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

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

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

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

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

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

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

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

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

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

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

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

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

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

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

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

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

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

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

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

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

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

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

他的人物之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

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

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度。

D.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创作者”和“欣赏者”两个角度来论证“不可无,我,”的观点。

B.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探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非我”与“我”的关系。

C.全文用了三个自然段来论证创作中的“不可无,我?而只用了一个自然段来论证欣赏作品“不可无

‘我”',说明创作比欣赏更需要“我

D.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强调,无论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自身的真实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

现了“我”。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

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

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

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

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

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

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

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

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

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

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

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

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

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

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

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

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骥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

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

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

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

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

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

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

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

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

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

为古史材料看待。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用“三言两拍”和陈寅恪以诗证史,证明了所有文献资料都是史料,包括佛经、道藏、

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

B.“女婿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神话传说对研究历史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第

二段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以谭其骥和王国维为例,论证了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的研究方法优于从神话中发

掘史料的研究方法。

D.文章通过对《山海经》的分析,证明了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比纯粹的文艺作品更有利于

做史料。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

的史料也未可知。

B.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

《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儒林外史》和《水浒传》

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情节和人物有极大的虚构成分,

难以成为史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的“能”与“不能”

①丹尼尔・克莱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我认为这是

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

②所谓“信息”,不过是学者们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所谓“解释”,

不外乎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

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所谓“判断”,其实就是根据

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这个生活世界的诸多方法而已。在知识的三种性质中,在准确信

息和有效解释基础之上的判断尤为重要,因为连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断力的知识。

③因此,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个勤勉的“资料收集者”,一个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理解

者“,一个高超的“解释者”,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建议者”,一个真诚的“社会影响者”。这五种角色分

别体现了一个学者之本分和担当的两个方面: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一方面,学者必须在既有的学术

传统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一些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判断”维

度,学者就能够也有义务运用他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以及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一些

明智的建议。

④这些,就是知识的“能''了。但是,知识的运用和效力是有明确边界的。

⑤根据经济学,其实也是所有社会科学都承认的人性假定,虽然人是有理性的,但由于受个体自

身的知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理性相当有限。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不例外。因此,社会科学知

识就只能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

⑥马克斯•韦伯则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行动边界:通过信息收集和理论解释给出各种

“可能性”必然的收益和代价,如何选择却是当事人自己的事。在从事这种工作的同时,社会科学研究

者必须明智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政策制定者。这就是社会科学知识“能''与"不能”的边

界。

⑦但是,由于在人们“理性的自负之下持续不断阐明着的社会科学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那些

“默会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也是使得人类生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我们或许应

当对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或者暂时不能解释的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持一份敬意和谦卑,也许也能稍

微消减一下那种想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的“致命的自负

⑧更重要的,这种“致命的自负“一旦和国家权力结盟,就很有可能造就真实的灾难。虽然社会科

学研究者们的动机和愿望是良好的,但是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其实相当深刻地揭示出了愿望和实际

结果之间的吊诡,因为,“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

⑨除了知识本身之边界带来的一种本体上的“不能”之外,知识还有另外一个维度上的“不能”,即

知识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权力”、“利益”或"流行民意”的“合谋者”、“仆人”或者"吹鼓手对于志在阐明

和运用知识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基于知识逻辑和行动道德的“不能这种"不能”在我

看来其实更值得人们注意。

(节选自《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

7.下列选项中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判断力的知识能够连接人们的“思”和“行”,因此立足于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的判断尤为重要。

B.基于学术传统和规范追求原创性的知识贡献,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都在知识“能”的范

畴之内。

C.“人性假定”强调了人的理性受个体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受此影响,社会科学知识必然

不够完整。

D."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这句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揭示了那些和权力结盟的学者的伪善

和自私。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介绍了知识的三种特性,并说明了其中的关系,为论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五种角色

提供了前提。

B.文章重点阐述知识的边界,以并列结构的形式对举知识的“能”与“不能”,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思辨

性。

C.文中多次以知名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论证,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可读性。

D.文章第五段强调社会科学知识的有限性,这为作者强调对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有一份敬畏和谦

