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评估卷(新高考版)(四)(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期末模拟评估卷(四)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

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

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在舒

伯特的《蹲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鳄鱼”主题

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

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蹲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

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

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

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

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

H)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夭安门到端

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

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

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虎,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

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

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

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虎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

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

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

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

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

用。

(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材料二:

在谈及建筑和音乐的关系时大家往往套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这一说法,说明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流派、特点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通过不同的曲调、节奏、旋律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给人

美的享受。而建筑是一种有形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总是由单庭建筑构成院落,再以院落

为单元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由外而内,在运动中逐渐展开了空间的变化。这

些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

黑格尔曾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

构上。”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

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

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

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

音乐家作曲家追求色彩效应,建筑师们也要用色彩这一元素来烘托音乐的美。“粉墙

黛瓦”就是苏州园林的典型色彩,那白、灰两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红柳绿”的大自然

景色之上,体现自然之趣,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白灰

二色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这种深浅浓淡的巧妙搭配,主色与辅色的相互映衬,体现

着独特而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出富于音乐感的园林小诗来。

建筑和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

共通的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这些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些审美通感上的

共通之处为我们研究建筑和音乐的共通性打下基础。

(摘编自李均凤《浅谈建筑中的音乐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创作者根据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特点,往往通过乐调和节奏的千篇一律的重

复,从而达到其艺术效果。

B.舞台艺术如将动作和音乐两者的重复结合起来,并辅以相应的变化,就能突出某种效

果,表达出某种情感。

C.建筑虽是一种有形的空间艺术,但人们从它的造型、布局等方面,又能感受到建筑是

--种无形的时间艺术。

D.建筑和音乐分属两种不同的学科,但从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来看,它们之

间也有着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作者举舒伯特的《鱼》五重奏的例子,具体而形象地论说了音乐中重复与变化之

间的关系。

B.北京故宫的殿堂、楼门、廊虎都是千篇一律的规格,因与周围变化的景色的统一而让

人流连忘返。

C.音乐要具有美感,就需要将音符、音调、节奏等因素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组合,并

形成多样化的统一。

D.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流派、特点等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可以引发

人们对彼此的联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观点的一项

是(3分)

A.北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B.贵州盘山而建的千户苗寨

C.山东统一规划的现代民居D.湘西依山傍水的吊脚楼

4.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的含

意。(4分)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音乐与建筑的共通关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A2.B3.C

4.①建筑本是空间艺术,是静态的,但它又让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

所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②音乐本是时间艺术,通过不同的曲调、节奏、旋律来表

达不同的感情,是动态的,但它又具有建筑的均衡、对称、布局等特性,所以说“音乐是

流动的建筑”。

5.(1)材料一侧重于重复与变化辩证统一的角度论述建筑与音乐是共通的。(2)材料二侧

重于从艺术的内部组成的要素、组合规律以及创作者美学追求的角度论述建筑与音乐是共

通的。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创作者不只是通过“千篇一律的重复”达到艺术效果,而是通过对乐调和节奏的千篇一

律的重复与变化的统一,从而达到艺术效果。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都是千篇一律的规格”错。北京故宫的殿堂、楼门、廊虎不是千篇一律的规格,而是

统一规划,制作方法是一致的,但风格千变万化。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统一规划的现代民居”只是千篇一律,而没有千变万化。不能支持梁思成“千篇一律

和千变万化的统一”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一说法,说明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

流派、特点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把建筑比作音乐,要重点理解“凝固”的特点。结合“建筑是一种

有形的艺术”“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可知,建筑是空间艺术,是静态的;结合“音

乐……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

音乐的一种美感”可知,音乐也具有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由此可知,二者具有相似

性,建筑也能让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所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

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把音乐比作建筑,要重点理解“流动”的特点。结合“音乐是一种

声音的艺术,是通过不同的曲调、节奏、旋律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给人美的享受”可知

