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中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法律常识(中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法律常识(中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法律常识(中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法律常识(中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常识全套可编辑PPT课件宪法刑法民法劳动合同法经济法诉讼法树立宪法观念,维护宪法尊严——宪法第一章目录CONTENTS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Part章节0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第一章•第一节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与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有关国家权力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宪法规定的根本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第一章•第一节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与特征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全局性问题,而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第一章•第一节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与特征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的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都要受到宪法的制约。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与特征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由专门的制宪机构制定,表决程序要求严格,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这表现在提案权和通过程序上的差异。第一章•第一节一、宪法概述•(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权力制约原则4.法治原则第一章•第一节一、宪法概述•(三)自觉维护宪法尊严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第一章•第一节一、宪法概述•(三)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中职学生要提高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尊严,凡是宪法所提倡和肯定的行为,要积极拥护,努力去做;凡是宪法所要求的行为,要自觉履行;凡是宪法所禁止或否定的行为,不但自己不做,还要勇敢同违宪行为做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的尊严。第一章•第一节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指所有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第一章•第一节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3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4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一章•第一节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5.公民的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对公民进行诬告陷害。第一章•第一节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6.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指公民在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所享有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保证,包括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第一章•第一节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7.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第一章•第一节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二)公民的基本义务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第一章•第一节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中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Part章节0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章•第二节一、人人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法律的概念及其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社会规范,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其他社会规范。第一章•第二节一、人人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法律的概念及其特点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规范在内容上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法律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第一章•第二节一、人人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二)法律的作用法律具有规范公民行为的作用。法律的协调作用,体现在它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法律还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第一章•第二节一、人人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三)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而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及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具有更大的普遍适用性。法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法律的程序性要求更加严格。第一章•第二节一、人人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遵纪守法,就是遵守纪律和法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实友爱、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就需要全体人民共同遵守法律和纪律。我们中职学生必须认识到违法的危害性,自觉树立守法意识,抵制违法行为。第一章•第二节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一)坚持依法治国1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是对国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约束。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第一章•第二节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一)坚持依法治国34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第一章•第二节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01020403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一章•第二节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增强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意识,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第一章•第二节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四)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一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二是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四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THANKYOU

法律常识遵守国家法律,远离违法犯罪——刑法第二章目录CONTENTS犯罪及犯罪的构成刑法概述刑罚青少年犯罪及预防Part章节01刑法概述第二章•第一节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二章•第一节二、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二)(三)第二章•第一节三、我国刑法的任务SampletitleSampletitle(一)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二)保护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Part章节02犯罪及犯罪的构成第二章•第二节一、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一)犯罪的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二章•第二节一、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二)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第二章•第二节二、犯罪构成•(一)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为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合法权益。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人身权利和同人身有关的其他权利;盗窃罪、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第二章•第二节二、犯罪构成•(二)犯罪客观方面123危害行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用积极的行为去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能实施而消极未实施自己应当履行的某种特定义务,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实际损害。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第二章•第二节二、犯罪构成•(三)犯罪主体1.自然人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①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一律不负刑事责任;②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③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④从宽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章•第二节1.自然人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一个人要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之一,无责任能力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二、犯罪构成•(三)犯罪主体第二章•第二节2.