卑的观点做了铺垫。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每个人都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和解释,这些都为研究者们做出有效判断

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B.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企业股份制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体

制的改革,这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社会担当。

C.当人们不能承认知识的边界,试图借助国家力量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必然

会造成严重的真实的灾难。

D.在作者看来,一位经济学家用自己的专业研究为一家上市公司做宣传有违自己的身份角色,但

是可以为它直接做决策。

论述类文本阅读(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在于对文学的解释,

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有与文学达

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

在马可•爱德蒙森的心目中,理论应该能被反驳,应该具备“使文学充满活力的潜能“,而一旦将文

学视为“难以驾驭的能量”,理论就会滑向“焦灼的单线思维方式”之中,就会威风凛凛地对文学实施“驱

逐、压制、带倾向性的颂扬、代价惨重的辩护”。

苏珊・桑塔格对理论的抵制表现在她对阐释的独特分析和评价中。她坚决反对对艺术进行阐释,认

为阐释是一种概念化的活动,即从作品整体中抽绎出思想,使艺术同化于思想,或者同化于文化。阐

释背离了艺术的特征,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破坏。

在所有关于理论的讨论中,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乔纳森・卡勒的一句名言最耐人寻味:“理论是对

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按照常理,常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基本道

理,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是,卡勒却提出“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常常是常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

评家''的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更加确证了自身的这种特质: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怀疑

的气质,一种推测探究的动能。

在当前反思性语境下,我们试图提出“理论的文学性”命题,以化解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恢复

理论的信誉。“理论的文学性''这个命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理论的文学性在场。文学与理论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理论是关乎文学的,但是理论一旦形成,

就可以超越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言说方式。理论既可以以文学为言说对象,也可以以自身为言说对

象。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这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理论文本的生成中,

文学性不单是文学的特点或品质,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借助这种视角

和工具,理论实现了对理论之不可言说之域的抵达。文学性作为理论的在场,要求理论对形式有一种

特殊的尊重意识。唯有形式,超越了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有能力抵达本源的世界。从形式进入,能

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理论的文学性言说。既然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文学性有助于理论抵达理论无法呈现之域,

那么,文学性就不应该只是理论的手段,更应该是理论自身,是真理呈现的方式。相应地,理论,无

论是知识生产还是理论言说,无论是讲述还是陈述,都不应该将观点、论据、论证的逻辑自治视为唯

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文学理论的书写更应该是多维的、丰富的、指向内心经验的、更具反思精神

气质的,因而是更具文学性的。信念、价值、经验、情感、事件、隐喻、图像和叙事等,正是理论文

学性言说处理的问题。理论同样可以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形象、体悟、反思等概念工具,甚至可

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文学性言说之于文学理论,不是一个技巧、策略的问题,实际是走进文

学、最大限度秉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理论如何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的故事,文学性言说是

一个基本的制衡机制。

(摘编自邢建昌《文学需要理论吗》)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之所以造成雨文学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

B.苏珊・桑塔格从阐的角度抵制理论,因为阐释会对艺术作品整体造成破坏。

C.乔纳森・卡勒所说的理论是对自然观念的批评这个观点违反了常识,失之偏颇。

D.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身的特质是,理论不是一种体系,而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指出应该怎样化解两

者的紧张关系。

B.文章引用马可・爱德蒙森的观点,阐述理论如果压制文学的活力,试图“驾驭”文学,文学与理论

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

C.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把“理论的文学性在场”和“理论的文学性言说”并举,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理

论的文学性”。

D.文章以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为创作动机,深入浅出,探讨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回答了文

学是否需要理论的问题。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性的基本在场,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

角和进入文本的工具。

B.理论应当借助形式,超越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抵达本源的世界,去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

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C.文学理论以多维、丰富的形式,使用隐喻、象征等概念工具,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使理

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

D.文学性是制衡理论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故事的机制,也是理论走进文学、最大限度秉

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

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

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Pre-Training)模

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

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

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

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

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

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而Make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

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

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

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

尔斯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

等等。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这种创造新词汇的

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

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

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对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再者,如果一个作品中引入了若干项设定,这些设定之间还应该彼此协调、相互支撑,这就是所