音乐具有动态的特点,结合“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

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可知,建筑的美感与音乐有互通性,一个是时间艺术,一个

是空间艺术,但在动态美中能够产生共鸣。所以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

第一、二段,“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一一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

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

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从音乐的角度阐释重复与变化辩证统一;

第三段,“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

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从舞台艺术的角度阐释重复与变化辩

证统一;

第四、五、六段,列举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实例,”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建筑的角度阐释重复与变化辩证统一。

可见,材料一侧重于重复与变化辩证统一的角度论述建筑与音乐是共通的。

材料二:

第一段是总说,“建筑和音乐自古以来在风格、流派、特点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

系”是中心论点;然后二、三、四段分别从艺术的内部组成的要素、组合规律以及创作者

美学追求的角度展开论述;最后一段再作总结归纳,“建筑和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

科,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法则及其深刻的内

涵”。

可见,材料二侧重于从艺术的内部组成的要素、组合规律以及创作者美学追求的角度论述

建筑与音乐是共通的。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

老舍

文本一:

马家大少爷闹噪子,已经有一天多不能吃东西,来向常二爷要主意。对马家少爷的

病,他背诵了许多偏方,都觉得不适用。闹嗓子是重病。最后,他想起来六神丸。他说:

“这可不是草药,得上城里买去,很贵!”

七拼八凑的,弄到了十块钱。谁去买呢?当然是常二爷。大家的逻辑是:常二爷既知

道药名,就也必知道到哪里去买;而且,常二爷若不去买,别人即使能买到,恐怕也会失

去效验的!

常二爷被自己的话绕在里边了!他非去不可!众望所归,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揣上那

十块钱,他勒了勒腰带,准备进城。刚一进西直门,他就被日本兵拦住了。他有点怕,但

是决定沉住了气。心里说:“我是天字第一号的老实人,怕什么呢?”

日本人打手势教他解开怀。他很快的就看明白了,心中几乎要高兴自己的沉着与聪

明。在解纽扣之前,他先把怀中掖着的十块钱票子取了出来,握在手中。心里说:“除了

这个,准保你什么也搜不着!有本事的话,你也许能摸住一两个虱子!”

日本人劈手把钱抢过去,回手就是左右开弓两个嘴巴。常二爷的眼前飞起好几团金

星。

“大大的坏,你!”日本兵指着老人的鼻子说。说罢,他用手捏着老人的鼻子,往城

墙上拉;老人的头碰在了墙上,日本兵说:“看!”老人看见了,墙上有一张告示。可

是,他不认那么多的字。对着告示,他咽了几口气。怒火烧着他的心,慢慢的他握好了

拳。他是个中国人,北方的中国人,北平郊外的中国人。他不认识多少字,他可是晓得由

孔夫子传下来的礼义廉耻。他吃的是糠,而道出来的是仁义。他一共有几亩地,而他的人

格是顶得起天来的。他是个最讲理的,知耻的,全人类里最拿得出去的,人!他不能这么

白白的挨打受辱,他可以不要命,而不能随便丢弃了“理”!

可是,他也是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人。慢慢的,他把握好的拳头又放开了。他的邻居等

着吃药呢!他不能只顾自己的脸面,而忘了马少爷的命!慢慢的,他转过身来,像对付一

条恶狗似的,他忍着气央求:“那几块钱是买药的,还给我吧!那要是我自己的钱,就不

要了,你们当兵的也不容易呀!”

日本兵不懂他的话,而只向旁边的一个中国警察一努嘴。警察过来拉住老人的臂,往

瓮圈里拖。老人低声的问:“怎么回事?”

警察用很低的声音,在老人耳边说:“不准用咱们的钱啦,一律用他们的!带着咱们

的钱,有罪!”他指着瓮圈内的路旁,“老人家委屈一会儿吧!”

“干什么?”老人同。

“跪一会儿!”

“跪?”老人从警察手中夺出胳臂来。

“好汉不吃眼前亏!你这么大的年纪啦,招他捶巴一顿,受不了!没人笑话你,这是

常事!多噂咱们的军队打回来,把这群狗娘养的都杀绝!”

