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基本知识-房屋构造概述(房屋构造)_第1页
建筑构造基本知识-房屋构造概述(房屋构造)_第2页
建筑构造基本知识-房屋构造概述(房屋构造)_第3页
建筑构造基本知识-房屋构造概述(房屋构造)_第4页
建筑构造基本知识-房屋构造概述(房屋构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屋建筑学概述

了解房屋建筑的构成要素;了解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建筑分类原则并能准确判断建筑的类型;掌握建筑物的分类与分级。学习目标.1建筑的构成要素.2建筑的分类与等级.3建筑的发展与趋势【项目流程图】

房屋建筑学是适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员了解和研究建筑设计的思路和过程、建筑物的构成和细部构造以及它们与其他相关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密切联系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建筑功能、建筑艺术、环境规划、工程技术、工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之间又因共存于一个系统中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整体技术力量,特别是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作为该系统中的各个层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带有系统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1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方针建筑的构成要素1.11.1.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凡是供人们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都称为建筑物,如住宅、学校、厂房等;只为满足某一特定的功能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活动的场所则称为构筑物,如水塔、电视塔、烟囱等。本书所指的建筑主要是房屋建筑。尽管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有许多差别,但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条件,按照科学法则和审美要求建造的相对稳定的人为空间。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建筑物还是构筑物,都由三个基本的要素构成,即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建筑的构成要素1.11.1.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所谓建筑功能,是指建筑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具体使用要求,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目的。不同的功能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建筑类型,如工厂为了生产,住宅为了居住、生活和休息,学校为了学习,影剧院为了文化娱乐,商店为了买卖交易,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功能将日益复杂化、多样化。

1.建筑功能建筑的构成要素1.11.1.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物质基础包括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等;技术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工程计算理论、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理论等。其中建筑材料和结构是构成建筑空间环境的骨架,建筑设备是保证建筑达到某种要求的技术条件,而建筑施工技术则是实现建筑生产的过程和方法。例如,钢材、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解决了现代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高层建筑的结构问题。由于现代各种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不断出现,使得多功能大厅、超高层建筑、薄壳、悬索等大空间结构的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得以实现。建筑技术包括建筑材料、结构与构造、设备、施工技术等有关方面的内容。建筑不可能脱离建筑技术而存在,结构和材料构成了建筑的骨架,设备是保证建筑达到某种要求的技术条件,施工是保证建筑实施的重要手段。建筑功能的实施离不开建筑技术的保证。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不断出现,施工工艺也不断更新。

2.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的构成要素1.11.1.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形象包括建筑内部空间组合、建筑外部体形、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及装饰处理等内容。建筑形象处理得当,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感染力和美的享受,如庄严雄伟、朴素大方、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建筑艺术形象的魅力。另外,建筑形象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建筑构成三要素彼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有主次之分。第一是功能,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第二是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同时技术对功能具有约束和促进的作用;第三是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在形式美方面的反映,在同样的功能和技术条件下,也可创造出不同的建筑形象。

3.建筑形象建筑的构成要素1.11.1.2建筑方针1986年,建设部明确指出建筑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适用”是指恰当的建筑面积,合理的布局,必需的技术设备,良好的设施以及保温。“安全”是指结构的安全度,包括建筑物耐火等级及防火设计、建筑物的耐久年限等应符合相关要求。“经济”主要是指经济效益,包括节约建筑造价,降低能源消耗,缩短建设周期,降低运行、维修和管理费用等,既要注意建筑物本身的经济效益,又要注意建筑物的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美观”是在适用、安全、经济的前提下,把建筑美和环境美作为设计的重要内容,搞好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2建筑的分类与等级建筑物的分类建筑物的等级建筑的分类与等级1.21.2.1建筑物的分类

1.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类(1)民用建筑①居住建筑:指供人们生活起居的建筑物,如宿舍、住宅、公寓等。②公共建筑:指供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非生产性建筑物,如办公楼、医院、图书馆、商店、影剧院等。工业建筑指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如钢铁、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企业中的生产车间及发电站、锅炉房等。(2)工业建筑农业建筑指用于农业、牧业生产和加工用的建筑,如粮库、畜禽饲养场、温室、农机修理站等。(3)农业建筑园林建筑指在园林内建造供游客休憩用的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厅等。(4)园林建筑建筑的分类与等级1.21.2.1建筑物的分类

