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伦理学教程笔记_第1页
新伦理学教程笔记_第2页
新伦理学教程笔记_第3页
新伦理学教程笔记_第4页
新伦理学教程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应当知道伦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了解什么是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标准伦理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当代美国、前苏联和中国的标准伦理学研究状况,从宏观上对伦理学这门学科有所认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标准伦理学的含义;

当代美国、前苏联与中国的标准伦理学研究情况。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四、思考题:

1、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标准伦理学的含义

2、标准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3、试比较当代美国与中国标准伦理学的异同

五、参考书目:

1、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章

导论

一、伦理学的含义及其产生、开展的一般概述:

〔一〕伦理学的含义;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开展规律的学科,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哲学考察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二〕伦理学的产生、开展简介:

1、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基督教伦理学——康德的道义论伦理学——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元伦理学

在西方历史上,系统的伦理学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的古希腊,经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人不断推进的过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主要探讨世界的起源和构成,他们关心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然而到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雅典兴盛的顶峰和随后的衰落,看到了雅典卷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带来的许多道德问题,而雅典的民主制度也遇到危机,于是,哲学到了苏格拉底这里有了一个大的转向,即由天上转向人间,由自然转向社会,由主要关心世界是怎样来的,转向关心人应该往哪里去,即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拥有什么样的德性,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应当如何安排等等。〔他生活简朴,为人勇敢、大度,品行中表现出一种很高的道德坚决性和纯洁性。“助产术”、“知识即美德”、“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等〕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有关人及其道德、政治的思考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一个正义的人是否也是一个幸福的人?中间主要是有关个人正义与制度正义的联系,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将是怎样的。最后归结到个人灵魂的不朽和永生幸福。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的伦理学学科的创立者,在他的代表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阐述了一种高尚的目的论、完善论和德性论的伦理学,这是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传统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十分重视对伦理学问题的探讨,后来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都把哲学分为三局部——即物理学〔自然哲学〕、逻辑学和伦理学。伊壁鸠鲁学派认为,这三者中伦理学才是目的,前两者都是手段。斯多葛学派那么认为,整个哲学好比一个果园,逻辑学是整个果园的围墙,物理学是园中的果树,伦理学才是果园中的果子。他们又认为,哲学好比一个蛋,逻辑学是蛋壳,物理学是蛋清,只有伦理学才是居于这个蛋中心的蛋黄。可以说,在古希腊,伦理学不但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简直成了哲学的核心。

2、中国:儒家的孔子—孟子—西汉董仲舒—二程等宋明理学家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二、当代伦理学界对伦理学的分类:

〔一〕描述伦理学

〔二〕元伦理学

〔三〕标准伦理学第一节

描述伦理学

一、描述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一〕含义:依据经验描述的方法,从社会的实际状况对道德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再现,也叫记述伦理学。与传统标准伦理学相比,既不研究行为的善恶及标准,也不制定行为准那么和标准,而是依据其特有的学科研究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经验分析、科学分析。

〔二〕类型及理论:

1、道德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的道德现象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的道德事实,根本指导思想是——把道德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构成局部和要素,因而受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一类社会现象来看待。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作品分析、走访、座谈等,通过对社会与道德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的考察,研究和“测定”社会的道德实际状况和开展趋向。对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社会道德信息进行社会学分析,从而揭示出道德形成、开展和运行的社会学规律,展示社会的道德风貌,进而探明社会道德完善的途径。研究内容

2、道德心理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根本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道德心理发生和运行的过程及一般规律,揭示人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等形成、开展的心理学规律。

〔1〕道德意识的心理形式。〔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

〔2〕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欲望—动机—意志—行为—结果。〕

〔3〕个体道德心理的开展规律。〔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社会成员道德心理状况〕

〔4〕社会道德心理的运行规律。〔社会习俗、传统风气、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制度对个体道德心理的制约和影响。〕

此外还包括道德人类学和道德民俗学等理论。

二、描述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一〕性质:经验实证性科学——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采取经验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通过获取大量的事实材料、科学资料和客观信息再现道德的社会本性、心理学规律、民族特征、人类学特点等。

〔二〕特征:

1、以经验描述和分析为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2、边缘性和综合性。

3、理论与实际的近似性。

三、描述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为标准伦理学研究提供经验材料

〔二〕为伦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

〔三〕对标准伦理学加以印证和检验

〔四〕提高标准伦理学干预生活的能力第二节

元伦理学一、元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一〕元伦理学的含义:meta-ethics,20世纪西方伦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又叫分析伦理学〔analyticethics〕或批判的伦理学、伦理学的认识论、伦理学的逻辑。由英国哲学家摩尔开创。“元伦理学”一词最早由逻辑实证主义者使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认为限于研究道德标准和行为善恶等具体问题的标准伦理学没有科学意义,主张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自称是高层次的、不涉及道德现象具体内容的形式研究。

〔二〕类型和理论:

1、直觉主义元伦理学:强调对道德的直接认识和把握

〔1〕价值论直觉主义

*主张“善”是最根本的伦理概念,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善”本身的含义加以分

析;

*坚持“善”的性质的单纯性和不可分析性,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

*认为直觉是认识“善”的唯一形式。

〔2〕义务论直觉主义

*“正当”、“责任”、“义务”等义务性概念是伦理学最根本的概念和最高范畴;