“我不能跪!”老人挺起胸来。“我可是好意呀,老大爷!论年纪,你和我父亲差不

多!这总算说到家了吧?我怕你再挨打!”

老人没了主意,日本兵有枪,他自己赤手空拳。即使他肯拼命,马家的病人怎么办

呢?极慢极慢的,眼中冒着火,他跪了下去。他从手到脚都哆嗦着。除了老亲和老天爷,

他没向任何人屈过膝。今天,他跪在人马最多的瓮圈儿中。他不敢抬头,而把牙咬得山

响,热汗顺着脖子往下流。

文本二:

娃娃生下来了,是个男的。全世界的炮火声并没能压下去他的啼哭。这委屈的,尖锐

的,脆弱而伟大的啼声,使小羊圈的人们都感到兴奋,倒好象他们都在黑暗中看见了什么

光明与希望。

及至把这一阵欢喜发泄在语言与祝贺中之后,他们才想到,他们并拿不出任何东西去

使道喜的举动更具体化一点,象送给产妇一些鸡蛋,黑糖,与小米什么的。孩子是小程太

太生的,而鸡蛋,糖,与小米,都在日本人手里拿着呢。

由这个,他们自然而然的想到:生娃娃,在这年月,不是喜事,而是增加吃共和面的

小累赘。这小东西或者不会长成健壮的孩子,因为生下来便吃由共和面变成的乳,假若共

和面也会变成乳的话。这样,由生,他们马上看到夭折。生与死是离得那么近,人生的两

极端可以在一个婴儿身上看到。他们没法再继续的高兴了。

孩子生下来的第三瓦宝美一齐向日本宣战。程长顺本想给那个满脸皱纹的娃娃起个

名子,可是他安不下心去。看一眼娃娃,他觉得自己有了身分。可是,一想到全世界的战

争,他又觉得自己毫无出息——在这么大的战争里,他并没尽丝毫的力气。他只是由没出

息的人,变成没出息的父亲。看,那个红红的,没有什么眉毛的,小皱脸!那便是他的儿

子,卷着一身的破布——都是他由各处买来的破烂。他的儿子连一块新布都穿不上!他不

敢再看那个寒伦的小东西。

小儿的三天,中国对德意与日本宣战。程长顺,用尽他的知识与思想,也不明白为什

么中国到今天才对日本宣战。可是,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他觉得宣战是对的。宣战以

后,他想,一切便黑是黑,白是白,不再那么灰深深的了。而且,他也想到,今天中国对

日宣战,想必是中国有了胜利的把握。哈,他的儿子必是有福气的。想想看,假若再打一

年半载,中国就能打胜,他的儿子岂不是就自幼儿成为太平时代的人?儿子,哼,不那么

抽抽疤疤的难看了。细看,小孩子也有眉毛啊!是的,这个娃娃的名子应当叫“凯”。他

不由的叫了出来:“凯!凯!”娃娃居然睁了睁眼!

(摘编自微博《阅读选刊》)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推举常二爷进城买药,一是因为大家都害怕进城,二是因为在众人眼中常二爷是

个有见识的能人。

B.常二爷可以不要命,而不能随便丢弃了“理”,他的“理”表现在为了给马大少爷买

药,他可以忍气屈膝。

C.警察既劝常二爷给日本人跪下,又骂日本兵是“狗娘养的”,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反

映他处事比较圆滑。

D.“没人笑话你,这是常事!”说明常二爷的受辱是沦陷区百姓的普遍遭遇,同时也能表

现出百姓的善良。

7.下列对文本二画线段落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长顺在给孩子取名字这事上“安不下心”,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虽然成了一个父

亲,却是一个没有出息的父亲。

B.程长顺“不敢再看那个寒伦的小东西”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刚出生的孩子的脸虽然红红

的,却是个没什么眉毛的小皱脸。

C.文中画线段落里出现的两个“破折号”,从作用上看是相同的,破折号后都是行文中

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D.这段文字都是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其中既有对背景的交代,也有对形象的刻

