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与台湾关系法》答:《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现行的美国国内法。1979年,美国与在台湾当局“断交”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后,美国国会制定此法并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以规范往后的美台关系。因应美台双方交流无法以“国际条约”为之,而以美国国内法形式制订,规范美国政府(对国际无效力),其目的在于取代遭废除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伏歇方案答:60年代初,在戴高乐建议下,欧共体举行了两次首脑会议,讨论建立政治联盟的问题,就一般原则性意见达成一致,并指定法国驻丹麦大使伏歇领导一个特别委员会起草联盟方案。第一个伏歇方案于1961年提出,不提大西洋联盟,有明显的反美排英倾向,一些成员国认为没有反映首脑会议的精神,要求修改。1962年第二个伏歇方案提出,不仅反美排英倾向没有修正,反而有所加强,经过激烈的争吵,双方同意暂时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北约答:是美国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英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星球大战计划答:星球大战计划也就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简称星球大战。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定名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布拉格之春答: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该事件也影响的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尼克松主义答: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东盟答: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8、《中美洲和平协议》答:1987年8月,中美洲5国首脑在阿里亚斯计划的基础上达成了《在中美洲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的程序》,即《中美洲和平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各国政府在90天内与反政府武装实行停火;停止国外对反政府力量的援助,各国保证不让自己的领土被用于对邻国的颠覆活动;分别实行大赦,成立全国和解委员会,实行新闻自由和政治多元化,准备进行自由选举;成立国际检查监督委员会,负责检查协议执行情况。9、蒙巴顿方案答: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因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1947年英国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的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10、布雷顿森林体系答: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11、柏林墙倒塌答: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诚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思维仍停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会被抵消。因此柏林墙倒塌淘汰掉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专制封闭的政治形式,让全球统一进了以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场化为主导的新秩序中。12、日美安全条约答: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13、舒曼计划答: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通常称为“舒曼计划”。14、新东方政策答: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其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15、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答:美苏战略武器限制谈判首度举行于1963年,谈判双方是美苏两国,目的在于减少双方毁灭性核子武器。而首次谈判也成功签订《禁止空中、外太空、水下核子试爆条约》除此条约,1980年代之前因大规模毁灭武器多集中于美、俄之核武存量,因此此类限武谈判都集中于美苏两国,如何避免核灾难成了美苏两国的共识,也成为双方谈判的主要动因,而此谈判即使于苏联解体后,仍然继续。16、北约东扩答:北约东扩是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责任区扩大到东欧国家。该计划是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填补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安全真空”,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未来安全新机制。17、南方共同市场答: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是南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1991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此后,南共市先后接纳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等国为其联系国。该组织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经济互补,促进成员国科技进步,最终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18、冷战答:美国和苏联同时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主导世界的霸权,美苏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对立。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19、旧金山对日和约答: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48个战胜国与战败国日本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所签订的条约,并于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该合约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领土及国际地位问题。合约的声明:日本承认朝鲜半岛之独立、放弃台湾、澎湖、千岛群岛、库页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岛屿的主权。20、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答:该条约禁止了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其目标是减缓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和防止核武器试验造成地球大气中过量的放射性尘埃。1963年8月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在莫斯科签署该条约,8月8日在伦敦、莫斯科和华盛顿开放供签署,同年10月10日生效。21、多米诺骨牌理论答:多米诺理论是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首先提出来的,多米诺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三段论加以概括:东南亚地区对美国至关重要,共产党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控制都会在该地区产生连锁反应并最终波及其他地区;目前东南亚地区正面临着共产主义“扩张”的危险;所以美国要采取措施,在该地区全面遏制共产主义。22、代顿协议答:波黑内战是二战结束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在近4年的战乱中,有20万人死于非命,200万人流离失所。1995年,前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代顿协议,结束了波黑战争。23、马歇尔计划答: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24、空椅子事件答:法国“空椅子”危机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德国人哈尔斯坦试图将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的表决机制从全体通过制改为多数通过制,从而扩大欧共体委员会的权力。法国总统戴高乐对此采取了消极抵制的“空椅子政策”——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欧共体会议。25、77国集团答: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26、第四次中东战争答: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明显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了苏伊士运河。27、《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答:《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一项由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领导的、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与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简答《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内容的影响。答:决议使占巴勒斯坦居民不足1/3的犹太人将占有总面积57%的地区;占总人口2/3的阿拉伯人仅获得总面积不到43%的地区。划给犹太国的地域处于肥沃的沿海地带;划给巴勒斯坦国地域多为贫瘠荒芜的高原丘陵地区。巴勒斯坦人民以武装暴动的形式抵制该决议;阿拉伯国家联盟表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英国队上述阿盟声明表示理解和支持;美国则支持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阿拉伯人居住区实行武装袭击强占地盘。分治决议最终触发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全面对抗。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了长期动乱不稳的局面联合国创建中是如何借鉴国联失败教训的。答:、1从背景上看,国联是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建立的,盟约初稿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几个核心大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各自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能通过协商采取共同行动。而联合国则是在二战反法西斯的烽火中诞生,联合国宪章经过了长期酝酿和反复磋商。宪章提出的和平与安全的宗旨充分反映了惨遭两次大战涂炭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