*义务概念具有客观自明性,因而是不可定义的;

*义务的直接自明性决定了义务只能为直觉所直接把握。

罗斯开列七种“显见义务”——忠诚的义务、赔偿的义务、感恩的义务、公正的义务、仁慈的义务、自我完善的义务、勿行恶的义务。

——直觉主义元伦理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从分析根本的伦理学概念和术语入手,强调依靠直觉得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语词的独特的不可分析性,把道德直觉视为高于一切形式的经验主义方法和理性主义方法之上的道德认识的方法。从而使伦理学从标准性科学转变成为纯理论性科学,开创了元伦理学与标准伦理学对峙的局面。

2、新实证主义元伦理学:关注对道德的科学求证情感主义

*科学的伦理学仅仅研究道德语言和逻辑问题;

*道德是人的情感〔情绪〕的表现;

*伦理判断是不科学的伪判断。语言分析学派主要研究:

*道德语言的用法;

*道德概念和判断的功能;

*道德判断的根据和标准

a道德判断须具有普遍性——使人们在相同的情境下做出同样的行动;b道德判断所依据的道德原那么具有普遍性;

c道德判断必须考虑到一切有关者的利益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二、元伦理学的性质与特征

〔一〕性质:以语言学和逻辑学为依托来研究道德现象的逻辑分析科学

〔二〕特征:

1、以逻辑分析为道德研究的方法;2、“科学主义”的“中立性”和“超标准性”;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三、元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开阔了伦理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伦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元伦理学对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有助于对道德理解的深化;

〔三〕提高伦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其社会实践作用。第三节标准伦理学一、标准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一〕标准伦理学的含义:研究人们的行为准那么,探究道德原那么和标准的本质和评价标准的

理论。在西方主要有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两大流派。

〔二〕标准伦理学的类型和理论:

1、价值论——关于善和恶的学说。围绕道德上的“善”的概念,研究道德上善恶的含义、性质、来源及其本质,研究人们怎样看待行为中的善恶即如何评价行为的善恶,即善恶的价值标准等问题。

2、义务论——关于责任、应当的理论。

*神学义务论——基督教的摩西十戒

*目的论义务论——功利主义

*道义论义务论——康德的义务论

3、德性论——关于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品德的理论。

*古希腊“四主德”——智慧、公正、节制、勇敢

*儒家——“恭、宽、信、惠、敏”,或“温、良、谦、恭、让”

“父慈、子孝、兄爱、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二、标准伦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一〕性质:注重价值分析的标准科学,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的结合。

〔二〕特征:

1、以价值分析方法为道德研究的根本方法

2、以“应然”统摄“实然”的标准性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标准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个伦理学体系的主体和核心〔31〕第四节

当代美国、前苏联和中国的标准伦理学一、美国的标准伦理学

〔一〕美国标准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道德原那么和标准

*弗兰克纳——仁慈原那么、正义原那么

*蒂洛——人道主义标准体系:生命价值原那么、善良原那么、公正原那么、说实话或老实原那么、个人自由或平等原那么

2、道德品德——慈善、正义、老实、忠诚、勇敢、正直、良心、智慧等

〔二〕美国标准伦理学的特点:

1、理论繁多、派别林立。

*派别:实用主义〔杜威〕、存在主义〔巴雷特〕、弗洛伊德主义〔弗洛姆、马尔库塞〕、现代功利主义〔布兰特、图尔闵、辛格〕、社会正义理论〔罗尔斯〕、基督教境遇伦理学〔弗莱彻〕、基督教伦理学〔芬尼司〕

*理论类型:

美德伦理学〔品德利己主义、品德功利主义、品德义务论之分〕

义务论〔行为义务论和规那么义务论之分〕

目的论〔行为功利主义和规那么功利主义〕

2、道德原那么标准的构建服从于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想。个人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人道主义标准伦理学是其主流。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互补。

4、道德标准的社会作用多尊重于个人生活。二、前苏联的标准伦理学

〔一〕前苏联标准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道德原那么和标准。以忠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为主要原那么的道德原那么标准的体系。

2、道德范畴。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尊严、幸福、正义等

〔二〕前苏联标准伦理学的特点:

1、对标准伦理学的研究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2、以效劳于共产主义价值理想为宗旨,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其方法论指导。

3、道德原那么标准的优先性与与阶级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4、强调道德主体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注重研究道德意识的内心机制。三、中国的标准伦理学

〔一〕中国大陆的标准伦理学

1、与前苏联标准伦理学同质

2、标准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一体

3、注重道德标准的层次性研究

4、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台湾的标准伦理学

——新儒家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学的继承,根本上是将中国传统美德赋予新意;主要有:忠、孝、仁、爱、信、礼、廉、耻、勤、俭、谦、让、清心寡欲、奉公守法、克尽己职。

1、以传统儒家的心性哲学〔人性论〕为其标准伦理学的理论根底。

2、属于实用的标准伦理学。

3、充分表达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道德的传统特色。

4、中西混合的价值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标准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方古典标准伦理思想及中国古典标准伦理思想的开展概况,在此根底上了解马克思主义新标准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结构。