画,还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合理揭示。

8.上述两则材料,都刻画了人物的才盾性格。请指出常二节和霍长顺性格的矛盾之处各是

什么。(4分)9.舍被誉为“语言大师”,请依据节选的两则材料,从用词、句式、风格

三个角度,鉴赏老舍的语言特色。(6分)

【答案】6.B7.B

8.①常二爷。讲理、知耻、重义,却又忍辱求全、懦弱苟且。②程长顺:痛苦软弱、悲观

消极,却又爱国愤激。乐观盲目。

9.①遣词准确、质朴、生动。如:“老人从警察手中夺出胳臂来”。一个“夺”字,尽得

其神;②句式简练、多变。文章多用短句,句子简洁,表意清楚明白。如:“他是个最讲

理的,知耻的。全人类里最拿得出去的人!”句子简洁,人物心理清楚。③风格通俗明白

(或“富有生括气息”或“感情色彩鲜明”或“用了北京口语写作,极具地城特点”)又

“幽默风趣”。如,“全世界的炮火声并投能压下去他的啼哭”通俗又幽默,收到了很好

的议刺效果。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他的'理’表现在为了给马大少爷买药,他可以忍气屈膝”错误,原文为“他可以不

要命,而不能随便丢弃了'理'”“可是,他也是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人。慢慢的,他把握

好的拳头又放开了“,这一转折表明,常二爷“忍气屈膝”是被迫抛弃了“理”,而非表

现“理”。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的能力。

B.“主要原因是……”错误,程长顺不敢看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没出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指出常二节和霍长顺性格的矛盾之处各是什么”,需要学生首先找出二人性格

的矛盾之处,然后整合作答。

由“他可以不要命,而不能随便丢弃了‘理’”“可是,他也是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人。慢

慢的,他把握好的拳头又放开了"可知,常二爷讲理却又不得不放弃了理。由“他不认识

多少字,他可是晓得由孔夫子传下来的礼义廉耻。他吃的是糠,而道出来的是仁义。他一

共有儿亩地,而他的人格是顶得起天来的。他是个最讲理的,知耻的”和“极慢极慢的,

眼中冒着火,他跪了下去。他从手到脚都哆嗦着”“今天,他跪在人马最多的瓮圈儿中。

他不敢抬头,而把牙咬得山响,热汗顺着脖子往下流”可知,常二爷知耻重义,知道不应

向日本人下跪,却又为了马家的病人忍辱求全,苟且下跪。

由“他只是由没出息的人,变成没出息的父亲”“都是他由各处买来的破烂。他的儿子连

一块新布都穿不上!他不敢再看那个寒伦的小东西”可知,程长顺面对日本侵华内心痛

苦,却又很消极,认为自己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没有出息的父亲。由“他觉得宣战是对

的。宣战以后,他想,一切便黑是黑,白是白,不再那么灰泳泳的了。而且,他也想到,

今天中国对日宣战,想必是中国有了胜利的把握。哈,他的儿子必是有福气的”可知,程

长顺爱国,认为应当宣战,但是又过于乐观,认为宣战就能胜利。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用词、句式、风格三个角度,鉴赏老舍的语言特色”,可见学生分成三个角

度,从这三个角度分析语言特色即可。

用词上,可以从动词、形容词等角度分析,如“日本人劈手把钱抢过去”中,“劈

手”“抢过去”两个动词写出日本人抢钱的迅疾,表达对他们的痛恨、厌恶。

句式上,可以从长短句角度分析。文中运用了大量短句,如“七拼八凑的,弄到了十块

钱。谁去买呢?当然是常二爷”连用四个短句,写出当时百姓贫穷,无钱买药;还写出迫

于日本人的淫威和迫害,无人敢上城买药的现状。

风格上,老舍的语言是地道的北京口语,如“闹嗓子”“揣上”“勒了勒腰带”“捶巴”

等词极具地域化特点,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牛.活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目:“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