2、参加者各异,国联一直未摆脱“欧洲中心”,国联实权为英法所操纵,英法把国联当作自己战利品的保卫者。联合国的筹建者中,除有反法西斯的西方大国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东方大国中国和印度,会员国遍布世界六大洲。
3、从宗旨和任务上看,国联宣传其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国联在侵略者面前完全无能为力。联合国则把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尊重基本人权和民族自决权列为首要任务,并且强调促进国际合作,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流。
4、从效果和影响来看,国联成员国不及联合国普遍,对成员国的约束力也不及联合国。国联由于受少数大国控制,导致在许多国际事务处理上不公正。联合国在成立初期,由于受美国控制,发挥的作用有限,70年代以来,其宗旨和原则发挥得更加充分。
5、对待战争的态度两样。国联盟约没有宣布战争为非法,没有禁止侵略国家加入国联的规定,也没有对侵略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制裁。联合国宪章不但废弃了战争的权利,而且废弃了诉诸武力的权利,它把制裁侵略的机制规定得较为完整周密,同时拥有维和实力。
6、对经社问题与人权问题重视程度不一。国联对经社问题规定的范围窄且仅限于管理和监督,而且最后名存实亡。联合国对经社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权和自决权问题上,国联盟约只涉及到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保护问题,实际活动尚未全面展开。联合国不仅努力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积极促进人类的发展,注意尊重和保护人权。3、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存在的困难和表现。答:1、台湾问题2、西藏问题3、中国对外军售问题4、贸易问题拉美80年代债务危机的原因。答:内在原因有:1、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2、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畸形经济结构;3、外债政策的失误。战后,拉美许多国家急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方针,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用这些资金来投资大型的公共事业,这些投资在短期内是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的。又由于拉美国家过去长期被殖民,经济结构单一。许多产品需要靠国外进口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出口收入不足以填补进口支出,所以需要外国资金。7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和矿产品跌价,使得拉美国家出口收入锐减,造成国际收支的严重逆差。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拉美国家不得不对外举债。拉美国家对外债缺乏健全的统计、监督的机构和制度,以至于外债规模失控,资金利用率低下。外部因素有:1、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削弱了偿债能力;3、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利率的急剧上升。80年代初,里根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其结果导致美国货币市场利率迅速攀升,吸引了大量国外资金流向美国,美元汇率因而大幅度提升,这就大大地加重了债务国的负担。由于进入80年代后,美元变得十分坚挺,拉美国家的货币却因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而日益贬值,这样拉美债务国的外债在无形中大大地增了值。5、简述和谐世界的内容及提出的意义。答: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简析苏联解体的国际国内因素。答:苏联共产党几十年在领导革命与建设中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期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外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有过重大的失误。苏联高度集中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僵化的体制严重缺乏自我调节的功能,不能根据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来调整战略、政策,议克服进行中的障碍,求得与世界各国的同步发展;苏联的民族问题严重存在,苏联共产党从根本上忽视民族差异,推行民族沙文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的外交,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耗费了自己的国力,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领导人对于上述严重问题长期以来处于麻木状态。个别领导人也曾想到过火进行改良,但均未能有所改变。苏联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简析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与问题。答:1、关于如何认识日本侵略历史的问题: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政坛风气日益保守化。一批右翼政客公开致力于取消和平宪法对日本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的限制,美化甚至公开否认日本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历史,为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承担国际领导责任清除障碍。关于台湾问题:日本政府在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中接受了一个中国的立场,承诺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但日本政界“亲台派”却不断反其道而行之,企图与台湾建立实质上的官方联系。以日台关系来平衡中国地区影响力的增长。3、将日本对华援助与中国核试验挂钩问题:日本政界部分人物提出中国进行核试验问题,声称中国的坚持核试验是对日本政府和国民的巨大冲击,要求中国停止核试验作为提供对华援助的条件。简析中印两国之间的分歧与共同点。答:分歧:边界问题,中印有长达2,000多公里的未经划定的边界。1962年曾经发生不幸的边界冲突。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问题,中国认为,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印度也是中国的朋友,中国愿意同印巴两国都保持友好的关系,中国绝不会利用一个友好国家去反对另外一个友好国家,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友谊而牺牲同另一个国家的友谊。西藏问题,现在也已在解决之中。关于达赖问题,如果印度切实履行不允许达赖集团在印进行反华政治活动的承诺,将有助于加强两国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共同点:中印两国外交政策都是独立自主、追求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印两国的外交实践表明,两国不仅在诸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问题上持相似的立场,而且在反恐、核安全保障以及在一系列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有着类似的主张。中印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坚实政治基础:近年来,两国在联合国、多哈回合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上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就是有力的证明。简述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理论。答:1、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2、苏联行为的理论依据;3、苏联的政策目标;4、美国的对苏政策;5、遏制苏联的目标。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简述勃列日涅夫主义。答:指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该理论采取进攻性战略,主要包括: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简述两伊战争的原因。答:1、领土纠纷,最突出的是关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随着石油资源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伊朗不能容忍阿拉伯河这一重要的油船为伊拉克所控制。况且随着石油出口而带来的财富增长,两国统治多少滋长了扩张地区影响力、进而称霸波斯湾的野心,并视对方为最强劲的竞争者。2、两伊的宗教文化上的分歧则是造成两国交兵的深层因素。伊朗继承了古波斯文化的传统,而伊拉克属于阿拉伯文化圈。两国开战的起因之一就是伊拉克自命为阿拉伯人的代表,要求伊朗交回三岛。从宗教上看,95%的伊朗人是什叶派教徒,伊拉克虽也有占人口60%的什叶派教徒,但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逊尼派手中。