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教案(两套)_第1页
《沁园春 雪》教案(两套)_第2页
《沁园春 雪》教案(两套)_第3页
《沁园春 雪》教案(两套)_第4页
《沁园春 雪》教案(两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的理解,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多媒体镜头1]《沁园春·雪》充分发挥课文前面“预习提示”的提示作用,指导学生抓住对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关键信息,这样既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又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背景介绍:学习、欣赏一首诗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课本上的“预习提示”就向同学们明确了本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把预习提示第二段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选出你认为对于理解本词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信息。①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②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北国风光”。③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的确,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面对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又恰逢肩负重任之际,自然要豪情满怀,更何况一代革命领袖兼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感受一下此时此刻毛泽东的情怀。朗读全词:[多媒体镜头2]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沁园春·雪》。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同样借助“预习提示”中对本词主题的概括,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总体把握全词内容,并由此找到本词的“词眼”——“望”和“惜”这两个十分关键的字。抓“词眼”对于把握全词结构,领会全词思想内容十分重要。此处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本词的“词眼”,而是由此让学生懂得一个读词方法。总体把握:读完全词,再结合我们从预习提示中得到的三点提示,不难看到,全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预习提示还明确告诉我们: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也就是全词主要包含两个内容:1.描绘壮丽河山。2.抒发个人情怀。请学生试着从词中找出两个字,通过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全词主要扣住以上这两个内容来写。这两个字是:望、惜。再自读全词,理解“望”、“惜”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望”、“惜”这两个字在古诗词中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样的领字,它对于我们理解诗词很有帮助。本词上阕部分的领字“望”统领部分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下阕部分的领字“惜”统领部分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重视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语言,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揣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分析上阕:整个上阕部分以“望”为分水岭,分成三个部分。试比较:这三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选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它好在那里。三个部分在写景上的不同:开头三句是总写北国雪景;“望”所统领的句子是具体描写眼前实景;最后三句是描写想像之景。品味语言: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千里”、“万里”诗人登高远望,开阔的视野加上振奋的精神使诗人不仅写出了眼前之景,而且扩展出想像之景,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冰封”、“雪飘”从地面到空中,一静一动,静穆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之美。中间“望”所统领的两句。诗人通过选取“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既能体现北国风貌,又常被用来作为我们伟大祖国象征的形象,显示了自己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莽莽”、“滔滔”二词即照应了开头的“雪飘”、“冰封”,又强化了大雪纷飞中的白茫茫的景色,以及黄河在这种天气下变化之神速,寒威之强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动态描写。作者豪情满怀地欣赏着他喜爱的雪景,欣赏着他热爱的大好河山,自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故自然景物也随之而生气勃勃地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试比高”一句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提供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而接下来的有关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则使学生在真正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了诗词朗读的一些方法。播放赵忠祥朗诵的“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①“千里”、“万里”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读慢些,表现出意境的开阔。②“望”字要重读,“长城”、“大河”读时要适当延长并略加重音。③“莽莽”、“滔滔”要能表现出一种雄浑气势。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想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把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活泼、各有特点的画面,既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再放一遍赵忠祥的这一段配乐朗诵,请学生在听的同时,展开想像,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提醒学生分三步发挥各自的想像:第一步,勾勒形态,将长城、黄河、远山、高原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使画面动起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远山舞动,高原奔驰。第三步,让画面更细致。请学生将自己想像出来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请学生欣赏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诵,结合自己想像出来的画面和媒体上的画面的特点,思考:上阕在已经描写了“北国风光……试比高”这部分实景之后为什么还要再写“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想像之景?上阕最后三句由眼前的雪景展开想像,想到晴天的雪景:雪霁天晴,一轮红日普照大地,白雪覆盖,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洁白晶莹、宽大飘逸的衣衫;旭日映照,又好似为大地披戴上鲜红亮丽的裘帽。这一想像性的写景,在原先长城大河的宏大气势、山舞原驰的勃勃生气之后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作者不愧为既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又具有领袖风采的一代伟人。在他的笔下,严寒的冬天、冰封的北国没有一点枯槁的感觉,也没有一星凄凉的意味。恰恰相反,他把北国的冬天描绘的是那样朴素豪壮而又美丽动人。这一切都出于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也反映出他建功立业、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信念。读了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真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勃发。