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楚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测试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楚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测试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楚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测试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楚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测试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楚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测试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楚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测

试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依据所学名著,完成24-25题。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写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周瑜之计,设下

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请关羽来赴宴。关羽单刀赴会,最终安全脱身。

B.《家》中的觉慧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叛逆者形象。当高老太爷生病不见好转

时,高家就请巫师来捉鬼,觉慧开门把众人责骂一番,体现了他思想激进,不迷信。

C.《茶馆》是一幅长卷式地展现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它反映了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

败、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以后三个时代的历史现实。

D.《飞鸟集》内容丰富,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方面,诗人将祖国比喻成寻找理

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经历内心的漂泊历程。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

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E.《老人与海》中,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

败。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

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25.简答题(10分)

(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请简述作者的用

意。(6分)

(2)《欧也妮•葛朗台》中说,“葛朗台小姐的慷慨和她亡父的吝啬成了鲜明的对

照。”请列举出在老葛朗台死后葛朗台小姐所做的几件'‘慷慨"事情。(4分)

参考答案:

24.AD

A项应是鲁肃之计;D项诗人将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

25.(1)①隐去真实的年代与背景,假托前朝人事;②隐去真实的事情,虚构了贾府中的

人物变迁;③用谐音手法,虚构人物,并暗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每点2分。共6分)

(2)①她给拿侬钱,促成了拿侬和田产看守人高诺阿莱的婚姻。②欧也妮拿钱偿清了叔

父生前的债务,成全了堂弟的婚事。③她铸了一个纯金的圣体匣,献给教堂。④她开办了

养老院、教会小学和图书馆。(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体贴”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

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

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

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

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

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

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

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

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

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

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

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

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

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

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

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

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

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

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

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

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

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

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

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

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

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

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

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

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

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

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

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

“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

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

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

地,乃至于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

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

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

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

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

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

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

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

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

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C.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

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D.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

“人我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必然陷入“唯心主

义”泥潭。

E.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

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1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ks5u

A.中国自古以来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

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就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

展。

B.“体贴”和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是同

等的,因而我们就不能否认后者的重要性。

C.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因此

也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

D.要想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真正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领会中国文化中

的“身体语言”的内涵。

14.请概述本文所阐述的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4分)

15.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4分)

参考答案:

12.CD(C.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我

国的中医疗法”。D项,原文“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是或然、可能判断,

“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是必然、肯定判断。)

13.B原文为“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

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

性”。没有讲到他们是同等的。

14.(4分)中方:“体贴”自然,视其为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

体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

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西方:视其为异于人的“自在之物”,用

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

评分标准:中方观点2分,其中“‘体贴’自然,视其为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

命主体”1分,“用身体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

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1分。西方观点2

分,其中“视其为异于人的‘自在之物'”1分,“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

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1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意思相近,也可得满分。

15.(4分)(1)因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

一种生命体验。(2)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

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

雄证。(3)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

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4)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

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评分标准:四个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二点得4分。

3.(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1分)

渐行渐远的乡村

王洪勇

①我对纯粹乡村的最后记忆止于2001年的那个色彩斑斓的夏天,在张北一

个叫马裕村的村庄。

②那种纯粹的乡村影像只有在黑白电影里才能看到,被斜阳覆盖的村中

央,有一株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老柳树,老柳树的躯干虽已斑痕累累,但却仍然枝繁

叶茂。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老柳树的树干上建造了无数鸟巢。老柳树下有一口古老

的砖井,砖井上架着经年的辘珅,辘使左边的青石板上坐着两位年轻的女人。女人

一边说笑着,一边在飞针走线地纳鞋底,年岁稍长的女子用于纳鞋底的针似乎有些

钝了,不时的在自己黝黑的发上蹭一蹭。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在她们周围觅

食,老母鸡咕咕地叫着,小鸡崽们的叫声却是柔弱的。老柳树右边有几株向日葵和

几株豆角秧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生长,我想这几株向日葵一定不是凡高笔下的向日

葵,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太名贵太有功利性,这几株向日葵在寂寞时光里缓慢生长

着,没有人会关心它们的欢乐与忧伤,它们鲜艳的色彩虽然富有诗意,但这种诗意

是融入庸常日子的宁静诗意。

③这些影像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在一些无奈的时光里我不由得时常想起。

2010年再去张北时,我向当地的一名书法家问起马裕村,书法家笑着说,马裕村

早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我瞪大眼睛问。书法家似乎有些责怪我

的孤陋寡闻,他说:您不知张北在搞新农村建设吗?现在农民都住进高楼了。书法

家在说这句话时还带着一点炫耀。我说那么农民以后就不种地了?书法家说怎么不

种地了,地还是要种的,只是农村更城镇化了,现代化了。我说以后农民还养猪养

羊养猫养狗养鸡吗?书法家似乎认为我提的问题很笨,竟然很欧式地推开双手说,

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

④是的,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上帝知道现实中全球化的乡村在渐渐地消失

吗?

