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0:辽夏金元的统治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辽夏金元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一、辽与西夏1、辽(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3)制度: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4)宋辽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2、西夏(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4)夏辽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二、金朝入主中原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国: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金与辽宋关系: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5、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并实行猛安谋克制。6、由盛转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统治进入鼎盛时期。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征伐: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3)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元朝统一:(1)标志: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巩固统一的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用来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公文。地方管理:实行行省制度。来历: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分布: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3、元朝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目的:为保障蒙古统治者利益。内容: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4、元朝的衰亡: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灭亡。一、辽宋夏金元时间线索二、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三、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1)两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两宋政府仍然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2)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3)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间虽然都经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曾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四、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它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4、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1.(2023年福建卷)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丈夫妻子蒙古人秃忽赤汉人刘氏汉人王庆端蒙古人也速真氏畏兀儿人廉希宪女真人完颜氏回回人哈只哈心汉人荀氏汉人傅昱契丹人耶律氏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当时部分家庭成员中,丈夫及其妻子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可得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且这部分家庭夫妻的民族类别组合比较多,结合所学可得出,这说明多个少数民族处于杂居状态,相互通婚比较方便和普遍,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体现以哪个民族的文化为主体,故材料不能体现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能说明民族习俗是否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年辽宁卷)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98年宋朝、金朝(中国)。材料反映了绍兴和议后,金朝从南宋购买茶叶,但由于金朝自己制茶的成本高、品质差,导致茶叶售卖不畅,于是继续从南宋购买茶叶,这说明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材料未体现金朝财政负担沉重,排除B项;虽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是否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辽圣宗驾崩后,皇后无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元妃萧耨斤的儿子耶律宗真继位,是为辽兴宗。辽兴宗继位后,萧耨斤叛乱,意图废掉辽兴宗,遭到契丹贵族反对,他们认为辽兴宗是真命天子,萧耨斤是逆天行事。叛乱很快就被平息。由此可见,辽统治阶层(
)A.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B.推崇以德治国C.宗法观念较为薄弱 D.儒学修养甚高2.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
)A.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 B.规划了边疆治理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 D.强化了中央集权3.金灭北宋后,把大批女真人、契丹人迁至真定府(今河北石家庄正定)一带屯田,出现了汉、女真“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的局面。元代,有大批蒙古族将士驻守真定,还有许多西域工匠和普通民众迁居真定。这一现象(
)A.反映出大一统国家的开放包容 B.推动了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交融C.提升了真定府的农业耕作水平 D.促进了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4.北魏孝文帝极力提倡汉化,认为可以“增长见识”;金世宗却坚决反对汉化“若依国家旧风,四境可以无虞,此长久之计也”。两者在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但这两朝都较快退出了中原统治。材料旨在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A.实施汉化意义不大 B.在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C.辩证施行汉化的重要性 D.需要全面汉化5.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6.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了《燕然山铭》石刻(图),该石刻可以佐证(
)A.秦朝蒙恬收复河套并修长城 B.东汉窦宪大败北匈奴并记功C.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祭拜祖先 D.元世祖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7.辽朝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三岁一试,并设恩科;西夏“策举人,立唱名法”;金朝“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借用宋朝奏名、弥封、誊录和三甲制度。据此可知,此时期(
)A.崇文抑武得到统治者普遍认同 B.儒家思想成为各政权主流思想C.制度文化上表现出一定统一性 D.大一统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8.中山府(河北定州),元代时属真定路,至正八年(1348年)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的《重建礼拜寺碑记》称:“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由此可以说明,当时(
)A.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 B.地方政府重视宗教保护C.政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中外交流影响民族构成9.元朝以前,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大多与经济区和自然区相吻合。元朝时期,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如,江西行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亘其间,又跨越南岭,直达今天的广西。元朝的做法旨在(
)A.推动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B.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10.元朝中书省直辖区南抵黄河北岸,西控太行要道,形成控南扼西态势。湖广行省据有岭南广西部分地区,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陕西行省将秦岭及以南的汉中地区纳入。同时,行省治所设置在本省偏北狭小地区,形成南大北小格局,行省对自己北侧地区的控制力度小、掌控的关隘少。上述举措意在(
)A.扩大行省管理范围 B.加强地方行政权力C.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D.减少国家财政开支11.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不仅以中华之主自居,还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兴儒崇文、设科取士,并以汉族文字为蓝本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上述现象反映了(
)A.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 B.国家统一消弭民族隔阂C.少数民族汉化的彻底性 D.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性12.西夏文人骨勒茂才所编《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典。下图为其书影,出现了荔枝、龙眼、甘蔗等作物名称。由此可知,该字典(