2.按主要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分类(1)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均用圆木、方木等制作,并通过接榫、螺栓、销、键、胶等连接。这种结构多用于古建筑和旅游性建筑。(2)混合结构建筑。混合结构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由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如砖墙和木楼板的砖木结构,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砖混结构等,其中砖混结构应用最多,并适合于六层及以下的多层建筑。(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如梁、柱、板、楼梯等)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非承重墙用空心砖或其他轻质砌块制作。这种结构一般用于多层或高层建筑中。建筑的分类与等级1.21.2.1建筑物的分类

3.按建筑物的层数或总高度分类(4)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用钢材制成,而围护外墙和分隔内墙用轻质块材、板材等制作。这种建筑多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公共建筑。(5)其他类型建筑。其他类型的建筑还有充气建筑、塑料建筑等。(1)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2)超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其是住宅或公共建筑一般称为超高层建筑。建筑的分类与等级1.21.2.1建筑物的分类

4.按施工方法分类01全装配式建筑指主要构件(如墙板、楼板、屋面板、楼梯等)都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制,然后全部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全装配式建筑03部分现浇、部分装配式建筑指一部分构件(如楼板、楼梯、屋面板等)在工厂预制,另一部分构件(如柱、梁)在施工现场浇筑的建筑。部分现浇、部分装配式建筑全现浇式建筑指主要承重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梯等)都在施工现场浇筑的建筑。02全现浇式建筑04砌筑类建筑指由砖、石及各类砌块砌筑的建筑。砌筑类建筑建筑的分类与等级1.21.2.1建筑物的分类

5.按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分类(1)大量性建筑大量性建筑是指单体建筑规模不大,但兴建数量多、分布面广的建筑,如住宅、学校、办公楼、商店等。(2)大型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是指建造于大中城市的体量大而数量少的公共建筑,如大型体育馆、航空港、大会堂等。建筑的分类与等级1.21.2.2建筑物的等级

1.耐久等级建筑物的等级分为耐久等级和耐火等级。建筑物耐久等级的指标是使用年限。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对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作的规定见表1.1。建筑物的耐久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久程度的标准。如住宅属于普通建筑和构筑物,其耐久等级应为三级。

建筑的分类与等级1.21.2.2建筑物的等级

2.耐火等级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中规定,9层及9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耐火等级标准是依据房屋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确定的。燃烧性能指组成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燃烧与否,以及燃烧的难易。建筑构件按燃烧性能分为三类,即不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耐火极限指建筑构件从受到火的作用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主要依据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建筑面积和建筑物的重要程度来划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中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见表1.2。其中,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单、多层重要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3建筑的发展与趋势建筑的发展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

1.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度低下的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场所都还不属于上述概念中所指的“建筑”范畴,也无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可言。穴居、巢居能防止野兽的侵袭,遮风避雨,曾是原始人有意识的选择,这便是建筑最初的功能要求。洞穴内部的佛龛是为人出生、死亡和死后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所用的,也可以说原始人穴居时的祭祀活动是产生建筑的萌芽,如图1.1所示的英格兰巨石文化。图1.1英格兰巨石文化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从考古所发掘的属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来看,中国原始穴居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因这一地区的黄土层广阔而丰厚,为上古穴居的起始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中国原始穴居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线索为:自然洞穴—横穴—半横穴—竖穴—半地穴—原始地面房屋。“土”成为这一阶段建筑的材料特征,也因此体现了这一时期建筑的文化特征——简单、直接以及明确的目的性和逻辑性。通过对这些居住遗存的考古研究发现,原始居民对自然原材料的利用是简单而直接的。如穴居,包括对山洞的直接利用,或在土质松软地区挖掘窖穴、半地下洞穴等。至于在陕西半坡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所出土的房址已经有柱洞的存在,而此时这些对木材的利用只是砍伐来的树枝的直接利用。故这一阶段的建筑技术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