两大教派在宗教主张和对现实问题看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新大西洋主义的目标是什么?答:其主要目标是:1、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2、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3、主张更多地发挥安全的作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管理机构和东西欧的桥梁,从而促进苏联和东欧更快地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简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内容。答:第一,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建立以法德和解与合作为基础,以法国为领导的西欧一体化组织,防止美国的称霸欧洲。第二,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为独立自主政策提供可靠的实力保障。第三,军事上,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务体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发言权。第四,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调整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缓和东西方矛盾。第五,坚决推行“非殖民化政策”以保持和提高法国的国际影响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答: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它是于1991年12月9日至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签署的条约,包括《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是:统一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兑换率,建立一个制定和执行欧共体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大会政策,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使其由原来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部分的权力机构。比较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答:就二者的根本性质而言,它们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后者则是反革命事件。具体来说,波兹南事件是由于当时的波兰政府没能正确处理好工人通过合法途径提出的经济和政治要求,导致工人不满情绪上升并失控所发生的悲剧性事件,工人提出的意见实际上是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而探索适合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没有否定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是波兰的内政问题。匈牙利事件最初的目的也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但是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挑唆下,合法的游行请愿演变成武装动乱,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被否定,同时领导层内部发生分裂,出现了一纳吉为首的右倾分子和以卡达尔为首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共产党人。而且这一事件已经超出了匈牙利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最终是在苏联的军事援助下得以平息。也就是说匈牙利事件的性质更加严重,矛盾更加尖锐,爆发更激烈,同时超出了内政的范围,带有浓重的国际背景。就波兰和匈牙利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而言,两者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导致这两起事件性质差别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在波兰,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共产党人是在苏联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于1950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社会党合并,组成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匈牙利,二战时它是德国的附庸国,国民对此相当不满,1945年春,苏军在向柏林进军的过程中帮助匈牙利获得解放。它的政权建立是在1948年6月匈牙利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就这两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而言,他们的共产主义程度是不一样的。而在人民政权巩固的过程中,两国都是照抄的苏联模式,没有考虑到自己本国的国情,这也就为后来要摆脱苏联模式埋下了伏笔。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影响。答:1.美苏关系的转折:美苏更深刻的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2.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美苏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使得苏联在国际社会的野心扩大,使得美国苏联之间的碰撞更为激烈。3.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4.苏古矛盾:而对于第三者古巴而言,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答: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戈尔巴乔夫外交政策新思维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答:主要内容:1、当前的世界史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需要把各自的力量联合起来。2、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国际关系中的非意识形态化是新阶段的要求。它意味着各自坚持自己的信念、哲学和传统,而不号召别人放弃自己的东西。4、资本主义任然具有发展前途与富有生命力。帝国主义是还在继续发展的一个强大而危险的敌人,需要认真对待。影响:1、缓解了国际局势,有利于苏联经济调整。2、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挫折。冷战后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的原因。答:首先,苏联的解体、华约的解散是北约东扩的一个关键原因。前苏联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在独立之后,为了迎合西方,获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东欧地区收缩力量,与该地区的国家拉开了距离。针对这种局面,各种力量为争夺未来欧洲安全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北约东扩就是这种竞争的产物。其次,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美国力主吸引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北约的存在基础,加强自己在联盟内的地位,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避免俄罗斯再次对西方构成威胁。再次,欧洲地区利益驱使北约东扩。冷战的结束也意味着欧洲分裂的结束,西柏和东德的统一,德国和波兰的和解,和平伙伴关系纷纷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正在逐步显现。西欧各国在安全方面基本消除了冷战时期形成的各种担心,以法国为主的西欧国家不再一味顺从美国的意志,力图增强自主权,由自己主宰欧洲的命运,它们日益重视加强欧洲联盟的建设,竞相吸收东欧国家加盟,扩大影响,试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强欧洲的力量,从而达到排挤美国的目的。20、20世纪90年代美日关系的演变。答:20世纪90年代,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1月克林顿政府上台至1995年2月美国发表《东亚太平洋安全战略》报告。这是美日同盟关系受到冲击、相互怀疑并引起反思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95年2月至1996年4月,即从东亚战略报告发表到美日两国首脑发表《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是美日两国完成反思,对美日同盟关系重新定位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96年4月以来到1997年9月最终完成《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和1999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相关法案。这是美日同盟关系逐步强化的阶段。美日同盟是美日两国各自对外政策的一块基石。战后,日本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美日同盟所提供的条件实现了经济发展。它从美日同盟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这是确实无疑的。同样确实无疑的是,美国也利用了美日同盟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正因如此,美日同盟才能历数十年而存在至今。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美日同盟的演变说明,安全关系在美日关系中所占有的重要的分量。美日经济摩擦曾经十分严重,但最终还是让位于同盟,不允许它影响美日同盟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双方的利益使然。美日同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部分和基石,多边机制不能取代美国在本地区的领导地位和美日同盟。