二、重点与难点:1、中国古典标准伦理思想的特征

2、西方古典标准伦理思想的特征

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结构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四、思考题:1、中国古典标准伦理思想的特征

2、西方古典标准伦理思想的特征

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结构

五、参考书目:

1、罗国杰、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节

西方古典标准伦理思想开展简述一、西方古典标准伦理思想的历史开展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

1、荷马史诗和赫西阿德的作品——“成为关于道德问题的一切讨论的根底”

2、伊索寓言——颂扬正义、智慧

3、希腊七贤——最著名的是雅典的梭伦和米利都的泰勒斯

4、希腊哲学的开展经历了一个从宇宙论——人类学——伦理学的开展过程

〔1〕宇宙论时期——对早期道德思考的理论转向:

*毕达哥拉斯从“数”出发建立了和谐、秩序、正义的伦理概念,提出灵魂不死、善恶报应的学说用以解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并倡导反省忘我的道德修养。

*赫拉克利特从“火”出发建立起正义就是斗争的伦理观,提出幸福在于智慧,试图把知识与快乐统一起来。

〔2〕人类学时期——强调人的主体性

*唯心主义智者派普罗塔哥拉认为道德的主体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欲望、需要和利益决定着道德的善恶好坏;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没有人知道善而不去行善,没有人知道恶而去成心作恶;“不经过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3〕伦理学时期——亚里士多德为了调和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伦理体系的冲突

*德谟克利特建立幸福主义伦理学说——后为伊壁鸠鲁继承

*柏拉图建立真善美统一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善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建立至善和幸福、知德和行德统一的中道伦理思想体系

——总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立足于个人的幸福与完善,主要探求人生应具有的道德品性,重视智慧,认为人要过有德性的生活。

〔二〕中世纪时期的伦理思想——宗教伦理思想

基督教:宣扬仁慈、公正和博爱;

倡导容忍、服从和禁欲

鼓吹天国、来世和报应

1、教父奥古斯丁——创立原罪说和预定论,把基督教伦理思想概括为三条根本道德原那么——信仰、仁爱、希望;

2、安瑟伦——第一个经院哲学家,认为信仰是理性和美德的源泉;

3、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伦理学体系的完善者

〔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认为伦理学的目的不是描述善的生活,而是在实践中创造善的生活

——奠定经验伦理学的根底;

*霍布斯——人性是恶的,“人对人象狼一样”,宣称公开的利己主义;

*边沁、密尔——“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创立功利主义伦理学

*培根、霍布斯的经验主义伦理学—休谟、亚当·斯密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洛克调和折中的伦理学——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学

2、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伦理思想:

*伏尔泰指出道德完全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与神毫无关系;

*卢梭推崇良心,认为人先天地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

*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强调感性欲望在道德中的作用:

——拉美特利认为人的自然欲望能否得到满足就是道德的标准

——爱尔维修视情欲为精神世界的圣火、道德高尚的源泉

——霍尔巴赫说“爱别人,就是爱那些使我们自己幸福的手段”

——他们都主张在利己的根底上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并提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思想。

*狄德罗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协调理性与情感、利己与利他、美德与幸福、自由与必然诸关系的伦理学体系。在狄德罗看来,人不仅有利己自爱的本能,还有爱他利群的本能,不仅有情欲和感官的需要,也有理智和道德的需要。他提倡一种为了社会的利益而控制自己情欲的开明的自爱,主张美德存在于幸福之中,自由并不背弃自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伦理思想

*康德认为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实践哲学,创立了以善良意志为核心,以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三大绝对命令为表现形式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动机的纯洁性,强调至善,强调自律。

*黑格尔区分了道德和伦理,认为道德是纯主观的意志自由,包括目的、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等内容;而伦理那么使人摆脱了自然的冲动和主观任意性,它涉及的不是人的个体而是人的群体,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费尔巴哈建立了合理利己主义的幸福论伦理思想体系,认为道德的根本原那么就是对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

二、西方古典标准伦理学研讨的主要问题

〔一〕道德的起源和根底:

1、宇宙论的道德起源论——毕达哥拉斯的“数”

2、神启论——“摩西十戒”

3、感性欲望论——霍布斯、爱尔维修

4、理性论——亚里士多德〔道德是人类合理性的产物〕

〔二〕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1、快乐主义认为道德与物质利益密切相关

*德谟克利特——“快乐与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

*伊壁鸠鲁——“一切善的开端和根源都在于肚子的快乐,连智慧和修养也必须归因于它”

*英国经验论和法国唯物论——物质利益是道德的根底和标准

*费尔巴哈——“生活的根底也就是道德的根底”

2、德性主义认为善和德性是至高无上的,人应当克制自己的物欲以追求道德

〔三〕社会的道德原那么

1、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2、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四〕道德评价

1、动机论

2、效果论

三、西方古典标准伦理学的根本特征

〔一〕标准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现代西方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相比〕

〔二〕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特征〔与现代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相比〕

〔三〕崇尚真理,热爱智慧〔宣扬美德即知识,智慧为至善〕

〔四〕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尊重人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奠定了西方伦理学的根本方向

〔五〕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平等待人〔六〕崇尚功利,渴求快乐与幸福〔伦理学是求人生幸福之术〕第二节