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①犯罪主体的单位,包括法人,也包括非法人组织。但是,单位犯罪的必须是经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决定实施的行为;②必须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危害行为;③单位犯罪行为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④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少数是过失。二、犯罪构成•(三)犯罪主体第二章•第二节二、犯罪构成•(四)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1.犯罪的故意第二章•第二节二、犯罪构成•(四)犯罪主观方面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2.犯罪的过失第二章•第二节二、犯罪构成•(四)犯罪主观方面3.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的内容是危害结果的实现。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第二章•第二节二、犯罪构成•(四)犯罪主观方面4.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在刑法理论上,这称为意外事件。第二章•第二节三、犯罪形态•(一)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活动全过程的最后阶段,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区分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的标准是犯罪行为是否导致了法定的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的出现第二章•第二节三、犯罪形态•(二)犯罪预备(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意图;(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准备犯罪工具或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3)行为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如行为人为杀人而准备了作案工具,但尚未着手实施即被他人告发。第二章•第二节三、犯罪形态•(三)犯罪未遂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如果无外力阻止,则会进而完成整个犯罪过程。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根本标志。第二章•第二节三、犯罪形态•(三)犯罪未遂2.犯罪未得逞即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完全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行为人未得逞不是其自愿的,而是由于不可克服的其他因素造成的。第二章•第二节三、犯罪形态•(四)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1.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2.必须自动中止犯罪3.必须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第二章•第二节四、正当防卫1.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2.时间条件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不法侵害尚未结束。3.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意图。第二章•第二节四、正当防卫4.对象条件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5.限度条件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失。第二章•第二节五、紧急避险123起因条件:必须有危险发生。时间条件: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主观条件: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同时,所保护的必须是合法权益,必须是出于避险的意图。第二章•第二节五、紧急避险456对象条件:避险损害的对象必须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限制条件: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Part章节03刑罚第二章•第三节一、刑罚的概念及目的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其直接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一)主刑种类剥夺人身自由期限刑罚规定刑期数罪并罚时管制限制一定自由3个月至2年(可减刑)不超过3年拘役短期剥夺1个月至6个月(可缓刑、减刑)不超过1年有期徒刑剥夺一定期限6个月至15年(可减刑、假释、特赦、3年以下可缓刑)不超过20年无期徒刑剥夺终身自由可减刑、假释、特赦(有特别规定)无期徒刑、死缓或死刑死刑剥夺生命可判死缓两年死刑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一)主刑1.管制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机关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管制适用于罪行较轻、不需要关押的犯罪分子。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超过3年。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对于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一)主刑2.拘役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地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需要短期关押的犯罪分子。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超过1年。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一)主刑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自由,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的刑期除死刑缓期2年执行(简称“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和数罪并罚的以外,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一)主刑4.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它是仅次于死刑的较为严厉的一种刑罚,适用于罪行特别严重但还不需要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对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一)主刑5.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它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也不适用死缓。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处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二)附加刑1.罚金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或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罚金属于财产刑。人民法院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如违法所得的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等)决定罚金数额。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二)附加刑2.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的权利的刑罚方法。它属于资格刑。对于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除此规定外,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二)附加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被剥夺的政治权利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二)附加刑3.没收财产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为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第二章•第三节二、刑罚的种类•(二)附加刑4.驱逐出境驱逐出境是指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边境的刑罚方法。它仅适用于在中国犯罪的外国人,是一种特殊的附加刑。第二章•第三节三、刑罚的运用•(一)累犯(1)(2)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而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第二章•第三节三、刑罚的运用•(二)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行为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第二章•第三节三、刑罚的运用•(三)立功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一般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重大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检举其他犯罪分子的重大罪行,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或者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或者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行为。Part章节04青少年犯罪及预防第二章•第四节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年龄已满11周岁未满25周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之社会中不良因素、家庭疏忽和学校教育不完善的影响,部分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成了刑罚惩治教育的对象。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一)故意伤害罪(1)(2)(3)(4)1.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本罪在主观方面的表现是出于故意。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一)故意伤害罪2.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二)盗窃罪1.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本罪在主观方面出自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二)盗窃罪2.盗窃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1)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2)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三)抢劫罪1.抢劫罪的构成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包括公私财产所有权和被害人的人身权利。(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公私财产的所有人、持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三)抢劫罪1.