⑤在乡村渐渐尘封在岁月深处时,我曾在一个雨意缠绵的周末,一个人悄

悄地坐上了去青海的火车,到西北歌王王洛宾生活过的地方去寻找歌王的足迹,然

而我的寻找显然是徒劳的。7月的青海湖是寂静的,散漫的油菜花在宁静的时光里

缓慢盛开,却没有油菜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在翠绿的草滩上牧羊。时光是寂静的,油

菜花是寂静的,青海湖是寂静的,一切都是寂静的,而我却是哀伤的。我知道我不

会在这个遥远的地方找到那个美丽迷人的牧羊女,我也知道王洛宾早已成为过去

时,但我仍然要去寻找,我要去寻找什么呢?其实我的寻找就是一种和青春有关和

故乡有关和诗以及音乐有关,更和梦想有关的乡村情结。

⑥这份乡村情结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烙在心灵深处的乡土情结。一

个人不管走出多远,漂泊多久,他的内心都装着一方故乡的泥土,即使他故乡的土

地贫瘠而荒凉,他也在深深地爱着他的贫穷的故乡,因为这块热土埋藏着他的根

脉,润泽和滋养着他的成长。

⑦每一个有乡村生活史的人,心灵深处都会有一方温情和诗意的热土,这

方热土就是你精神家园的依托。你乏了累了,它会拥抱你,为你奉送宽厚慈祥的微

笑;你潦倒落魄,它会收留你,用温情的双手抚平你心灵的伤口。

⑧可是,在这个浮躁忙乱的世上,哪儿还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呢?现实

中的乡村即使还保存有一些自然的影像,但往往已失去了生活的韵味,更缺乏精神

的底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同时兼具这些特质的乡村只存留在我们的理想

中。

⑨理想中的乡村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走远,就像牧歌要从草原上消失一

样,我们很难再看到一处用玉米秸秆围起来的农家小院,玉米秸秆上爬满了绿色的

豆角秧和牵牛花,粉红色的牵牛花是喇叭状,牵牛花娇艳的喇叭筒里注满了晶莹的

露珠,而一位梳着麻花辫子的少妇正站在绿篱笆的一株杨树下,一边纳鞋底,一边

和年老的女人说话。

⑩让我们苦苦守望的乡村真的在渐渐消失,那些用来饮水的老石专井,那些

把女人的容颜都纺老了的木制纺车,那些结构简单的黑白露天电影,那些残存的土

墙头,那些银白色的月光下我们所大

声歌唱的美好的歌谣。

n理想中的乡村在远逝的岁月深处,在泛黄的黑白照片里,在我们懵懂的

童年记忆里。那里有自然天成的美丽景观,那里有最俭朴的原生态生活。那里天空

没被污染,大地绿草如茵,人与动物

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存,每一株绿草每一片落叶都能找到生存的尊严,每一个

人每一个日子都

过得散淡而宁静,没有大喜,没有大悲,充满温情,永远安详。

12而我们的乡村正在渐渐消失,给我留下的是那些永远鲜活的记忆……

(选自《散文百家》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6.全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乡村?题目“渐行渐远的乡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5分)

17.文章第(5)段叙写青海湖有何作用?(6分)

18.对马裕村的消失,“我”与书法家分别表现出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

文内容分析概括。(6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中“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与“马裕村的向日葵”都具有象征意义,

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模式,鲜明的对比中凸显了两种不同的艺术

价值和生命内涵。

B.文中⑩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优美的文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图

