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一)_第1页
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一)_第2页
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一)_第3页
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一)_第4页
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22年历史高考真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

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中不少属于“士”阶层,“士”阶层(处于贵族和平民之间)活跃于各

诸侯国政治舞台,进一步冲击了血缘贵族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

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1)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

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

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

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酷,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

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

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

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

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

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

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

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D.世俗文化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诗的意思是: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

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么艰难。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丹。作

者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弦外之音,耐人寻味。所以A项“当时艺术水准下降”显然

不符合题意,排除;诗中既描述了山水画也提到花鸟画,B项“绘画题材集中”显然也不合题意,排除;诗人

自嘲画山水画不如画牡丹,反映不出当时画家地位不高,所以C项应该排除;画家李唐生活在南宋,结合

所学知识,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画家感叹寄情山水的山水画不如浓色重彩的牡丹受

时人欢迎。所以D项符合题意。

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

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

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

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

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

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

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

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

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可见民族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相互促进,有利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个体手工业也可被纳入新的经济体系当中,D项正确;“导致破产''表述错误,排除A项;“阻碍”表述错误,

应为相互促进,排除B项;“瓦解了”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

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T941年,农民出身的党

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可知,这一时期为抗张时期,中共通过进行基层民主建

设,以便更好的将政策落到实处,支援抗战需要,B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措施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故

选B项。

9.1949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

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B.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讲话意在强调保护私营工厂的生产,保护民族工商业是贯彻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表现,B项正确;对民族资本家的保护,是巩固统一战线的做法,不是妥协退让,

排除A项;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没有,排除C项;彭真讲话的主旨不是准备接管

私营企业,而是保护民族工商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

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

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

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

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

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1.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

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

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收入低的下层公民解

决了后顾之忧,刺激了他们的参政积极性,“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为城邦民主政治提供了物

质保障,可见这种政策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

来,排除A项;“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要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排除B

项;“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是手段,不是该政策的目的,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

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

是()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结合所学启蒙运

动的相关知识,可知这一观念是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A项正确;材料谈及的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作用,

不是社会契约,排除B项:分权与制衡是孟德斯鸠的观点,排除C项;这一观念是对私有财产的肯定,排

除D项。故选A项。

13.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

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人民的自愿选择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由北美殖民地各州自由联合组建的国家,无论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因

此美国参议院每州都平等地拥有两个席位,德意志帝国是经过普鲁士领导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建立的,

普鲁士在联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

C项正确;两国的联邦制度主要是社会上层精英决定的,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美国各州的

实力也不相同,但仍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能解释上述现象,排

除D项。故选C项。

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

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

另外一方面为了“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

行这种政策意图就是想让苏维埃政权直接进入共产主义,D项正确;该学学者并没有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

时的做法不符合实际,反而认为是“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

应急措施,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正是因为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政治经

济危机,才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

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

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

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

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6.大卫的《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是美术史上的杰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

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该作品的风格属于()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以古代英雄人物为题材,画面严整和谐,突出理性,是新古典主义风格,A

项正确;浪漫主义注重表现感情,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不拘泥于细节和局部的过分描绘和刻画、现实主

义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现代主义带有反传统和反理性的色彩,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

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共4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ra粮食总产量(亿斤)

16Oo

4ooo「匚口粮食总需求量(亿斤)

(

士14Oo

N35001(

2OY

)1o、

蜩3000*

0O)

袋1O

25001*

W0O

8叵

,2000

啾0O

6邹

也1500

0O梁

颔4

疆10000OY

2

500

O

0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

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I)发展趋势:粮食总产量呈现增长趋势;粮食总需求量不断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不稳定,在

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人口数量;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农耕技术;农作物的引进等(仅供

参考)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

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

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解析】

【详解】(1)发展趋势:解答时注意审题,材料问的是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依据表格中的

数据关系可知,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呈现增长趋势;粮食总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口粮在社会总需求中比例

呈现下降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不稳定,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因素:依据材料信息推断影响历代粮食供求关系的因素,可得出: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供需关系还受政治环境影响,如南北朝分裂时期,人均占有量下降;受技术进步影

响,如隋唐发明曲辕犁之后,人均占有量上升;受政策影响,如康熙年间的“新增人丁永不加赋受美洲农

作物引进影响,如美洲农作物引进增加了粮食总产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的供需关系。

(2)依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材料中挑选任意一个时期,必须说明粮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

个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做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

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

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涧和税收间

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

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

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

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

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答案】(1)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

权;苏联模式的借鉴。

(2)1949〜1978年,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剩余产品

和商品市场;1978〜2006年,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仍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

持城市的趋向,农业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资金和劳动力:2006年以来,工业和城市开始反哺农业,国家取消

了农业税收,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增幅明显。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结合所学

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

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

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

(2)根据材料一T949~1978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

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1949〜1978年,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

、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剩余产品和商品市场;根据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

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

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

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1978~2006年,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仍是农业支持

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农业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资金和劳动力;根据材料三“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

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得出2006年以来,工业和城市开始反哺

农业,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收,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增幅明显。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阐述: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

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欧

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

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

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作为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发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经过多年

的对话、谈判和斗争,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总之,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因国家实力强大,在国际格局仍长期居于绝对的优势,其他各主要国家

的实力变化消长对国际格局变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解析】

【详解】根据“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可知"毁灭”是旧的事物瓦解,“新生”是新的事物产生,结

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如: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然后,根据论题分析阐述,

注意史论结合,如具体阐述当今“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表现。最后,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即可。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

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客,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

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

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

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

——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

(1)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

【答案】(1)相同点:都是因科举制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而改革;都遭遇了重重阻力;改革内容都以策论

取代八股文,注重考查实学和时务。不同点:1898年科举改革内容较全面,1901年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

1898年科举改革因政变而中断,1901年科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898年科举改革者缺乏实权,1901年

科举改革者有实权,使改革得以坚持.

(2)清政府内忧外患,危机加深;随着清末新政的深入,需要大量新式人才;改革派掌握了国家实权;科

举制日益腐朽。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背景角度,得出都是因科举制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

而改革;根据“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从改革过程角度,得出都遭遇了重重阻力;根据从改革内容角

度,得出改革内容都以策论取代八股文,注重考查实学和时务。不同点:根据材料,从改革内容方面,得

出1898年科举改革内容较全面,1901年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根据“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从改革结

果方面,得出1898年科举改革因政变而中断,1901年科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所学知识,从改革者

角度得出1898年科举改革者缺乏实权,1901年科举改革者有实权,使改革得以坚持。

(2)原因:根据“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清政府内忧外患,危机加深;随着清末新政的深入,需要大量新式人才;根据所学知识,从改革者角度得

出改革派掌握了国家实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对象角度得出科举制日益腐朽。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以前,一艇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

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

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

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

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

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

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

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

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答案】(1)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