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说“源”叶嘉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诗经》中的诗歌,每句从二言到八言字数不等,但整体而言,以四言为主。这是因为,四言诗句无论是在句法的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如果一句的字数少于四个字,其音节就不免有劲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形式。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追寻的感情,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以及悲秋的传统。至于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起人们对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许多方面的联想。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最常见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七个字,每一句的韵律节奏都是“四三”,这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之后的诗坛,乏善可陈。后来,乐府诗兴起,一扫此前诗坛的消沉气象,而有了新的开拓和成就。乐府诗的本义,原只是一种合乐的歌辞。史载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谣,然后配上音乐来歌唱。此外,文士们也写了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这些歌诗后世通称为“汉乐府”。就歌词的体式而言,汉乐府有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继承《楚辞》的楚歌体,有出自于歌谣,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杂言体。而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当时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新变声”这种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体诗。后来,五言体诗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于是我们就称之为“古诗”,而不叫它“乐府”了。自从东汉五言诗形成以后,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而且内容上也因作家辈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从而最终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诗人沿用千余年之久的一种新体。汉以后,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这种律化分两步走:一是对偶,二是声律。就对偶方面而言,早在一些很古老的书中就曾出现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些对偶的骈句,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非出自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到了建安时期,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关于声律方面,在南北朝之前的一些文士,如司马相如、陆机等人都曾经注意过这方面的问题,然而他们所强调的,只不过是自然的音调而已。到了宋齐之间,佛教盛行于世,于是译经、唱经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外来文化的刺激使得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反省,声韵的分辨因此日趋精密。到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四声的名称便由此确立了。而当对偶与声律日益得到讲求之时,中国的美文便得到一次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四六文的形成与律诗的兴起。所谓律诗,一方面要讲求四声的谐调,另一方面要讲求对偶的工整。其相对的二联必须音节相等,顿挫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词性相称。这些新兴格式到了唐朝更臻于精美,而且最终得以确立。而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到了唐朝,诗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这时,诗人们对格律的运用已经比较熟练而自如,格律已不再成为做诗的限制了。于是,一些诗人就用这种精美的形式而写出内容非常丰美深厚的诗歌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的句式整体以四言为主,是因为四言诗句在结构和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B.《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影响最大,它的句子字数增加,篇幅更长,具有了散文化的趋势。C.起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诗,每一句的节奏都是“四三”,这种韵律节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九歌》中的七言句式。D.以曹氏父子为引领的文人集团的参与,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已经完全成熟,这奠定了五言诗沿用千年的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题目为“唐诗说‘源’”,选文部分主要围绕诗歌的形式来探源。B.文章脉络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论说,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C.文章举周颙、沈约著述的例子,更好证明了“声韵的分辨日趋精密”。D.文章论说的虽是文学理论,但是语言朴实自然,少见晦涩难懂的概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的社会风貌,《楚辞》则能提供了解楚地祭祀鬼神情况的参考。B.乐府诗既有对之前风骚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开拓和成就,扫除了“楚辞”之后诗坛的沉寂气象。C.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了对对偶和声律格式的追求,不管是曹植还是谢灵运都更重视对偶。D.限制创作的格律形式,不断发展,到了唐朝的时候,不少诗人却以这种形式写出了丰美的诗歌。4.请概括推动五言体诗的成熟和诗歌声律的发展的共同原因。5.请根据材料绘制一幅简明的思维导图,反映唐诗之前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脉络。【答案】1.A2.B3.C4.①外来文化或外来事物的推动。②文人的有意为之。5.【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影响最大”,原文是“有很大的影响”;C.“起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诗”错,原文“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D.以偏概全,“奠定了五言诗沿用千年的地位”的原因还有“而且内容上也因作家辈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错,由“汉以后,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可知,格律诗与古体诗并列,而楚辞、五言诗都属于古体诗,所以这些诗体之间存在包含关系,不是一个并列层次。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更重视对偶”错,原文“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指出了二人在对偶方面的追求与运用,但不能说“更重视对偶”。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当时西域胡乐传入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新变声’这种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体诗”“到了宋齐之间,佛教盛行于世,于是译经、唱经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外来文化的刺激使得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反省,声韵的分辨因此日趋精密”概括出:外来文化或外来事物的推动。结合“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到了建安时期,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概括出:文人的有意为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共分9段。第1段,“《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形式”指出一《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第2、3段,“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指出楚辞发展的两种形式,“骚体”和“楚歌体”;第4段过渡;第5段,“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指出五言诗的出现,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第6段,“自从东汉五言诗形成以后,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指出五言诗的发展;第7、8段,“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到了建安时期,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指出格律诗的出现与发展。第9段,收束全文,“到了唐朝,诗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指出唐朝以后诗歌的发展和诗人们对格律诗的运用。可见,全文主体是谈唐代以前中国诗歌的形式发展。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AI)开始更多地走入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不仅复杂且综合性极强,它研究的是如何构造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可以说,人工智能是21世纪最伟大的学科之一。尽管有专家表示,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在场景理解上还不一定能赢过两岁小孩,但机器不知疲倦和迅速的学习正在缩小与人类的差距。例如,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狗”在短短几年内自我对弈了数千万盘棋局,这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优秀棋手对弈的总和。而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ChatGPT更是在不断“教导”和“训练”下变得越来越具有近似于人的思考和表达。人工智能使得机器正在变得更快更强,同时也在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进步,因为都是在替代人的劳动,但人工智能又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进步不同,因为其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替代人的劳动。人工智能对脑力劳动岗位的影响大于对体力劳动岗位的影响,这引发了一些人的巨大的担忧。我们看到,ChatGPT能够顺利完成复杂和专业性极强的文字工作,例如文秘写作、文学创作、论文加工等,而从事这些文字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未来将受到冲击。