设计降雨量,综合考虑单元类型

和不同地类的分布比例,计算得到的地块雨水径流控制量。

2.0.25生态护岸ecologicalslopeprotection

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

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

4

3建设标准

3.1一般规定

3.1.1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应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以源头减

量为重点,结合过程和末端控制,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

3.1.2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控制目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污染

控制目标、排水防涝标准和雨水资源利用目标等。

3.1.3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控制目标应以地区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

改善为主要目标,逐步推进雨水资源利用,促进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1.4海绵城市规划应根据全省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排水设施现状和经济

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进行编制。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

时,应针对本城镇的自然地理特点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研究。

3.1.5福建省各城市在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时,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数据,计算

出对应设计降水量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各城市如无数据时,可参考表4.1.5执

行。

表3.1.5福建省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考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mm)

地市名称

4045505560657075808590

福州市7.79.21112.915.217.820.824.629.536.347.2

厦门市9.911.81416.519.52327.232.339.248.463

三明市7.38.710.312.114.116.519.322.726.832.340

龙岩市7.79.210.912.714.817.22023.327.533.241.5

漳州市8.610.312.214.416.919.823.227.332.639.950.7

泉州市8.710.412.414.717.420.724.529.536.345.359.4

莆田市9.811.814.216.82023.828.434.34252.369

宁德市89.611.513.616.119.122.727.133.241.755.7

南平市7.28.610.2121416.31922.426.632.341.1

平潭实验

8.410.212.214.617.320.524.429.335.744.357.2

5

注:雨量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水文部门。

3.1.6低影响开发的各类技术措施应与城镇雨水管渠系统合理衔接,不应降低城

镇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标准。

3.2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3.2.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综合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降雨规律、开发强度、

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后确定。

3.2.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照全市、区域和控规单元分为三级规划控制目标。目

标取值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全市控制目标)、区域总体规划(区域控制目标)、

详细规划(单元控制目标)层面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予以确定,下一级控制目

标的加权平均应满足上一级控制目标的要求。

3.3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3.3.1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应根据区域内建设情况、用地性质、水环境质量要求、

径流污染特征等合理确定。

3.3.2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悬浮物(SS)的控制率计,各类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

于径流污染物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或相关经验数据为准。

3.3.3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的实现应由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和城镇排水系统共同

承担。

3.3.4城镇排水系统截流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倍数宜为3~5倍,同时应结合源头减排和末端调蓄措

施,降低溢流频次,一般城市合流制溢流频次应下降50%以上,福州、厦门等城

市应下降70%以上。

2分流制排水系统,应实施严格的雨污分流,宜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调蓄

和处理,分流制地区的强排雨水系统应设置初期雨水截流设施。

6

3.4排水防涝标准

3.4.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

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4.1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新建地区按本规定执行,建成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

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表3.4.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

城区类型中心城区的中心城区地下通道

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

城镇类型重要地区和下沉式广场等

特大城市3~52~35~1030~50

大城市2~52~35~1020~30

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32~33~510~20

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采用年最大值法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

2雨水管渠应该重力流、满管流计算;

3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500

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10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

万以下的城市(下限包括本数,上限不包括本数)。

3.4.2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

有径流量。

3.4.3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

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4.2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2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3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4.3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行泄通道

和内河整治等综合控制措施。

4超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应急措施。

表3.4.3内涝防治计重现期(年)

城镇类型重现期(年)非中心城区

特大城市50~100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

7

大城市30~50层不进水;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

中等城市和小城

20~30超过15cm。

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法;

2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500

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10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

万以下的城市(下限包括本数,上限不包括本数)。

3.5雨水资源利用目标

3.5.1海绵城市建设应鼓励开展雨水资源利用,区域规划控制指标中雨水资源利

用率不宜低于5%。

3.5.2建筑与小区系统中,宜对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回用,新建住宅、公建和改建

公建项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宜低于5%,规划用地面积2hm2以上的新建公建

应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3.5.3绿地系统中,新建绿地项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宜低于10%,改建绿地项

