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琳高中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1导学案14第12周编制人:高二历史组复核:高二历史组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理解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认识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3、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学习重难点】1、当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2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背景【时空定位】【名词解释】1、多边外交:多边外交主要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一般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展开的各个领域的国际对话、协商与合作。2、代办级外交关系:是指两国还没有正式建交,由代办担任驻该国的最高代表,权限有限的外交关系。原意为大使或公使不在任所时临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外交代表,后在维也纳会议中被规定为等级最低的外交代表,相当于一国外交部向另一国外交部派出的使节。【课前预习任务】主题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6年)任务1阅读教材P8082第一目“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背景,外交方针和取得的成就。1949至50年代中期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前提;毛泽东三条方针指明方向;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关系;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敌视和封锁方针“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一边倒”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争取援助保障安全不孤立成就(1)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2)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重要会议;(4)1954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就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是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苏联修正主义成就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即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特点主要与亚非国家建交70年代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外交战略,即按照大致的纬度,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等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团结“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成就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特点打开新的局面,主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主题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6—2012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背景中国地位的逐渐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世纪之交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进入21世纪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任务2:阅读教材P8283第二目“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完成下列表格,了解其背景和主要成就主题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任务3:阅读教材P3884第三目”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这一时期外交的背景和成就背景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成就十八大以来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与俄罗斯、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共十九大以来一个坚持三个推动二十大以来四个反对一个宗旨【课堂探究任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启示: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课后巩固练习】1.(2023·山东高考·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据题干可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不论是建国之初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21世纪初的“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抑或是十八大以来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由于根本利益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并不会消除,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国家之间的的共同发展,但是并不能实现“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世界其他地区,排除D项。2.(2022·北京高考·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中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友好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选C项;南非等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砖国家”指五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分别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2022·山东高考·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对非洲提供经援贷款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互利共赢,这符合国际经济新秩序平等互利的诉求和方向,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指由同一区域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邻,排除A项;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会致力于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材料只强调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技术合作,排除B项;“均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4.(2022·广东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B【解析】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建国初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迅速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5.(2022·江苏高考·10)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答案】D【解析】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美国提出一中一台代表参加联合国,遭到了新中国的极力反对,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双重代表权”案,故选D项;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趋向缓和,排除A项;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具有否决权,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冷战结束后美国才构建单极世界,排除C项。6.(2021·江苏高考·11)图1《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图1注:两个门:和平之路;战争之路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答案】D【解析】由材料“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上空无一人,说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和战争,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故选D项;中国并未加入不结盟运动,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中国,没有涉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得出社会主义阵营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阻止”表述错误,两极格局源自于美苏两国的较量,排除C项。7.(2020·海南高考·1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答案】B【解析】“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回答的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故选B项;“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回答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当时国际形势是美苏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才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回答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排除D项。8.(2019·海南高考·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答案】D【解析】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不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D项。9.(2017·海南高考·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答案】A【解析】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10.(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1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