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素养检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素养检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素养检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素养检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素养检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素养检测(一)(专题一)(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西安高一检测)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A。根据题意可知,吕思勉所说的“部落时代”是指原始社会,“封建时代”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A正确;B、C、D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排除。故答案选A。【补偿训练】“分封制规定了诸侯王的权利和对周天子的义务”。下列诸侯王的行为在当时社会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田因齐自称为齐威王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解析】选C。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在自己的封地内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建立武装,C正确。A、B、D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分封制瓦解的体现。【深化点拨】西周初年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诸侯在享有很大自主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2.(2020·安阳高一检测)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的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解析】选A。根据题干“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不难知道反映的是分封制,再结合所学,分封制有利于构建基于血缘的心理认同。故A正确。3.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这一现象反映商代 ()A.宗法制开始出现 B.贵族政治的产生C.家国同构的特点 D.王权具有稳定性【解析】选C。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体现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特点,C正确。4.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表中的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史实周平王四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周平王四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二年卫弑其君桓公周桓王十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解析】选D。材料“晋之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等史实主要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贵族间内讧不断,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分封制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诸侯兼并的相关史实,排除B;C中“等级不存”不符合史实,排除。5.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解析】选D。依据所学,郡县制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而不是消除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故A错误;据材料“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观念,而不是强调国家统一,故B错误;依据所学,郡县制实行于全国范围内,故C错误;据材料“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故D正确。【深化点拨】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6.(2020·芜湖高一检测)“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解析】选A。由题干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灭亡,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因此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实行郡国并行制,所以A正确。【补偿训练】学者王亚楠指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A.规定王位世袭 B.分封子弟为王C.推行郡县制度 D.设立皇帝称号【解析】选C。秦朝推行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题干所给材料表明,这项“根本决定”冲击了贵族政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故选C。7.陆游的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宋朝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C.枢密院 D.军机处【解析】选C。本题考查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故C与题意相符。8.有学者指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文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唐宋时期虽有道、路,但并非纯粹意义的行政区,州县级行政区划拥有实权,可称之为“州政阶段”,故C正确。9.“古者宰相制国用,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解析】选C。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益兵”“取财”“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正确。10.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题干表格中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特别是担任高、中级官员的宰相人数不断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不断减弱,故A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南宋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的比例超过50%,这说明随着宋代科举制的推行,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迅速增加,下层民众有较多的机会步入社会上层,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故B正确;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与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无关,故C错误;宋代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功能不断强化,故D错误。1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理藩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行中书省【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并非元朝的机构,故A错误。B,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与宗教事务无关,故B错误。C,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在西域地区设置的官员应隶属于宣政院,故C正确。D,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设立,不具有管理宗教事务的职能,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2.(2020·黄冈高一检测)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解析】选A。题干“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前中枢机构被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受到制约,B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未合法化,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二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三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1)据材料一,唐太宗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6分)(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6分)(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6分)【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对待宰相的态度是让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之处;唐代设置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权运行,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通过分散相权,最终加强了君权。第(2)题结合材料二信息“太宗患中书权太重”可知宋太宗认为宰相的权力太大,因此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分割相权,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分散,因此说宋代是“传统相权的衰落”的关键。第(3)题元代实行中书省一省制,结合材料三信息“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擅专威福,威胁君权,因此通过废丞相,设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方式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第(4)题通过上述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分散相权的方式不断削弱相权,直到明太祖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与此同时皇权则日益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相权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虽然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答案:(1)态度:让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分散,因此说宋代是“传统相权的衰落”的关键。(3)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或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材料二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材料三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材料四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安徽文化网(1)据材料一、二指出,周至秦朝与寿县相关的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解决上述设置带来的弊端?结果如何?(9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述地方行政机构的意义。(7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6分)【解析】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