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2.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基础知识】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学习聚焦】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1.少数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2.管理政策:(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典客: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2)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南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3)民族治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3.历史意义: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与管理;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知识拓展】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②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③到了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二)汉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扩大1.少数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2.管理政策:(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2)地方:A.北方—匈奴①汉初:朝廷对匈奴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无力再犯中原。B.西部:①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C.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3)边疆政策:汉代屯戍政策A.方式: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B.作用: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入侵,巩固边防;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③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④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⑤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三)魏晋南北朝——我国民族大迁徙、大交融1.背景:①中原地区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②“五胡内迁”与中原汉族南迁,各民族杂居相处;③少数民族建立一系列政权,学习汉族典章制度。2.表现: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通婚杂居;汉化改革;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共同开发南方。3.影响:①少数民族内迁进一步促进民族大交融;②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③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学习聚焦】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一)隋唐——我国民族大交融、大发展1.隋唐中央管理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①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②礼部的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③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的民族治理(1)民族: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2)政策:①战争:通过战争的方式,使得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②行册封: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谯国夫人)。③设机构: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联系: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的民族治理(1)民族政权: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2)管理政策:与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①西北:开明政策,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唐蕃多次会盟;③北方: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怀仁可汗”;④东北: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⑤南方:加封南诏诸王,遣子弟入唐学习。(3)设置机构: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府州制度),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①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②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③东北:安东都护府;④南方:安南都护府。(二)宋朝——政权并立、民族交融1.概况:①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②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③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2.特点: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②吸收:各民族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③交融: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没中断。3.影响: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知识拓展】宋代榷场贸易榷场是指辽宋夏金各政权在边境设置的市场。榷场的设置有利于边境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一)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2.管理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3.边疆治理:①西藏:封八思巴为帝师,设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③云南、东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④台湾:设隶属于福建晋江的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4.评价: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②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消极→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特色,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不利于元朝的长治久安。(二)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2.边疆治理:①北方(防御):修长城,设“九边”(军镇);开放马市(中原王朝以金帛或茶、盐与边疆民族换马的互市场所),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茶马贸易)。②东北:设都司(奴儿干都司)、卫、所,对女真族等进行管理。③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④西南:设土司(酋长世袭,统领部属,进贡土物,征调军兵)。⑤西藏:敕封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乌思藏都司),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文化交流。3.评价: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思考点】明朝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未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教材P65)(1)军事:长城可以延缓敌人进攻的速度,但不能完全把对方抵御于长城之外。(2)经济: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九边”地区开放马市,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不过生意上的往来要受长城关隘否打开的影响。(3)马市:指中原王朝以金帛或茶、盐与边疆民族换马的互市场所。明朝最初在辽东的开元南关、开元北关和北宁三地开设马市,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蒙古的朵颜三卫进行交易。明朝也通过食物、纺织品、日常生活品及其他手工业制品与蒙古族进行交易,蒙古族提供的商品主要是马,也有牛、肉、羊毛、马鬃、皮张等商品。(4)原因:虽然有长城阻隔,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在古代很多朝代都存在。明朝修筑长城,并沿长城设置“九边”军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破坏,但同时又在“九边”地区开放马市,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因此,长城内外的交流并没有完全被隔断,各民族同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发展,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三)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1.中央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边疆治理:①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②西北: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清政府在新疆的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布鲁特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③西藏:册封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称号;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设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加强。这项措施是中央派大臣进入西藏,且它是西藏的最高权力机关。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④西南: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前期沿袭土司制度,后来“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⑤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设省,加强管理。3.特点:①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优待上层、稳定局势;④设置机构(理藩院)、颁行法律。4.评价:①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版图明显开拓;边疆有效统治;因地制宜,保证局势稳定)。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加强中央集权。③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④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⑤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学习聚焦】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一)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二)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1.概况: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2.线路:(1)陆路:①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②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从广东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到印度南部。(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汉倭奴国王印)。3.汉朝外交特点:(1)中外交往水陆并举。(2)与亚洲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3)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三)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1.背景: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对外交通发达;④对外政策开放,与西域商路畅通;⑤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表现:(1)陆路通畅: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甘肃),掌管通商事务;②唐朝与大食(阿拉伯)接触,造纸术等传播到阿拉伯。(2)海陆活跃: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广州)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3.唐朝外交特点:(1)范围广、领域全,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2)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3)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四)宋朝时期——陆路受阻,海路发达1.特点:①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②广州、明州(浙江宁波)、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表现:①恢复旧路(广州-越南-阿拉伯)、开辟新路(明州即宁波-日本和朝鲜半岛);②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3.原因: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③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⑤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五)元朝时期——海陆通畅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都很通畅;2.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3.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泉州设有市舶司,严密控制对外贸易。联合国考查证明这里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六)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封闭1.特点: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2.表现:(1)明朝:①郑和下西洋;②海禁政策;③戚继光抗倭取得成效,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④西方殖民者入侵(明朝中后期):1553年葡萄牙取得澳门的居住权,荷兰和西班牙侵占台湾。(2)清朝:①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朝贡体系→条约体系),这种转型是缓慢的)。②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要求扩大对华贸易(试图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觐见皇帝礼仪问题纠纷),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3.认识: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始终致力于维护对外关系中的朝贡体制,仍然视中国为天下的中心,拒绝平等的交往,以政治上向中国“朝贡”作为进行贸易的前提条件。达标检测1.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下民族交融加强,始终保持和平状态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2.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C.中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