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的新突破样本_第1页
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的新突破样本_第2页
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的新突破样本_第3页
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的新突破样本_第4页
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的新突破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遇到行政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新突破内容提纲《行政复议法》是在《行政复议条例》基本上修改而成。它既对近十年来行政复议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也在行政监督与救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突破。与复议条例相比较,行政复议法在四个方面获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行政复议原则更加全面、精确;行政复议范畴明显扩大;行政复议程序更加便民、公正、合理;进一步强化行政复议法律责任。这些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改革行政诉讼制度都具备极其重要意义。

核心词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条例行政监督救济制度新突破

1999年4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该法是在1990年国务院颁布《行政复议条例》基本上修改而成。它既对近十年来行政复议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也在行政监督与救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突破。为了全面理解这部法律新意和特色,本文拟就行政复议法与复议条例相比较获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作一探讨。

一、行政复议原则更加全面、精确

依照《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理论界普通将行政复议基本原则概括为合法、及时、精确、便民原则,合法性与恰当性审查原则,不合用调解原则。①《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条例》拟定复议原则进行了增删与调节,拟定为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原则,有错必纠原则,保障法律、法规实行原则,救济原则(司法最后原则)。很明显,《行政复议法》删去了精确原则,合法性与恰当性审查原则,不合用调解原则,增长了公正、公开、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实行以及司法最后原则。这一变化不但反映出立法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且也强调了公正、公开、有错必纠等原则在行政复议制度中重要地位。

一方面,过去《行政复议条例》拟定“精确原则”内容事实上已经包括在“合法原则”中,复议活动力求精确是合法原则中认定事实清晰、证据确凿题中应有之意,故无需再拟定“精确原则”。

另一方面,合法性与恰当审查原则内容已在《行政复议法》第1条立法目和第28条行政复议决定条款中阐明,况且它只是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作出复议决定期需遵循准则,故在复议基本原则中亦无需单独列明。因此,《行政复议法》删除了该原则。

再次,不合用调解原则曾被视为一项独立复议原则,列于《行政复议条例》第8条,但依照复议机关依法复议、职权法定规定,如果《行政复议法》未授予复议机关调解职权,就意味着复议机关只能按《行政复议法》规定作出有限几种复议决定,固然不能进行调解,也不能以调解结案。更何况行政复议法和本来行政复议条例都容许复诉申请人撤回答议申请,故而,将此项禁止性原则删除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是,《行政复议法》删除以上原则并不意味着上述原则表达内容也一同被取消,而这些原则基本含义已经明白或暗含在其她原则和法律条文中,不必单独列出。这一变化体现了立法者在运用立法技术方面成熟与凝练,避免了重复与拖沓。

除删除几项原则外,《行政复议法》还增长了几项原则,从行政复议制度需要看,这是必要可行。

一方面,增长了“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复议机关在行使复议权时应公正地对待复议双方当事人,不能有所偏担。公正原则是行政法中普遍合用原则。随着行政立法范畴扩展,越来越多行政立法将公正原则拟定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主线原则,如《行政惩罚法》就有规定。《行政复议法》之因此增长该项原则,其因素在于,行政复议与其她行政司法活动同样,除坚持合法原则上,还必要公允、合理、无偏私,特别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较大状况下,必要公正复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保证复议制度真正取信于民,发挥其监督与救济作用。

另一方面,行政复义法新规定了“公开原则”。所谓公开是指行政复议活动应当公开进行。从复议案件受理、审理、决定都应公之于众,使当事人和社会各界,涉及媒体充分理解行政复议活动详细状况,避免暗籍操作导致腐败与不公正,增强公众对行政复议信任度。《行政复议法》之因此增长该项原则还在于此前《行政惩罚法》已经规定了该原则,近年来执法司法实践中强调审判公开、检务公平、政务公开呼声也日益高涨,使得公开原则成为行政程序中普通合用原则。

再次,行政复议法还增长规定了“有错必纠原则”。有错必纠是指复议机关发现原行政机关行政行为错误违法,必要及时予以纠正。有权机关发现复议机关及复议人员在行政复议中有违法违纪行为,也必要及时纠正。防止违法行政、滥用复议权现象发生,保证行政复议制度发挥其应有作用。

此外,行政复议法还增长了一项“保障法律法规实行原则”。该原则规定行政复议活动不但要纠正违法不当详细行政行为,且要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使关于法律法规得到忠实执行和贯彻。

最后,行政复议法增长“司法最后原则”,亦称“救济原则”,它是指行政复议活动是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与救济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最后救济方式。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除法律规定例外状况,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作出终审为发生法律效力最后决定。该原则是拟定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重要准则。

综上,《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基本原则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内容更加全面,重点更加突出,表达方式则显得十分凝炼,充分反映了行政复议固有特点和作用,是对行政复议活动所遵循基本准则高度概括和抽象。

二、行政复议范畴明显扩大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最突出一种特点就是明显扩大了行政复议范畴。依照《行政复议条例》不能受理或立法未明确规定可以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依照《行政复议法》可进入行政复议范畴。行政复议法是通过两种方式扩大行政复议范畴:一是扩大复议机关受理行政行为范畴;涉及详细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二是扩大行政复议法所保护公民、法人或其她组织权利范畴。

