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_第1页
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_第2页
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_第3页
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_第4页
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胃肠道不适等。近年来,中医药在活血化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的关系,分析中药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机制及其与抗血小板药物的协同作用,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二、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广泛而深远,其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基于其独特的药理特性。这些中药通常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这类中药能够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血流量等方式,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液淤滞,从而防止血栓形成。抗炎作用:活血化瘀中药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壁的炎症损伤,从而防止血小板在受损的血管壁上聚集。抗氧化作用:这些中药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管壁免受氧化损伤,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作用:活血化瘀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过程的发生,从而防止血栓形成。抗血栓形成:这类中药能够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它们还能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加速血栓的溶解,从而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使其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等多种方式,这些中药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三、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理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们在生理状态下负责止血和修复血管损伤。然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会过度活化并聚集在血管壁,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阻塞,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疾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它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另一类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阻止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治疗虽然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已经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医生的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来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四、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的结合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现代医学中经常被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疗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活血化瘀中药在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脂代谢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些中药如丹参、红花、桃仁等,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这些中药的活性成分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代谢,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与此同时,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然而,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出血倾向等。活血化瘀中药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结合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也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的结合,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结合的优势,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五、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展望尽管活血化瘀中药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展望。挑战之一在于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药效和成分往往难以精确测定和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加强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挑战之二在于中药与西药的结合使用。虽然中药和西药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可以相互补充,但如何合理、安全地结合使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也是临床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展望之一在于中药的药理机制研究。目前,对于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我们仍然了解得不够深入。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更深入地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展望之二在于中药的创新研发。目前,尽管已经有一些活血化瘀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但仍有大量的中药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未来,通过创新研发,挖掘和利用这些中药资源,有望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与机遇。只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积极应对挑战,活血化瘀中药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六、结论经过对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进行的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在改善血液流变性、防止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小板活性、抑制凝血因子等。抗血小板治疗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抗血小板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如出血倾向、耐药性等问题。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在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合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和抗血小板药物,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某些活血化瘀中药可以增强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同时减轻其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以期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我们也应关注中药与西药结合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参考资料: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和缺氧。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抗血小板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都是通过干扰血小板活化、聚集和释放等过程,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因此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广泛应用。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而阻断ADP依赖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的疗效与阿司匹林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阿司匹林。普拉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多种途径,从而达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普拉格雷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但价格较为昂贵,且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除了药物治疗外,抗血小板治疗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应遵循低脂、低盐、低糖的原则,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生活方面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并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在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同时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抗血小板药,是用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生长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血栓素A2(TA2)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lIb/Ⅲa受体抑制剂(阿西单抗和替罗非班)。