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技术13-变态反应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2/1A/wKhkFmYKz_6AQQxnAABXh7dXSyE995.jpg)
![免疫学技术13-变态反应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2/1A/wKhkFmYKz_6AQQxnAABXh7dXSyE9952.jpg)
![免疫学技术13-变态反应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2/1A/wKhkFmYKz_6AQQxnAABXh7dXSyE9953.jpg)
![免疫学技术13-变态反应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2/1A/wKhkFmYKz_6AQQxnAABXh7dXSyE9954.jpg)
![免疫学技术13-变态反应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02/1A/wKhkFmYKz_6AQQxnAABXh7dXSyE99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变态应答第七章变态应答1学习内容第一节Ⅰ型变态反应第二节Ⅱ型变态反应第三节Ⅲ型变态反应第四节Ⅳ型变态反应学习内容第一节Ⅰ型变态反应2一、变态反应的概念(超敏反应、过敏反应)Allergy(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相应的抗体称为变应素。
变态反应概述一、变态反应的概念(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概述3二、变态反应发生的条件机体免疫状态:个体差异起决定作用抗原的性质与进入机体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
变态反应是机体对某种抗原再次刺激产生异常增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二、变态反应发生的条件机体免疫状态:个体差异起决定作用4三、常见的变应原完全抗原: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动物血清、组织蛋白、大分子物质不完全抗原:青霉素、核苷酸、激素、本甲酸、水杨酸等药物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三、常见的变应原完全抗原: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动物血清、5四、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致敏阶段:机体初次接触抗原
抗原A初次进入机体→T/B细胞增殖分化→致敏淋巴细胞或浆细胞→特异性抗体(10d~21d)发敏阶段: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
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或结合过敏性抗体→异常反应(2~3d)
如果没有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机体的致敏状态会自行终止。四、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致敏阶段:机体初次接触抗原6五、变态反应的类型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五、变态反应的类型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7第一节Ⅰ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形式花粉过敏、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虫螫性过敏支气管哮喘,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常称为过敏反应第一节Ⅰ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形式8主要特点:反应快、消退快;(数分钟~数小时)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局部或全身,程度不一);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免疫学技术13-变态反应9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变应原异种蛋白质:食物蛋白:奶、蛋、鱼虾、蟹贝等蛇(蜂)毒花粉蛋白酶类:细菌酶类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异种动物血清、疫苗、寄生虫、半抗原性物质:抗生素、磺胺类、阿斯匹林、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尘埃、油漆等,与机体蛋白结合成为变应原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变应原102、变应素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是IgE。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分化为将细胞产生。IgE为亲细胞抗体,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变应素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是IgE。113、肥大细胞、嗜碱(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下和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活化后释放组织胺、肝素、酶类,等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被激活,释放出肝素、组胺、白三烯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二种细胞表面都具有高亲和力的Fc受体。3、肥大细胞、嗜碱(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胃肠12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内,循环血中仅有少量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胞质中嗜酸性颗粒脱出,释放有毒性蛋白和酶类物质,以及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介质类似生物活性介质。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下13二、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及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第一次进入机体时,诱导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Ig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二、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及机制1.致敏阶段14
研究表明:
变应原与致敏细胞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IgE抗体结合,才能启动活化信号,导致细胞脱颗粒和新介质的合成。研究表明:15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激活细胞内酶系统,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2.反应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16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粘膜腺体分泌增加3.效应阶段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17(一)全身过敏性反应1、药物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引起。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三、临床常见疾病(一)全身过敏性反应三、临床常见疾病18SkintestforallergySkintestforallergy19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异种动物血清、输入血浆时,常引起过敏性休克。例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者可因曾经注射过相同的动物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异种动物血清、输入血浆时,常20(二)呼吸道过敏反应常因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过敏反应。(二)呼吸道过敏反应常因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或21(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少数人进食鱼、虾、蟹、蛋、奶等,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口服青霉素等类药物:对已含有抗青霉素特异性抗体的患者也可引发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般由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引起。