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解析:“祖国之美”_第1页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解析:“祖国之美”_第2页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解析:“祖国之美”_第3页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解析:“祖国之美”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解析:“祖国之美"

文题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

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

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

首先,这道题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将作文与非连阅读相结合,起到

了遥相呼应的效果,有形式上的创新性。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诸如2022

年《红楼梦》情节叙述的引子,寻得药方之关键其实还在后文。

我们可以将这道题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关键词:大碰撞的"洪

荒之力"、有名山水和无名山水。而其总括性的概念在于"美"。对"美"

的认知,我们有必要补充一些美学上的知识,也可作素材积累之用。

柏拉图对"美"的认识是1750年鲍姆嘉通所确立的美学学科的滥觞,

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将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观象和“美本身"

分开,使"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一质询转变到"美是什么"之上,确立了

美自身的独立性和自洽性。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

续着对美本质的探讨和争论,并分野为“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与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这两种对"美"的界定范式。前者诸如毕

达哥拉斯学派所提出的"美是和谐”、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式的关系

结构”、博克所提出的“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引起的”等论点,后者诸如

柏拉图“美是理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休谟”每一个人

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等论点。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看法的共同点是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在20世纪西方美学流变过程中,中国传统美

学与西方美学融合中涌现出了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朱

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等认识。

所谓"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之宏阔与“平凡原野""无名山水"

之清幽实则并不矛盾,其所谓由个人所加诸的"美"与"不那么美"构成

了"名"与"无名",这种"名"或许是个人的影响,如朱自清笔下的温

州梅雨潭、俞平伯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周作人笔下绍兴老家的

“乌篷船"等等,它们的"美"实则受到了一种人为渐染的"名人效应",

实则"人名"而非"山水之名"。亦或是我们所耳闻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实则也反映了主观心性的情感投射,所谓"你的内心是澄澈的,你所看到

的世界也是澄澈的"。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就不能够单纯地定性"美"是

客观的,或具有某种固定程式之物。我们更能发觉,大千世界之"美"好

像正在于其多样性本身,诚如罗素所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山川自然如此,诗文小说更是如此。慧能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无台。佛性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我们会发现诗人

将自己的情感幻化为有形之象,介入天然之境,呈现趋异的特质。同样写

山,陶渊明写“悠然见南山",杜甫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

白写“相看两不厌”,辛弃疾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姜夔写“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显然,物之意蕴深浅与人之性情深浅

彼此照应。于文学形象更如是见。传统意义上,我们将卡西莫多看作”外

表丑陋,内心美丽",将艾丝美拉达看做是"外表美丽,内心丑陋",但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大不相同,其善恶更无从定义。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中,我们从来就无法悬置一个"真善美”的标准,正如我们看到毕加索的

画作"丑陋”的《格尔尼卡》依旧会心生美感。

然而,我们亦不可忽视客观物象展出后,大多数人所作的美的评判。

"艺术可以接地气,但不能接地府",艺术本身呈现了作家对"美"的事

物的洞见,但有时却并不为社会大众买账,因此我们看见不少"书法大师"

跌下神坛,看见"清华美院"被砸招牌。这样的批评自然可以接受,这代

表了不同人对"美"感知的差异性;但是因为自身感受而对某艺术的创作

主体上纲上线,并试图用“澎湃江河"毁灭"无名山水",其实也是极端

而片面的,其指向实则并不是在保护美,而是在毁灭美。并且,因为时代

的变迁、专业性的不同,这样的感受自然存在着分野,比如《平凡的世界》

在民众之中呼声极高,而在文学史书写中却并非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因

此,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杆探寻美的秤,而实际的话语掌握权已然或应当

在何处仍然关涉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功利与淡泊、逐名与逐实的问题。

固然,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但"参

差百态"也同样会因为人性"喜新厌旧""抱团取暖""从众心态”偏颇

一方,造成对立与撕裂,乃至用"名山大川"瓦解"渭涓细流";这并非

言及"参差百态"本身的缺陷,而是缘于人观照世界的局限与浅薄。言已

至此,想必读者也明鉴"赏美也是观人",所谓"观人",其实指涉了自

我、他人与天地万物的多维尺度。因此,“观人"需要"美人之美",更

需要“美美与共"。所谓"美人之美"并非单向度地迎合他人,"美美与

共"更非不讲原则、沆濯一气;二者的交融是需要在既定框架之下有一份

理智与克制,具有C.S.路易斯具有辩证品格的踏向寻美之旅的“渴慕",

诚如柏拉图于《理想国》所谓:"当心灵的眼睛凝视着被真理和真实照耀

着的对象时,心灵就理解了真理,认识了真实,心灵就明确地拥有了智慧;

但是心灵的眼睛如果凝视着昏暗的世界、凝视着多变的堕落的世界,心灵

只能形成一些见解,心灵的视野混乱,见解就会飘忽,而且意味着智慧的

缺失。”

张爱玲言:”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依我

之见,"名山胜迹"固然光鲜亮丽,但身处"寻常巷陌"也能在平凡中见

出奇崛,"伟岸"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嘉奖,更不一定是屹立不倒的"招

牌"。普天之下,并无一处没有"大碰撞的‘洪荒之力’"。(当然,这

或许会引向诸如“英雄与凡人”都是可敬的,亦或是都要为国争光等宏大

叙事)那么,我们所要探究的就是"美”的意义的问题。马克思将美的本

质归结为自由的劳动和人的实践,其潜台词在于"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