中国古典标准伦理思想开展简述一、中国古典标准伦理思想的历史开展〔一〕中国伦理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1、萌芽于唐虞三代

*“五教”——“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奴隶主阶级的伦理思想家,强调“敬德保民”,建立了一个以先王为道德典范,以礼为核心的、,以孝悌恭敬和惠爱为道德标准的学说。

〔二〕历史开展: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封建伦理胚胎和形成时期

*儒家: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体系,仁就是爱人、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孟子提出“仁政”,视仁义为最高的道德原那么和理念——荀况视“礼”为道德的最高原那么和最高理念,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

*道家:老庄把“无为”作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那么,崇尚自然、柔弱、知足,倡导少私寡欲,将清静无为的圣人和超然无己的真人作为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

*墨家:墨家强调道德不能脱离功利,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原那么,提出义利合一、志功合一的功利主义思想。

*法家:韩非全面阐述了人性险恶、自私的利己主义道德观。

2、秦汉隋唐时期:封建伦理思想宗教化时期

*西汉董仲舒——儒、道合一

*东汉王充——礼义之行在谷足

*魏晋南北朝——儒、释、道合一

3、宋元明时期:封建伦理思想的成熟和完备期

*发端于邵雍、周敦颐、张载——形成于二程——集大成于朱熹

*派别之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功利主义者陈亮、叶适

4、明末至清中叶时期:中国封建伦理趋向动摇和衰落的时代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

*黄宗羲强调理性和个性解放

*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观

*王夫之提出了天理寓于人欲之中的理欲合一的观点

*戴震揭示封建伦理“以理杀人”的反动作用——训诂考据

5、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封建伦理思想腐朽没落和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形成和开展时期

*龚自珍、魏源提出“以实事程实功”的功利主义思想,主张尊重个性、尊重人才

*洪秀全建立以博爱、平等和平均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体系

*改进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提出“以人为主”的人道主义原那么,改造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革命派章太炎、孙中山等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和为众人效劳的道德观,并主张继承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道德。

二、中国古典标准伦理学研讨的主要问题

〔一〕人性、人的价值问题

*孟子的性善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告子的性无善恶论——“食色,性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杨雄的性善恶混论——“修其善那么为善人,修其恶那么为恶人”

*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对应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二〕道德起源的问题

*孔子、董仲舒、程朱等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

*孟子、陆九渊、王阳明等认为道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内在良知或心

*荀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

*王夫之、戴震等认为道德起源于物质性的气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问题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老庄——道德无用论

〔四〕道德原那么和标准问题

“礼”——“三纲五常”

〔五〕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问题

*内省、慎独、养气等

三、中国古典标准伦理学的根本特征

〔一〕强烈的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

——重视人和现世生活,主张“入世”,荷蓧丈人“不仕无义”

〔二〕鲜明的家族主义和群体主义意识

——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

〔三〕浓厚的情感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突出的重义轻利和崇道扬善品格

——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革命变革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阶级根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理论表现,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物质根底和现实内容。

〔二〕思想资料:?1、古希腊神话及其伦理思想;

2、古希腊唯物主义伦理思想家的影响——快乐主义伦理学;

3、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因素;

4、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

5、批判和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道德理论;

6、同工人阶级运动内部的错误观点斗争的产物。

二、唯物史观和科学的伦理学

〔一〕表现:

1、从社会的客观存在和社会的道德生活事实出发去研究道德问题;

2、坚持从现实的社会道德关系中引申出道德原那么和道德标准;

3、成认道德在社会历史开展中的作用,但道德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人们总是从自己所处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4、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作用于社会生活,随社会生活的开展变化而开展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革命变革表达:

1、研究对象——整个社会的道德现象

2、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研究任务——理论任务与实践任务一体化

4、研究目的——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效劳;为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提供行为准那么和价值目标、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全面开展的新人。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新标准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一〕经验伦理学——根底局部

经验伦理学,又称道德事实学,主要从事对现实道德风气和道德经验事实的描述,着眼对道德生活实例的搜集、调查与研究。它是理论伦理学和标准伦理学的现实根底,为理论伦理学和标准伦理学提供丰富的生活实景和物质资料。经验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社会道德生活的全部实际情况,诸如民风民俗、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人际关系、职业风范、婚恋嫁娶、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现实道德水准和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等。

〔二〕理论伦理学——主干局部

理论伦理学,又称哲学伦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总的理论根底和方法论工具,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特殊性和开展的根本规律性,与经济、政治、法律、艺术、宗教、文化等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标准伦理学——实质局部

标准伦理学,可称为准那么伦理学,主要研究诸如善恶、义务、良心、幸福、自由、正义、理想、节操等伦理概念的内容,并以评价—命令的方式与人交谈。向个人提出某些准那么、价值、建议,从而帮助人们在进行道德探索、教育和自我教育中确定目标。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新标准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新标准伦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道德、伦理、伦理学三个根本概念,掌握标准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及其根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德的定义;

2、标准伦理学的根本问题;

3、标准伦理学的根本特征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四、思考题:1、道德、伦理、伦理学的含义;

2、标准伦理学的根本问题;

3、标准伦理学的根本特征

五、参考书目: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周中之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节

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一〕“道德”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1、道:——从伦理学意义上说,道指处世做人的根本原那么,即人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那么。*道路。“道不拾遗”;“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法那么、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指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

