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2023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品旅游”无须跟团。独自一人、夫妻二人、三五好友自己玩。“品旅游”要求旅游有深度,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咂巴出点滋味来。“品旅游”恰是品人世的绝好触发器。它给你灵感,给你思想升华,让你①和②(huǎng)然大悟,读无字书的美妙顷刻尽显。“品”也是“审”,对人物、事物、景物进行“美”的审视,给出美的判断,这也是“品旅游”。1.文中加点字“顷”的读音正确的是()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3.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qīn

B.qīng

C.qǐn

D.qǐng

A.愣

B.惶

C.晃

D.恍

A.如雷贯耳

B.大彻大悟

C.顿开茅塞

D.异想天开

A.“品”也是“审”,是对景物、事物、人物进行“美”的审视,给出美的判断,这也是“品旅游”。

B.“品”就是“审”,对人物、事物、景物进行“美”的审视,给出美的判断,这就是“品旅游”。

C.“品”就是“审”,是对人物、事物、景物进行“美”的审视,给出美的判断,这就是“品旅游”。

D.“品”也是“审”,对人物、事物、景物进行“美”的审视,给出美的判断,这也是“品旅游”之意。

二、选择题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书写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涉及文字学、考古学、文化比较学科等,是中华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业要组成部分。

①书法书写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性情

②汉字具有融音、形、义为一体的特性

③书法是中华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

④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无形的舞”

⑤因此中国书法具有视觉、意象和音乐的美感

A.②⑤④①③

B.③②④①⑤

C.②④⑤③①

D.③②⑤④①

6.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

B.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

C.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三、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落第①长安常建家园好在②尚留秦③,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归燕词辞工部侍郎章孝标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④归。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注】①落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②好在:依旧。③秦:指长安。④社前:春社日之前。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两位诗人落第后的心态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A.常诗第一句透露了家在长安附近的信息,第二句意为“太平盛世落第甚感耻辱”。

B.常诗中莺花讥“笑”是诗人的心理想象,“且”字折射出诗人落第后的情感态度。

C.章诗一、二句慨叹燕子旧巢零落,同情不知情燕子仍像过去一样在社日前飞回来。

D.章诗采用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把自己长安落第的心情寄托在燕归无巢的描写中。

四、课外阅读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水仙李渔①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②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③予之钟爱此花,非痴癖也。)其色其香,其茎其叶,无一不异群葩。若如水仙之淡而多姿,不动不摇,而能作态者,吾实未之见也。妇人中之丰如牡丹、芍药,而瘦比秋菊、海棠者,在在有之;以“水仙”二字呼之,可谓摹写殆尽。使吾得见命名者,必颓然下拜。(节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解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

①已___

②反___

③谓___

(2)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共两处)正确的一项是()(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②予之钟爱此花,非痴癖也。

(4)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A.春/以水仙兰花/为命

B.春以/水仙兰花/为命

C.春/以水仙/兰花为命

D.春/以水仙兰花为/命

五、情景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常用来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过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___?___”这两句诗都表达了以死明志的决心。

(3)家国情怀是古诗中的一大主题,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___,___”就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六、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父亲的长笛赵文静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选自《意林》,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中的另外三件。

①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父亲吹笛→②___→③___→④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括号内问题。

①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从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

②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结合该句,试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A.女儿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因为父亲吹长笛打扰到她做作业。父亲被打断后意识到这一点,从此就不在家中吹长笛了。

B.女儿偷偷扔掉父亲的长笛,是因为父亲工作间隙吹长笛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被她老师看到,讲给同学们听,女儿感觉在同学面前丢了脸。

