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多校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多校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多校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多校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校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收心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争雄、武力之间的抗衡,为什么总发生在今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宁夏、甘肃一带?决定、制约疆域伸缩的力量,在政治、军事之外,还存在地理基础。回顾边地所有政治、军事事件发生地,一个清楚的地理地带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量线,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量制约着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量线是农业生产需求雨量的底线,这条界线以东以南地区凭借丰沛的雨量成为农业长期稳定的生产地;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量线向西向北,气候越来越干旱,这片深处欧亚大陆腹心的土地,仅在小片绿洲地可获得高山冰雪融水的漩涡,广大的高原山地没有农耕生产的条件,成为畜牧业的基地。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量线既是中原王朝守疆固土的底线,也是新生疆土的增长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等降水量线是指在地图上由同一时间内降水量一致的点连成的线。等降水量线分为日等降水量线、月等降水量线和年等降水量线,这3条线分别反映的是微观、中观和宏观意义上的相同降水状况。宏观的年等降水量线,就是以年为统计单位绘制的等降水量线。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主要分布有3条年等降水量线,它们分别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季风和地形是形成等降水量线的重要原因。我国大陆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当温暖的东南季风吹向大陆深处的时候,高大的山脉不断阻挡着暖湿气流,东南季风的威力就变得越来越小,致使等降水量线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因此,800毫米等降水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与东南海岸线大致平行,而且因为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与大型山脉的走势也是大致平行的,都是东北—西南的走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重合。这条线从淮河、秦岭一线画起,画向青藏高原西南边缘。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的分界线。它从大兴安岭起,经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直到冈底斯山。仔细看来,蜿蜒万里的古长城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一部分竟是出奇一致的吻合。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南的江河奔流入海,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北的河流多为内流河。这条分界线以东、以南是典型的季风区、半湿润气候区,冬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较为湿润。分界线以西、以北则是非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区,夏季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为半干旱状态。

著有《万历十五年》的美国学者黄仁宇先生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称为“15英寸等雨线"。这条线的东南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地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则是典型的游牧文明地区,秦汉以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北一端,匈奴、柔然、突厥、契丹、鲜卑、氏、羌、羯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在此驻牧游猎。围绕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各民族间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苏武牧羊、李广戍边、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在和亲与相互杀伐的漫长过程中,一些游牧民族向西迁徙到了欧洲平原,一些游牧民族则入主中原建立了政权。草原民族的豪迈英勇与汉民族的温文尔雅在两千年的岁月交融中熔铸凝聚,血脉相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耳熟能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至今读起这首诗,仍有辽远苍郁的气息扑面而来。凉州是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是“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玉门关为汉武帝时设置,新疆的和田玉进入内地要经过的重要关口就是玉门关,唐代的玉门关故址在敦煌西北。这里是唐代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地方。凉州和玉门关正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处的地方。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到藏北高原一线,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草原地带和荒漠地带、非沙漠区和沙漠区的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大自然雄伟磅礴的力量往往超越人类的想象,气候环境创造了历史。3条神奇的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广阔的大陆划分成了4个典型的气候区,形成了多元化的文明区域:江南水乡渔舟唱晚,中原金秋硕果飘香,旷野苍穹牧马正肥,沙漠驼铃余音悠扬。

(摘编自《神奇的等降水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常常发生民族间的纷争,有政治、经济和地理因素。

B.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往南往东是农耕区域,往北往西都是游牧区域。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重合,部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古长城重合。

D.年降雨量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分布着河西走廊、凉州、玉门关等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上,南北各个政权严守住了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量线,就是守住了这条线以东以南的农业长期稳定的生产地。

B.三条年等降水量线都呈东北—西南的走势,将我国大陆划分成了4个典型的气候区,也影响了我国大型山脉的走势。

C.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大的山脉阻挡了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致使等降水量线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

D.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断发生着民族间的武力抗衡,只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政权才能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起,经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直到冈底斯山。

B.蜿蜒万里的古长城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一部分竞是出奇一致的吻合。

C.400毫米等降雨量线是农业生产需求雨量的底线,是中原王朝守疆固土的底线。

D.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中表述“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

4.科普文章常常引用资料,请分析材料二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4分)

5.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有许多“神奇"之处,请结合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那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①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②“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淡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③“呀!④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富有年代感的词语展开故事,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高涨热情。

B.在动荡的特殊年代,人的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勤劳、老实的李老壮,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差点轻生。

C.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D.小说插叙李老壮因“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意在与后文他的主动还鸭形成对照,以消解放鸭姑娘对其品行的疑问。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暗示了放鸭姑娘可能和李老壮儿子之间有恋爱的关系。

B.句子②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表明老壮因姑娘戳到了他的伤疤而不痛快。

C.句子③反映了放鸭姑娘在得知眼前老人就是自己曾经打听过的李老壮后的惊讶与尴尬。

D.句子④称呼的变化,折射出放鸭姑娘在李老壮面前对他儿子李苇林技术员的尊重。

8.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中国也有“无巧不成书"的俗话。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构思情节的手法,请概括这篇小说情节上设置了哪些巧合。(4分)

9.这篇小说意蕴丰富,既反映出改革开放新时代农村的变迁,也展现了农民的精神风貌,还寄寓了作者对中国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请结合文本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孤)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超世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超世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节选自《让县自明本志令》②)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②《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已56岁);曹操发布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以反击朝野谤议。

材料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材料三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A更欲B受之C非欲D复以为E荣F欲G以为H外援I为万安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臣事昭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两句中的“事"含义相同。

C.勤勤恳恳,这里形容诚恳的样子。成语“勤勤恳恳”多形容勤劳踏实,做事认真。

D.遗篇,指曹操创作的古体诗《观沧海》,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满怀自尊、自负之意,说明如果没有自己的拥戴,汉家王朝恐怕早已四分五裂了。

B.曹操借齐桓公、晋文公、乐毅和蒙恬来表明心迹:他自己定会效法前人忠心侍奉汉室政权。

C.曹操阐明了自己拒绝让出兵权的原因,即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根本没有顾及自身、子孙。

D.曹操对于朝野说他有夺取帝位的胡乱猜测,心中不得安宁,发布这篇令文予以反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4分)

(2)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4分)

14.史学家陈寿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曹操的“非常"“超世”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②中,拔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②墟曲:乡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作者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B.五至八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相见"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C.最后四句是写作者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忧虑。

D.全诗叙述了诗人村居日常生活的片段,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含蓄深沉。

16.清代温汝能说:“‘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与《论语·述而》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阐释了同样的道理。

(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概括了现实中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的现象。

(3)韩愈《师说》中解释由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老师和弟子之间“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总在家长面前见面时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那是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______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______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为自己孩子所作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么?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______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______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

18.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望其项背更显而易见起码

B.望尘莫及却显而易见至少

C.望尘莫及更不言而喻至少

D.望其项背却不言而喻起码

19.下列句子中的“不过”与文中加点的“不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从历史书上学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吧。

B.这倒是不错的注意,不过我还想到一个更好的。

C.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

D.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教员们见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