)A.表明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 B.证明了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进C.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 D.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3.《辽史·文学上》记载:“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这一变化(
)①原因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②体现了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的原则③为民族和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④反映了宋辽开始由对峙向和平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4.辽夏金元特别注重书籍翻译。辽兴宗时期,史官译《贞观政要》《五代史》;金译《论语》《新唐书》;元朝时,多位皇帝都要求翻译《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等。这一举措旨在(
)A.吸取治国理政经验 B.维护国家统一成果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继承发展史学传统15.唐朝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边疆地区在服从唐朝政府政令的前提下可以保留现行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元朝时设置行政机构,将西北地区纳入了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制定赋税制度,把经营西北地区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之中。这一变化(
)A.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 B.反映出国家治理模式的多样化特点C.得益于边疆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推崇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边理念16.下表所示为学者根据《元史·地理志》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文书、台宪(御史台)等资料将元代的疆域划分为六大政治泛区。这可用于说明元朝(
)政治泛区中心地带所含政区主要族群原属政权“达达国土”和林岭北行省蒙古人内台区大都路中书省、河南江北行省、辽阳行省汉人金“江南田地”长江南岸诸路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南人南宋陕甘蜀区奉元路陕西汉中监司道汉人金四川监司道南宋河西陇北监司道河西人西夏“哈剌章田地”中庆路、大理路云南行省西南夷大理“西番田地”萨斯迦宣政院辖地西番人A.疆域的管理尊重民族习俗 B.国家治理潜藏着一定危机C.重视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 D.边疆与内地民族联系加强17.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C.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18.蒙古灭金后,在金的统治区设中州断事官,“主治汉民”,直接对大汗负责。“国初……凡军国机务悉决于断事官,断事官行治在燕,鸾舆尚驻和宁,中原数十百州之命脉系焉。”由此可知,断事官的设置(
)A.推动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B.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壮大19.《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而《辽史》记录了契丹的统治方式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上述变化说明辽宋时期(
)A.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程出现逆转B.儒家文化对民族政权影响力减弱C.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出现新的情势D.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有所下降20.金朝曾在地方上实行“因事而设,事罢则已”的管理办法,元朝继承并发展了金人的这一做法,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起初是临时性机构,后因军事征伐时间较长,渐成定制,其职能也由只管军事而变为兼管民政,成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由此可见,元朝(
)A.行省制确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B.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局面C.加强军事管理疆域不断扩大 D.逐步完善中枢权力机构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古今皆有人称这个时代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摘编自程尼娜《辽金王朝与中华多元一体的关系》材料二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0—13世纪的中国”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10—13世纪”的时代特征,确立论题,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严谨,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辽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辽统治阶层认同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原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体现了辽统治阶层受到中原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辽朝推崇儒家王道、仁政,未提及重视百姓生活和推行道德教化,不能体现以德治国,排除B项;辽统治阶层认同嫡长子继承制,体现宗法观念较强而非薄弱,排除C项;支持嫡长子继承制不一定代表儒学修养高,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意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维护王朝的正统性,而非边疆治理,也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不符合史实,且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立传,重视华夏文明与少数民族交往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A项。3.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真定一带,少数民族不断迁入定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真定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交融,B项正确;金朝并没有实现国家一统,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没有体现农耕水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真定的民族融合,与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金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作为一名非常开明的统治者,看到了汉文化的价值,并试图将其引入到北魏王朝的治理中,因此他被称为“汉化派”。然而,金世宗并不认同这一点,他坚持原有的风俗和习惯,反对“汉化”。尽管两者在这个问题上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他们的王朝都很快从中原统治中退出了。由此可见,汉化并非一味地推广或反对,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辩证施行汉化的重要性,C项正确;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汉化措施有助于民族交融,“意义不大”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汉化问题上态度迥异”属于题干反映的表象,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需要全面汉化”的表述与史实及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参照中原州县制,对原有的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其管理制度与地方州县一样,使其成为辽政权直接领导下的地方统治机构,这就强化了地方的控制管理,B项正确;材料是讲辽国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汉化改革,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项;部族制改革与宋辽战争没有必然联系,且辽国没有灭宋,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材料看不出多元一体格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此石刻记载的是公元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B项正确;题干与秦朝蒙恬收复河套并修长城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北魏孝文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元世祖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尽管各朝的科举制度在具体实施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并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借鉴和影响,这种现象表明,在这一时期,制度文化上表现出一定的统一性,C项正确;辽朝、西夏和金朝并没有采用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不能推断儒家思想是否成为各政权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辽朝、西夏和金朝都不是大一统的王朝,而是多个政权并存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朝夕拜天、祝延圣寿之所”及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体现了中外交流对民族构成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制的相关信息,体现不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护宗教的相关政策,而是体现了中外交流影响民族构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而是体现了元朝时期新民族形成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以前,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大多与经济区和自然区相吻合。