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开电大社会心理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1页
2023国开电大社会心理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2页
2023国开电大社会心理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3页
2023国开电大社会心理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4页
2023国开电大社会心理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级国家开放大 编制100分。任务一答:(1)我对农民工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主要是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群体存在更多的是消极的看法。一提起“农民工“,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从事脏、累、危险工作且待遇低的劳动者,劳动力素质低,精神生活匮乏等。(2)针对农民出身的社会成员制造刻板印象,极易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刻板印象是一种不全面、不客观的认识,社会对于农民的刻板成见是对他们尊严的伤害,加剧了农民心理上的负面感受,由此制造、扭曲、加剧了双方的信任失衡,这与我们积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相违背的。失去了和谐的社会关系,无论是社会的哪一方都必然或多或少地承担负和博弈的苦果。不利于统筹资源,实现更快更有效的集体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盘大棋,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各种生产要素的密切配合、协力推进,尤其是参与者的密切配合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如果参与者、协调者在合作中以刻板印象为准片面认知农民群体,在分配上因偏见压低生产成本,这类行为不仅无法实现团结的目标,反而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农民工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也有权利享受公共服务,有义务维护公共环境。当我们不再因为这样的事情大惊小怪时,社会偏见才能有所改善。姓学得“姓学得100一、填空(230分 任务二一、填空1.群体压力2.群体3.观察法4.因变量5.角色内6.社会7.相似比较8.自尊9.应该10.行为11.社会学习12.行动者13.首因14.行为15.观察学习二、选择CDCBDABDCB三、名词解释1.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2.归因:所调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3.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4.态度:我们将态度定义为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四、简答题1.如何形成较准确的自我评价?答:(1)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与成败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既有长处又有弱点,学会调整自我评价,准确进行自我定位。(3分)(2)多角度地评价自我积极地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如把同学、老师、父母等对自己的评价综合起来分析,有助于对自己形成一个较准确、客观的认识与评价。(2分)另外,要多角度地进行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将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理想的自我进行比较;也可进行横向比较一-和比自己优秀的、相似的及比自己稍差的人比较。(2分)(3)确立适当的目标与期望当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时,就有可能遭到失败与挫折的打击,若个体还没觉察到自己设的期望过高那就会影响到个体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2分)所以,个体可以把远大的理想分成多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1分)2.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答: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3·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错误。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可有:(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姓学得姓学得任务三例子: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1)当面临紧急情况,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有能力帮助却仍然袖手旁观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麻烦和损失,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似被大家直爱和接受的方式夷白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2)促进旁观者干预:研究表明,仅仅使人们察觉到旁观者干预的阻碍,就可以增加人们克服这些阻碍的机会。促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指人们在不要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及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服务行为。一、填空(230分 形考四一、填空1.信息2.感情性3.包容4.六度分隔5.互补6.承诺7.利他8.亲社会9.社会学习10.社会抑制11.权威12.他人13.民主型14.合作15.非正式二、选择DBBDCCDCAB三、名词解释1.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2.社会情化: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的倾向。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社会逍遥、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懈怠。3.社会影响: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4.群体极化: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四、简答题1.什么是从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信息型社会影响。信息型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该观点认为,人们从众是因为人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行为方(2)规范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2.转移与消除攻击行为的方法有哪些?一,培养法治思维,学会以理性、智慧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