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宜低于5%。

8

4规划

4.1一般规定

4.1.1海绵城市规划是以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为导向,以雨水综合管

理为核心,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相结合,统筹“源头、过程、末端”的综合性、

协调性规划。

4.1.2海绵城市规划需要在评估相关规划——包括城市水资源、污水、雨水、排

水防涝、防洪(潮)、绿地、道路、竖向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并将

海绵城市规划成果要点反馈给相关规划,再通过上述相关规划予以落实。

4.1.3缺少上述相关规划或者已有规划,但是质量不高、指导性不强的城市,应

补充编制相应规划或完善相关内容。

4.1.3海绵城市规划编制需要系统分析城市水问题,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制定

系统解决方案。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整理为工程系统和地块指标体系;

对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保护好城市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明确规划建设管控

的目标及指标体系,统筹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海绵城

市规划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优化汇总指标体系,系统梳理建设项目,保障

项目实施后能够达到多方面要求,确保实施效果综合效益最大化,避免项目间的

矛盾冲突。

4.2规划体系

4.2.1海绵城市规划应包括全市(中心城区)层面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

专项规划解决宏观体系、目标、指标和系统性问题,详细规划在专项规划的指导

下,落实具体地块指标和项目。

4.2.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海绵城市纳入的要点包括:

1生态空间格局。将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纳入总规四区划定中,特别是河

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

限建区)范围。

9

2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将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与海绵城市相关的指标,

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中。

3用地空间布局。合理规避城市内涝高风险区,因地制宜的布局泵站、城市

雨水调蓄设施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设施,并注意落实相关用地需求。

4竖向规划。尊重自然本底,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年均降雨量及地

面排水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竖向,并与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应预留和保

护重要的雨水径流通道。

5蓝线、绿线划定。综合考虑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

坑塘、沟渠、湿地等水面线位置以及水体消落带的分布,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

科学划定城市蓝线和绿线,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及其周边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

环境保障有重要作用绿地。

4.2.4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海绵城市纳入的要点包括:

1明确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将总体规划中的控制指标细化,根据城

市用地分类的比例和特点,分类分解细化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

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不得人为破坏汇水分区。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

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

和城市水系,并完善城市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充分发挥海绵城市设施

的作用。

3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合理确定地块内的海绵城市设施类型

及其规模,做好不同地块之间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占地面积较大

的海绵设施。

4落实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设施

规划。综合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等控制要求,确定重大工程设施布

局、规模,如污水处理厂、集中式调蓄池的规模布局及水处理标准,确定截污干

管等工程设施的布局;确定生态设施,如大型公园绿地、湿地的规模及布局,并

提出建设要求。

4.2.5海绵城市规划应与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并且起到统筹作用。海绵城市规

划应综合各专项规划的成果,将目标、指标和具体建设要求反馈到各专项规划中,

便于各业务部门进行实施。

10

4.2.6城市水系规划与海绵城市衔接内容:

1基础研究与评价。分析水系在流域、城市、生态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明

确水面率、水系连通、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2水系保护。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水面率目标,明确受保护水域的面积和基

本形态。保护水体完整性,进行蓝线划定,并提出控制要求。

3水系利用。统筹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之间的功能,在促进城市水系多功能

复合利用的同时,尽量保护与强化其对雨水径流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

优化城市河道、湖泊和湿地等水体的布局,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岸线利用

应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生态岸线,并对受破坏的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在生

产性、生活性岸线周边,应结合地块开发功能及建设形态,合理布局植被缓冲带,

优先采用自然岸线。

4规划新建水系。新增水体应兼顾城市排水防涝及景观功能,并考虑周边地

块的雨水径流控制要求。

5涉水工程协调。应与给水、排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

道路等工程进行综合协调,以促进城市水系的保护和提高城市水系的利用效率,

减少各类涉水工程设施的布局矛盾。

4.2.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海绵城市衔接内容:

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海绵建设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

明确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各类绿地的规划建

设目标、控制指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和调蓄容积等)和

适用的海绵设施类型。

2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海绵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

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海绵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滞、调

蓄和净化功能。

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在满足绿地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合

理确定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即客水),提出客水预处理、溢流衔接等安全保

障措施。通过平面布局、竖向控制、土壤改良、选配植物等多种方式,将海绵设

施有机融入到绿地景观塑造中,以优美的景观外貌发挥绿地滞留、消纳、净化雨

水径流的作用。

11

4.2.8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与海绵城市衔接内容:

城市排水防涝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在满足《城市排水

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城镇内涝防治

技术规范》(GB51222)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应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与建设

内容。

1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指标。通过对排水系统总体评估、内涝风险评

估等,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并与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2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防治方式。应通过评估、分析径流污染对城市水

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根据城市水环境的要求,结合悬浮物(SS)等径流污染物控

制要求确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同时明确径流污染控制方式并合理选择海

绵设施。

3明确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及方式。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及雨水回用需求,确

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量、用途、方式和设施。

4源头海绵设施应与排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系统相衔接,共同发挥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源头径流减排雨水系统对雨水径流的渗滞、调蓄、净化等作用。

5优化海绵设施的平面布局与竖向控制。应利用城市绿地、广场、道路等公

共开放空间,在满足各类用地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海绵设施。

6调蓄设施优化。结合易涝点分析、排水管网竖向规划和雨水回用,进行雨

水调蓄规划布点及规模设置,并协调好各市政设施的地下空间使用。

4.2.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海绵城市衔接内容:

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

中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

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

1确定各等级道路源头径流控制目标。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

间落实海绵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中分带、侧

分带、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和透水铺装等海绵设

施,通过渗滞、调蓄和净化等方式,实现道路源头径流控制目标。城市道路中非

机动车道、人行道、步行街、停车场可采用透水铺装。市区路段道路、郊区公路

12

应利用道路隔离带、周边绿地,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等设施。下

穿式道路应利用周边场地,结合汇水区建设调蓄设施。

2协调道路与周边场地竖向关系。充分考虑道路红线内外雨水汇入的要求,

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提高道路径流污染及总量等控制能

力。

3提出各等级道路源头海绵设施类别、基本选型及布局等内容。合理确定源

头径流减排雨水系统与城市道路设施空间衔接关系。

4.2.10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技术要求。为有效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落实海绵城

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核心目标和指标。研究城市基础条件和现状问题,明确海绵城市建

设的必要性、方向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提出关键指

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的要求。

2划定海绵空间管控格局。对城市的山水林田湖自然本底进行全面摸底,

识别需要管控的海绵空间,构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保护与修复

要求;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用地适宜性;划定海绵城市管控分区,提出对城

市竖向的管控要求,分解相关海绵指标,明确建设策略和指引。

3制定绿灰结合的系统方案。着眼于城市水循环统筹考虑问题:既要坚持

目标导向,确保城市雨水径流能够就地得到有效控制,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同时又要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识别城市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湿

地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各地在绿灰解决问题的策略制

定上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抓住主要问题与矛盾:灰色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区

可主要侧重绿色设施系统的构建和灰色系统完善;灰色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城市

应同步统筹考虑绿灰结合,在弥补欠账的同时,注重提升绿色设施建设水平。

4衔接相关规划。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

率、径流污染控制率、排水防涝系统等有关控制指标和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

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明确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

空间开发管制的要素之一;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尽可能考虑独立汇水区的因素,

进一步将指标落实到地块和市政设施,奠定规划建设管控制度的基础;衔接城市

竖向、道路交通、绿地系统、排水防涝等相关规划,将规划成果要点反馈给这些

13

专项规划,并通过专项规划的进一步细化,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协调推进。

5确定海绵建设重点区域。结合各城市十三五规划发展需求和现状存在问

题,在排水分区完整的基础上,明确2020年(乃至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

点区域与项目内容。重点区域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海绵城市详

细规划,将分解到排水分区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的管控要求再进一步分解,落

实到地块建设的控制指标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项目上,为构建区域雨水排水管

理制度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指导实施地块管控和建设实施,满足各地规划建设管

理诉求。

4.2.1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

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在进行自然生态格

局分析时应在城市规划区基础上,结合外围生态屏障、山脊线、大型河道等进行

适当放大。

4.2.1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划定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并根据城市总体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与要求,针对每个管控单元提出相应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

标,并提出管控策略,建立区域雨水管理排放制度,实现各分区之间指标衔接平

衡。

管控单元划分应综合考虑城市排水分区和城市控规的规划用地管理单元等要素

划分,应以便于管理、便于考核、便于指导下位规划编制为划分原则。各管控单

元的平均面积宜在2-3平方公里,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中心城区规划面积

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可采取两个层次的管控单元划分方式(一级管控单元与

总规对接、二级管控单元与分规或区域规划对接),以更好与现有规划体系对接。

4.2.1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以问题为导向,明确目标,按照水生态、水安全、

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分析现状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再进行汇总优化,统筹地