*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或思想体系。“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封建伦理纲常。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方法。

*治理。

2、德:——就伦理学意义而言,德既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还指人们坚持行为准那么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德”字最初见于《周书》,指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得”——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说在协调人际关系时,一方面“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外得于人”;另一方面,“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内得于己”,就是于人于己都有所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就表达了“德—得”相通的精神:

一种理想人格:“内圣”:内修圣人之德;

“外王”: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1〕“外王”必须“内圣”,即要想有“得”必须有“德”,“德”是“得”的条件;

〔2〕“内圣”是为了“外王”,即有“德”是为了有“得”,“得”是“德”的目标;

3、道德:——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道通天地,德藏于己,“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根本原那么,德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二〕“伦理”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在我国文化中,“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篇:“乐者,通伦理者也。”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伦,犹类也,理,犹分也。”即“分条理”的意思。

1、伦:——“伦”字从人从仑,“仑”字含有“条理”、“思虑”之意,“仑,思也,加人作偏旁就有了人事之理之意。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伦,辈也”,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说:“军发车〔音居〕百辆为辈,引申之,同类之次曰辈。”——出兵时发车百辆,其间有严明的秩序、严密的组织,由此引申来指人与人的关系时,同样是秩序井然而和谐的。我国传统社会中的“五伦”就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构与和谐有序的性质。可以说,“伦”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人伦物理”在封建社会就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2、理:——“理”字从玉从里,最初之意是指剖析、研修石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理,治玉也”,后引申为道理。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如程朱学派就将“理”作为封建纲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3、伦理: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那么。

〔伦理较之道德并未突出个体的心理品质。黑格尔把伦理称之为客观的法,指社会道德,把道德称之为主观的法,指个人道德。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将“伦理”、“道德”并称甚至互用。〕

***在西方文化中,英文“伦理”一词是ethics,源于希腊文“伊索思”,其本意是“本质”、“人格”,也与“风俗”、“习惯”相联系。英文中“道德”一词是moral或morality,源自拉丁文的mores一词,原意也是“风俗”、“习惯”之意,后来的罗马人甚至用moralis来翻译ethics,可见,在西方文化中,“伦理”与“道德”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科学的道德定义:道德:魏英敏——所谓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老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体系。

周中之——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那么标准、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明确指出了道德的根本特点。在社会生活的行为标准中,既有道德标准,也有法律标准,但两者在调节人们的行为中,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道德诉诸于“善恶”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调节着人们的行为,而法律那么是以国家为后盾,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调节人们的行为。

〔2〕明确揭示了道德调节的范围。千百年来,道德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的共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道德不仅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明确界定了道德现象的内容。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在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时,必然要通过心理机制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将道德标准内化为个体的品德。道德不仅仅是原那么标准,将道德认定为“原那么标准、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道德现象的客观内容。

2、伦理: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那么。

3、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开展规律的学科,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哲学考察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三、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标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察1、伦理学研究对象是“善”;

2、伦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道德行为;

3、伦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幸福

4、伦理学研究对象是道德原那么和标准

〔二〕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全部道德现象,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现象

1、共产主义道德:从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引申出来的,适应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底的社会要求的新型道德。

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共产主义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者的道德;

第二阶段: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无产阶级道德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

第三阶段: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将是全民的、全人类的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

2、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开展规律,尤其是共产主义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开展的,研究它同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开展的关系,同人类伦理思想史的关系,同现实生活的关系。第二节

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一、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

1、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根底、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开展变化的规律;

2、揭示共产主义道德产生开展的历史必然性;

3、确定和论证共产主义道德的原那么、标准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要求,全面地、深刻地论证共产主义道德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二〕实践方面:指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做出行为的道德评价,增强人们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三〕去除剥削阶级旧道德的影响,批判地继承伦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和遗产,丰富和开展共产主义道德理论。

二、新标准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那么

1、历史的方法。在考察道德现象时,必须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联系当时历史条件的诸方面,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2、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阶级的道德进行分析,找出其开展的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具体方法:

1、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2、系统科学的方法。

3、比较的方法。

4、追溯的方法。第三节

标准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与特征

一、标准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善与恶的矛盾关系问题:

〔一〕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中特有的矛盾,只有在道德中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也只有在伦理学中才研究善恶矛盾。这是道德之所以是道德,伦理学之所以是伦理学的根本原因。

〔二〕善与恶的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家、一切伦理学派普遍注意研究的重大问题。

〔三〕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开展的动力,人类社会道德开展史,就是善恶矛盾斗争史。

〔四〕善与恶的矛盾贯穿在人类道德生活的一切领域并贯穿道德生活的始终。

〔五〕善与恶是伦理学范畴的核心。

二、标准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一〕伦理学与哲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精髓局部。〔二〕伦理学与美学——任何具有伦理学意义的现象都同时具有美学意义,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善恶评价,另一方面都可以对其进行美丑评价;反过来,具有美学意义的现象很多也同时具有伦理学意义,既可以对之进行美丑评价,又可对之进行善恶评价。可以说,伦理学的东西和审美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人们往往利用美的形象宣传善的理想。当然,美而不善的现象也是有的。