(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少数人进食鱼、虾22第二节Ⅱ型变态反应临床疾病和表现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第二节Ⅱ型变态反应临床疾病和表现23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24(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1、II型超敏反应攻击的靶细胞①正常组织细胞②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2、靶细胞表面的抗原①血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②正常组织细胞与外源性抗原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细胞壁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③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④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一、Ⅱ型变态反应机制(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一、Ⅱ型变态反应机制25(二)反应机制1、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G或IgM抗体,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结合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使靶细胞溶解破坏。2、IgG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效应细胞表面存在的Fc受体结合,调理吞噬和(或)ADCC作用,溶解破坏靶细胞。(二)反应机制1、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G或IgM抗体,26免疫学技术13-变态反应27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多发生于ABO血型不符的输血。A血型:抗原A抗B抗体B血型:抗原B抗A抗体AB血型:A、B抗原--O血型:--抗A、抗B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282.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符是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原因。Rh血型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如果Rh-母亲由于输血、流产或分娩等原因接受红细胞表面Rh抗原刺激后,可产生Rh抗体,此类血型抗体为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当该母亲妊娠时,当胎儿血型为Rh+时,母体内的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与其红细胞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2.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符是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原因。29新生儿溶血症
母亲————父亲
Rh阴性
Rh阳性Rh阳性孩子新生儿溶血症母亲————父亲Rh阳性30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病毒、EB病毒感染机体后,能使红细胞膜表面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与自身改变的红细胞特异性结合,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如流31TypeIIhypersensitivity
inducedbyexogenousagentsTypeIIhypersensitivity
indu32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汀等药物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体。这种抗体与药物结合的红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作用,或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再与具有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结合,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汀等药物与血细胞膜蛋白33
第三节Ⅲ型变态反应一、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一些效应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特别是血管周围炎症或小血管阻塞,故又称为血管炎性反应。第三节Ⅲ型变态反应一、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34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35变应原:异种血清、微生物、寄生虫、药物,等变应素:IgG、IgM特点是抗体在血液循环或体液中与抗原结合,而不是在靶细胞上结合;与免疫复合物的大量形成有关。变应原:异种血清、微生物、寄生虫、药物,等36二、临床表现与疾病局部性Ⅲ型变态反应过敏性肺炎、葡萄球菌性皮炎全身性Ⅲ型变态反应
急、慢性血清病、传染病引起的Ⅲ型变态反应二、临床表现与疾病局部性Ⅲ型变态反应371.血清病通常是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发生;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这是由于患者体内针对抗毒素抗体和抗毒素二者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所致。血清病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1.血清病通常是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发38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一般发生于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此时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也可由其它病原微生物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乙型肝炎病毒或疟原虫感染后发生。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393.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的持续感染有关。目前认为,上述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能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临床称为类风湿因子。当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于小关节滑膜时即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3.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的持40第四节Ⅳ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免疫应答。
概念: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特点反应出现迟,持续时间长;接触抗原后24~72h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细胞免疫的局部反应。第四节Ⅳ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免疫应41(一)抗原与相关细胞1、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某些化学物质这些抗原物质经APC摄取、加工处理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提供给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识别,并使之活化和分化成为效应性T细胞。2、效应性T细胞:主要为CD4+Th1细胞,也有CD8+CTL的参与。(一)抗原与相关细胞1、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胞内寄生菌、42(二)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1.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效应性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至抗原存在部位,直接对靶细胞及其周围组织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引起组织损伤;2.CD8+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效应CTL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被活化后,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介质,使靶细胞溶解或凋亡;(二)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OSAS基础知识讲义课件
- DB3715T 73-2025沙土地变竹栽培养护技术规程
- 亲子收养合同协议书1
- 个人电子产品购销合同范本
- 上海市饲料添加剂购销合同标准模板
- 中小企业融资合同及相关附件
- 中小企业短期借款合同范本
- 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度团体福利保险合同全文
- 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团体福利保险合同条款解析
- 中央空调系统工程合同范本
- 游戏账号借用合同模板
- 2022年中考英语语法-专题练习-名词(含答案)
- 2011年公务员国考《申论》真题卷及答案(地市级)
-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 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课件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 AQ/T 4131-2023 烟花爆竹重大危险源辨识(正式版)
- 装饰工程室内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社会主义发展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