抢劫罪的构成要件(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三)抢劫罪2.抢劫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详细内容参考课本54页)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四)抢夺罪(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抢夺的行为。1.抢夺罪的构成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本罪在主观方面出自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四)抢夺罪2.抢夺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五)聚众斗殴罪(1)聚众斗殴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1.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3)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2)聚众斗殴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纠集众人结伙殴斗的行为。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五)聚众斗殴罪2.聚众斗殴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1)多次聚众斗殴的;(2)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3)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4)持械聚众斗殴的。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六)寻衅滋事罪1.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1)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2)寻衅滋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有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3)寻衅滋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六)寻衅滋事罪2.寻衅滋事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七)强奸罪(1)(2)1.强奸罪的构成要件本罪的客体是妇女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幼女的身心健康。本罪在客观方面包括两种情形:行为人违背14周岁以上妇女的意志,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之发生性交的行为。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交的行为。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七)强奸罪(3)(4)1.强奸罪的构成要件本罪的主体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性。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的.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七)强奸罪2.强奸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从重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1)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3)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4)二人以上轮奸的;(5)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八)强制、猥亵侮辱罪(2)(1)1.强制、猥亵侮辱罪的构成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和身心健康权利。(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他人意志,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第二章•第四节二、青少年常见犯罪类型•(八)强制、猥亵侮辱罪2.强制、猥亵侮辱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二章•第四节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一)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第二章•第四节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二)家庭预防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第二章•第四节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三)学校预防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二章•第四节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四)社会预防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THANKYOU

法律常识规范民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民法第三章目录CONTENTS民事主体和民事责任民法概述财产权和人身权Part章节01民法概述第三章•第一节一、民法的概念和特征(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主要用于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三章•第一节一、民法的概念和特征12(二)民法的特征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范围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三章•第一节二、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三)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四)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第三章•第一节三、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第三章•第一节三、民事法律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事实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基于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与行为两大类。事件是出生、死亡、自然灾害等客观现象;行为则是指人有意识的行为。Part章节02民事主体和民事责任第三章•第二节一、民事主体的概念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例如,学生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学生和超市都是民事主体,学生是公民,超市是企业。两者都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并且要承担必要的民事义务。第三章•第二节二、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一)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1.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自然人要成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首先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三章•第二节二、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一)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终生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身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第三章•第二节二、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二)法人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法人的特征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特点①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②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具有一致性;③法人的行为能力由它的法人机关或法定代表人来实现。第三章•第二节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一)民事责任的概念及方式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了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民事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也包括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民法通则》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排除妨碍;③消除危险;④返还财产;⑤恢复原状;⑥修理、重做、更换;⑦赔偿损失;⑧支付违约金;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⑩赔礼道歉。第三章•第二节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二)民事责任的分类1.合同责任合同责任是指因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合同的附随义务或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第三章•第二节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二)民事责任的分类2.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因侵犯他人的财产权益与人身权益而产生的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我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第三章•第二节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二)民事责任的分类过错责任原则1)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必须有过错才承担侵权责任。过错推定原则2)是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一种特殊情况。无过错责任原则3)指不依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而是依照法律的特别规定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第三章•第二节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二)民事责任的分类公平责任原则4)指在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实际情况,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的一种责任形式。Part章节03财产权和人身权第三章•第三节一、财产权•(一)财产权和物权的概念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狭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第三章•第三节一、财产权•(二)法律保护财产权1.《宪法》对保护财产权的规定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三章•第三节一、财产权•(二)法律保护财产权2.