同时,这也是美国经济利益的需要,是在亚洲寻求产品市场、为国内创造就业机会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冷战到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中的力量、地位和义务不对称性虽有改变,但不对称性依然存在,美国仍是主导的方面。然美国亦有隐忧,即担心日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脱离美国。故此,一旦把战略需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时,美国就会紧紧攥住日本,不让日本游离美国的战略轨道。论述题评述战后日本的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改革。答:1、解散军队,逮捕战犯。2、废除压制人民的法律和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3、整肃军国主义势力。4、制定新宪法。5、解散财阀。6、农地改革。7、教育改革。在美国占领日本前期,以美国占领当局为主导、以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民主力量为动力而进行的这场重大改革,是具有较彻底的反封建和一定程度的反法西斯军国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喝最终完成。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封建羁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特点。答:背景:20世纪80年代,面对美国、日本日益激烈的竞争,西欧国家制定了一项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即“尤里卡计划”。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欧洲企业的国家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内容:创立于1985年,是一个欧洲工业研究与开发的网络组织,现时有34个正式成员(33个欧洲国家及欧洲联盟)。其宗旨是集中科技研发机构的技术和经济力量,通过促进“市场导向”性的技术研发合作,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提供有成本效益的产品、加工方法和服务等途径,最终达到增强全球的竞争性和创建更好的生活素质的目的。特点:它不是一个确立了项目的研究计划,而是一个供欧洲合作的“开放框架”,实行“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参加单位自立地选题和确立合作伙伴、合作范围及合作方式。上面只有一个常设秘书处和各国的对口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它把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基础研究与市场脱节的难题。评析20世纪80、9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答:日美两国间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从60年代中期起,日本便保持对美贸易顺差,且数额不断增大,进入80年代后,美国对日赤字进一步扩大到70年代末的5倍多。这是导致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2)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战后日本经济一度处于崩溃边缘,在美国的大力扶植下,至20世纪80年代成为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上升。而美国国内经济衰弱,宏观经济上面临双赤字,同时产业竞争力低下。日美两国企业在生产效率、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也是造成两国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3)日本长期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日美贸易摩擦早期,日本主要运用关税措施限制从美国进口,70年代后则注重采用更加具有隐蔽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复杂的进口海关手续、产品质量检验制度等。此外,鼓励国内企业建立垄断集团并支持缔结垄断协议从而占据国内市场,阻止国外企业进入。日本还为本国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和资助政策。这些措施也促使美国放弃长期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实行“公平贸易”政策。在对日本进行报复与制裁的同时,也开始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4)与美国产业结构趋同。日本一直引进美国的产业和技术,并追求与美国相似的产业发展,将技术与市场都依存于美国,却又一再忽视美国要求其改善经济结构及转变经济政策的要求,这使得日美间的贸易摩擦一再升级。(5)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涌入国际市场,一定程度上也加剧日美贸易摩擦。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债务负担加重,加大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阻力,缩小了日美处理相互间贸易摩擦的空间。石油危机使两国贸易收支情况恶化,为了弥补逆差,两国都扩大出口,使得原本紧张的贸易摩擦更加雪上加霜。评述《欧洲联盟条约》答:《政治联盟条约》确定了政治联盟的基本目标。为便于推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条约在决策方式上规定对某些决定可采取特定多数制,这是对至今实行的每项决定必须一致通过这一规定的重要补充。条约还准备把西欧联盟变为一个地区性防御机构,作为政治联盟的组成部分,实施与防务有关的决定。在防务问题上,由于英国反对建立欧洲独立财务体系,主张西欧联盟只作为北约的补充,而法德则主张把西欧联盟作为欧共体的防务机构,结果条约规定,把西欧联盟建设成欧共体的防务机构,负责制订欧洲的防务政策,同时与北约保持一定联系。条约还规定用5年时间让西欧联盟与北约把包括后勤在内的各项工作统一起来。《经济联盟条约》确定了经济和货币的最终目标,规定至迟于1998年7月1日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并于1999年1月1日实行单一货币。实行经贸联盟的目标意味着成员国把货币决策管理的自主权转让给欧洲中央银行,这个超国家机构将承担起行使成员国货币主权的职能,以确保价格稳定及实现统一大市场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的整体利益。《马约》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将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因此,《马约》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试述20世纪90年代中美在知识产权上的分歧及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经验。答:分歧:美方要求中方改变司法审判制度,修改民事诉讼法;美方要求在中国举办独资新闻出版和音像制品公司,从事制作、发行、零售等业务;美方在海关边境措施、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版权认证制度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权限等方面向中国提出无理要求。基本经验:基本政策: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1、两国领导人应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中美关系,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使中美关系的航程始终保持正确方向;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仍然是中美关系的基础。只要三个公报得到遵守,中美关系就发展;相反,就遭挫折。3、中美两国能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为了发展和扩大双方共同利益,需要尊重各国国情和选择,超越社会制度好意识形态的差异,以一种平等、协商合作的精神,处理相互间的一切问题。试述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答:1、背景:战后初期,西欧面临的艰难的政治、经济形势,为美国控制西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欧洲史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美国为了给自己的“过剩的”产品和资本寻找出路,夺取和占领西欧市场;扶植西欧经济复兴和稳定西欧政局;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并进而离间苏联通东欧国家的关系,经过反复酝酿,抛出了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2、主要内容: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商品,但禁止购买美国的“紧张物质”;必须尽快撤销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为美国提供生产所需的战略物资;向美国提供使用美援的情况报告,允许美国对其内部预算作某种程度的控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限制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并在政府中排挤和压制进步力量。3、影响:“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经济渡过了战后最困难的时期,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的统治。“马歇尔计划”最大的受益国是美国。美国从中获得经济、政治和战略多方面的好处。首先在经济上促进了美国商品和资本对西欧的输出,为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其次,从政治上看,抑制了西欧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削弱了意大利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影响。第三,从战略上讲,促进了西欧和美国在对抗苏联战略上的接近和协调,增强了遏制苏联的力量,并为西方政治军事联盟的正式形式奠定了基础。论述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几次重大事件。答:(1)德国的分裂:四个军事占领区的划分;西德币值改革和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成立。