〔三〕伦理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在研究人的行为和动机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伦理学研究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本身也属心理现象的一局部,心理学也要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在不同年龄时期的开展规律,揭示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心理学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根底和资料,而伦理学对人的道德意识等心理的研究又丰富和扩大了心理学的范围。〔四〕伦理学与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活、习惯、风气、文物、宗教、文化的科学,伦理学同样研究人类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伦理学提供关于人类风气习俗及道德起源的有益启示,提供对于人本身认识的科学依据,同时伦理学关于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人生理想、道德的起源和历史演变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思想资料和理论指导。

〔五〕伦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以及文化标准、社会风俗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道德问题。社会学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更可为伦理学研究社会道德提供社会背景,而且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六〕伦理学与政治学——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将政治学与伦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修齐治平”

〔七〕伦理学与法律学——二者同为标准科学:内容上相互吸收;

功能上相互补充;

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

三、标准伦理学的根本特征:

(一)

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伦理学以全部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特定的和唯一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带有哲学研究性质的系统理论学科。

〔二〕伦理学是一门标准科学。伦理学是一门揭示人们应有行为准那么的标准科学,它要对集中表证和表达道德价值的各种道德原那么、标准、范畴进行概括、说明、阐释和研究。

〔三〕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它同人们的道德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是一门关于改造人类自身的科学。伦理学的社会使命就是根据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要求来陶冶人的品性,改变人的气质,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造就理想人格。

〔四〕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伦理学是心灵与行为的价值,讲“善”,它教导人们趋善避恶,择善固执。第四章道德的起源及其开展规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外伦理思想史关于道德起源的代表性观点,在此根底上正确理解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了解人类道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开展;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根本内容及其特征。

了解社会开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的观点,

了解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以及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

理解并掌握道德开展和进步的规律性,

了解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2、道德开展和进步的规律性;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四、思考题:1、科学的道德起源的条件;

2、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及评判标准;

3、道德开展和进步的规律性;五、参考书目:1、周中之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诸种道德起源说述评——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一〕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1、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是上天把道德交给圣人,由圣人制定出规定,教导人们去遵守,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即是说,道的兴废取决于天命。

2、西汉的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3、西方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或道德戒律。“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根底。

①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⑥不可奸淫;

②不可亵渎上帝之名;⑦不可偷盗;

③谨守圣安息日;⑧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④孝敬父母;⑨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⑤不可杀人;⑩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二〕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1、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2、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三〕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1、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2、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3、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是对同胞的同情心开展的必然结果。

4、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认为,本能、情感和理性三者的统一便产生了人类的道德。〔理性可以促进人们形成道德意识,但它不是道德的出处〕

5、先秦时代的商鞅、韩非子都认为,法律和礼义的产生就是为了标准和制约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

〔四〕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

社会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指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助的精神。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

〔五〕不可知论——道德起源是不可知的张东荪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一〕道德起源的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关系是不稳定的,经过两性根底上的自然分工到三次社会性的大分工以后,人们之间形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不,即社会关系。随着劳动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关系的日渐开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标准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否那么便会威胁到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开展并进而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开展。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开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在阐述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曾经谈到过妇女耻辱心与保持贞操这种观念的出现。他说:“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的,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开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朴素的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方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妇女对于贞操的意识逐渐产生了,而正是这种意识成为了道德观念产生的主观条件。随着人们头脑中意识的逐渐开展、扩散,如何做、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实质上是最初的善恶观念〕,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道德要求逐渐以观念、意识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最终成为道德标准。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就是最初的道德标准。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在生产实践中,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从而为道德的产生创造出了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的祖先类人猿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才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所以说,劳动为类人猿变成人奠定了自然根底。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社会根底。在劳动中,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薄弱的个人力量,人要生存必须联合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使群居的本能升华为人的社会本性,人在劳动中具有了社会性。

*劳动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奠定了观念根底。劳动促进了人的大脑器官的开展,带动了人的意识的开展,从中逐渐萌发出人类最初的语言和意识,从而为人成为道德主体奠定了观念根底。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在劳动中出现了分工〔自然分工〕与协作,屡次重复的分工与协作使人们之间逐步形成了某种稳定的习惯和明确的秩序,人们也逐渐接受这些习惯和秩序的标准与制约,进而促使这些标准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更加稳固下来,就成为最初的道德。后来的社会性分工更是产生了个人利益和与之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持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原始的道德禁忌就逐渐形成了,这就成为道德标准的最初形式。因此说,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离不开社会分工这一重要条件。

〔二〕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

1、人类道德的萌芽——原始禁忌——原始习俗的重要内容:

原始人脱胎于动物界,原始人的祖先开展到人类阶段,是以遵守其群体的习俗为条件的。这些习俗涉及收集食物、饮食起居、繁衍生存包括怀孕、分娩、青春期、月经、婚姻、死亡等,大多是以否认性的语言或禁止性的词句表现出来,所以称之为原始禁忌。现代社会中仍然保存有原始禁忌的痕迹。在原始社会中,这些禁忌带有神秘性质,但其在客观上成了调节早期人类共同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开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标准的出现不是由于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社会生活调节的需要。这时候,调节人们关系的社会标准丢掉了禁忌的外壳,成为一般的道德标准。

2、人类道德的形成:

人类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开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经历了假设干开展阶段。以婚姻家庭的开展为例:

〔1〕杂婚:

〔2〕集团内的辈分婚:

〔3〕血缘群婚: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和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的一种婚姻形式。产生与旧石器时代,前期为血缘群婚,中晚期为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个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那么禁止婚配,一般实行于氏族和同胞之间。历史上,亚、欧、美等洲都存在过这种婚姻形式,至今世界上一些民族中流行的婚前性自由、姊妹共夫、兄弟共妻、妻姊妹婚、夫兄弟婚、一妻多夫等婚俗,都是群婚的遗迹。

〔4〕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在群婚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一种婚姻形式。指一个氏族的女子与另一个氏族的男子保持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即一个氏族的女子可以在另一个氏族中选择一男子为主夫,同样,一个氏族的男子可以在另一氏族中选择一女子为主妻。一般是男子须到女方氏族中去,但死后要归属原氏族。因配偶无共同的经济生活根底,这种婚姻关系不牢固。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原始道德形成的标志之一,说明原始人类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标准已正式形成,已具有了一定的调控功能。

*禁忌——禁令——共同制定道德标准;

*他律——自律;

*外在要求——内在需要;

*无意识——有意识第二节道德的历史开展人类道德的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类型一、原始社会的风气习俗道德:

〔一〕原始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维护氏族整体利益是原始道德的根本准那么。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获取食物、抵御自然界袭击和危险的能力很低,因而人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劳动,相互协作,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开展下去。如果脱离氏族群体,人们就不能生存。对集体的依赖性,强化了人们的群体意识以及与集体生死与共的观念,因此,维护氏族整体利益成为原始道德的根本准那么。

2、平等、互助、共同劳动是原始道德的重要标准。

公有的财产关系、平等的人际关系,必然会产生互助合作的伦理关系。达尔文在考察巴塔哥尼亚蒙昧人时的所见所闻就证明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3、勇敢坚强是原始人最崇敬的美德。

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农氏、夸父、普罗米修斯等正是因其勇敢坚强成为原始人心目中的英雄。

〔二〕原始社会道德的根本特征:

1、纯朴性与野蛮性并存:氏族复仇、食人之风、血缘群婚

2、直观性与狭隘性同在:模仿、典型示范、传授行为;道德对内不对外

3、自发性与外在性一体: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统治阶级的道德:

〔1〕忠于国家、君主是统治阶级最主要的道德原那么:

*奴隶主为了稳固自己在经济、政治上的利益和特权,为了对外进行掠夺,要求所有的人必须绝对忠于奴隶制的国家。古代雅典要求它的公民在战争中要奋不顾身,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我国封建社会要求人们要精忠报国,忠于封建制国家和君主,共扶社稷,利济天下。岳飞、文天祥、陆游、顾炎武等,“忠君”是处理等级间的标准,要求绝对忠于封建帝王,后来开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荒唐地步。

〔2〕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要求:

*西欧,国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中国,人分五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级;

——各等级之间界限清楚,不仅官职、财产、特权有严格规定,就是吃喝穿戴、礼仪、举止、风度、习惯,也都有明显区别。

*在我国,“孝亲”是处理家族关系的道德标准,包括“孝”和“悌”

“孝”——孝顺父母——绝对服从家长,“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悌”——尊敬兄长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要求: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那么民莫敢不敬;上好义,那么民莫敢不服;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那么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求学习种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真是没见识的小人啊,这个樊须!在上位的人爱好礼,百姓就没有谁敢不尊敬;在上位的人爱好义,百姓就没有谁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谁敢不以真心待人。如果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用得着自己去种田?”——视劳动者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歧视妇女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男尊女卑

2、被统治阶级的道德:顽强勇敢、团结互助、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等观念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根本特征:

1、道德的进步与退步相伴随;

2、道德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分和意识形态;

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一〕资产阶级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根本的价值和原那么;

其理论前提是:社会是虚幻的,个人是真实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因此个人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是至善至美而不可剥夺的,道德的根底即是人们的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原那么的提出,对于人们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封建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桎梏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个人主义保卫个性的独立与尊严、重视个人利益和个性自由,这是值得肯定的、有合理性的。但是由于它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和价值甚至把个人和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因而只能使人囿于自我的圈子,只能使人变成自己本能和欲望的奴隶,变成畸形的只为个人利益和金钱活着的动物人。它不可能使个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开展。

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标准,是在维护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不受侵犯的根底上提出来的,具有反封建压迫、反等级特权的性质,有其历史必然性,是道德史上的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它本质上保卫的是少数剥削者的利益,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流于形式和日趋虚伪。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主要的价值观念;

这一点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局部人的观念来印证。

〔二〕无产阶级道德:思考题:1、科学的道德起源条件;

2、人类道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开展;

3、期中作业:以你对道德现象的所见所闻为依据,你认为随着社会的开展和进步,道德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下节课讨论第三节道德开展的规律性一、社会开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观点评述:

〔一〕问题的提出:

一局部思想家认为,社会开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即社会越开展进步,道德越堕落退步。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堕落。卢梭的这种论调,伴随着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急速开展,在20世纪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萨特、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都针对社会伦理道德开展的现状,揭示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锋利对立、社会开展与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译自希腊语antimomia,指规律中的矛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使用此词,指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康德认为当理性企图对自在之物有所认识时,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他举出四组二律背反:

〔1〕世界在时间上与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上与空间上是无限的;

〔2〕世界上一切都是单一构成的;世界上一切都是复杂的、可分割的;

〔3〕世界上存在着自由;世界上不存在着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4〕世界有始因;世界无始因;

他认为二律背反证明了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认识的。

*单面性或单向度性:当代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用语,指人与社会在兴旺工业社会演变中形成的片面性、畸形性。在《单面的人》一书中提出。马尔库塞认为,高度兴旺的工业社会,凭借高科技和自动化到达高生产、高消费,通过商业广告制造“虚假的需要”,使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之中,社会的控制、操纵深入到人的本能、情感里,造成人按社会所规定的模式去思想和行动,丧失了内在的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了“单面人”,舒舒服服地做工业文明的奴隶。即是说,人迷惑于物质的享受,实际上为物质利益所奴役,人的精神失去了批判性、自主性、创造性,人成了单面的人,社会成了单面的社会。

〔二〕讨论:就目前社会的道德状况,你认为这种“二律背反”观点是否正确?

〔三〕评价:从总体上看,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理论失误的原因是:

1、他们没有看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开展与道德要求的内在制约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生关系与生产力开展的不同步性〕过分夸大了二者的对立;没有看到道德是经济根底的反映,生产力的进步将最终促进人类道德的进步。

2、把道德这个包含有众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体系作了简单化的理解,他们只把道德归结为一种利他主义的品质和德性,把道德的功能仅仅归结为一种调节功能,从而误认为某些道德品质的失却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和堕落,认为道德在“滑坡”。

3、把某一时期、某些阶级或某些人发生的道德堕落当成是人类全部道德、或整个历史时期的道德堕落,以偏概全。

〔四〕结论:社会开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背反不是绝对的,它只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殊现象,人类道德开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二、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一〕道德在使社会日趋进步合理和个人日趋独立完善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建立节约型社会;建立和谐社会;

*责任意识的增强;公民道德标准的提出;市民公约的提出等;

〔二〕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法不断完善

*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的道德,被统治阶级被认为不配享有道德,而现在,在道德面前每个人是平等的,或许法律面前还有不如人意之处,但在道德面前,人们不仅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约束,还会受自己良心的监督。

*各种应用伦理学科的兴起,标志着道德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环境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等以及各种职业道德的实施,都说明道德作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

*道德调节的方法除了传统习俗、社会舆论、良心等之外,还有了个人的自律、责任等。

〔三〕道德知识的内容不断增多,伦理学日趋繁荣兴旺;

*次道德概念、终极关心

〔四〕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内容方面:个体道德意识日渐丰富,良心、责任、义务、信念、理想、情操、节操、尊严、公正等;

*结构方面:个体道德意识越来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等;

*功能方面:除了具有调节、命令、评价、认识、约束功能之外,还具有教育、鼓励等功能;

总之,人类道德开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道德进步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内容,它既受整个社会历史进步状况的制约,也有效地影响和整个社会的历史进步状况。

三、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评判道德类型是否进步的标准〕

〔一〕主体性标准说:道德进步的标志和标准就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深刻觉醒、全面确立和日益增强。这是因为,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进步的必然前提和必然结果是人的进步。只有每个人清醒、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他是社会的主体、道德的主体、社会责任和人生义务的主体并努力成为这样的主体,才能真正进行积极有为、自由自觉的道德活动,推动道德进步,以开展完善自身。

〔二〕价值标准说: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要以既定的价值取向为坐标,以工具理性为指导,以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作为参考框架的评判原那么。有四个特征:

1、有一个既定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

2、把伦理道德看作是实现既定价值目标的工具,以操作价值来判断其优劣;

3、对伦理道德的评判应注意它所结出的果实;

4、重视各种伦理道德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

〔三〕主客体标准说:一种道德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表达人们的开展意向,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生命活动的健康展开和主体性的积极发挥,以及这种“符合”、“表达”、“促进”的程度如何,就是判断道德是否进步的标准。从主体方面衡量,具体考察特定的道德标准是否比以往更适应个体、人类的全面开展;从客观效果方面衡量,具体考察特定的道德标准是否比以往的更能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展。

〔四〕生产力标准说:道德是否进步,要看它是否同促进生产力开展的生产关系相适应。但凡与促进生产力开展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否那么,就是落后的、守旧的道德。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道德〕

*生产力标准的内涵:社会财富的增加程度、劳动者劳动技术和素质的提高程度、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的素质问题,包括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掌握程度、技术业务的熟练程度、思想道德境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

四、道德开展和进步的规律:

〔一〕道德的开展是一个辩证的否认过程

道德开展的趋势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是变革和继承、否认和肯定的对立统一过程,其开展的路线和方向是从素朴的非阶段道德到阶级道德再到更高一级的全民道德。在道德原那么问题上,人类的道德也呈现出否认之否认的趋势。总之,道德开展和进步的一个根本规律是人类道德的开展和进步是一个辩证否认的过程。

〔二〕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阶级社会道德开展和进步的杠杆

人类社会被分裂为阶级对立以后,道德便主要表现为阶级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开展不但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