谓的世界建构。可以说,在科幻作品中,世界建构是与情节设计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项整体性

架构,是体现科幻作品惊奇感的核心依托。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新奇世界的设计,在凸显其惊奇性的同

时,也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使其与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相贴合。因此,世界建构是

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包括叙事生成模型所

无法完成的。

说了这么多,那是否意味着科幻创作——特别是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是无法由程序和算法来承

担了呢?倒也不用如此悲观,只不过我们需要特别设计一套用于科幻作品世界建构的算法,再将其整

合进现有的叙事生成算法和文本生成模型中。就笔者的创作经验来看,在世界建构的某些环节,机器

学习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科幻作家在对虚构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想时,常常需要查阅大

量的资料,以考察某一设定会对该世界的哪些部分造成显著影响。在《重力使命》里,哈尔・克莱蒙特

描写了一个重力极大的星球所具有的生态,科幻电影《阿凡达》则展示了一个富含常温超导矿物的星

球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当然,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

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无疑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

灵感来。

总体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写作还无法在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这类文体上替代人类

创作。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o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

手写作,并且在机器算法所产生的叙事情节和世界设定中,激发出新的创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惊奇

场景和绝妙故事。

(摘编自刘洋《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机器写作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要先通过预训练再根据需求进行微调来完成。

B.能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的小说往往不会流于平淡。

C.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就会让作家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D.在作者看来,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家创造了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无法完成的世界建构。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机器写作时代科幻小说创作的分析,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

B.文章第三段以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为例,论证了世界建构是创作科幻作品的核心依托。

C.文章最后一段以柯洁与机器人对垒作类比,论证了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机器写作能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小说,甚至可以模仿作家的文风,但缺乏戏剧性和创造性。

B.目前机器写作算法不具备创造新词汇的能力且机器学习压制创造性,机器将无法替代人的写作。

C.相较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的创作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制造惊奇感。

D.电影《阿凡达》在进行世界建构时,对自然环境推想这一环节,机器学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六)

阅读下面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稻,顾名思义,是指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常识告诉我们,海水是咸的,通常呈弱碱性。

能在海水中生长,意味着海水稻具有优良的抗盐碱性。当然,海水稻只是对耐盐碱水稻的一种通俗化

表述,并不意味着它只能在沿海地区种植,在其他土地盐碱化的地区同样可以种植并收获。

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这在多年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曾几何时,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焦裕禄带领

老百姓在河南兰考的盐碱地上种庄稼,一次又一次失败,抱憾离世。时至今日,成片成片的沿海滩涂

上,寸草不生的景象也早已成为人们固有的印象。

将荒漠变良田,这无疑是一大创举。可是,在“咸水”里种出来的海水稻口感如何?经济效益又如何?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请教了袁隆平团队。

根据回应,海水稻的口感和普通水稻差不多,具体由品种特性决定,目前袁隆平团队已培育出多

种优质品种。

“吃起来很有嚼劲儿,而且慢慢尝慢慢品,就能吃到米香,特别是回味起来很甘甜,我觉得比现在

我们市面上吃到的大米都要好吃。”2017年秋,首茬海水稻在青岛开镰,青岛电视台记者曹岳现场试吃

时这样描绘。不仅不咸,而且很香,这样的口感或许出乎很多人意料。

经济效益方面,袁隆平团队认为,我国内地丘陵地区许多稻田难以适应机械化栽培,生产成本较

高,而盐碱地一般是在广阔的平原地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成本较低。“每亩有200公斤稻谷作为

成本就足够,所以海水稻种植效益高。”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海水稻进行测产”与“,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

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等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相提并论,对海水稻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提出殷切希望。

利用包括盐碱地在内的边际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途径。在袁隆平团队看来,杂交海水稻

应用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占据大量耕地,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

另一方面,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覆盖全国17个省份,且耕地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盐碱地

80%处于荒芜状态。尽管试验基地条件简陋、人力财力欠缺,开展耐盐研究难度比较大,尽管海水稻

研究与应用属于新兴学科与产业,体系和平台建设还在完善之中,方法和技术也需要靠自身不断摸索,

但谈及海水稻的前景,袁隆平团队充满信心。据其分析,海水稻新品种亩产为300公斤以上,如在盐

碱地辐射推广1亿亩,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湖南全省的粮食产量,可养活7000万人。