两段文字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融注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厚感情,同时体会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请学生一起来看一段同为描写雪景的文字,比较这段文字和本词上阕部分的区别。[多媒体镜头3]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天空被雪混成了一体。——摘自《林海雪原》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仅仅是纯粹的写景。而本词作者是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来描绘景色的,虽然句句写景,实际却是在借景抒情,诗人正是出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出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所以才能描绘出这样气势恢宏、生气勃勃的景色来。另外,和所选文字相比,更可以看出诗词语言简洁、凝练、传神的特点。再请学生齐读上阕,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融注的深厚思想感情。分析过渡句:全词以“望”、“惜”二字为上下两阕的领字,很明显,中间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分析下阕: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壮美,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他们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评价呢?看史书如何评价作者在词中提到的古代四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此处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又便利学生和词作者的评价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议论。[多媒体镜头4]秦始皇的图片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制造的“焚书坑儒”事件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推行的严刑酷法更使得国家危机四伏。汉武帝的图片以其雄才大略巩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连年征战,耗费了很多民财。[多媒体镜头5]唐太宗的图片“贞观之治”是其政绩,但晚年因连续用兵,营建宫室,赋税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宋太祖的图片结束了五代混战割据局面,但是实行“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种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多媒体镜头6]成吉思汗的图片我国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统一了蒙古各族,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多方征战,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帝国。小结归纳:此四人都是古代有影响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曾建立过辉煌业绩,但他们也都有致命的弱点,一味征战,劳民伤财,横征暴敛,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他们的功过是非,史书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作者的评价同样实事求是。这一点,从下阕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略输”、“稍逊”、“只”作者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但作者的评价又不完全同于史书,作者的评价是满含感情的,这一点从“惜”这个字上可以看出来。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此处可能惟有多读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感悟毛泽东寄予在一个“惜”字上的复杂感情,才能明白词中议论的形象性、情感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尊重学生的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客观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请学生先齐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然后自由读,体会“惜”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都是中华豪杰。②“惜”中带批:批评他们短于文治。③“惜”中露信:自信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自信,所以诗人在词的结尾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认为: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问学生: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说说你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多媒体镜头7]一组照片包括:国防建设、农业生产、水利交通、城市面貌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自信是有说服力的。这最后一句,是一笔定乾坤,揭示全词主旨,收束全词,铿锵有力,豪情满怀。请学生齐读下阕,读前提醒学生:过渡句,要读出豪情;“惜”字要通过延长音节来重读,语调略带低沉,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播放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读,然后再请学生齐读全词。结束教学。作业1.读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长沙》,借助想像将词中写景的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描述。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片断作文。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低,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设计该题的意图:初中生读诗词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意思,体会意境,从而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毛泽东的这首词和《沁园春·雪》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极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在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上也极为相似。和《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也是以写景为主,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学生如果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想像毛泽东在该词中所描绘的体现他博大胸襟、远大志向的景物描写,那么对于该词的理解也就比较到位了。这对于引导学生掌握从感悟诗词意象入手理解诗词内容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是比较有益的。解题思路:(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染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蔚蓝的天空、碧青的江水。(2)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红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奔腾,大小船只来往穿梭,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3)作更细致的描绘:晴空中的朵朵白云、山上的峥嵘岩石、江中船上鼓起的风帆等等。参考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没有统一答案。2.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试比较苏轼的这首词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在写景、抒情和议论上的不同,并就你所了解的毛泽东和苏轼,谈谈你对他们二人的看法。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①,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②,谈笑间、樯橹③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④还酹⑤江月。