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第十四中学2023年高一语文模拟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

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云:“鬻篇,凤属,神鸟也。……江中有^篇,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

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

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

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

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

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

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

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郑子说:“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

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

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

“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嗥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

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

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

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

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

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

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

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一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

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

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含

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

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

o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

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

“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C.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

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

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一段说“鬻鹫,凤属,神鸟

也。……江中有鬻意,似凫而大,赤目。”B项中的意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断章取义,应为“似凫而大,赤目”。

2.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有“我们看到,在商代早

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

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A项理解有误。

3.Co

2.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6——8题:

一个人在山上

周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

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

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

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铸墓、云麓

宫、鸟语林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

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

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

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

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

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

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

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

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

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

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

———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

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

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

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

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

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是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

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

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

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

读,面对山也应该是一一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

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6.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见画横

线处)。(4分)

(1)“熟悉”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陌生”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

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见画横线处)。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4分)

答:

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借助衬托手法,以喧闹的晨练和讨厌的旅游突出对孤独的山的领悟。

B.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对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

“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敬。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人只要摆脱了奢望,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

大。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

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藏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答案:

6.①熟悉是因为:家住岳麓山下,也曾几次登过岳麓山。(2分)

②陌生是因为:孤独时的岳麓山有我以前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

辽远。(2分)

7.它们的孤独中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它们不惧怕生命的凋零,它们按照自己

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4分)

8.C、E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初,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世界的

占比微不足道,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民族复兴、

人民富裕的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面前,强烈的“危机感”很容易催生单纯追求GDP的发

展观念,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从而为经济建设树立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凝

聚力量,果敢行动。

以“GDP挂帅”为集中体现的发展观念,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了。十

九大报告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来概括当前我们经历的历史性转变,

“发展”的内涵在这里已然从“富起来”转变为“强起来”,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

长速度,同时还有环境保护、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等很多方面。“强”是多维度的,需

要综合考量,无法把各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总”成一个“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

“强”。

新发展观不再能“化简”“还原”成某个单一维度。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

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自蒸

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以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数次被称

作“产业革命”的生产大发展。每一次生产大发展都使社会生产达到了一个之前历史上无

法企及的新高度,并且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那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宏观叙事

里,这些显而易见的生产力成就被人们与“一般化”“普适化”的道路连接起来了。这条

路上有大的“驿站”,也有小的“台阶”,发达国家一路走来,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就是

在这条路上“拾级而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

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

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

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

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

我们认为新产业革命是指向未来的,它的路径未定,不同的经济体都要探索、寻找属

于自己的合适路径。不仅如此,新产业革命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特征也是开放的,充满意

想不到的可能。没有谁能够完全清晰地描绘未来的情景,又怎么能够笃定地认为未来企业

就是某个据说代表未来的“标杆”企业整齐划一的复制呢?

(摘编自杨斌《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观?》)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强烈的“危机感”容易催生单一维度的发展观念。

B.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增长,也要关注环保、创新等。

C.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领域中单一维度的观念,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

D.新产业革命的终极形态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体新产业革命路径也不尽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单纯追求GDP具有时代必然性。

B.文章认为“强起来”无法仪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

因。

C.文章提出新发展观后,接着分析“一般规律”的来源,进而说明后者不具备普适性。

D.文章论述新产业革命时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指出未来企业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之后的每次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

B.如果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道路视为各国必由之路,就会在认知上导致“专断

论”。

C.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

D.评判产业体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

参考答案:

1.C2,B3,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C项,”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

律”,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

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以及“这种对产业发展

‘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

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

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

明’",这里否定的“规律”,并非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真是的规律,而是被西方发达

国家主观臆断的“规律”,是所谓的“规律”。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

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B项,“文章认为“强起来”无

法仪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中“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

改变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第二段指出“‘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考量,无法把

各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总'成一个加‘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强'”;第三段

通过论证分析得出结论“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

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

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这里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方法”,而不是“原因”。故选

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意思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本题A项,“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不合

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选项中

只强调“发明”,而忽视“广泛应用于生产”这一重要条件,表述错误。c项,”后发国

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中“必然”

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相关表述为“发达国家一路走来,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就是在这

条路上‘拾级而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

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

史条件的差异”,据此我们只能推断出“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

在规律,可能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不能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D项,“评判

产业体系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不合文意,根据原文表述“这种对产

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

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

由和依据”,可知评判产业体系可以给出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②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

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

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

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③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1.下列句中的“而”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穴故嵌空而缭曲②蟹六跪而二螯

③遂蛇行而入④涂有饿孳而不知发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山行遇虎B、乃力运数石

C、填然鼓之D、君子博学而旦参醒乎己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虎被熏灼B、虎亦随入

C、有碑仆道D、木直中绳,燥以为轮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参考答案:

1.A

2.C

3.A

4.①打柴人十分为难,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爬了进

去。

②这与用刀刺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1.①②相同是并列关系。③表修饰④表转折。

2.C是名词动用。其余是名词作状语。

3.A是被动句,其余是省略句。

4.①窦,蛇行,②是,。句式

文言文翻译: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

了洞。石洞本来幽深而曲折,打柴人辗转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

想吃了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打柴人十分为难,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