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产生,在初期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的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以及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针对血小板激活过程中不同环节展开抗血小板治疗,随着对血小板活化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对更多信号转导途径的认识,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血栓素A2(TA2)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lIb/Ⅲa受体抑制剂(阿西单抗和替罗非班)。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TA2是血小板活化和血管收缩强有力的激动剂,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引起磷脂酶C(PLC)β活化,细胞内钙离子增加,随后血小板被激活。阿司匹林是目前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CO),使Ser-529和Ser-516不可逆的乙酰化,从而阻断T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尽管阿司匹林的抵抗性及出血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但由于其确切的保护作用,仍然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大量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多种植物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可以通过抑制TA2合成,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阿司匹林对其他激动剂(如胶原、二磷酸腺苷)所致血小板聚集无影响。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h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并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3.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出血危险与剂量相关。少数还可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荨麻疹。尽量避免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尤其是布洛芬可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联合其他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时,出血危险增加。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严重过敏反应或不能耐受(表现为哮喘及鼻息肉)等。ADP受体拮抗剂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后,阻止了与ADP受体相耦联的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位点暴露,使配体无法无法结合,血小板的聚集受到抑制。ADP受体主要有两种亚型:P2Y1和P2Y12;与P2Y1相比,ADP与P2Y12结合后,能触发形成稳定、持久的血小板聚集效应。目前有3个阻断P2Y12的噻吩吡啶衍生物用于临床: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其抗血栓作用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这三种化合物均为前药,在体内需经过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成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发挥抗血栓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噻氯匹定已被安全性更高、耐受性更好的氯吡格雷取代,氯吡格雷起效快,引起出血的危险小,毒副作用少。然而,氯吡格雷目前正面临着起效更快、作用更强大的普拉格雷的挑战。与氯吡格雷个体反应的不同或耐受性相比,普拉格雷效果更加一致,但同时出血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噻氯匹定是噻唑吡啶类化合物,能阻断Gi蛋白耦联的ADP受体。药物动力学窿氯匹定口服后能迅速吸收。口服后1-3h达血药峰值。健康受试者一次口服50,1000mg时,血药峰值浓度分别为61,13mg/L,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以尿粪血液和睡液中浓度较高。59%可经尿排泄,25%经大便排泄,T1/2为14h(8-25h)。本品为前药,需经过肝细胞色素P450转化为活性代谢物。主要是经N-脱经作用和氧化作用打开噻吩环而代谢。噻氯匹定可抑制凝血酶胶原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瑞斯托菌素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大量噻氯匹定临床应用证明,由噻氯匹定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肝毒性等,停药后症状消失,但其严重的骨髓抑制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作为第二代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噻氯匹啶的衍生物。氯吡格雷可选择性地不可逆地阻断ADP和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作用机制:氯吡格雷属噻吩吡啶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需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肝脏内迅速代谢,血浆中原形药物浓度极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1h,血浆清除半3.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氯吡格雷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噻氯匹定,无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严重肝脏损害等。是第三代P2Y12受体拮抗剂剂,它是前体药物,需要在肝脏内代谢成活性代谢产物后才能发挥不可逆的阻断ADP的作用。和氯吡格雷相比,普拉格雷的代谢产物产生更快,活性更高。马晓兵将收治1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普拉格雷和氯吡格雷,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MPA)和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普拉格雷在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Ruff等对不同地区的共1360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普拉格雷和氯吡格雷,发现普拉格雷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临床疗效上均优于氯吡格雷。替卡瑞洛作用与坎格雷洛类似,不需要在肝脏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而直接可逆性的竞争抑制P2Y12受体。Wallentin等对18624例住院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或无ST段抬高)的随机双盲试验中,比较了替卡瑞洛和氯吡格雷在使用负荷剂量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卡瑞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率。Lindholm等大规模临床研究也证实替卡瑞洛在减少患者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和总死亡率上优于氯吡格雷。是可逆性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与噻吩类的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不同,坎格雷洛不需要在肝脏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可直接阻断ADP的作用。Storey观察使用氯吡格雷与坎格雷洛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前后的临床效果,发现作为直接阻断受体的坎格雷洛组,患者48h内的死亡率低于氯吡格雷组,证实了坎格雷洛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替格瑞洛为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直接、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无需代谢活化。替格瑞洛血浆半衰期为8~12h,需每日给药2次。服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后30min内即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达到最大药效需2h。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快。替格瑞洛除了作用于P2Y12受体外,还可抑制红细胞对腺苷的再摄取,血清腺苷具有抗血小板和扩张血管作用,但同时呼吸困难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增加。替格瑞洛不良反应:出血可表现为轻微或严重出血。还有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恶心等。呼吸困难通常为轻、中度,与剂量相关。部分患者无需停药可缓解,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替格瑞洛治疗中发生呼吸困难的绝对风险可能加大,应慎用。临床研究显示替格瑞洛可致缓慢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患者慎用。替格瑞洛与已知可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联合时应谨慎。应避免与CYP3A4强效抑制剂联合使用;与替格瑞洛合用时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剂量不得>40mg。替格瑞洛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如重要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有颅内出血病史者;中一重度肝脏损害患者;正在服用强效CYP3A4拮抗剂(如酮康唑、克拉霉素、奈法唑酮、利托那韦和阿扎那韦等)。凝血酶受体的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activatedreceptor,PA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它有4种亚型,其中PAR-1和PAR-4在人类的血小板中表达。由于PAR-4仅在高浓度凝血酶条件下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且在PAR-1功能表达完整时,PAR-4不表达,所以PAR-1是最主要的凝血酶受体。凝血酶受体拮抗剂也是目前最受关注和最有发展前景的抗血小板药物。1Vorapaxar(SCH-530348)是一种强效的、选择性、高亲和力和口服活性的PAR-1拮抗剂。