注:①“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②纶(guān)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③樯橹(qiánglǔ):樯,船上桅杆。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④樽(zǚn):古代盛酒的器皿。⑤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设计该题的意图:苏东坡的这首词在写景上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相似之处,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但在情感的抒发上却有极大的差异。比较两首词,引导学生知人论词,从而更加深入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开阔意境,借诗词抒发远大抱负的特点。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比较二词,首先要了解苏、毛二人在创作时的不同心情。苏东坡生活在北宋王朝国力软弱之时,朝廷委靡慵懦,而北方的辽夏军事政权却又时时对北宋王朝产生威胁。当时的苏东坡因为诗文讽喻新法,被新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尽管他也有满腔报国之志,却无一展才华的报国之门。所以作者只能把振兴王朝的企望寄托在出现周瑜这样的豪杰身上,但“故国神游”后的现实又使词人只能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在写景上,苏词把滚滚东流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极为广阔而又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赤壁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顿时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但这一切壮景却无法使被远贬的苏东坡如毛泽东一样激起昂扬的建功立业的豪情,词人只能念念不忘三国时年轻有为、风姿潇洒的周瑜,借周瑜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遥想”过后的现实又使词人更加感慨壮怀难酬的遗憾,然而人生几何,闲愁无用,词人只能以“一樽还酹江月”来自解自慰。苏东坡的无奈和旷达,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及他个人的思想局限决定的。毛泽东的豪迈、超越古人创造新的辉煌的自信是苏东坡难以达到,也不可能达到的。【设计说明】在无数写雪、赞雪的诗文中,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以其豪放的风格、雄视万代的气概而独树一帜。吴祖光称其为“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毛泽东在词中所表现的那种指点江山的壮志、建功立业的豪情是初读此词的人比较容易感受到的,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要真正领悟词人融注于景物描写中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自己肩负的重任的坚定信念,以及词人借助评价古人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大众超越历史、创造辉煌的远大抱负,却并非易事。因此,本课教学把教学目标定位在:①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的理解,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②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本课的教学以朗读、点拨、比较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的运用主要在于提高朗读的欣赏性,比较学习的简易性,理解诗词深刻内涵的直观性,尽量注意不让媒体形象的单一性来牵制学生对于诗词理解的丰富性。充分发挥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朗读又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反复读,而是注意将整体朗读、片断朗读、指导朗读、示范朗读、比较朗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比如在分析上阕时,先是在理解上阕内涵的基础上听赵忠祥的配乐朗读,然后是结合赵忠祥的范读,指导朗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读,并提高朗读的要求,最后又在想像的基础上,看听配有画面的范读。如此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词的内涵,而且教会了学生朗读诗词的一些方法。诗词最讲究的是意境和情趣,对于初中生来说,最难理解的也就是诗词的意境和情趣。为突破这一难点,运用点拨法,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像体会词人熔铸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刻意境。对于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方法上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感受上阕广阔辽远、磅礴雄伟的气势。课后的练习则又在课上训练的基础上提高想像的要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意。有比较才有鉴赏,比较有助于理解,比较更能加深印象。本课教学用比较法来化解教学难点。毛泽东以伟人的气魄对历代帝王加以评价,他的评价既忠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学生要理解这一点并非易事,因此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比较史书与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体会作者的深沉意味,感受词中议论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本课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领悟作者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抒发的个人情怀上,引导学生揣摩、品位语言;鼓励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词中景物描写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对古人、对领袖的看法。《沁园春·雪》教案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二、教学新课eq\a\vs4\al(目标导学一:朗读训练,体会情感)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2.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示例: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学法指导】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②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③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④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3.请几位同学试读这首词。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提示】抓住朗读环节,通过听读朗诵、教师指导朗诵、学生诵读等环节,再辅以本词写作背景的介绍,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氛围。eq\a\vs4\al(目标导学二:品读上阕、领略意境)1.品字词提问(2):上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点拨: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各种景象,太宽泛,不准确。提问(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提问(4):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明确: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提问(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提问(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明确: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描述: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2.品画面提问(7):默读上阕,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明确:描绘:北方的中国,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起伏伏,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是在和天比高一样。感受:词人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词人雪中赏景的豪迈情怀。【学法指导】1.如何赏析诗词中的词语?