当然,人总会在新的产业和岗位上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在以前的技术进步中不断发生,与其担忧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加快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更新,以适应更多新的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人工智能的生产力主要由算力决定,需要投入的养料是海量的数据资源。算力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服务,算力系统包括超级计算机、云计算、边缘计算等。除了运算速度,算力资源的调配也能够释放巨大的闲置资源,正因如此,算力和数据成为各国和企业抢先布局人工智能竞争力的重点投资方向,前者主要靠基础设施的投入,后者则和经济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市场规模等直接相关。在数据的竞争上,作为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和工业规模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够产生的数据潜力无疑也是全球最大的。目前,中国和美国的算力增长潜力要大于日本、欧洲和其他国家。近些年,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立法和制定严苛的规定,不仅要求本国企业将产生的数据在国内储存,还要求外国企业在本国产生的数据放在本国储存,甚至要求在本国上市的企业也要遵循数据存于本国的要求。在强调数据安全的同时,数据资源的争夺会愈演愈烈。另外,至少从目前的技术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电力有很强的依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经基本和汽车制造业相当,如果加上各种网络通信设施、智能终端的耗电量,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经济的能耗会更大。好在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人工智能的绿色低碳发展并初步完成了相关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工+智能”是当前更合理高效的人与机器的合作关系。在很多制造工厂,很早就已经形成了“人辅助机器”的人机关系。例如,在现代化的汽车制造车间,能看到成排的机器人在自动运行焊接、喷涂等技能复杂的工序。当然,“人辅助机器”并不意味着机器对工作的主导,正好相反,技术进步一直在让人更好地远离劳动,那些还需要人类劳动者的工作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这些工作要么目前还不适合机器完成,要么是人类觉得还比较有趣愿意做。包括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工具都是由人创造,听从人的指令,一篇自动生成的漂亮文章、一幅具有魔幻色彩的图画,也是在人类输入指令后才完成的。总之,技术的不同的使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在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它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选自《大众日报》,2023年4月5日,作者邓洲,文本有删改)1.根据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进展平稳的,而是以线性加速的方式在进行,并且会越来越快。B.“阿尔法狗”的进步和ChatGPT的强大功能,体现了人工智能在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两方面都正在变得更具智慧。C.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措施,特别是针对企业数据存储方式进行严格的约束。D.我们需要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同时也要将人工智能的发展限定在对人类有用和有益的轨道和方向上。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更多电力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还处于高耗能阶段,因此还未取得节能上的成果。B.依靠基础设施投入的智能数据和与国家经济规模等相关的智能算力,共同成为人工智能的竞争力投资重点。C.替代人的劳动是技术进步的目的,人工智能的进步是对过去的技术进步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完全替代人的劳动。D.在数据的竞争上,欧洲国家的数据潜力并不占优势,中国具备天然的优势,而美国的优势也大于其他国家。3.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应用的一项是()A.通过话筒和语音识别软件将报纸文字录入电脑。B.某展厅展出一款机器人,身着交警服装,可以指挥交通,还可以回答路人的提问。C.在QQ游戏大厅中与朋友下棋。D.通过手机导航,开车去见朋友。4.请联系文章内容,给“人工智能”下定义。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当前人工智能在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答案】1.B2.D3.C4.人工智能是一门以数据为养料,以算力为生产力,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进而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5.①人工智能系统和机器正在加速发展,变得更快更强更智慧。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传统工作将产生巨大冲击,并迫使人们思考并改变工作观念。③人工智能使得国家间竞争加剧,并将加大能源消耗。④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是以人为主导,并需要人类正确引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体现了人工智能在智能系统和智能机器两方面……”错误,根据第二段,“阿尔法狗”属于人工智能系统,而不主要是智能机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还未取得节能上的成果”错误。原文第四段最后说明,我国已经初步取得了绿色低碳发展人工智能的进展。B.张冠李戴,“数据”是与“经济产业规模、人口规模……”等相关,而“算力”才是“依靠基础设施的投入”;C.“人工智能的进步是对过去的技术进步的继承和发展”有误,原文第三段说,“人工智能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进步不同”,所以不能理解为是继承;根据第五段可知,也不会“完全替代人的劳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一段,对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它研究的是如何构造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可以推断,只有C项属于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娱乐活动,不属于人工智能应用。A.通过识别软件,模拟了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人机互动,属于人工智能。B.制造了机器,模拟人的思考,并能人机对话,属于人工智能。D.手机导航,需要软件处理地图信息并时刻计算人的行为,给予定位和引导,人机互动,属于人工智能。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准确把握能力。首先,根据文章第一段,人工智能研究的是如何构造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是一门科学学科。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内涵;其次,根据文章第四段,人工智能以数据为养料,以算力为生产力。这是其核心特点;第三,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这是其外延。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把它定义为:“人工智能是一门以数据为养料,以算力为生产力,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进而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人工智能使得机器正在变得更快更强,同时也在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人工智能系统和机器正在加速发展,变得更快更强更智慧。“与其担忧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加快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更新,以适应更多新的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传统工作将产生巨大冲击,并迫使人们思考并改变工作观念。“在强调数据安全的同时,数据资源的争夺会愈演愈烈。另外,至少从目前的技术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电力有很强的依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经基本和汽车制造业相当,如果加上各种网络通信设施、智能终端的耗电量,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经济的能耗会更大”,人工智能使得国家间竞争加剧,并将加大能源消耗。“人工+智能是当前更合理高效的人与机器的合作关系……包括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工具都是由人创造,听从人的指令,一篇自动生成的漂亮文章、一幅具有魔幻色彩的图画,也是在人类输入指令后才完成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是以人为主导,并需要人类正确引导。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等三校拔尖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节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文本二: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香菱学诗”》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是什么”改为“你这什么”更为恰当,在语法方面后者更强烈,是坚决的判断。B.文字含糊,就会显得思想不透彻,情感不凝练,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只是形式上的变化。D.文学的文字判断依据是字的联想意义,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联想意义尤为重要。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采用事例引入,既增添了趣味性,又生动形象,为下文说理做好铺垫。B.第二段采用辩证说理,强调了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C.第三段先竖起靶子,举出一般人的错误认知,然后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加以驳斥。D.第四段论证字的两种意义时,采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充分。3.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B.“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个“闹”字境界全出。C.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D.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方法,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说明不同之处。5.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句为“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材料一的理论,说说它比“携来茶山小龙团,来试惠山碧绿泉”好在哪些地方?【答案】1.D2.D3.B4.①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应该“咬文嚼字”,要有严谨的精神。②写诗最主要的是立意,其次才是词句、规则。5.①诗句本意是说“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②材料一指出,阅读和写作时必须要注意到字的联想意义。

