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原卷+解析版)_第1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原卷+解析版)_第2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原卷+解析版)_第3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原卷+解析版)_第4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原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专练1.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2.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用麻做纺织原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用丝做纺织原料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5.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26.“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7.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3876.3%京东东西路63.2%京畿、京西北路872.7%小计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8.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9.徽商兴盛于明代,清乾隆末年处境愈来愈困难,鸦片战争后加速衰败。徽商的经营理念是“贾道儒行,以人为本”,该理念反映了()A.传统商业和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C.传统商业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D.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10.《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311.“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军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强悉航海,纤岛倭入寇。”“禁滨海民不得私入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材料表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在于()A.建立和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勾结作乱C.消灭残余农民起义军势力D.防止“倭寇之患”危及统治12.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有误A.陶瓷业的分工较细B.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C.工人领取计件工资D.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13.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14.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独占性B.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C.维护家族稳定及经济利益的需要D.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15.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1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4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17.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18.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19.明中后期出现了“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择偶标准开始转变C.奢靡之风甚为流行D.传统观念遭受冲击2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唐会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贾谊和司马迁的经济思想。(2)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汉、唐经济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采取不同经济政策的原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朝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西汉初期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唐宋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7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高考押题专练1.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不是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故A项错误;封建统治者的各种仪式和政令,带有迷信色彩,不是政治作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涉及经济领域,不是政治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重视农业,故D项正确。2.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故C项正确。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经营重点逐渐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反映了江南地区农村经济8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故选B。从材料看,农业经营只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农业生产并未完全商品化,排除A;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江南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4.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用麻做纺织原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用丝做纺织原料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答案】C【解析】①用麻做纺织原料是上古时期就掌握的技艺;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③用丝做纺织原料相传是嫘祖发明的,时间上应该比麻要稍晚一些;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5.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理是“从汉代开始”,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南北朝时设草市尉”的信息可知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中“废州县市印”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故C项错误;宋代的“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6.“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答案】C【解析】《全球通史》中的这一观点强调宋代商业出现的变革。“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统治者垄断工商9业的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C项体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化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会馆是明清商帮聚会和存放货物的场所,故D项错误。7.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3876.3%京东东西路63.2%京畿、京西北路872.7%小计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答案】C【解析】从表格可以得出,表格只说明了贡绢州的所占比例,没有体现贡绢所占比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华北地区早就有丝织业,D项排除。8.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答案】D【解析】解决此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正向选择,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选择,由材料中的“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可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由“乃棉花尽归商贩”,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可知是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二是排除法,明朝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顶峰,所以③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产生,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排除④。故本题选D。9.徽商兴盛于明代,清乾隆末年处境愈来愈困难,鸦片战争后加速衰败。徽商的经营理念是“贾道儒行,以人为本”,该理念反映了()A.传统商业和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C.传统商业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D.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答案】C【解析】“贾道儒行”,遵照儒家的处世宗旨走做生意的道路,“以人为本”是指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这种理念是传统的商业和封建势力相结合,故C项正确。10.《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11.“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军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强悉航海,纤岛倭入寇。”“禁滨海民不得私入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材料表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在于()A.建立和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勾结作乱C.消灭残余农民起义军势力D.防止“倭寇之患”危及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方国珍、张士诚等反对势力逃到海上继续与明朝作对,同时勾结倭寇来华,所以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B项。A项材料未体现;C、D两项都只说明了一个方面。12.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有误A.陶瓷业的分工较细B.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C.工人领取计件工资D.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答案】C【解析】从“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可知陶瓷业分工较细,故A项正确;从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可知,陶瓷业存在雇佣工人给工人工资的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工人领取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完成的工作量给予工资,与材料按月固定发给工资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地下印利、做坯等工”“画作上工”发给工资的时间不同可知,D项正确。13.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在明清以前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但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故A、C两项错误;“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14.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独占性B.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C.维护家族稳定及经济利益的需要D.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知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主要特点是家庭内部传承,具有保守性、独占性;传男不传女,这与古代宗法观念、小农经济及维护家族利益都有关系,但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故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15.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答案】C【解析】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即明清时期的商业新气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内容出现在宋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还出现了商帮,因此C项符合题意;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1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17.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18.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饮食文化日趋丰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19.明中后期出现了“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择偶标准开始转变C.奢靡之风甚为流行D.传统观念遭受冲击【答案】D【解析】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明中后期择偶标准,无其前期择偶标准,无法得出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反映奢靡风气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择偶标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2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唐会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贾谊和司马迁的经济思想。(2)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汉、唐经济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采取不同经济政策的原【答案】(1)经济思想:贾谊,重视农业、限制商业的重农抑商思想。司马迁,社会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各行业协同自由发展;农、工、商、虞各务其事,不可偏废。(2)变化:汉代抑制商业发展,对商人的衣食住行都有明确的限制;唐代中叶重视商业,不与民争利,采取措施保护商业发展。原因: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唐代中叶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收入缺乏保障。【解析】第(1)问,贾谊的经济思想可根据“归之农,皆著于本”“末技游食之民”并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概括得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可根据“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贫富之道,莫之夺予”,从农、工、商、虞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概括得出。第(2)问,“变化”可先根据材料一叙述汉代的情况,然后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的情况;“原因”可结合汉、唐的时代背景回答。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