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不可孤立谈论,要放在诗词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关键是点出该词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效果。2.什么是化静为动?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3.什么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4.如何描绘诗词的画面?先反复体会诗词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联想和想象,然后在思维里构建起一个图画,就能够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了。三、板书设计北方雪景eq\b\lc\{\rc\}(\a\vs4\al\co1(“望”字领起,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广阔博大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阕的学习。二、教学新课eq\a\vs4\al(目标导学一:品读下阕,感悟评价)1.找出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默读下阕,分组讨论。提问(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提问(2):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明确:“惜”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提问(3):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提问(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提问(5):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明确:“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也是词人的自况,是词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提问(6):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明确: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3.请所有同学再齐读最后三句,感受词人的英雄豪情。eq\a\vs4\al(目标导学二:体会表达,分析写法)提问(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明确: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三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eq\a\vs4\al(目标导学三:对比探究,拓展运用)提问(8):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课文与这首词的异同点。明确:相同点:①都是写雪景;②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不同点:①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②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③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词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学法指导】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①内容;②主旨情感;③风格;④表达方式;⑤表现手法等。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1.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然后再适时进行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2.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词品词的方法。不足之处1.范读做得不够,若能在指导完后再进行示范,学生能得到更直观的体会。2.在对诗歌品读过程中,留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充足,导致品读不太深入。《沁园春•雪》赏析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认清局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泽东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指引战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舞”指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蜿蜒曲折。“驰”指奔驰,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飞象奔驰。“舞”和“驰”通过以动写静,形象地赋予了高原飞动的气势,使之生机勃勃。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但与天意对抗,需要怎样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呢?静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觉醒了,化作了千军万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战斗的武器,高原在他眼里就是胜利的阶梯。其精彩处,实难用语言来形容了!他发现了人民的力量。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唤醒人民起来造反,催发出中华民族的惊人潜力。那力量是无可匹敌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来比拟;那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个大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东亚病夫就成了无敌金刚;经过万里长征的洗礼,工农红军已成了无敌劲旅。他秉承了不屈的性格。他与他的兵将们都拥有着一种大无畏的胆气,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他们是永不言败的斗士,意志象群山和高原一样顽强。面对挑战,没有一点儿畏惧,有的只是超人的冷静;面对苦难,没有一点儿哀愁,有的只是高昴的斗志。汽油筒能当大炮来用,炸药包成了坦克克星,枪炮声宛如战地交响……他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他的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动”,战略战术上都充满了一种灵性。他擅长在敌军重兵集团中灵活穿插,他能够在对方铁壁合围中出奇制胜。他的运动战让任何敌人为之折服,他的每一次胜利都象是一个奇迹。他以近乎艺术化的手法,导演出一幕幕战争力作,将兵法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预言胜利“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弹指间,已是云开日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想象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毛泽东早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结局,向全世界发出了胜利的预言。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分明是扭转乾坤的气魄,分明是洞悉时空的慧眼。中国革命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斗争,但人民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雪后必然会天晴,不应有丝毫怀疑。经常有人把“红装”误写成“红妆”,或认为两词意思相近,其实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红色代表着激情、忠诚、鲜血、革命,是我们团旗、党旗、军旗、国旗的主色。而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了革命的彻底胜利。这一句正是在约亲密的战友们,等革命胜利之后重来看雪。红装与素裹并存,却没有丝毫矛盾。革命进程中经常有人会疑问:我们如此弱小,敌人那样强大,红旗究竟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军队的特点就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多。即使是第五次反围剿这样的惨败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的艰险,也不曾把革命的火种扑灭。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必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所向披靡的无敌之师。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虽然他依靠的是一个破破烂烂的中国,统帅的是一支工农组成的军队,装备的是一些战场缴来的枪弹,但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战胜中国人民。