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实行德国马克新币制。德国在经济上开始分裂。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控制区的制宪会议通过《基本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占领区宣告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诞生。德国正式一分为二。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月14日,民德和苏联及东欧国家8国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构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分裂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1961年8月13日,民德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一切交通往来。(2)德国的统一:第一阶段: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五点和第六点。第五点提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即对东德现政府的合法性不承认。第六点指出,德意志内部关系的发展仍然要被列入整个欧洲的建设和东西方关系之中,旨在安抚欧洲各国。第二阶段:两个德国经济货币统一的阶段。签署了《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又称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主要内容为:废除民主德国的货币,以西德的马克为民主德国的法定货币,建立以联邦德国马克威共同货币的货币联盟;规定市场经济是两德经济联盟的基础,民主德国应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和司法的统一。第三阶段: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1990年10月2日,原民主德国的国旗徐徐降下,分裂45年之久的两个德国即将统一。评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答:1、增加不享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现有五大常任理事国应保有严格控制、并最终停止使用否决权。2、减少欧洲国家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所占比重,将其总席位控制在2-3个,由德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轮流占据。3、严格按照地域平衡、人口比列、民族代表等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增选新的常任理事国,即将新的理事国席位给予亚非拉国家。联合国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作为最具权威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的改组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涉及微妙的历史和法律问题,各国的意见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统一。况且安理会的改革并非是简单增加几个成员。为使联合国机构能够真正朝着适应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各国还需要进行耐心的协调和酝酿。试析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答:背景:1、国际局势呈现多样化倾向。2、美国惯于用自己的实力和“榜样”来推行外交政策,维持其霸主地位。3、战后以来,美国一直推行遏制战略,把自己的头等任务定义为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把加强同盟国的团结作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基石。内容:1、加强同北约成员国和日本的伙伴关系。2、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缓和政策,改善苏联和中国的关系。3、退出越南战争。影响:尼克松推行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尼克松推行的外交是美国战后外交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二战后法德和解的动因、表现及其影响。答:动因:1、法德都收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2、法德合作可以在欧洲建立起“自信和巩固的堤坝”。3、要建立整个欧洲即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和平、均衡和发展,关键是西欧要有一个具有活力的强大的欧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由法德同盟主导的。4、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表现:《法德合作条约》的签订。影响:在建立法德轴心,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从国际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层次分析冷战的起源。答:1、国际体系:世界权力分布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经济上,传统的欧洲大国英法德意及远东的日本经过一场大战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等待着美国的救济。除了美国以外无论是战胜国和战败国在经济上都是一片破败景象;另一方面,欧洲的东西两个邻居美国与苏联的国力已今非昔比,军事上,美国海军和空军是世界上最庞大和最有能力远程作战稍逊风骚但苏联的陆军很强大而且数量也多于美国;政治上,美国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包括英法在内的传统欧洲大国不得不唯美国的马首是瞻,苏联的经济却因为苏德战争遭受重创百废待兴,但是在打击法西斯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东欧成为它的对峙西方的缓冲地带。2、国家:(1)意识形态: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促使了意识形态的发威。而两极格局中,主导这一格局的两大国家各自拉帮结派不可避免地用意识形态或类似的思想意识来激起它们团结起来。而在多极化的格局中,国家间或国家集团间形成一种网状的关系结构,各国的意识形态情绪没有那末严重。由此可见在两极格局中,意识形态对美苏之间爆发冷战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2)国家利益: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无疑,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即要使美国本土避免遭受新的世界大战,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自己的影响和势力以主导国际政治舞台。由此可见美国国家利益着眼点已不仅在西半球更要跨洋过海拓展自己的国家利益空间从而造成国家利益的更加“泛化”。美国通过“门户开放”及“势力范围”原则对国家利益加以开拓在苏联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与苏联的对峙。就当时的时局而言,苏联的国家利益就是要维护国家安全医治战争创伤,这使得苏联有以下诉求:①确立可靠的西部和东部边界。战后苏联通过有关国家签订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了苏联的西部边界。②帮助建立和支持对苏友好政府。③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胜利进军控制了从易北河到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带,苏联的保卫国家的思想是在别的国家领土上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他的思想有可能在当时是防御性的,但行动上却带有明显的进攻性。个人:杜鲁门外交思想。总体来说,杜鲁门总统的外交思想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倾向。其外交思想是美国主义和全球主义的结合。他拒绝同苏联在联合国以外进行谈判,毫不妥协。斯大林在苏联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容易直接介入外交领域并且能快速做出决断。他更是一个拥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共产党人,斯大林坚信,根据历史规律,资本主义连同维护其生存的国际制度将被埋葬。由此可见,杜鲁门与斯大林具有某种相似的东西:意识形态很严重的影响着他们。杜鲁门总统力图在全球建立美式资本主义世界,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制度非黑即白把资本主义与战争画上等好这些都对两方相互了解对方意图。这就使得两国无法在共同关注的问题上达成谅解。我们不能说个人因素在推动两国走向冷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因素会有助于更好的探讨冷战的起源。结合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前景的看法。答: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轨迹: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冷战结束使美国处于空前的优势地位,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国力和世界地位的改变,美国适时调整了全球战略,其核心内容由遏制苏联、与苏争霸转为维护和巩固其“一超独霸”的地位。为此美国调整了对华战略,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成分,另一方面又从全球战略考虑,与中国交往、接触与合作。布什政府在全球战略上则突出安全这根支柱,在维护安全上,突出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在潜在竞争对手上,将中国排在俄罗斯之前,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在这样的战略框架下,尽管美国仍然称中国为经济上的伙伴,表示要继续同中国接触,但总体上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非“战略伙伴”。美国朝野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抱有不同程度的敌意和防范意识。但是美国防范中国发展的心态,与冷战时期遏制前苏联的心态有所不同,冷战时的美国是担心前苏联随时会消灭美国。