C.父亲没有提过长笛的事情,并不是因为父亲不知道长笛是被女儿拿走的,而是不忍心因为这件事向女儿发火,这是一种沉默的爱。

D.“第二天,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写出了父亲看到长笛时的惊喜,父亲为能够再次吹奏长笛而欣喜,也为女儿终于能理解自己而感到欣慰。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唐德刚的读书观唐宝民①唐德刚先生是史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作为一位历史名家,他所读的书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那么,他的读书经验是什么呢?②当今的书太多了,让人读不胜读。于是,“快读”这种方式便应运而生。唐德刚把“快读”形容为“跳高栏”,把“慢读”形容为“啃骨头”,并进而指出,对于经典类的书籍,还是要“啃”而不要“跳”。他说:“如果没有人拿着戒尺或皮鞭站在后面的话,读书是会偷懒的。再到难懂之处,不明不白之处、半明半白之处。索然无味之处,你会像跳高栏,一跃而过,永不回头。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笨经验,有些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古典名著,就不能‘快读’。相反的,对这种著作要去‘啃’,像狗啃骨头一样地去‘啃’。我个人的体会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喜是最大的乐事。所以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和‘啃骨头’就是两个诚然不同的境界了。”③唐德刚少年时代曾读过《资治通鉴》,他以此为例,说明“快读”与“慢读”的不同:“我对《资治通鉴》只是‘读’过,而没有‘啃’过。对于这部巨著,我也曾‘跳高栏’地跳过一遍,从头跳到尾。我对《资治通鉴》有偏爱,数十年来,时时刻刻想再‘啃’一遍,但却无此机运、勇气和决心来干这傻事。今见柏杨译《资治通鉴》,颇为羡慕。”④“读书写心得”也是唐德刚的经验,这条经验,是他的老师胡适救给他的:“记得胡适先生以前告诉我他读书和作文的要诀。他说读书有心得,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之后,这本书才是你自己的。”多年以来,唐德刚一直按照胡适先生的指点去做,发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胡适先生这句话真是深得我心,因为我自己很早便有相同的体验。我识字不久,便由双亲和塾师引导,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常细节和读书札记都变成日记的一部分。读书,最害怕的是忘记,有时与一本书的对话过程如过眼云烟,竟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所以,读书人很大的责任在于与遗忘作战。真的,写日记、札记最能帮助记忆;纵是忘记了,也能一索即得。”⑤唐德刚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写文章的八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这篇文章影响深远。但唐德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却颇有看法,他写了《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胡适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逐条进行批驳。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唐德刚的另一条读书经验――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公认的观点,并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家,或许得益于这样的读书方法。(节选自《青年文摘》,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2)结合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明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德刚指出,对于经典类的书籍,还是要“啃”而不要“跳”。

B.唐德刚认为,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是乐事。

C.文章列举唐德刚少年时代读《资治通鉴》的事例是说明对于“大部头”的巨著快读也是可以的。

D.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与“啃骨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

A.读书写心得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B.读书写心得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读书是自己的责任。

C.读书写心得能帮助记忆;就算忘记了相关书籍的内容,也能很快找到。

D.读书写心得成为唐德刚的读书经验既是老师胡适的教导的结果,也缘于他很早就有相同的体验。

12.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2022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截至2022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①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完全消除,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于2022年拉开),2022年10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随后施行了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困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扶贫政策。2月25日16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摘下,“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标志,也是全面实施多村振兴的起点。(选自2022年2月25日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毛相林坚守偏远山村43年,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2022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带大家走上致富路。2022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②2022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选自2022年2月17日央视网,有删改)

【材料三】人民网开展了第20次全国两会调查,经网友投票,产生了热词排行榜,从中可以看出,③“乡村振兴”获得313万网友的投票,占比60.2%,仅比“社会保障”少了0.1个百分点,首次进入热词榜前三。)④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调查中,17.8%的网民最关心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等的改善,14.1%的网民认为应抓好产业帮扶衔接,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此外,拓宽就业渠道、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等举措,均有超11%的网民关注)。(选自2022年3月3日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四处画线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振兴中学为我校的帮扶对象,现我校向全校师生征求帮扶建议,请你至少写出两条建议。

A.第①处“现行标准”指现在执行的脱贫标准,这样限制性的表述更加科学、准确、规范。

B.第②处通过数据,说明下庄村人2022年人均年收入比“绝壁天路”修通前有了大幅提升。

C.第③处比较“乡村振兴”与“社会保障”的票数差距,说明人们对“乡村振兴”还不够重视。

D.第④处中调查结果的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