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

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口:“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

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流问下&垓有茵之者得以上闻舜明叩目达四聪故共绛睡

也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随净,偏信虞世

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

曰:“善。”六年冬十二月,上谓魏征日:“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

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口:“然。天下未定,则专用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

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十六年夏四月壬于,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日:“卿犹知

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目:“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

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日:“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

记。”求I[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目:“诚然。”十七年春

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楚。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酷兜不能蔽

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

B.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酷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

C.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稣/雕兜不能蔽

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

D.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鳏/犍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的庙号。庙号是我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

起的名号。

B.壬子,为干支之一。“干支”即天干地支,夏历中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文中是纪日。

C.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

传达诏令。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及其皇子公主,或封

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人才,认为他不但不反思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而说

什么没有旷世的奇才。

B.唐太宗曾与魏征探讨明君与昏君的区别,魏征提出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观

点,获得唐太宗的赞赏。

C.唐太宗问自己如有过失是否会被记录,身边大臣回答不一:褚遂良说他会如实记载,

刘洎说天下人会记载。

D.唐太宗特别倚重魏征,不仅对他提出的意见多有采纳,而且在魏征去世后时常怀念

他,觉得丢失一面镜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

14.本文选自《贞观君臣论治》,唐太宗与近臣主要谈到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10.B11.A12.C

13.(1)如果国家已经安定,那么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能任用。(2)史官记录君主的

言行,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大概君主因此不敢做错事。

14.①认为各个时代都有贤才,应当悉心发掘,谨慎任用。②认为国君应广开言路,虚心

纳谏,兼听则明。③国君要鉴古知今,以人为镜,谨言慎行。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从前帝尧畅听民意,

所以三苗的恶行能够被他知晓。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所以共工、鲸,雕兜不能蒙蔽

他。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酿成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

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软禁饿死的屈辱。

“下民”是“清问”的宾语,应在“下民”后断开;且“故”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排除AC;

“得以上闻”意思己经说完,“舜”应是下句的主语,“舜”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的庙号”错误,隋炀帝是杨广的谥号,并非庙号,庙号

一般叫什么“祖”、什么“宗”,如汉高租、唐太宗。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身边大臣回答不一”错,两人的回答实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皇帝的言行一定会如

实记录下来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既”,已经;“则”,那么;“用”,任用。

(2)题得分点有:“书”,记录;“备”,详细;“庶几”,大概;“为非”,做错事。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皇帝让封德彝举荐人才,封德彝称“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说“君子用

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可见唐太宗认为认为各个时代都有

贤才,应当悉心发掘,谨慎任用。

第二个问题,是与魏征讨论“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认为“兼听则明,偏信

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太宗十分认可。可

见二人都认为国君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兼听则明。

第三个问题,魏征去世后,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他认为国君要鉴古知今,以

人为镜,谨言慎行。

参考译文:

唐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推举一个人。唐太宗质问其原因,封德彝答

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罢了!”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

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担

忧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污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贞观二年春正

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又怎样做才会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

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

庸的判断,从前帝尧畅听民意,所以三苗的恶行能够被他知晓。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

方,所以共工、鲸、睡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酿成了在望夷

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软禁饿死的

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的下场。因此,如果君主听取

各方意见、广泛采纳群臣建议,那么宠臣就不能蒙蔽君主,下面的信息也会畅通地传达给

君主。”唐太宗说:“说得对!”贞观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对魏征说:“选拔官员,不

能轻率和仓促,任用一个君子,所有的君子都愿意前来:而如果任用一个小人,所有的小

人都会蜂拥而至。”魏征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假如国家没有统一,那么就只看人才的

才干,而不用权衡品行。如果国家已经安定,那么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能使用。”

贞观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

你记录的起居注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此指起居郎)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记

载君主的善与恶,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

的。”唐太宗说:“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

“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不敢不记载不妥的地方。”黄门侍郎刘洎说:“假

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也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贞观十七年春正月