而美国对中国最担心的,是中国未来发展威胁到美国的世界超霸地位,因此对潜在的中国发展态势的警惕超过了现实性的冲突。前景:当今世界纷纭复杂,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博弈,又离不开交往、合作。从更宽和更长远的视角看,中美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促使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美国对华战略中的交往、接触、合作的成分依然存在,而且某些方面还会加强。当今的中美关系完全不同于冷战时的美苏关系。中美之间有很广泛的共同利益,在经济、反恐防扩、文化、地区安全等领域,两国的合作日益深入。在多极世界中,任何两个大国冲突的结果都是使其它大国坐收渔人之利,而冲突的双方则两败俱伤。中美两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都在深谋远虑,谨慎的理性的经营中美关系,以避免重蹈大国政治悲剧的覆辙。总得来说,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的消长情况,美国对华战略中遏制成分将趋于增长,但有限度;美国对华战略将由目前“合作加遏制”向“遏制加合作”的方向转变;中美关系不会好于目前的状况和20世纪70-80年代,甚至不会好于90年代,但也不会坏于50-60年代。当然,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也会受中美关系发展状况和中国对美战略的影响,中美两国的决策者如何经营中美关系,如何减少摩擦避免冲突增进了解加强互信,促进培育有利于中美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抑制消除消极因素,是两国战略家和政治家所面临的共同任务。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政治领导答: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的过程。国家历史类型答: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一切国家的共同特性的概括。压力集团答:压力集团是指那些致力于对政府施加压力、影响政策方向的社会组织或非组织的利益群体。主导政治文化政治主题两党制答: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并不是说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内只存在两个执政党。国家结构形式答: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政治集团答:政治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政治团体。指多个部门各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政治利益联盟。简述题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答: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如何理解领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操纵的,领袖人物的产生是国内政治博弈的结果,领袖的个人魅力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潜力巨大,小至双边关系的维护大到世界大战的引发无不牵涉领导者的个人作用。领导人受到阶级、教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的影响为国家大政方针作出谋划拟定战略,由此作出的国家行为必然直接导致国家的国际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德国多党制的特点。答:两票制:选民可以在大选中投两张票:第一票投给所在选区的代表,获得简单多数的候选人获胜。第二票投给某个政党,这一政党将从党内比例代表名单中选择人选担任议会议员。
德国有16个州,选区代表议席和政党议席相互平衡,以便使联邦议会的组成能够反映各政党得票多少。如果某一政党在单一选区获胜数少于其应得席次,则以该党在比例代表名单的人选递补。相反,如果某党单一选区胜选人数超过政党比例席次,则必须以增加国会总席次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德国联邦议会的实际议员数量通常略多于法律规定的598个席位。5%条款:只有在政党投票(即第二票)中获得至少5%选票,获至少3个选区议席的政党才能正式进入议会。如果某个政党获得了2个选区议席,则该党可获得2个议会议席,但该党代表只能以独立人士身份出任议员。执政联盟组成:德国的选举制度决定了德国政坛联合执政几乎不可避免。通常,执政联盟由一个大党和一个小党组成。如何理解国家的基本职能。答:(1)政治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对内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维持统治秩序;对外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为实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2)经济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基础。(3)公共管理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科教文卫事业,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国家机构及其构成。答: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构成:1、任何国家都要设置国家元首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国家元首的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2、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3、行政,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订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4、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狭义的司法机关仅指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广义的司法机关除法院外还包括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政治权力(主要内容)及其特征。答: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政治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的目的与政治相联系。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在本质上表现为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形式上呈现为特定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取决于特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全社会范围来讲,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1.政治权力的与其他权利的共同性:(1)相关性;(2)价值性;(3)资格性;(4)工具性;(5)不确定性;(6)不对称性。2.政治权力的特殊性:(1)阶级性;(2)强制性;(3)公共性;(4)反抗性;(5)动态性。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区别和联系。答: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两者是同一的。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都是以国家政治机构为主的政治行为,目的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的政治利益。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两者是相互依赖的。政治统治是政治管理的政权前提,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任何政治管理都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统治,反映着政治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现存的政治统治。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两者又有区别。第一,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行为主体不完全相同。政治统治活动的主体在存在阶级关系的政治系统中是整个的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其具体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国家政治机构和执政党这一类非国家政治组织。政治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组织,以及组织政府得执政党、与政府合作的参政党组织。第二,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对象也不完全相同。政治统治的对象在资本主义政治系统及其以前的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系统中,都是多数人。在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政治形态中,政治统治的对象才变成少数人。政治管理在所有的政治形态中都表现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领导、组织、沟通、协调。第三,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作用方式也不尽相同。政治管理主要是引导、组织、协调人民的政治性行为和社会公务事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其作用方式是非暴力的。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强行贯彻和实施自己的权威、意志,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其作用方式是暴力的。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途径。答: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只用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才能实现。途径:家庭学校社会政治组织大众传媒方式:政治教育政治模仿政治专业训练政治实践政治关系及其基本特征。