加强海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

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稻生产常常受到盐碱胁迫危害,其中东南亚国家每年有上千万亩

适合水稻种植的土地由于盐碱化而不得不放弃耕种。开展海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能有效解决越南、

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海水入侵造成的稻谷失收问题,对提高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的影响力和扩大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人民周刊》,总第126期)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荒漠变良田是一大创举,但在“咸水”里种出来的海水稻,品质如何,有人心存疑问。

B.海水稻具有优良的抗盐碱性,不仅能在沿海地区种植,在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同样可以种植并收

获。

C.“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常常受到盐碱危害,这造成稻谷失收,开展海水稻研究和推广能解

决这一问题。

D.首茬海水稻在青岛开镰,经青岛电视台记者曹岳现场亲身体验,海水稻的口感不比普通水稻差。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焦裕禄事例,既表现出在盐碱地上种庄稼的艰难性,也凸显出袁隆平团队培育出海水

稻的伟大创举。

B.文中将“海水稻进行测产”与当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提并论,表明海水稻的种植推广对国家发

展的重要意义。

C.文章从我国人多地少,大量耕地被占用,盐碱地一般地处平原,便于机械化生产等方面,揭示

了杂交海水稻应用意义重大的原因。

D.文章从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海水稻对我们生产生活的价值意义,上升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

度,由浅入深地凸显出海水稻种植价值。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稻种植效益高,每亩有200公斤稻谷作为成本就足够了,所以海水稻适合种植在盐碱地面

积广阔且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

B.要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加强海

水稻研究与推广应用作用巨大。

C.尽管面临条件简陋、人力财力短缺、方法和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等诸多问题,但体系和平台建

设正在逐步完善,海水稻前景广阔,袁隆平团队充满信心。

D.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提高我国影响力,扩大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的作用,唯

有加强海水稻研究与推广应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野逐渐

扩大,经验不断充实,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

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

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

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能出

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

新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

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

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

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

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

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

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

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

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

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

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正在

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

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作如何在中华崛起的时代,充分涵育代代相

传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而“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文论主

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道”的“道”既

是客观历史大趋势,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

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一家国内知名网站的创始人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

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4*

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

B.近年来,中国文论从传统文学生活中发现了大量新事实,但依然缺少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表现

之一是文化越自信,理论解释力却越弱。

C.中国文论新阶段的发展应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发现新事实与新意义,二是能活古化今,有效阐

释当今文艺实践。

D.学者们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

大民族特色。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的新发现为例,论证中、西文论研究存在不同。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要论证了中国文论的阐释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C.文章第三段,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运用举例论证表现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多样。

D.文章第四段,关于网络小说的论述,意在论证当代文学创作既要创新,又要传承传统价值。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当代中国的网络小说,无

论怎样新变,一定都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

B.中国文论研究进入新阶段后有了关于文学边界、文学功能的新发现,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

后面很大可能会有其他新发现。

C.如果中国文论能发展出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形成新的、成功的理论论述,那么就应该会对

中国未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D.当代文学要涵育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应成为文学创

作者的文化自觉。

论述类文本阅读(A)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儒家经典有云:“为政以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此为目的,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正所

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换言之,任用大量儒家知识分子是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前提

和保证。在立国前后忙于征战的阶段,辽、夏、金所任用的儒学人才是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

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的。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政权稳固之后,也只有仿效中原王朝推行

科举制度了。金朝在其第二任皇帝太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取士了。《金史》记载:到了“世宗、

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儒家知识分子在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

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朝和西夏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

深受儒学熏陶的官吏们是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而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治国理念的决策

者。辽朝“为政以德”的例子很多。在建立辽朝之前,契丹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是类似奴隶制的部

落联盟。与此相应,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严刑峻法,带有明显的奴隶制法律特征。到了辽代中期,

随着吸收汉文化的深入,景宗和圣宗针对辽初的“重法”,开始主张“慎刑”“宽法律例如,原来契

丹习惯法允许主人对奴隶随意处置。统和二十四年辽圣宗下令:“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