2.古典时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人类的定居和工具的发展,开始用石头或树枝建造掩蔽物。人类最早的建筑是一种改造自然环境的简易居住场所,利用本地的天然建筑材料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干垒或捆扎的手段可视为建筑技术的雏形,由此形成了建筑物的最初形态。一旦遮蔽风雨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就致力于解决公共生活的需求问题。这方面最大的成就往往是建成一些具有宗教与祭祀特征的建筑物,如图1.2所示的雅典帕特农神庙。图1.2雅典帕特农神庙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由于农业社会技术发展水平低下,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天然材料,如土、木材、石头等取自自然的材料。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材料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使得建造屋宇的工匠们越来越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对材料进一步美化的工作中,从而使工匠的传统手工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崇。当然,因此产生的形态、肌理文化体现出的是非统一的、非均质的个性特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建筑,在农业社会时期,传统手工艺在建筑中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看看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木雕、石刻,在所有构件上的细细雕琢都显示着古代工匠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再看西方古希腊神庙上的石额枋,周遭的美丽柱子以及门楣上的图案,处处显示了那个时代手工艺在建筑装饰上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施工技术的简单低下,所有构件的组合过程都是靠工匠双手一点点搭建的,如此繁密的劳动更加突出了手工艺的重要地位。在西方,“石”建筑的发展有着同样的历程。在最初的建筑雏形中,建筑材料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的使用是最简单且直接的。发展到古希腊时期的神庙已经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准,并且在此后的古罗马、哥特建筑风格中渐进发展,成为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古典主义装饰的一个“代码”。砖是古代比较普及的一种材料,属于土材料的一种。砖发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时采用的是“生砖”建构房屋,就是晒干的土坯砖。后至公元前3500~前3000年,埃及人烧制生砖建设房屋。公元前2100年的古巴比伦王朝时期,塔、神殿等成为砖筑建筑文化的发展温床。公元前2500~前2000年,印度河流域可以看到砖在印度建筑文化中的发展痕迹。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被用来作为构筑低矮建筑的砌块。在农业社会中,砖的施工体现了更多的手工艺:因为砖需要经过工匠的双手一块一块地垒砌起来,这种手工操作方式让人备感亲切,砌砖的工序被认为是无限人性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更加突出了手工艺的技术水平,砖在施工过程中的特殊性赋予了建筑更亲切的表层肌理。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