在随后的17年里,他领导中国人民接连战胜了凶残至极的日本法西斯,横扫了反动透顶的蒋介石集团,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在他面前,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赤子之心“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段承上启下,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美。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诗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雪景唤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感,使他心中充盈了无比的热爱和无限的激情。帝国主义列强妄图侵占这大好河山,而我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爱国情感造就出无数英雄。世界上没有不爱国的英雄,爱国与英雄之间总有一根红线相连。国家危难时刻,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必然转化成誓死保卫她的决心。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每一个爱国者的胸中熊熊燃烧。我们要叫所有侵略者知道:中华是一块英雄辈出之地,神州是一块不可征服之地!多么炽热的赤子情怀。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立志报国,身无分文徒步游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民族危亡关头,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红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革命战争时期,他转战于大江南北,并有六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朝鲜战争爆发,他又把儿子派到前线,壮烈牺牲之后埋葬在了异国他乡。多么忠诚的赤子之心。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汇集了全民族最有才能和骨气的精英人物,组成了一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他们曾无数次弹尽粮绝,他们曾无数次濒临险境,他们曾吃草根维持生命,他们曾面对着非人酷刑。他们只要投向国民党或者日本鬼子,就可以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忠心不改。文武之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立国当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乱世,文可富民兴邦。武力统一是前提,在混战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设的;武力强盛是保障,在动荡中是不可能发展经济的。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壮丽。“文采”、“风骚”,在这里显然是借用,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武功曾经几度辉煌。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这些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把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得那样烟波浩渺。历史不仅为我们论证了这个古老国度的战斗力,更为我们树立了驱除一切敌寇的自信心。文治需要某种思想。封建时代的孔孟学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少数人从中受益,也只会出现短暂的盛世。他不仅找到了马列主义,而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这种思想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只有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富强的梦想,才会出现长久的盛世。正是有了上述认识,所以他喜欢握笔而不喜欢摸枪,一生与书为伴而一生未发一枪。投身革命后,残酷而沉痛的现实才使他不得不抓起了枪杆子。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缝了一个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他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可以说,他是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碎了旧世界。光明之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好一句惊天之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妙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什么人才有资格评述千秋功过呢?“俱往矣”,写的是封建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交替。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帝王们乘着历史的航船渐渐远去,永不复返。共产党人要平定乱世,一扫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和灾难,更要开创盛世,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也只有共产党人能肩负起使祖国大地繁荣昌盛的万钧重担,能肩负起使中华民族重铸辉煌的历史责任。什么人堪称历史中的风流人物呢?毛泽东当然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无数英雄”绝不仅指五位杰出帝王,“风流人物”也绝不是在称孤道寡。他深知,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历史必将催发出无数英雄豪杰、风流人物。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们为治理国家而呕心沥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流血牺牲;张思德、王进喜、雷锋……他们为建设国家而无私奉献。这一句正是对所有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祖国献身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人类造福者的赞美。是什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呢?诗成时,毛泽东思想已经基本成型,他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寻找,他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无比辉煌的光明大道,他已经远眺到了一条升腾而起的东方巨龙。自豪感、愉悦感等人生顶峰体验奔涌而出,让他怎能不引吭高歌!于是冰雪有了诗情,山河有了画意,于是才有了这千古绝唱!否定帝王有人借这首词攻击毛泽东想当帝王,甚至批判他是封建君主,却恰恰暴露了他们自己的浅薄和狭隘。确实,词中充盈着雄视天下的气魄,显示出包纳天地的胸怀。以数千人马迎战百万之众的领袖人物怎能没有这样的气质?这是一种领袖风范,而绝非什么帝王思想。作者请出历史人物,并非为了回到历史。对于中国历史中最杰出的五位帝王,他用了一个“惜”字,余者如晋武帝、隋文帝、朱元璋、清圣祖……就更加不值一提。他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对封建君主深怀蔑视,对官僚风气深感忧虑。甚至于,他发动了那场文化大革命,要把一切封建意识和落后思想彻底地清除干净。毛泽东一生不慕富贵。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帝王之位对他而言何足挂齿!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坐公共汽车上学,在公共食堂吃饭,长大后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也没有一个当官的。连他的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毛泽东一生不图享乐。长征途中,他始终坚持步行,和普通战士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延安时期,他住在两间窑洞,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一顶蚊帐和几件衣物;建国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饮食只要求粗茶淡饭,睡衣上竟有73块补丁;困难时期,他主动地节衣缩食,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用一生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曾对人说:“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动情地高喊:“人民万岁!”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真正的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