无得擅杀”。重熙元年辽兴宗又下令:“奴婢犯逃,若盗其主物,主无得擅跋其面这些法律条文的

修订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是辽代法律汉化的结果。在西夏,其法律的儒化倾向也很类似。

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其中贯彻儒家治国理念最为突出者,当属史称“小尧舜”的金世宗。

金世宗主张“为政以德”“宽仁”治国。大定四年,尚书省上奏,“大兴民男子李十、妇人杨仙哥并以乱

言当斩世宗皇帝批复说,“愚民不识典法,有司亦未尝叮咛告诫,岂可遽加极刑”,最后的处理

结果是“以减死论”。他还曾下诏给有司:“朕惟人命至重,而在制窃盗赃至五十贯者处死,自今可

令至八十贯者处死”,提高死刑的量刑标准以示对人命的看重。但是,世宗也并非一味“宽仁”。他还

曾说过:“夫朝廷之政,太宽则人不知惧,太猛则小玷亦将不免于罪,惟当用中典耳”;又说:“帝

王之政,故以宽慈为德。然如梁武帝专务宽慈,以至纲纪大坏。朕常思之,赏罚不滥,即是宽政也,

余复何为。”因此,金世宗主张的是治国执法宽猛相济,而这正符合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为了贯

彻儒家的“礼治”主张,金朝在法律上也很注意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大定二十三年,“尚书省奏,益

都民范德年七十六,为刘祐殴杀。祐法当死,以祐父母年俱七十余,家无侍丁,上请。上曰:‘范

德与祐父母年相若,自当如父母相待,至殴杀之,难议末减,其论如法。,”而世宗皇帝以刘祐不能做

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由坚持依法判刘祐死罪。这显然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的维护。鉴于熙宗、海陵

王都是死于政变,世宗也很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他多次告诫皇太子及亲王等:“人之行,莫

大于孝悌”。世宗还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节选自李玉君《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要求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

德且身体力行者。

B.在政权稳固后,因为不能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辽、西夏、金也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

取士制度。

C.金朝皇帝大都儒学修养较高,贯彻儒家治国理念,金世宗主张“宽仁”治国,甚至提高死刑的

量刑标准。

D.金世宗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刘祐殴杀范德后,考虑到刘祐一死则刘祐的父母无人赡养,曾建议

免刘祐死罪。

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方民族政权在立国前后的征战阶段,就对汉儒看重,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

方式获得了儒学人才。

B.儒家治国理念的贯彻需要儒学人才,北方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后,大量儒学人才正是其实行儒家

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者。

C.在辽朝建立之前,契丹的社会组织形式还类似奴隶制,直到辽代初期还在实行带有明显奴隶

制法律特征的严刑峻法。

D.金世宗以梁武帝为借鉴,认为帝王之政,要以宽慈为德,严明赏罚,不能走极端,这符合

儒家的“德主刑辅”理念。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兴办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可通过科举入仕,对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起

到很大作用。

B.辽代法律条文的儒化倾向,有利于改善奴隶的待遇。到了辽代中期,当奴婢犯法,其主人不

能随意处置。

C.北方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的儒家治国理念,体现了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全面认同和

积极运用。

D.金世宗注意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曾下令颁行用女真文翻译的儒家经典,希望女真人知晓儒

家伦理道德。

论述类文本阅读(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野逐渐扩

大,经验不断充实,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

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

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

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能出

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

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

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

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

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

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

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学

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

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

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

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

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

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

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作如何在中华崛起的时代,充分涵育代代

相传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而“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文论主

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道”的“道”既是

客观历史大趋势,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

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一家国内知名网站的创始人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

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

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2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

B.近年来,中国文论从传统文学生活中发现了大量新事实,但依然缺少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表现

之一是文化越自信,理论解释力却越弱。

C.中国文论新阶段的发展应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发现新事实与新意义,二是能活古化今,有效阐

释当今文艺实践。

D.学者们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

大民族特色。

2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的新发现为例,论证中、西文论研究存在不同。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要论证了中国文论的阐释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C.文章第三段,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运用举例论证表现中国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