元朝时期,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可得出,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打破了自然地理的限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元朝政府的做法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并不是为了推动文化交流,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完成,排除B项;提高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与材料主旨元朝政府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元朝时期设置的行省划分上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这种举措是为了防范地方势力的壮大,加强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C项正确;这些举措并没有扩大行省的管理范围,排除A项;这些举措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没有加强地方行政权力,排除B项;这些举措和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无关,也不是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认同华夏文化和华夏大一统,这反映了宋元时期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A项正确;“消弭”说法绝对,宋元时期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彻底性”说法绝对,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少数民族的华夷一体观念,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荔枝、龙眼、甘蔗等都是产于中国南方的作物,而西夏位于中国西北,所以该字典中出现这些作物名称体现了南北方之间的交往与交流,C项正确;荔枝、龙眼、甘蔗等并不产于位于西北的西夏,所以不能表明西夏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排除A项;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西夏属于地区性政权,当时没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辽朝(中国)。材料中辽朝社会大量吸收儒家文化因素,彰显了儒家文化在辽朝社会传播的广泛与深入,体现了辽朝贵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辽朝统治者的身体力行为儒家文化在辽朝的发展、传播与认同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因此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因此②不符合题意,结束宋辽对峙状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金元时期(中国)。《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著作总结了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翻译、学习这些史籍有利于吸收治国理政经验,巩固统治,A项正确;辽兴宗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项;“巩固儒学正统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继承发展史学传统”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保留了边疆地区现行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元朝是直接将边疆地区纳入国家的统一建设计划之内,在边疆实行与内地同样的管理措施,说明边疆与内地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并不是国家治理模式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王朝政权的作为,并没有涉及是否是边疆民族主动采取的举措,排除C项;元朝政府的做法并不是因俗而治统治理念的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达国土”和“西番田地”大致保留着蒙古征服前诸政权的疆域范围;大理时期以段氏之大理为主的政治中心区,在元代以中庆路和大理路的形成得到了保留;汉人主要通过行省和司道的划分方式得以保留。因此,就政治制度及主流文化而言,元朝并不可能使所征服的诸政治实体完全融合均质化其内部存在着民族分化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元朝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治理,并未涉及“民族习俗”,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各个政治区的状况,体现不出元朝重视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边疆和内地的联系,是元朝治理下的各个政区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材料中辽政权和金政权都自称“中国”“中华”,宣称自己继承中原卫朝德运,表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增强,C项正确;当时中原王朝和北方各族间战争时有发生,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与史实,排除;辽、金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宋朝边疆,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政权(中国)。根据材料“在金的统治区设中州断事官,‘主治汉民’,直接对大汗负责”“凡军国机务悉决于断事官”可知,蒙古灭金后,设置了中州断事官,断事官在对大汗负责的前提下在地方拥有极大的权力,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得力,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表明断事官的设置与元统一间的关系,排除A项;设置断事官的目的是加强统治,但不能得出“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中州断事官“直接对大汗负责”,“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壮大”这一说法不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材料,魏孝文帝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说明儒家文化对北魏的影响深远,而到了辽建立的政权则更多表现为少数民族政权在认同汉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制度、文化、习俗,采取因俗而治并进行制度创新,促进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有了新发展,C项正确;据材料“契丹的统治方式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说明辽在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因俗而治,体现了其治理方式的不断进步,排除A项;辽因俗而治体现儒家文化对民族政权影响力加强,排除B项;辽因俗而治体现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行省制形成的过程和基本内容,而非影响。元朝的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行省由只管军事而变为兼管民政,成为地方行政机构,而不再只是军事管理机构,排除C项;行省设在地方,是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枢权力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21.论题:钱穆对游牧、商业和农业文化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评析: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南下侵扰中原或建立政权,甚至统一全国,如契丹人建辽,女真人建立金朝,蒙古族甚至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大帝国。这正是游牧文化因“内不足”而“向外寻求”的表现,是“流动”和“征伐”等特性的体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滨海的西方国家多次入侵亚非拉国家,掠夺工业原料,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侵犯了这些地区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冲击了他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正体现了商业文化的“进取”和“侵略”。中国古代农民以农耕生活为主,由于所求(如风调雨顺)并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故生活方式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农业文化的“静定”和“保守”。综上所述,由于具体时空条件的差异性,不同文明的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高中英语《Unit 1 School life》定语从句教案2 牛津译林版必修1
-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3.1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 中图版必修1
- 2024年农产品流通合作协议
- 本科实训课程设计
- 本田绩效考核方案
- 2024年乡村旅游承包合同协议
- 本地商业项目拆解方案
- 本土资源德育研究报告
- 本土 国际视野研究报告
- 2024年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设备购置合同
- 书法知识基础理论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社区充电行业研究报告 -头豹
- 建筑工地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 医学教程 胆囊癌诊治课件
- 第六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绿化养护续签合同申请书范文
- 教科(2024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 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英语试题
- 4.3《课间》 (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班主任工作】2024-2025学年秋季安全主题班会教育周记录
- 2024-2030年街舞培训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