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选择性必修默写汇总_第1页
新高考选择性必修默写汇总_第2页
新高考选择性必修默写汇总_第3页
新高考选择性必修默写汇总_第4页
新高考选择性必修默写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选择性必修默写汇总

选择性必修默写汇总

工屈原列传(节选)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

的解释的句子是:,0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

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

实。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

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

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

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

证。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

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

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

7E:,。

(1)“离骚”者/犹离忧也(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5)疾痛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6)《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

乱(7)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过秦论

(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是:O

(2)《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

蜂拥而至的句子是,。

(3)《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

句子是:,o

(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

是:,,O

(5)《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

句子是:,,,

(6)《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

的一句是:。

(7)《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

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8)《过秦论》以“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来形容秦孝公的远大抱负。

(9)《过秦论》中用“,”两句形

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

行人的情景。

(10)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

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于是废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5)振长策而御宇内/吞

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6)序

八州而朝同列(7)锄横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钱也(8)

囊括四海/并吞八荒(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

利兵而谁何(10)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

敢弯弓而报怨

耳伶官传序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

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2)《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3)《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

子是:“,

(4)《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

是:“,!”

(5)《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是:

aI”

,9•

(6)《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7)《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

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3)满招损/谦得益(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志(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4.燕歌行(并序)

(1)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这句通过前

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这一句则用

比喻手法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2)《燕歌行并序》中表现军队出师时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的

盛大阵容的句子:,。

(3)高适《燕歌行•并序》“,"两句中,

战士的流血牺牲和主将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

(4)《燕歌行》中“,”写出了士兵们与

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

人的功勋!

(5)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

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6)高适《燕歌行》中,“,”两句一实

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

的思念之情。

(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

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

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8)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

中,“,”两句通过描写征夫和思妇分别后对

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之残酷。

(1)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2)攒金伐鼓下榆关/

旌旅逶迤碣石间(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4)相看白

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5)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6)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7)攒金伐鼓下榆关/旌旅逶迤碣

石间(8)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5.李凭箜篌引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激越

动听的诗句是:,O

(2)《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

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

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3)《李凭箜篌引》中“,"两句正面写

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4)《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

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

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5)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

秋雨的句子:,o

(6)《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写成

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的玉

兔,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4)梦入神

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5)女婿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6)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6.锦瑟

(1)李商隐《锦瑟》",”两句中的数目

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2)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鲸人泣珠”和“良玉生烟”

的诗句是“,"。

(3)《锦瑟》中以“,”起兴,且兴中含

比,引出诗人韶华已逝的慨叹。

(4)在李商隐《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

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

(5)李商隐《锦瑟》以“,”两句表现怅

惘的情怀。

(6)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李商

隐《锦瑟》中的“”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7)《红楼梦》中,林黛玉把贾母送给她的原唤鹦哥的丫鬓改

名为紫鹃,红学界普遍认为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杜鹃又名子

规、杜字,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寓意悲苦。比如李白《蜀

道难》中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李商隐《锦瑟》中的“”。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4)庄生晓

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6)

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7)又闻子规啼夜月/杜鹃啼血猿

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

7.书愤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陆游《书愤》的“,”两句,化用

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

凉愤懑之情。

(3)“船”和“马”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陆游《书愤》中

“,"两句,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