《民法通则》对保护财产权的规定第七十三条: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第七十四条: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一)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二)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三)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库、农田水利设施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四)集体所有的其他财产。第三章•第三节一、财产权•(二)法律保护财产权2.《民法通则》对保护财产权的规定第七十五条: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第三章•第三节一、财产权•(三)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1《民法通则》对侵害他人财产的规定第一百一十七条: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第三章•第三节一、财产权•(三)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2《物权法》对侵害他人财产的规定第三十二条: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第三十三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第三十四条: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详细内容参考课本78页)第三章•第三节一、财产权•(四)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个人财产是公民生存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切实保护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保障其专心致志从事生产、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章•第三节二、人身权•(一)人身权的概念1.人格权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上享有独立人格的权利,是法律赋予并终生享有的权利。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权是以公民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独立的具体人格权。健康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以保持其身体机能安全为内容的权利。身体权:自然人维护其身体组成部分的完全性、完整性,并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具体人格权。第三章•第三节二、人身权•(一)人身权的概念肖像权:自然人享有的以自己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具体人格权。隐私权: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自主支配的具体人格权。名誉权: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有关自己的社会评价不受他人侵犯的一种人身权利。第三章•第三节二、人身权•(一)人身权的概念2.身份权配偶权指夫妻之间因存在配偶关系而享有的身份权。亲权父母基于父母身份而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财产进行管教与保护的身份权。荣誉权民事主体获得、保持、利用荣誉并享有其所衍生的利益的权利。第三章•第三节二、人身权•(二)法律保护人身权1.《民法通则》对保护人格权的规定第九十八条: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第九十九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三章•第三节二、人身权•(二)法律保护人身权2.《民法通则》对保护身份权的规定第一百零二条: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第三章•第三节二、人身权•(三)侵害人身权要承担的法律责任1)生命健康权不可侵犯;2)人格尊严不可侵犯;3)人身自由不可侵犯。第三章•第三节二、人身权•(四)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首先要充分认识人身权在自己生活、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理解我国民法有关保护人身权的法律规定;其次,要增强权利意识,学会维护自己的各项人身权利。最后,我们既要积极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THANKYOU

法律常识规范用工行为,调整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第四章目录CONTENTS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争议的解决Part章节01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第四章•第一节一、劳动合同的形式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是为了能够在法律上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将双方的有关权利、义务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确立下来,并使之特定化、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第四章•第一节二、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一)法定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第四章•第一节二、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二)协定条款协定条款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在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的条款。协定条款可以分为必要条件和补充条件两种情况。无论是必要条件还是补充条件,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第四章•第一节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一)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主要享有以下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四章•第一节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二)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劳动者的义务主要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第四章•第一节四、签订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二)(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合法原则。第四章•第一节五、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13245要签订书面合同。在试用前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抵制各种不正当收费。完整理解格式合同的内容。外文合同要慎签。Part章节02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四章•第二节一、劳动合同的解除•(一)协商解除协商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双方当事人因某种原因,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合意解除劳动合同,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第四章•第二节一、劳动合同的解除•(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正式合同期内,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3)劳动者可随时告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①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4)劳动者无须告知即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①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②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第四章•第二节一、劳动合同的解除•(三)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用人单位可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情形有: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详细内容参考课本97页)第四章•第二节二、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从狭义上讲,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都已经完全履行,且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未提出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Part章节03劳动争议的解决第四章•第三节一、劳动争议范围(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四章•第三节二、劳动争议处理原则(一)着重调解原则。(二)合法、公正、及时处理原则。第四章•第三节三、劳动争议解决方法(二)申请调解(三)申请仲裁(四)提起诉讼(一)协商解决THANKYOU

法律常识调整经济关系,维护合法权益——经济法第五章目录CONTENTS产品质量法企业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Part章节01企业法律制度第五章•第一节一、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一)企业的概念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营性活动的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只有依法设立的企业,才能合法地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由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第五章•第一节一、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二)企业的特征1.组织性2.经济性3.商品性4.营利性5.独立性第五章•第一节二、企业设立的条件设立企业的具体条件有:①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名称;②有企业章程或协议;③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本;④有必要的生存经营场所;⑤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内容相适应的从业人员;⑥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经营范围。第五章•第一节二、企业设立的条件1.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公司住所。第五章•第一节二、企业设立的条件2.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的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2)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公司住所。第五章•第一节三、企业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2.行政责任指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授权的组织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企业依法采取的行政制裁措施。3.刑事责任指国家专门机关对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并触犯刑法的企业及其有关的责任人员依法采取的刑事制裁措施。