戊辰,郑文贞公魂征去世,唐太宗常常思念他,对近侍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制作镜子,

可以用来端正仪容;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明白入世的兴衰规律;君主把臣下作为镜子,

可以如晓自己的得与失。魏征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T6题。

叶落

吴融

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晞。

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

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

15.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红色和翠绿等明亮色彩来描写秋天的树叶红增翠减的变化,以乐景衬哀情。

B.本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颜色和声音两个角度来表现秋景的特点。

C.本诗颈联告诫落叶应逐水万里,莫随风孤飞,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

D.本诗尾联描写楚郊千树,落木萧萧,日暮时分,行客匆匆,境界阔大,意境萧索。

16.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人与物的关系。(6分)

【答案】15.C

16.①以物起兴,以人作结。秋来红增翠减,树叶纷纷飘落。沾惹客衣。以落叶起,以楚

客结,结构浑成。

②借物喻人。物我交融。落叶是游子眼中的落叶,因而落叶被赋予了游子漂泊的属性,以

落叶喻游子。

③因物喻志,托物寄情。秋树凝烟,烟淡如愁;落叶结露,露坠似哭。借烟树和落叶来表

达离愁别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理解有误,这里不是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

无情,而是希望落叶可以去到万里之遥。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以物起兴,以人作结。“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秋来红增翠减,树叶纷纷

飘落。“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落叶纷纷,沾惹客衣。全诗以落叶起,以

楚客结,结构浑成。

借物喻人。物我交融。本诗中所咏之“落叶”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

在一起,作者在描摹落叶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落叶是游子眼中的落叶,“一辞林表不知

归”,因而落叶被赋予了游子漂泊的属性,以落叶“不知归”喻游子漂泊无定。

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晞",秋树凝烟,烟淡如愁;落

叶结露,露坠似哭。借烟树和落叶来表达作者的离愁别恨。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借助烟树和

落叶表现出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

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

的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恰好与唐太宗“以史

为鉴,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古诗词中常用舟船意象营造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

小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正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如“,"。

【答案】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

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归

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

一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溢”“驱”“鉴”'号啬”“蓑”“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

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小说的大结构。以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

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

“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

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

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的艺术世界。时至今

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

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衷一是精心谋划扑朔迷离高深莫测

B.见仁见智惨淡经营扑朔迷离深不可测

C.见仁见智精心谋划眼花缭乱深不可测

D.莫衷一是惨淡经营眼花缭乱高深莫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

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B.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

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

C.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

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

D.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

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

【答案】18.B19.D

20.①运用整句(对偶),句式整齐,富有气势。②长句短句结合,富于变化,节奏感强。

③突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

人有各人的见解。本处是指对于《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这一问

题,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所以选用“见仁见智”。

精心谋划:特别用心地筹谋计划。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

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本处指《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大结

构,是作者的一种苦心经营,而不是一种计划,所以选用“惨淡经营”。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

乱。这里面是说《红楼梦》以错综复杂的序曲作为引线,所以选用“扑朔迷离”。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

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这里面的修饰对象为艺术世界,《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

题让人们很难琢磨透它的艺术世界,所以选用“深不可测”。

故选Bo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话有三处语病。

第一,“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

中,主语应为“创作”,所以应将“了”改为“的”;

第二“导致”和“现象”搭配不当,应将“导致”改为“形成”;

第三处,“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这句话的主语为“广大中华儿

女”,而从和前文衔接的角度来看,应和前文的主语保持一致,应改为“体现了广大中华

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句式以及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

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这三组句子句式比较整齐,运用了整句的

形式,使句子富有气势。

本句话中“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忽而清浅见底”

为长句,“奔腾澎湃”“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为短句,长短句的结合,

使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了节奏感。

本句话中将有的情节比作“飞流直下”,将有的情节比作“细水涓涓”,将有的情节比作

“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将有的情节比作“清浅见底,游鱼可数”,将有的情节比作

“游涡”,将有的情节比作“潜流”,从而突出《红楼梦》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i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

①,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

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

②。

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