块指标和具体项目建设要求。

1水资源利用系统规划。结合城市水资源分布、供水工程,围绕城市水资

源目标,严格水源保护,制定再生水、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路径,

提高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供水安全保障度。

明确水源保护区、再生水厂、小水库山塘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等可能独立占地

的市政重大设施布局、用地、功能、规模。复核水资源利用目标的可行性。

14

2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结合城市水环境现状、容量与功能分区,围绕城

市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明确达标路径,制定包括点源监管与控制,面源污染控

制(源头、中间、末端),水自净能力提升的水环境治理系统技术方案,并明确

各类技术设施实施路径。要坚决反对以恢复水动力为理由的各类调水冲污、河湖

连通等措施。

对城市现状排水体制进行梳理,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识别出近期需要

改造的合流制系统。对于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要加大改造力度。对于近期

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做好截污,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调蓄设施建设,辅以管

网修复等措施,综合控制合流制年均溢流污染次数和溢流污水总量。

明确并优化污水处理厂、污水(截污)调节、湿地等独立占地的重大设施布

局、用地、功能、规模,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恢复河流水动

力,并复核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有条件的城市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综合采用数学模型、监测、信息

化等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实施管理。

3水生态修复规划。结合城市产汇流特征和水系现状,围绕城市水生态目

标,明确达标路径,制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管控分解方案、生态岸线恢复和保

护的布局方案,并兼顾水文化的需求。明确重要水系岸线的功能、形态和总体控

制要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加强对

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对全市裁弯取直、河道硬

化等过去遭到破坏的水生态环境进行识别和分析,具备改造条件的,要提出生态

修复的技术措施、进度安排,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

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生境。通过重塑自然岸线,

恢复水动力和生物多样,发挥河流的自然净化和修复功能。

4水安全保障规划。充分分析现状,评估城市现状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

结合城市易涝区治理、排水防涝工程现状及规划,围绕城市水安全目标,制定综

合考虑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技术方案,

明确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系统各自承担的径流控制目标、实

施路径、标准、建设要求。

15

对于现状建成区,要以优先解决易涝点的治理为突破口,合理优化排水分区,

逐步改造城市排水主干系统,提高建设标准,系统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明确调蓄池、滞洪区、泵站、超标径流通道等可能独立占地的市政重大设施

布局、用地、功能、规模。明确对竖向、易涝区用地性质等的管控要求。复核水

安全目标的可达性。

有条件的城市和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综合采用数学模型、监测、信息

化等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实施管理。

5多目标融合的指标和项目统筹。在上述四个体系规划编制完成的基础上,

应以管控分区或者地块为对象,对项目指标进行汇总,以保证地块建设满足各方

面要求;同时,需要对市政项目(特别是公园、广场)等的建设要求(如内涝调

蓄要求、面源控制要求等)进行协调,保证项目建设可以实现多目标的融合统筹。

4.2.1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图集以及相关必要的

专题研究报告等。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

1规划文本是规划中最简练、最重要的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的描述专项

规划中的结论内容,方便本地规划主管部门使用。文本正文应以条款的形式表达,

内容包括规划的所有结论、指标和管控要求。文本的行文要求精炼、准确,通过

使用“须、应、宜、可、严禁、不宜、不得”等文字,明确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一般不需要展开解释。

2规划说明书是技术性文件,是对规划文本的说明,应采用说明或议论文

体。说明书应包括规划各阶段研究分析、方案比较和重大问题论证等主要内容,

并对规划文本进行解释和说明。说明书撰写要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推理严谨、

数据详实、论证充分、语言准确。通过插图、配表、专栏等形式,增强说明书的

可读性。

3规划图纸应与规划说明书内容相符合,内容清晰、准确;图纸范围、比

例、图例等应保持一致。主要的图纸名称和内容要求表4.2.8所示。

表4.2.8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名称及内容要求

序号图纸名称内容要求

1城市区位图明确城市在不同区域的位置

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

2城市现状图

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可以分为多张图纸表达

3用地现状和规划图参考城市总体规划,标明用地性质、路网、市政设施等要

16

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明确本地海绵城市生态格局,山水林田湖的位置和结构,

4

间格局图以及需要保护的边界

根据场地适宜性评估以及片区差异,明确城市海绵城市建

5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设分区划分结果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分分为多张图纸表达,在流域尺度和管控单元尺度,明确雨