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这幅图景代表着作者心目中一种最理想最优秀的生

活模式。

C.文中说“乡村情结”“和青春有关和故乡有关和诗以及音乐有关,更和梦

想有关”,形象地说明“乡村情结”与整个农耕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成

长经历密切相关。

D.文章结尾说乡村“给我留下的是那些永远鲜活的记忆”,这些记忆来自有

着“纯粹的乡村影像”的马裕村和“寂静的青海湖”,也来自于“我”内心理想中

的故乡。

E.本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通过叙写乡村的沧桑巨变,并通过“消

失”“走远”“远逝”等词语的反复,突出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给“我”这样习惯怀

旧的人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参考答案:

16.答:三类:记忆中的乡村现实中的乡村理想中的乡村(3分)

情感:失落、怅惘;眷念(依恋)、怀念。(各1分,共2分)

17.答:①通过作者亲历,表现令人向往的牧场美景已不见,令人怀恋的乡村生活

已走远;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渐行渐远的哀伤。③从乡村影像巧妙地过渡到乡村

情结,为下文对乡土情结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一点2分)

18.答广我“:否定(吃惊、遗憾、失落)(1分)理由①失去了自然天成的美丽景

观消失(自然的影像);②逝去了最俭朴的原生态生活(失去了生活的韵味)③

乡村情结找不到根脉,精神家园找不到依托(失却了精神的底蕴)。(3分)

书法家:肯定(高兴、赞赏)(1分)理由: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农民生

活生产水平均有提高。(1分)

19.B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

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

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

“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日:“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

“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

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

子午。寻以萧啧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

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

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

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

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

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

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

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成,微为之备。屡

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

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

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

谥日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0.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

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

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

/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

/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

“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

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

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

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

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

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

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

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参考答案:

10.A

11.C

12.D

13.(1)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

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2)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

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

10.试题分析:本句大意理解是“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

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

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

说一生经历。”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由“曰”“虽”“然”“也”等虚词,“诸

君”“德声”“愿”“诣”等实词判断A项正确。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

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由“曰”“虽”“然”“也”等虚词,“诸

君”“德声”“愿”“诣”等实词判断A项正确。

11.

试题分析:C项关于“值”的表述,“给予T*有普契慎用的际号”不正确,整号也有富有就奔时盾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6为识记A.

【名师3*】文化常识的考核壬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京1R的变迁.京震的名卷.年号.也号.庙号、

书的名M官场的一些礼节、雌的一些机构、0童制庾.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遢注的坡法等.

这类H目一餐IB误耶比较明显,如此做关于“电”6W,“益予一有龄吴性话的杵号”不正餐,

*也有带育缸判性感的.

12.试题分析:D项”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的表

述错误,原文是“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卢渊推辞豫州刺史之位,是因为母亲年

老,而非去世。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

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

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

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D项”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的表述错

误,原文是“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卢渊推辞豫州刺史之位,是因为母亲年老,

而非去世。

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及”“恨”“介怀”“无”“御物”“和”。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

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

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

,,谨”“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

顺。

【参考译文】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有祖父和父亲的风范,崇尚学业,家庭和睦。他继承

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官职)。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

勰)的老师。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供职黄门侍郎,叉升职兼任散骑常侍、秘书监、本

州大中正。

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将召集朝臣商议这件事。高祖先对卢渊说:“你心里

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回答说:“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择

日卜问。”高祖说:“册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决。”卢渊说:“虽然奉命如此,但是

我心中确实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

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时候,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的军事,下诏封卢渊持节领军,安南

将军为副将,统帅士兵七万人准备从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萧璇死了,停止进军。此时

泾州的羌人叛乱,攻城掠地,卢渊率六千步兵、骑兵,号称三万,缓缓地进军。不到三十

天,叛贼们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将叛贼头目斩首,其余的都不问罪受诏命

兼任侍中。当初,卢渊十四岁时.曾到长安。将要回来时,为他饯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

水北边分别。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

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

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不

久,卢渊被任命为仪曹尚书。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

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

推辞。

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高祖

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皇帝赏赐他一百匹

绢,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

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

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朝廷,朝廷没有采纳。沈陵果然杀了副将,胁迫

宿州豫州的军队叛逃。沿淮一带各边关,由于事先有准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私

下结交的范围很广,两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

卢渊都加以抚慰赦免,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被授予秘书监,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恢

复原来的爵位固安伯,谥号为懿。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晚,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政术知名。改京兆府尹,所

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

沙郡太守且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日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晚其为政得人心如此o乾元二年,

与吕袒、李揆、第五琦同拜相。觇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觇。初,

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日于银台门决天下事,须处分,便称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