Part章节02产品质量法第五章•第二节一、产品质量法概述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第五章•第二节二、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对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2.产品标识应当符合法律的要求。3.产品包装及标志符合法律要求。4.不得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第五章•第二节二、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销售者应当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销售者不得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总之,作为经营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都要树立质量意识,注重信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第五章•第二节三、违反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一)民事责任1.承担产品瑕疵责任产品瑕疵责任又称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因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存在瑕疵,即产品质量不符合明示或默示的质量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的责任。2.承担产品缺陷责任指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或者提供有缺陷产品导致他人遭受财产、人身损害后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第五章•第二节三、违反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二)行政法律责任①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③生产或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④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⑤伪造产品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⑥产品标识或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法律规定。第五章•第二节三、违反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三)刑事法律责任①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构成犯罪的。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构成犯罪的。③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构成犯罪的。Part章节03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章•第三节一、不正当竞争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是非法竞争的一种形态。第五章•第三节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1.商业欺骗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3.虚假宣传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5.低价倾销行为;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7.诋毁商誉行为;8.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9.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第五章•第三节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违法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被侵害者因调查该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同时,经营者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行政监督检查部门可以采取责令停止、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追究措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经营者,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art章节0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章•第四节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和立法宗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过程中与经营者、国家机关发生的权益保护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发的。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本法的精神主旨。第五章•第四节二、消费者的权利及经营者的义务•(一)消费者的权利1.安全保障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损害赔偿权;6.依法结社权;7.获得知识权;8.受尊重权;9.监督批评权。第五章•第四节二、消费者的权利及经营者的义务•(二)经营者的义务1.履行法定或约定的义务;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4.不做虚假宣传;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6.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第五章•第四节二、消费者的权利及经营者的义务•(二)经营者的义务7.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8.提供无理由退货服务;9.提请注意和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10.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11.提供必要信息;12.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第五章•第四节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1)行政机构。(3)社会团体。(4)舆论工具。(2)司法机构。第五章•第四节四、消费者依法维权(一)争议的解决途径(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五章•第四节四、消费者依法维权(二)赔偿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Part章节05环境保护法第五章•第五节一、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法•(一)环境保护工业的高速发展,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我国资源不足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者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保护环境是一项是非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第五章•第五节一、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法•(二)环境保护法13245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第五章•第五节二、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法律责任(一)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1)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2)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3)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详细内容参考课本130页。)第五章•第五节二、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法律责任(二)违反《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依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指违反环境法,未承担国家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行政义务或对法律禁止事项负有责任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指行为人违反环境法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破坏,构成犯罪时,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五章•第五节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环境的保护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很多事情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就能做到的。THANKYOU

法律常识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诉讼法第六章目录CONTENTS诉讼的管辖诉讼的基本程序权益的维护Part章节01诉讼的基本程序第六章•第一节一、诉讼的概念和种类•(一)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主要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权益和人身权利发生的诉讼。民事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等。第六章•第一节一、诉讼的概念和种类•(二)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处理行政纠纷的司法活动。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各种行政诉讼行为、调整各种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六章•第一节一、诉讼的概念和种类•(三)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的活动。刑事诉讼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专门活动。与其他诉讼方式相比,国家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作用更强。刑事诉讼法是指由国家制定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六章•第一节二、诉讼的基本程序•(一)民事诉讼程序13245(1)起诉。(2)受理。(3)审理前的准备。(4)开庭审理。(5)民事判决。第六章•第一节二、诉讼的基本程序•(二)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是行政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次序、方式和方法。就其内容来讲,与民事诉讼法基本相似,一般分为起诉、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等几个阶段。第六章•第一节二、诉讼的基本程序•(三)刑事诉讼程序(1)立案。(2)侦查。(5)执行。(3)起诉。(4)审判。第六章•第一节三、确保司法程序公正•(一)司法公正及程序公正的含义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它既包括实体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程序公正具有两个基本功能。首先就是要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第二个功能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