6

解图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的空间分布

根据说明书中确定的方案,分为多张图纸表达,明确海绵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规

7型道路、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公园与广场、调蓄设

划布局图

施、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的空间布局。

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分为多张图纸表达,明确防洪及排水防涝系统规划图、水

8

施规划图环境治理系统规划图、雨水及合流制改造系统规划图等

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

9标明本地海绵城市建设时序在空间上的分布

划图

10其他相关图纸其他相关内容的表达。

4.3规划管控

4.3.1应将海绵城市规划中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嵌入法定图则等关

键管理层次中,进而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依法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和“一书两证”

的审查审批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应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控制要求。规划国土部门在

制定地块出让用地条件时,应在土地出让公告或合同中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

设计条件及控制要求。

2在“一书两证”发放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衔接“一书两证”的表

达方式,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发放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

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应加入年径流总量控制等指标及管控要求。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应核算海绵设施及其组合系统设计内容是否满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要求。对于不满足强制性指标要求的,不予发放建设工

程规划许可证。

4.3.2方案设计技术审查时,应增加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技术审查。海绵城市建

设相关内容的审查,应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并由建设、市政、园林、水务、

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委托第三方完成方案技术审查的,应明确要求

17

第三方审查专家中有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专家。规划审查方法要定量化和模

型化,推荐通过建立准确的、易操作的计算机模型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进

行核算,审查指标测算结果是否达到规划设计条件中给定的目标要求。

4.3.3.施工图审查中,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重要的审查内容。委托第三

方完成施工图审查的,应明确要求第三方审查专家中有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

专家;规划、建设、市政、园林、水务、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参与审查工作。

施工图审查合格和招投标工作按要求完成后方可按规定核发施工许可证。施工许

可发证机关应当建立颁发施工许可证后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未

按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精细化施工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参与的相关责任主

体应按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全过程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完全按照设计图

纸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各项隐蔽工程施工前,相关责任主体必须组织验收检查,

并针对工程具体施工情况组织阶段性验收,形成书面验收意见。工程完工后,由

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责任主体进行竣工验收,对工程实体质量和施工技术资料进行

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在竣工验收报告中指明海绵工程的相关情况。工程运行后,

可进行实施效果验收。选择典型降雨场次,对海绵设施的降雨径流传输过程进行

监测。结合实测的降雨数据,构建雨水系统模型,对设施运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

率等指标进行校核。

4.3.4根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阶段性,在工程规划建设的不同阶段(规划设计

阶段、施工阶段、竣工运行阶段),可采用不同的验收方案。

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项目没有实施,主要采用模型方法复核;

在施工阶段,主要采用抽查等方式复查,并辅助以模型进行辅助优化;

在竣工验收阶段,可以分为两次验收,一次为竣工后随主体工程的验收,主要验

收设施质量;然后在竣工后一个雨季通过监测进行验收,并与计算模型相复核,

以确定项目是否满足管控目标要求。

4.3.5各城市应在规划基础上,按照国办75号文要求,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

制度。以地块为对象,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可能涉及径流污染控制率、

峰值流量等)为核心控制要求。地块年径流总量率等控制指标,原则上不得降低。

确需降低的,必须在管控分区总体统筹保证分区指标不降低的基础上,进行专项

论证补偿原指标的技术措施,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才可以调整。补偿原指标的技

18

术措施费用由项目业主承担。

19

5设计

5.1系统方案

I一般规定

5.1.1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系统分析内涝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和相关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能力,保护和

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以流域或汇水分区为单元进行定量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采用模型技术),通过方案的优化和比选,形成多目标兼顾的系统方案。

5.1.2系统方案制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方案的制定应基于对自然水文生态特征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原有本土

植被、河湖水系、湿地等自然系统。优化用地规划,利用集约方式,确定适建区

域。

2构建基于“源头控制、过程调节、末端治理”的雨水管理工程体系,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