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综合模拟(一)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综合模拟(一)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综合模拟(一)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综合模拟(一)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综合模拟(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模拟(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近代考古发现,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湖南常德楚墓及长沙楚墓等遗址,出土的铁器大都

是春秋晚期的遗物,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锌、铁铲、钢剑及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

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这说明春秋晚期()

A.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

B.民营冶铁业进一步发展

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D.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近代一些墓葬中出土了多种春秋晚期的铁制用具,包含农具、日用

品及武器,体现了冶铁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

2.下面为先秦至汉盐价变化统计表,据此表可知()

齐国、秦国汉文帝汉武帝东汉

100钱/石120—150钱/石300—1100钱/石400—8000钱/石

A.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

B.秦汉时期的通货膨胀严重

C.汉代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D.秦汉人口有较大规模增加

答案A

解析齐国、秦国、汉文帝时期,由于实行开放的盐铁政策,所以盐价相对比较低;汉武帝

实行盐铁专营政策后,盐的价格有了较大的增长,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即盐价变化的原

因是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故选A项。

3.唐玄宗针对科举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针对进士试中诗

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下诏要求更加重视文词。这些举措()

A.彻底扭转了华丽空洞的文风

B.改变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C.更加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

D.剥夺了宰相选官时的主导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统治者在纠正浮艳文风和改变进士选拔中不是很合理和必要的考试要

求,显示的是对科举制度的优化和调整,而科举制度是唐朝时期选拔人才的手段,可知科举

制度的优化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故选C项。

4.公元995年,宋太宗下诏“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由是分定布列”。:1002年,宋真

宗下诏“复唐代长安禁鼓昏晓之制”。到了宋神宗时期,汴京城已“不闻金鼓之声”,“坊

市之名,多失标榜”。材料反映了北宋()

A.商品经济发展时空范围扩大

B.政府强化了坊市制度

C.城市安全管理有弱化的趋势

D.加强了城市建设规划

答案A

解析由“不闻金鼓之声”“坊市之名,多失标榜”可知,北宋已经突破了商业发展在时间

上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时空范围扩大,故选A项。

5.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明前期明中后期

东部西部东部西部

收入7.5两62.5两35两80两

支出21.88两68.65两31.25两74.6两

收支相抵—14.38两—6.15两+3.75两+5.4两

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明初到明朝中后期,农民的收入提高,出现了盈余,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是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市镇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故选D项。

6.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开学,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

堂。第二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

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学堂的兴办()

A.体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娉变

D.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年课程是中国传统知识,第二年中西并学,结合中国近代教育

的史实可知,学堂的兴办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嬉变,故选C项。

7.下表所示为部分学者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序号内容

—■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

它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得那么烈……在实行过

程中富有理性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和阶级基础

C.使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欧美式坐标”“强调暴力,坚持暴力”等内容,可知该历史事件属

于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即辛亥革命,该事件胜利之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即中华民

国,故选D项。

8.下图是漫画家廖冰兄1938年创作的《发展重工业》,其意在主张()

A.加快工厂内迁以保存国力

B.仿效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C.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提升国防实力,抵抗日寇侵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而重工业是中国抗战的

重要力量,该漫画表明了中国人民希望提升国防实力抵御日本侵略的决心,故选D项。

9.1932年,第一次闽浙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产生的《文化工作决议案》指出:“体育运动

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特别要做关于战争所需要的运动,如跳

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运动。”这一决议的付诸实践()

A.增强了群众民族战争的觉悟

B.有效组织和动员了基层群众

C.推动体育精神在苏区的传播

D.壮大了推翻国民政府的实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在苏区的文化体育建设注重发动基层群众运动,并且将体育运动

主动与革命战争的需要相结合,故选B项。

10.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进行了土改;在上海等大城市与投机资本进行“银元

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同时,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由于美国组成的“联

合国军”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系

列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A.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B.实现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完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目的在于稳定了物价,争夺市场的主导

权,统一财经有利于实现财政权的集中,抗美援朝从军事上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稳定

的外部环境,这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经济、政治和外交上巩固新生的人民

政权,故选B项。

11.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在其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都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武力扩张,而在爱

琴海域的古希腊诸城邦,则更注重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等手段向周边地区进行殖

民。造成这种不同扩张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传统文化B.社会管理方式

C.文明开化程度D.社会经济形态

答案D

解析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通过武力扩张领土,古希腊诸城邦凭借自

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等手段向周边地区进行殖民,扩张方式不同主要源于社会经济形态

的不同,故选D。

12.西方学者对某一制度作了如下描述:“老板经常变化,干具体活的人基本不变!……从

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该制度()

A.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确保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C.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连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学者对某一制度作了如下描述”“老板经常变化,干具体活的人基本

不变!……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它保证

了政府工作的连贯,D项正确。

13.(2022・淄博月考)13世纪英格兰首席大法官布雷克顿提出“国王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

法律之下”的名言,传颂至今。其撰写的《论英格兰的法律与习惯》一书简编了两千个司法

判例,充分融合了罗马法和教会法的某些术语、原则和制度,初步构建了普通法的体系。并

被爱德华•柯克等大法官当做反对封建独裁的法律论据而在其著述中加以引用。据此,下列有

关英国法律发展演变说法最合理的是()

A,是罗马法系的代表

B.判例法特征明显

C.为限制国王而创立

D.融合了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因

此根据材料“其撰写的《论英格兰的法律与习惯》一书简编了两千个司法判例”可知判例法

特征明显,B项正确。

14.对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做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原