一人,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终,他反而

走出山洞。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

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

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

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

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

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黑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

之咸阳,销锋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

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

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B.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水池,池塘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兵器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金属,铜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金:铜铁一般,比喻坚固

6.下列各句中“以为”的含义与其它三项不相同()(2分)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铜,铸以为金人十二。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序八州而朝同列B.焚百家之言,以

愚黔首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2分)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

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张本。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参考答案:

4.C(池:护城河)

5.B(这里指金属)

6.D(D当“认为”讲,是一个词,其它的都是“以(之)为",是两个词)

7.D(D项为方位名词作状语,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8.B(“攻势”错)

9.(1)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蠢。(2)

优良的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

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

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妻适市来适:至U;往B.妻

止之日止:制止;劝阻

C.特与婴儿戏耳戏:开玩笑D.顾反为

女杀彘反:反而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今子欺之寡人之于国也

B.曾子之妻之市辍耕之垄上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顾反为女杀彘

D.涂有饿孳而不知发其子随之而泣

10.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B.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C.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

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D.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分)

①女还,顾反,为女杀彘。(2分)

②特与婴儿戏耳。(2)

③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

母非所以成教也。(4分)

12.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参考答案:

8.D反,通“返”,返回,回来。

9.B.(A.代词,他/主谓间,取独,可不译;动词,至U,往;C介词,表被动/介

词,替;连词,表转折,去口/连词,表修饰)

10.B

11.①你回去,(等我)回来,为你杀猪吃。

②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③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

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12.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它告

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

教.(意对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

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

B.“余额宝”之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

大关系。

C.《欧盟观察家》称,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

一个令欧盟决策层出现严重分歧的难题。

D.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试图再现长安盛景,花了6年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

城”,来开掘与时代气象相结合的内容。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倒置,“不仅”“也”后边的内容互换。B项,

“根本原因是与……有莫大关系”句式杂糅,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

关系”。D项,搭配不当,第二句承前主语与宾语不搭配,”花了6年时间在湖北襄阳建

了一座‘唐城’”的主语应是剧组,而不是电影《妖猫传》。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

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

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

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

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

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

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8.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请简要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并说明寓意(不超过30个

字)。

包二a

参考答案:

画面内容:足球场上,一个足球运动员侧躺在地上,他的一条腿受伤了,无奈地的看着两

个医生用担架抬着一个踢坏的足球飞跑开去。漫画寓意:这幅图讽刺了某些人在工作中马

虎粗心,不分主次,不负责任的态度。

试题分析: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在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寓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

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

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

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

获取。此题概括内容和分析寓意,注意漫画的讽戒意义。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①:“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

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

外,②________一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

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

们技艺的熟练,&。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

师爷。

参考答案:

⑴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2)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3)更

在于他们所具有的的创造性品质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说的是工匠精神的内涵。①后是冒号,表明此处应填总领下文的

句子,如“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之类的内容。②承接上文“除此之外”,

再结合下文“尊师”的内容,可确定此处应填“其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一类

内容。③由上文“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和下文鲁班的例子,可确定此处应填“更

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一类内容。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虽然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仍然

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B.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

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C.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

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

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

项,句式杂糅,改为“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

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C项,中途易辙造成主谓搭配不当,“二

十四节气的名称”改为“二十四节气”。D项,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都能从中找

到”承前省略不当,在“都”前加“他”。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

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

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

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

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

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

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活百年,算算也不过三万来天,是让自己每天都不一样地活过这三万多天,还是三

万多天都一个样地活过呢?

今天十五六岁的我们差不多已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五千多天,回首过去,我们的五千

多天是如何度过的?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生的认识,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人生拒绝重复

人的一生就只有两万多天。在这两万多天的生活中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

天,同时也拒绝重复的每一天。

笑迎不NG的明天。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一天,因此我们要拒绝重复。拒绝重复,使

他在志愿表上毅然写上北京大学;拒绝重复,使他高考数学成绩创造了奇迹;拒绝重复,

真的使他奇迹般地进入杭州师范。他不一定被我们所熟知,但在电子商务业他绝对是个传

奇。从优秀青年教师到成立海博翻译社,他拒绝重复;从认识互联网到创建阿里巴巴,他

拒绝重复;从创建阿里巴巴到成立淘宝,他拒绝重复;从数学很差、挨过处分到中国着名

企业家,他拒绝重复。他便是被网友冠以“万亿侯”称号的传奇人物马云。他就像一个饥

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却不曾满足。不断迎接着未来的每一天。新的一天让我们充满期待,

新的一天让我们创造未来,新的一天让我们笑迎永不NGo

只要每天不重复昨天,不断创新自己,那么你一定会成功;反之,如果每天都活在过

去的影子中,那么你注定是那个失败者。

不论一个企业再怎么辉煌,不论影响过多少人,都不是永远兴盛不变的,柯达这个

“企业巨人”,都已消散于历史烟云之中。柯达对于许多中年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

了,与此同时人们也替他感到惋惜。胶片技术给柯达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可他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