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采用了联想法,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由“惠山泉”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典故,联想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优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文学的文字判断依据是字的联想意义”表述绝对化,原文是“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是“顾到联想的意义”,而不是“字的联想意义”。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引用论证”错,此段没有引用论证。如“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比喻论证;“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是道理论证。但没有引用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无论阅读还是或写作我们都应该“咬文嚼字”,要有严谨的精神。A.谈的是词的境界问题,与“咬文嚼字”无关;B.一个字运用的好,能够提升诗歌的表现力,符合诗歌要“咬文嚼字”的观点;C.谈的是诗歌创作与主体的关系,与“咬文嚼字”无关;D.谈的是创作好的文艺作品,必须先提升作家的精神境界,与“咬文嚼字”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第1段举出剧本《屈原》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从而引出第2段“炼字”“咬文嚼字”的问题,指出,“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3段批驳一般人的错误观点,并以“推敲”为例论证,指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第4段分析字的直指意和联想意,运用比喻论证指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第5段运用例证和引证指出“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3、4、5段是分析为何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由此可见,材料一主要观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应该“咬文嚼字”,要有严谨的精神。材料二:由黛玉指导香菱的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知,写诗最主要的是立意,其次才是词句、规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诗句本意是说“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材料一“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可见阅读和写作时必须要注意到字的联想意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就采用了联想法,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由清茶泡在泉水里的清新、沁人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的清新美好。而“第二泉”指的就是惠山泉,惠山泉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亲品其味,故一名陆子泉,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这里用“第二泉”代替“惠山泉”,可以让人产生联想,从而领悟到泉水之美。与“携来茶山小龙团,来试惠山碧绿泉”相比,“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联想产生了奇妙的艺术张力,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优美。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了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眍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材料二: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王履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形尚失之,况意?”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乃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所求意”是一个道理。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张,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唐杰、刘羽佳《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B.对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和王观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C.王履所言“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与祝允明“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是一个道理。D.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运用了夸张手法,这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B.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C.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D.强调“意”“象”统一是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潮,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存在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祝允明“韵”“象”有机统一的审美观的一项是()A.苏轼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B.晁补之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C.王廷相提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也”。D.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样的片段: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并列举王维的诗句简要分析林黛玉给香菱读诗建议的原因。【答案】1.D2.D3.B4.①提出艺术美学领域中“变形”的概念;