入。及觇为相,叩头论辅国专权乱国,上悟,赏觇正直,事并变革。

代宗即位,征帆为荆南节度。属銮舆幸陕,帆由商山路赴行在。既还京师,拜幌为黄

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事,宰臣不于政事堂邀客,时海内多务,宰相元载等见中

官传诏命至中书者,引之升政事堂,仍置榻待之;崛为宰相,令去其榻。奏请常参官各举

堪任谏官、宪官者,不限人数。

初收东京,受伪官陈希烈已下数百人,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

下,欲从器议。时幌为三司使,执之日:“夫事有首从,情有轻重,若一概处死,恐非陛

下含弘之义,又失国家惟新之典。昔者明王用刑,歼厥渠魁,胁从罔理。况河北残寇未

平,官吏多陷,苟容漏网,适开自新之路。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党,谁人更图效顺?困

兽犹斗,况数万人乎!”崔器、吕袒,皆守文之吏,不识大体,殊无变通。廷议数日,方

从觇奏,全活甚众。竞为中官所挤,罢知政事。永泰二年七月以疾终,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旧唐书•李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

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酉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觇/

B.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

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觇/

C.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

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帆/

D.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

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也称作“门腐”,指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

B.制敕:指自行裁决,文中是指李辅国专权乱国的行为。

C.銮舆:即銮驾,天子车驾。文中指代当时的唐代宗。

D.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文中指天子巡行所到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觇礼贤下士,政绩卓著。李帆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多

次升迁,因为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所任各职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B.李蝶声望极高,嫉恶如仇。与吕翘、李揆、第五琦同任宰相,李觇的地位声望颇高,

军国大事全李帆独自裁决;他向皇上进谏,指责李辅国专权乱国。

C.李蝶严守规矩,广延人才。宰相元载等违反先例在政事堂设置榻床接待宦官,李蜕任

宰相后,命令撤去榻床;上奏请求举荐能够胜任谏官、宪官的人才。

D.李觇能识大体,决事明敏。李帆力排众议,建议朝廷依据黄河以北地区的形势,尽数

免除接受叛贼官职的人的死罪,开启悔过自新的道路,从而保全了多人性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崔器希旨深刻,奏皆处死;上意亦欲惩劝天下,欲从器议。

(2)若尽行诛,是坚叛逆之党,谁人更图效顺?

参考答案:

10.C11.B12.D

13.(1)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刻,上奏全部处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

建议。

(2)如果全部处死,就是坚定叛逆党羽的决心,谁还会改过自新来归顺国家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天

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且京师

米麦踊贵百姓谣日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觇”,这句话的含义是:天宝十三年,阴雨连绵六

十余天,宰相杨国忠憎恨他不肯依附自己,把大雨造成的灾害归咎于京兆尹,因此出任长沙

郡太守。当时京师米麦价格昂贵,百姓唱民谣道:“想使米粟贱,莫过追李幌。”根据对文

句的理解,“天宝十三载”表时间,应断开;“京兆尹”是“归咎”的对象,不能断开;

“时”引出“米贵”的事实,不能断开;“无过”强调“追李觇”,不能断开。故答案选

Co

【n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平时多积

累。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

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制敕:指自行裁决,文中是指李辅国专权乱国的行为。说

法有误。制敕:指皇帝的诏令。故答案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认真研读

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

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

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

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

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尽数免除……死罪”于文无据,根据对原文

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李觇不提倡“一概处死”,但未提出“尽数免除”。故答案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试题注意直

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希旨”逢迎旨意;“深刻”严峻苛刻;“惩劝”惩戒警示;

“从”听从。(2)“行诛”处死;“坚”坚定;“之”结构助词,的;“更”更改。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册h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

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

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

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

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李帆,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依靠祖上功勋入仕,多次升任高陵

令,以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职政绩显著。天宝十三年,阴雨连绵六十

余天,宰相杨国忠憎恨他不肯依附自己,把大雨造成的灾害归咎于京兆尹,因此出任长沙郡

太守。当时京师米麦价格昂贵,百姓唱民谣道:“想使米粟贱,莫过追李觇。”他理政时就

是如此深得人心。乾元二年,与吕吉要、李揆、第五琦同时拜任宰相。李觇的地位声望颇高,

军国大事,诸公不敢表态,全由李幌独自裁决。起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天在银台门处理