虽然多项Ⅱ期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但是Morrow等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虽然Vorapaxar可以降低接受标准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血管死亡或缺血风险,但是它增加了包括颅内出血在内的中度或严重出血的风险,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担忧。默克公司在Vorapaxar临床试验中发现了一些潜在出血性的问题,推迟了Vorapaxar的上市时间。2013年7月,FDA接受了审查默克公司的Vorapaxar上市申请。最新报道显示,FDA心血管和肾脏药物顾问委员会(CRDAC)建议批准该公司的抗血小板药物Vorapaxar的上市。2Atopaxar(E5555)是一种新型可逆性PAR-1拮抗剂,口服后吸收迅速且生物利用度高。Serebruany等研究证实,Atopaxar在体外也可以拮抗PAR-1受体,并且能协同阿司匹林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Goto等在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高风险的冠状动脉疾病日本患者Ⅱ期临床双盲试验中,发现100和200mg的Atopaxar均不会增加临床重大出血(ACS:6%安慰剂vs0%E5555,P>73;CAD:5%安慰剂vs0%E5555,P>066),并且所有试验剂量显著达到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水平(100mg和200mgE5555,抑制率>90%,50mgE5555,抑制率>20%~60%),证实了Atopaxar的安全性与有效性。5-HT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人体内超过90%的5-HT储存在血小板内。血小板的5-HT受体有两类:5-HT1受体和5-HT2受体。血液5-HT2可以激活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的5-HT2受体,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研究血管5-HT2受体来开发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沙格雷酯(Sarpogrelate,SARP)是由日本三菱制药公司生产的5-HT2受体阻滞剂,可以特异性地与5-HT2受体结合。SARP在临床上应用于外周血管性疾病,如慢性缺血性血管闭塞症、冠心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栓性疾病等。SARP药理学作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抑制血小板凝集;抑制5-HT及血小板凝集引起的血管收缩;抗血栓形成;改善侧支循环等。可以特异性地与5-HT2受体结合,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临床上可用于慢性缺血性血管闭塞症等多种血栓性疾病。Kajiwara等研究显示,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给予沙格雷酯可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水平,说明沙格雷酯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辅助治疗的效果。西酞普兰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的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SSRIs),正用于研究在抗血小板聚集中的作用。Tseng等取正常人的血制备PRP,检测西酞普兰在特定条件下对牛跟腱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在西酞普兰对整合素αIIBβ3的影响血小板的活化的结果表明,西酞普兰未能抑制胶原诱导整合素αIIBβ3抗体结合位表达;在验证推测西酞普兰可能影响颗粒分泌的刺激胶原蛋白中,证实西酞普兰直接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释放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但只能部分抑制继发于胶原诱导的聚集。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lIb/Ⅲa受体抑制剂由于纤维蛋白与GPⅡb/Ⅲa相互作用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并且GPⅡb/Ⅲa只在血小板表达,显然,发展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个最有力的手段,可以发挥强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昔单抗是嵌合抗原结合片段(antigen-bindingfragment,Fab)的小鼠抗人GP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通过空间位阻作用阻挡配体与GPⅡb/Ⅲa的结合。临床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粥样斑块切除术和主要的支架植入术时,使用阿昔单抗作为辅助治疗。但是阿昔单抗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易产生过敏反应;不可逆性拮抗GPⅡb/Ⅲa受体,出血反应多见,而且费用较高。随后开发的替罗非班、依替巴肽相对分子质量小,与GPⅡb/Ⅲa受体可逆的结合,减少了过敏反应和出血的发生。替罗非班是一种特定的非肽类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模仿GPⅡb/Ⅲa受体识别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RGD)肽,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依替巴肽是一个模仿蛇毒barbourin中的KGD序列的环七肽。它安全有效地降低了正在接受PCI的患者的急性不良后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也是有效的。拉米非班是一个合成的、非环、非肽类的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阿昔单抗相比,抗血小板作用增强,出血的不良反应也更常见,临床应用受限。许多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的评价表明,在长期随访中发现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仍需注意,尽管发生率较低。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重要的第二信使,在血小板聚集中发挥重要作用。cAMP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水解cAMP,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抑制磷酸二酯酶,可以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西洛他唑是PDE抑制剂,舒张血管,抑制多种激动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又名潘生丁,1960年作为血管扩张剂应用于临床,随后体外实验发现双嘧达莫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逐渐被应用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进而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使血小板内cAMP浓度增高,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涌现,潘生丁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已较少见。西洛他唑是喹啉类衍生物,其本身及代谢产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特别是磷酸二酯酶Ⅲ),进而抑制cAMP的降解和转化、导致血管内及血小板cAMP浓度升高,最终起到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我们新近对19个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共纳入7464例患者,结果发现: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以西洛他唑为基础的三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西洛他唑)治疗较常规的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显著减少了最小管径的晚期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降低了靶血管或靶病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但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未显著减少患者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支架内血栓等主要终点事件。因此,西洛他唑应适用于植入支架后有再狭窄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小血管、长病变、分叉病变PCI后等。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释放等激活过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关系密切,抗血小板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防治是从多种机制,作用于不同靶点而发挥作用的,其价值已为大量的临床试验所证实。相信随着对血小板激活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对抗血小板药物活性的深入了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毒副作用小、药效强、选择性好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被开发和利用。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作用机制抗凝血药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凝血因子活性,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而抗血小板药则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降低血液粘度,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药学监护流程在使用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时,药学监护是非常重要的。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进行调整。临床监控指标为了更好地监控患者的病情,医生需要以下临床监控指标:不良反应监测:如出血、过敏反应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给药方案对于具体的给药方案,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制定。例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血药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华法林则一般口服给药。抗血小板药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制定。药学监护的意义药学监护在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的药学监护,可以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药学监护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