②先把“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然后重点介绍狭义的“变形”;

③介绍“变形”的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艺术表现、艺术效果和本质。5.①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韵味。

②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意、象统一(韵、象统一)。

③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可视可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塞外阔大、雄浑的境界,做到了象意统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错。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B.“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错误。源于他们审美理念的不同。C.“是一个道理”错误。王履强调的是“意”,而祝允明强调的是“韵、象统一”,所以强调的不是一个道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这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错误。二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运用“变形”的观念。B.“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错误。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C.“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误。从原文“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来看,“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于文无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A.强调重形“韵”轻“象”。C.强调意象透莹,注重想象。D.强调意象独特,不落窠臼。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由“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可知,提出艺术美学领域中“变形”的概念;第二段,由“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可知,先把“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然后重点介绍狭义的“变形”;第三段,由“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可知,介绍“变形”的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艺术表现、艺术效果和本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分析可知,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韵味。结合“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分析可知,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意、象统一(韵、象统一)。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可视可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塞外阔大、雄浑的境界,做到了象意统一。亦可句王维其他的诗句。重庆市渝东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郜,其中郭守数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远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现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有删改)材料二: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它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最早的“天圆地方”说因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而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替代它的“宣夜说”则认为日月星辰是自由漂浮在虚空之中的,其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但是它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不利于科学发展,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它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杆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学说能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朝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但是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一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浑盖之争一直不曾停歇。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学术之争,古人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不同。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者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1.下列对“天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在文字产生前,人们就知道利用物候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直到今天,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C.现代天文学高度发展,观测视野不断拓展到宇宙新的深处,不得不说,西方那场人们熟知的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在这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D.中国古代关于天文学的观点,虽然只是古人对宇宙的浅显粗略模糊的认识,但是都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今人如果能弄懂这些文字记载的的含意,就有可能弄清楚历法的具体内容。B.在中国古代,随着天文观测手段、计算方法、天文仪器的不断丰富,天体测量精度不断提高,观测数据更精准,这些促进了古代历法的成熟。C.盖天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使它成为一个富有科学意义的理论,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实用性,它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D.明清之前,我国天文学能超越西方是因为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其中;进入明代后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3.古人认为判断一个学说正确与否,实际校验往往比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要重要。下列语句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A.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淮南子·说林训》)B.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4.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C2.D3.A4.①文章首先从西方科学史上的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引出中国天文学史上也存在类似的旷世之争;