3.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建造技术,天然建筑材料,如石材、木材等,现在已可以用更适合的方法加工;与此同时,还发明了新型人工建筑材料,如玻璃、钢铁、混凝土、复合材料、轻金属、塑料等。科学的进步可以使材料利用得更合理,也可以对材料进行强度计算;在建筑工地上开始应用更好的设备和机械;几何学的发展可以精确无误地设计建筑物的每个细节;专门学校的设立,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印刷和绘图复制的新方法,使得新成就很快得到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逐渐淡化。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19世纪后期开始,钢材、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材料的运用推动了新结构的发展,促进人们寻求与新材料的运用相适应的新型建筑。这是建筑材料出现质的飞跃时建筑文化受到冲击的典型时期。由于钢铁在建筑上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建筑语汇,展示了建筑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水晶宫的出现就是一个新形态的很好例证。那是为了炫耀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成就而建造的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建筑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结构,它的出现震惊了国际建筑界,开创了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两种新材料在建筑上的设计与使用的先河。这正是新材料促动下的新建筑技术“语汇”产生的证明。它通体透明、开阔的内部空间,表现出工业时代的新风貌。它不仅建造速度创出奇迹,而且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至于新的高度、新的跨度则要数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高高耸立的埃菲尔铁塔(图1.3)和大跨度的机械馆(图1.4),这两个建筑是现代工程技术上的重大发展和突破。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建筑发展水平的象征。埃菲尔铁塔这个突兀地出现在古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图1.4机械馆图1.3埃菲尔铁塔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老的巴黎市中心的由115t熟铁建造的、高度达328m的“巨兽”,显示了工程师对建造大型建筑的力学把握。而机械馆则以115m的大跨度(首次使用三角拱结构原理)创造了空前的大空间形态。两者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使用了锻铁的性能。与水晶宫相比,这次的建筑更加成熟,对于钢铁构件和技术的运用更加熟练和自如,充分体现了材料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在19世纪后期成为新结构、自由空间的代名词。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结构使建筑物内部空间形态出现前所未有的自由、合理和多功能。框架结构是它最显著的结构形态。以现代建筑为例,现代建筑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产生的,工业革命是它形成的最主要的动力和原因。而其明显的建筑特征就是技术性,尤其是新材料特征。现代建筑采用了工业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如图1.5所示的香港中银大厦,大幅度降低了建筑成本,同时改变了建筑结构和建筑方法,进而产生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在形式上的简单立体外形,正是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路斯(AdolfLoos)提出的“装饰即是罪恶”,和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观点的反映,反映出当时面对新材料的建筑形态发展趋势。建筑由柱子支撑,全部采用幕墙结构,打破了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赖于石料、木材、砖瓦的传统。应该注意的是,现代主义建筑在应用“新材料”时,其外部空间形态纯朴的回归,以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最简单的几何体展现其功能的宗旨。空间成为新材料的追求,就像后来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honson)提出的重“volumn”,而不是重“mass”(重空间,而不是重体积)的原则一样,空间成为在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着重点。而在古埃及的神庙里,是无法谈及随心所欲的空间的。当然此时不能忽视建筑结构和建筑方法的改变,以及采用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建筑材料所引起的工艺的改变,如采用大量的预制件和现场组装的方式等。但究其根本,仍然是材料进步引起的诸方面变化。图1.5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TomWolf)曾经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中提到: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会的1/3的天际线。实质上,密斯的原则源于对新型材料的认知,是技术的发展历程选择了这种适合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发挥的样式,这一时期的技术特性塑造了世界大都会的天际线。由于引入钢筋混凝土,建筑艺术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丰富和多样性获得了新的发展,由于这一材料独特的施工技术和造型的潜在能力,使建设者们又重新发现了远古时期直率、真实的逻辑表达。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力学或者构造上都提供某些启示,可以转化为一种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典型。应运而生的玻璃方盒子文化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值得令人注意的是,现代建筑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创造了“玻璃幕墙”式样的方盒子;另一方面也在结构技术上返璞归真,以最直白的态度对待建筑的受力结构体系,让它们成为建筑表象文化的合理部分,这又一次体现了技术在建筑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文化中的主干地位。如苏州博物馆(图1.6),其钢结构的支撑在外表面,形成其独特的外部特征。这种结构能够抗击风力,并能支撑自身的重量,使哥特式的轻型结构成为可能。它是将建筑和结构上的考虑巧妙结合起来的优秀范例。图1.6苏州博物馆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当然,在一开始的变化中,新形态并不会被广泛地接受。就像当初在现代建筑的开端时期,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英国建筑家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Paxton,1801—1865)于1851年设计的举世闻名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大型展览馆水晶宫,由于是采用新型材料玻璃和钢铁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曾被人一度耻笑是“一个放大的花房”,还有横遭非议的法国著名建筑家、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GustvaEiffel)1889年设计和建造的巴黎城市标志物埃菲尔铁塔。尽管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遭到巨大的压力和舆论的强烈反对,因为它们都打破了以往建筑形态的清规戒律,“突兀”地站到了复古倾向的对立面,但是这些都无法抹杀它们划时代的意义,将建筑材料的进步,比如钢铁在建筑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建筑上、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1建筑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批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倡导“新建筑”运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电梯、悬挂外墙材料的出现,以及城市不断上涨的地价等因素,导致了开发商开发高层建筑的利益需求。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驱动力量,摩天大楼、百货大楼、图书馆、火车站及工业厂房等建筑类型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象征物。钢筋混凝土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而引发了“现代建筑运动”,也使人们最终认同了工业时代发展出来的、不附加过多外部装饰的、裸露结构的建筑形式,即“国际建筑风格”。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现代建筑技术不仅作为结构形式而且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体现出新技术、新材料的表现力。注重工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把最新的工业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将永远是建筑师的职责,问题在于是为新而新,还是为合理改进建筑而新。随着新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广泛运用,产生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概念,如高技派建筑、智能化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地下建筑等,都与科技的运用不可分离。