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传播。美洲“植

物大军”的广泛种植、传播()

A.直接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

B.形成了以美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

C.有力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

D.改变了中国南稻北麦的种植结构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高产作物增加了食物来源,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

长,C项正确。

15.下面漫画《舒曼的交响乐》中,法国外长舒曼正在指挥交响乐团,他对面的联邦德国总

理阿登纳在专心致志地演奏大提琴,坐着的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则在演奏萨克斯,贝文怀抱着

“社会主义规划”和“英联邦”两个婴儿。(画中文字:制定一项适应乐团的协议是个问题)。

据此可知,漫画的寓意是()

A.西欧三国存在不同诉求

B.法德两国逐渐走向和解

C.法国主导战后欧洲合作

D.西欧联合对抗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法德两国逐渐“走向和解”与材料主旨和画中文字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西欧三

国诉求不同,不能说明法国“主导”战后欧洲合作,排除C项;西欧联合“对抗”社会主义

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6.(2022・聊城质量检测)在新加坡,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主

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A.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B.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

C.实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答案B

解析在新加坡,不同移民族群分别使用自己的语言,四大语言均为官方语言,说明新加坡

重视各族多元文化和谐相处,故选B;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

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文化,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说,古代中国人强调“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天下

观”的传承中,和合主义思想较多地通过凸显“天下为怀”“天下太平”“天下一家”的价

值取向来传播。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中国历来重王道胜于重霸道,形成了“修文德以徒天下”

的外交传统。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平等原则包容全天下所有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在和合主义的运用与弘扬上做出了独特的努力与贡献(见

下表)。

时间提出理念

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70年代处理岛屿争端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20世纪末“新安全观”——“互利、互信、平等、协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四海之

2012年

内皆兄弟”

2013年“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一带一路”

“亚洲新安全观”---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

2014年

可持续安全

2019年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余潇枫、章雅荻《和合主义一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范式》

材料二回顾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霸权思维一直主导着国际秩序,从英国治下的和平到美国

治下的和平都无法脱离这一桎梏。在此思维指导下,争夺势力范围成了霸权国家数百年来维

系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尽管二战以后,霸权国家追求霸权的手段更加多样和

隐蔽,但世界并不会在现实主义者对霸权的尊崇中变得更加和平与稳定。在霸权触角不断伸

缩变换的边缘地区,紧张和动荡永远处于进行时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流于幻

影。——摘编自高望《“西方中心论”走向崩溃“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担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现代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意

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和现代相比,近现代西方国家处理外交

关系的不同,并分析其危害。(6分)

答案(1)共同特点:重视和谐相处;突出包容意识;富于担当精神;强调平等相处。意义:

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外交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为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

(2)不同:以霸权思维为主导;以争夺势力范围为手段;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危害:不

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破坏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8.(12分)南宋时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增损修订。明清以来,《吕氏乡约》在官方支持下

广泛流行,乡约组织遍布乡间,成为地方半官方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

德业

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右(以上)件德业,同

相劝

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

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

过失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

相规之。不听,则会集之日,值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其

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礼俗礼俗之交,一日尊幼辈行,二日造请拜揖,三日请召送迎,四日庆

相交吊赠遗。

右礼俗相交之事,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

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

患难之事七,一目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日死丧,五曰孤

患难弱,六日诬枉,七日贫乏。

相恤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

人仆皆有无相假;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

—摘编自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乡约与基层治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

答案题目:体现乡约是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即可。

短文要点:受宋代理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宋代乡约出现。

乡约用以规定人们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

合;强调向善互助,主张乡民自治。

乡约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乡约逐

渐具有强制力,为政府利用和推广,并与法律合流。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评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埃德蒙・柏克

(1729.1.12—1797.7.9)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保守主义政治理论家。《法国革命论》

是柏克晚年的压卷大作。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他看来,巴黎人精神可嘉,但其凶残也着实

惊人。他认为法国的表现“并不适合自由”;要建立稳固的宪政,“仅有自由精神是不够的,

还需要智慧”,法国人是否具备,仍然有待观察。《法国革命论》开头很大一部分内容,讨论

的并不是法国的事态,而是英国体制的特点。柏克写这本书主要是给自己同胞看的,他要让

英国人明白自己的“革命传统”究竟是什么。《法国革命论》并非满篇痛批法国人,柏克也讲

了许多如何革除政治和社会弊病的话。他最关注的不是能不能变革,而是如何变革。他认为,

正如“一个疯子逃出精神病院,你是不能祝贺他获得自由的“。现代社会标榜自由的价值,

但自由之成立,首先要解决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是同

样令人恐怖的。一摘编自冯克利《埃德蒙・柏克和他的〈法国革命论〉》

围绕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评述柏克的《法国革命论》。(要求:观点明确,阐

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一方面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精神,同时对其破坏性给予了批评。

柏克认为“巴黎人精神可嘉”。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的

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既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也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君主专

制制度。同时,柏克认为不仅要关注变革,还要关注如何变革,应该正确处理“自由与秩序

的关系问题”;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恐怖政策和行为,给法国社会发展造成了破坏性影响。

柏克作为英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撰写《法国革命论》,意在汲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为英国

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是一位日本陆军大臣于1917年5月至6月间,对中国的旅顺、青岛、济南、上海、

南京、汉口、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出的一份报告。在原文中,他对中国沿海及

内河航路中列强船舶货运吨位做过调查统计。下表主要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数据。

中国沿海及内河中若干国家船只货运吨位统计表(吨)

国别1913年1914年1915年1916年

英国38120300392667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