答: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现实政治的属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阶级社会中人类政治活动的必然产物,社会的特定政治关系一经形成,就反过来规约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相比,有3个特征:①政治关系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政治角色既包括个人,如公民、政治家、政府官员,也包括集体,如政党、政治团体、政府机关、国家等。②政治关系是个人和团体在政治生活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发生的任何关系都不是政治关系,即使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例如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就不是政治关系而是经济关系。③发生政治关系的直接动因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利益。政治决策及其原则。答:指政府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主要表现在:①政治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有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重大决定和一般决定的形成和实施的过程。②政治决策的主体是国家机关、政党等及与其相联系的个人决策者或决策参与人。③政治决策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理论原则制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④政治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和实现阶级、政党和国家的意志。⑤政治决策所形成的决定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带有普遍的、强制的性质。英美两国政党制度的主要区别。答:1.从属的政体不同。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的两党制是与其议会制相结合的,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但内阁首相是实际上的国家元首。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上台组阁并掌握政府权力,执政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从而使政党与内阁紧密交织在一起。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行总统制。美国的两党制是与其三权分立的总统制相结合的。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两大政党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获胜的执政党在国会选举中失利并不影响其执政党的地位。2.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不同。英国两大政党采取集中制,党有比较统一的政治主张、组织机构和社会基础。党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纪律。美国两大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没有严格的纪律,甚至没有固定的基层党员。两大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有竞选纲领。3.英国的两个政党争夺议会下议院的议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成为执政党,另一个政党成为在野党,一般在野党会组织影子内阁,随时准备重新成为执政党;而美国两个政党争取的是总统选举中的多数票,获得选举人团多数票的政党,其候选人当选总统,该政党成为执政党。选举失败的政党成为在野党,在野党可通过国会议员对执政党的施政形成制约。政治参与的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答:(1)政治的稳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和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政治参与既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也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变革中,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增加。这为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切契机,然而如果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未能相应地提高政治制度化的水平,那么极有可能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这就要求在现代化工业社会变革的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疏通政治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以有效地吸收和疏导公众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2)政治参与是具有互相约束和影响的作用,体现公民理性和民主的参与政治表达。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答:当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矛盾,无法在本领域内得到解决,需要在更高层次获得资源,求得解决的时候,就会进入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治问题、政治矛盾并最终在政治领域中得到解决。经济领域中诸多的问题、矛盾自然也具有这种向政治领域聚集的现象。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场管制和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与要求就经常超越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转化,形成比较典型的政治聚集现象。政治聚集,反映了政治活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特殊性。政治活动调集社会资源的方式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都与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不同,因此政治就获得了其他社会活动所不具备的地位和作用,而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利益矛盾的最终的裁决者。这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又一层含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在对于人类社会现象、社会矛盾运动进行深入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现象作出的高度概括。它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从社会不同领域中的矛盾向政治领域集中的规律性现象中,说明了政治现象的特殊性,揭示了政治现象的实质。为我们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政治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答:国家的本质,即国家的根本性质。亦即公共权力的根本属性。国家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国家的本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统治阶级内部及其同盟者阶级实行一定的民主制;另一方面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这种民主与专政国家职能,就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和主要方面,是国家为实现其基本目的而担当的特有任务。国家职能的性质决定于国家的本质,而国家的本质又在它的职能中得到集中的充分的表现。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本质的内在表现。职能(1)政治职能:这主要是统治阶级运用公共权力的特殊强制力和其他手段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当然也包括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控制、政治管制、政治管理,以及政治协调。(2)社会职能: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它包括组织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组织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发展科技,治理自然环境等。(3)保卫职能:即保卫本国国家主权、安全、领土、资源、居民和公共工程、公用事业的安全,组织抗击外族或外国的人侵,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保卫世界和平等职能。政治参与的方式。答:(1)执政,是执政党和公务员对公共事务和关系的直接管理,是执行者(2)议政,是非执政党和公众对管理公共事务和关系的提议(执政党提议或其他的提议)进行讨论后是否由执政党去执行的行为,常见的议政方法有:代表集中议政或分散议政,公众的集中议论或分散议政,通过媒体等(3)政治选举,由区域民众选举出代表(4)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各政党(含执政党)和议事机构(国外的议会和我国的代表大会)政治文化的社会结构性。答: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从总体上来说具有基本的倾向性,但这并不排除政治文化本身包含着不同的成分。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其成员对于出身背景、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于政治体系个层面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并不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政治文化的非同质性。在政治文化的内部,根据政治文化的主题、功能等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亚政治文化。