1.高技派建筑早期高技派建筑是机器美学在建筑方面的极端发展,其特点是夸张地强调力学特征,把技术因素变为刻意追求的装饰因素。但是,人们借助高技术的力量对未来建筑进行设想却是无可非议的正确方向。高技派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强调工业时代的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1)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建造质量轻、用料少、能快速灵活装配的建筑。(2)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在设计中表现技术的合理性和空间的灵活性。(3)强调新时代的审美应该考虑技术的决定因素,力求利用高科技改变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在高技派建筑中,最流行的是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这些玻璃幕墙建筑不同于简单的“玻璃盒子”,需要材料、设备、造价等物质技术条件的支持。技术的发展使玻璃的性能和类型日益完善多样,给建筑师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玻璃对天空的影响和周围环境的反射、映衬使城市景观得以丰富,可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大面积高强度玻璃的使用,使现代建筑设计室内外空间流动的观念得以超强发挥,体现了大型公共建筑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但玻璃幕墙建筑的能耗及光污染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近些年来也遭受到很多批评。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

2.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即具有高功能性的建筑室内环境,是人工环境技术与建筑功能的拓展。智能建筑标准通常包括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和通信网络(COM)三个方面。所谓高功能性,即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用户,可通过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综合数字网络及邮电通信网络,充分运用国内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使“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理想真正变为现实。例如,使用这种建筑的计算机系统,即可根据温湿度及风力等情况自动调节窗户的开闭、空调的开关;若看电视,电话铃响了,则电视音量会自动降低;夜晚时,当电视的音量过大,房间的窗户会自动关闭以避免扰民;若有陌生人进入房中,则各种测控系统会发出特殊警告等。从其传输媒介上看,智能建筑具有规范化的特点,即传输媒介有一套规范化的布线系统标准,能将建筑的所有通信、生活、楼宇自动化统一组织在一套标准的布线上,从而避免因传输媒介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的多样化而造成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智能建筑的住宅可以是工业化的产品,从住宅的使用和性能上讲,又具有周期性短、适用性强的特点,即能根据单个住户的要求迅速改变住房的设计模式,以适应更高的舒适要求,甚至可以不在地基上建房,而是由专门的住房工厂制造好再送到建造地点。

3.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是相对现代建筑而言的,也是对现代建筑反思的结果。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科技为人服务。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则是从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角度,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的深刻反思,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提倡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要结合自然环境。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建筑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有关环境与生态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思路正在不断地出现,但到目前为止,生态建筑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发展目标和衡量标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不统一。从宏观的概念来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措施都可以认为是生态技术。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但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还必须有现代技术的支持。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工程专业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筑工程师和各个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应用生态建筑技术有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这两种途径,其技术选择取决于经济条件和现已具备的材料和技术水平,以及对环保和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协调能力。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是采用适宜技术策略为主要途径。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

4.节能建筑能源危机已是当今世界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问题,因此建筑节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重视。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2005年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是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的标志。目前,我国每年城市建成民用房屋建筑面积约10亿m2,其中公共建筑为3亿~4亿m2,而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可见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巨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其节能目标和途径是通过建筑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比,采取增进照明设备效率等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舒适参数条件下,与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建成的公共建筑相比,全年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的总能耗可减少50%左右。建筑节能的另一措施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利用成本,完善相关技术,使之能够更方便地推广运用。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

5.地下建筑地下建筑是地下隧道技术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结果。有研究指出,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世纪。高楼林立、桥梁纵横的景象会和20世纪初那种以滚滚浓烟为自豪的工业文明一样,为人们所畏惧,人们期望还更多的绿地给自然。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而言,实现同样的功能,地下的选择往往会比地面或地上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环境收益。随着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建设投资的内涵使人们得出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即不论是地上方案还是地下方案,除了直接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外,建设投资还包括社会利益损失费用和环境资源,其中环境资源就是以未来的自然生态作为成本投资。仅从理论上而言,以可持续发展角度来估算一个工程项目的投入,地下方案所需的环境投入比地上方案要少得多。建筑的发展与趋势1.31.3.2建筑技术的未来趋势开发地下空间技术是一个国家在建设领域的基础投入,包括地下建造技术、建筑技术、材料技术、通风照明技术、防灾预警技术、通信运输技术、管理技术、维修技术、能量综合利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几十个学科。开发地下空间技术与地上建筑工程大不相同,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复习小结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