②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说明浑盖之争的由来;

③最后总结浑盖之争的本质和历史作用。5.优势:

①受到国家重视,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

②重视实际校验,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的优秀传统;

③重视理论研究,注重肉眼测量,擅长代数计算;不足:①进入明代后,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观测的极限,无法进一步提升观测精度(科技的落后);②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研究思维的固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错误,“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也不准确,原文为“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B.“在文字产生前”或然变已然。原文为“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D.“天文学的观点”偷换对象,“都促成”错误,原文是“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原文只说浑盖之争,而非所有的天文学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进入明代后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错误。原文为“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意在说明人们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不符合实际校验往往比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要重要的理念。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在西方,人们熟知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它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从西方科学史上的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引出中国天文学史上也存在类似的旷世之争;第二、三段“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最早的‘天圆地方’说因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而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替代它的‘宣夜说’……”“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在汉朝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但是浑天说有一个根本……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浑盖之争一直不曾停歇”介绍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说明浑盖之争的由来;第四至六段“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总结浑盖之争的本质和历史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优势:根据“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可知,受到国家重视,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根据“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可知,重视实际校验,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的优秀传统;根据“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可知,重视理论研究,注重肉眼测量,擅长代数计算;不足:根据“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概括即可。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人”与“文”之间无需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材料二:“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道”,以“道”遮蔽、隐匿并封闭作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的思想观念。《庄子·渔父》中庄子借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阐述其求真的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孔子、庄子都要求首先从个人内心世界里求真,先哲均把“真”归入主观心灵世界的范畴。这种内心求真的观念,无疑是散文本体哲学构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古代散文中,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美学思潮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载道”的主流文学,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自我”本真,原本也是自蒙田创始之后英式随笔的文章哲学。另外,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尼采关于“人的心灵在宽阔的回旋路上追上自己”的主张,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学说,这些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客观观察转向内心体验与发现,从而真实地表现潜意识、非理性的“自我”——创作主体的自身。鉴于上述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四”以后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求“真”的原创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中关于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是中西哲学思想超越时空的整合与重建。(摘编自吴周文《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的写作内容宽泛,没有结构上的特定要求,也不存在写作技巧上的特殊之处,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虚构,要饱含作者的真实情感。B.材料一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里的句子是为了论证思想与情感层面同知识与经验层面二者相伴相生的关系,前者统摄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基础。C.散文的思想与情感层面偏主观,知识与经验层面偏客观,精神与境界归属散文内涵,文体与语体则是信息符码,没有这个符码,前三者就无法显现。D.中国的“自我”本真观念,以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观念为指引,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因此只有让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写出真情实感,才可以创造出散文的文本符号“文”,进而使“人文一体”。B.散文须展现作者人格,并与文章符号层面相互映照,所以只有“人格”与“文格”相互融合形成“风格”的散文,才能够称之为好的散文。C.中国古代散文被“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控制,作家的“自我”处于被遮蔽、隐匿和封闭的状态,因此其在文本中不能表现本真的“自我”。D.叔本华、尼采、伯格森等人的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将艺术表现的立足点转向主观和内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学“自我”本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下列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