这些亚文化有可能相互和谐,也可能相互冲突,他们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复杂结构。中国政党制度的优点。答:我国采取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政党的代表性更为广泛,合法性更为突出。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各个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以及无党派人士所代表的群体、阶层不同,所争取的权利也不尽相同,他们可以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为各自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争取权益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让所有社会群体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同时,协调各方、综合考量、统筹安排、凝聚共识,以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依据来决策、施政,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真正体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纵观当今世界,凡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其政党制度相对来说都比较成熟、有效、符合国情,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政治发展、文化传承、国民意识包括政党制度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是为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政党之和,是存党派之异齐心协力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之和,是被实践证明适合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政党之和。议行合一型政治权力结构。答:议行合一或民主集中制型政治权力结构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的创造,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权力结构类型的最初尝试。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及恩格斯后来为它所写的序言中,对此作过总结。十月革命后在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结合各自国情建立了以议行合一或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在中国一般不再称“议行合一”,而是称作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治权力结构,其基本精神是与议行合一原则一致的。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和途径。答:意义:1.有利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和取向,必须以公民个体作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没有公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他们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和实现。公民要真正实现自身民主、自由、平等等各项权利,就必须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通过选举、罢免公职人员,通过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活动,或者通过直接介入管理过程等来制约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动,从而保障政府的廉洁和效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有助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方面,政治参与对公民具有表达要求和愿望、宣泄情绪和不满的功能,公民可以通过正常、合法和多样的渠道表达愿望,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政治参与则可以使政府了解社会问题的状况和程度,从而代表公民利益做出相应的决策,解决社会矛盾,缓和对稳定的压力,维护和保证社会稳定。有利于体现现代国家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公民积极地参与国家公共政治生活,知道政府决策是如何制定的,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要求转化为支持、参加政治体系的输入过程,从而达到影响政府决策和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更好地维护广大公民的利益,真正体现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途径:1.健全法规制度,保证政治参与的常态化。对于政治参与要健全立法,强化制度化管理。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权利并保障其实现;另一方面要保障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秩序。为了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利和参与秩序,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快政治制度化进程,确保政治参与程序化、规范化,保证政治参与的常态化。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要促进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和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的、真正能独立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政治活动的人。其次,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以政治参与动机强、政治参与情感深、政治参与道德高及政治参与价值观明确等为重要前提,是构建政治生态和谐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3.拓展多层次的政治参与,畅通民意表达的管道。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为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提供合法而有效的整合手段,需要在继承、完善原有的参与渠道时努力再造新的政治参与渠道,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为社会各阶层上传政治愿望和要求,保证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结合实际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和途径。答:一、加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1、坚持依法执政可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我们党要坚持依法执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依法执政,依法执政表明了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依法执政事关党执政的合法性。2、坚持依法执政是贯彻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3、加强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需要。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人权,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真正统一起来。可见加强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提高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1、树立依法执政的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党领导人民更好地治国理政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2、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执政与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即科学执政是核心和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础、是途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并且有机地紧密结合,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最基本的理论框架。3、依法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发展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装修力工施工合同
- 师带徒教学管理策略
- 旅游景区表演化妆师招聘协议
- 国际贸易园区停车场改造合同
- 街道社区服务优化方案计划
- 课程标准与实施方案计划
- 初三毕业典礼学生代表致辞
- 工程测量实习自我鉴定6篇
- 工作军训心得体会
- 员工年终述职报告集锦15篇
- 《3 我和鸟类做朋友》(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高级)铁路货运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人体捐献器官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公开招聘驾驶员面试试题
-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广西卷)
- 2024年贵州省中考理科综合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塑料空调风叶行业发展态势与竞争形势调研研究报告
- 翡翠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保山学院
- 青年班主任心得体会7篇
- 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