天下政事,需要决定时,就称是皇上颁下的诏令。宫中的符印,进出都佩带在身上。等到李

觇任宰相,叩头上论李辅国专权乱国,皇上感悟,赏识李帆的正直,这些事情都被革除。

代宗即位,征用李觇任荆南节度使。时逢皇上前往陕州,李帆路经商山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

地方。回到京师后,拜任李觇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照先例,宰相不在政事堂

接待宾客,当时天下多事,宰相元载等见宦官传达诏命来到中书省,就领他们进入政事堂,并

设置榻床接待;李嫌任宰相后,命令撤去榻床。上奏请求常参官分别举荐能够胜任谏官、宪

官的人才,人数不限。

刚收复京师时,讨论如何处置接受叛贼官职的陈希烈以下数百人,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

刻,上奏全部处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建议。当时李嫌任三司使,坚

持说:“凡事有首恶有胁从,罪行有轻有重,如果不加区分全都处死,恐怕有违陛下宽宏大量

的深义,也不符合国家允许改过自新的法典。古时贤明的君王施用刑法,只是杀掉他们首恶,

胁从不问。何况现在黄河以北地区的残敌尚未平定,许多官吏身陷贼中,如果宽大处理免除

死罪,正如开启悔过自新的道路。如果全部处死,就是坚定叛逆党羽的决心,谁还会改过自

新来归顺国家呢?困兽犹斗,何况数万人呢!”崔器、吕吉驾都是死守条文的官吏,不明大体,

一点都不知变通。朝廷争议了数天,才听从了李觇的奏请,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最后因受

到宦官的排挤,免去知政事。永泰二年七月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

也。”(《论语•先进》)

(~)

《孔子家语》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朱熹《四书集注》说:“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侃《论语义疏》云:“子路性刚,其鼓瑟亦有壮气。孔子知

其必不得寿终,故每抑之。”

21.有一成语源于材料(一),这个成语是:

22.孔子好乐,为什么偏偏不喜欢子路鼓的瑟?结合材料(二)中前人的解读,分析概括

其原因。

参考答案:

21.登堂入室

22.(1)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不喜。

(2)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不足于中和,不符合中潇原则,孔子不喜。(3)由鼓瑟

知子路气质刚勇,进而推知其必不得寿终,故有意抑之。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所给的材

料一,最好是将其翻译过来理解,本题可以概括为“登堂入室”。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无论在古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中都是常见的题型,考生作

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和概括分析类试题,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

服人,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不喜。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不足于中和,不

符合中潇原则,孔子不喜。由鼓瑟知子路气质刚勇,进而推知其必不得寿终,故有意抑

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面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①当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势必要求“软实力”

的文化能与“硬实力”的经济基础相匹配,③在文化领域也要取得同样的大国身

份,④而不能是文化上的矮子,经济上的巨人。⑤中国文化复兴问题,实质上是中

国经济崛起后,如何以自身文化与自由主义文化和复古主义文化博弈德文的问题。

(1)第一处(填序号),改正:

(2)第一处(填序号),改正:;

(3)第一处(填序号),改正:;

参考答案:

(1)①改正:去掉“当”字(或在“经济体”后加“时”);

(2)④改正:将“文化上的矮子”与“经济上的巨人”交换位置

(3)⑤改正:将“和”改为“及”或顿号

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如今,穿汉服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过去普遍认为,只要民族是落后的,与民族有关

的东西就是落后的。当前,我国正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浓缩了民族文化要素,身

着汉服,就是一种流动的宣扬,必能增强文化自信。只要老百姓都喜欢穿汉服,增强其民

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文化传承有了实践主体。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①民族落后,与民族有关的东西不一定就落后。

②。

③O

参考答案:

②身着汉服,也未必就能增强文化自信。③老百姓都喜欢穿汉服,也未必就能实现传统文

化复兴。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

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解答此题,要从逻辑关键的角度切入,

注意考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能否成立:②“必能增强文化自信”中的“必

能”表述过于绝对,文化自信不在于是否“身着汉服”,联系“过去普遍认为”的表述即

可判断,“身着汉服”可算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而非条件。③“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

复兴”错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需要很多条件,不是“老百姓喜欢穿汉服”就能完成

的,原文推理的条件不充足。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李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学家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

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担忧.

B.研究数据显示,如植物奶油、人造黄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

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C.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

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D.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答案:

C

A.成分残缺,后一部分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

B.搭配不当,“提高”和“危险”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