(一)进入行政复议范畴详细行政行为明显扩大

《行政复议条例》将复议机关受理行政争议案件列举为九项,其中重要涉及因行政惩罚,行政强制办法,侵犯经营自主权行为,拒发允许证执照,拒不履行法定义务,拒不发放抚恤金,违法规定履行义务,其她侵犯人身权、财产权详细行政行为引起争议。同步,又列举了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四项行政行为引起争议。《行政复议法》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扩大了行政复议范畴,重要体当前增长了几类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详细行政行为,扩张解释了几类可以申请复议详细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扩充解释或增长详细行政行为是:1.将行政惩罚行为种类按《行政惩罚法》作了扩充解释,增长了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暂扣允许证、执照和几类惩罚行为;2.增长了一条关于行政机关变更、中断、撤销允许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引起争议属于行政复议范畴规定;3.增长了行政确权行为属于行政复议范畴规定;4.增长了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行为属于行政复议范畴规定;5.增长了行政机关没有发放关于费用属于行政复议范畴规定。这里关于费用涉及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等;6.增长了对其她详细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规定。很明显按照《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于上述行为是不能申请复议或未明确规定可以申请复议,《行政复议法》将它们明确纳入行政复议范畴是一种十分明显变化,它将行政复议监督和救济范畴大大扩展了。

与此同步,《行政复议法》又进一步限制了复议机关不予受理事项。《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不予受理事项为四项,涉及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及其她规范性文献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奖惩、任免决定等内部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仲裁调解或解决行为;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复议法》将四项不属于复议范畴事项修改为两项,并规定了救济途径,即对行政机关行为处分及其她人事解决决定可依法申诉,对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调解或其她解决,可依法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很显然,《行政复议法》取消了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国家行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限制,从此外一种角度扩展了行政复议范畴。

(二)《行政复议法》启动了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审查权

《行政复议法》颁布,标志着国内行政监督救济制度进入了一种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关于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制度,对于加强和完善国内行政监督救济制度具备重要而深远意义。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针对非特定人制定发布,对后发生法律效力并具备重复合用性和普遍约束力规范性文献。②由于实行抽象行政行为主体广、层次多,上至国务院各部委,下至乡镇政府均有权制定各类效力不一“红头文献”,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它们具备重要影响,是诸多行政机关执法根据。与此同步,由于行政机关实行抽象行政行为程序少、监督弱,也带来了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某些行政机关运用抽象行政行为乱收费、乱罚款、不但严重破坏了法制统一,也损害了国家和公民个人利益,成为人们深恶痛绝“三乱”之源。其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令人触目惊心。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对此类文献监督却十分薄弱,现行备案审查制度远远起不到有效监督作用。相应地,因而类文献遭受损害获得救济也十分有限。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内依法行政进程,破坏了法制统一,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时候。这次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她组织在对详细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如果以为详细行政行为所根据规定(除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地方政府规章之外各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献)违法,可以一并提出审查申请。复议机关有权解决必要在30天内解决,无权解决必要在7日以内转送关于部门,有权机关必要在60日内解决完毕。与以往《行政复议条例》及关于法律相比,这一规具备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它直接赋予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规定审查申请权,这种申请不同于申诉,也不同于建议,它可以产生一定法律后果。即导致复议机关在规定期限内受理与转送该申请,审查并解决被申请规定。解决了困扰咱们近年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无法启动难题。另一方面,它从法律上明确了复议机关或有权机关审查职责。这一职责不同于信访或其她方式,而是必要在一定期限审查解决抽象行政行为义务。不履行义务即构成失职,须承担一定法律责任。最后,通过这种方式监督抽象行政行为范畴十分广泛,几乎襄括了除行政法规与规章以外所有抽象行政行为,特别是将部委规章以外规定也纳入审查范畴,具备十分重要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行政复议法这项规定,开了对抽象行政行为实行个案法定监督先河,为此后行政诉讼制度改革摸索出一条新路。

固然,行政复议法这项规定引起了某些新问题,有待复议实践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复议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决定性质及可诉性等问题仍需仔细研究。例如,国务院各部门及省政府规定与规章应如何区别?复议机关和其她有权机关审查解决违法抽象行政行为应合用什么限度,当事人又如何参加表达意见?复议机关撤销了某项抽象行政行为,与否意味着行政机关根据该抽象行为对其她人实行详细行政行为也违法?如何纠正?因而遭受损失能否规定补偿?对复议机关或其她有权机关作出关于抽象行政行为结论有异议应如何解决?能否对此提起诉讼?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行政复议法实行前需要明确解释和研究,对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将有利地贯彻贯彻行政复议法关于审查抽象行政行为规定,有助于遏制行政机关乱发文献违法行为,真正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监督与救济作用。

笔者以为《行政复议法》规定复议机关或其她有权机关对承担行政行为审查不同于对详细行政行为审查,严格地讲,它不是一种行政复议活动,而是由行政复议引起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活动。因此,行政复议机关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程序也不同于对详细行政行为审查程序。但为了使这种审查活动不走过场,还应保证当事人书面或口头陈述辩论权利,提供证据权利,同步也应规定抽象行政行为实行机关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行为合法性。复议机关经审查以为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或不恰当,有权予以撤销或变化。如果某项抽象行政行为被撤销,那么根据该抽象行政行为作出详细行政行为也会因违法而被撤销,但根据该抽象行政行为对其她人所作详细行政行为并不会因而而自动撤销,仍需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方式确认详细行为违法,相应地,当事人因而遭受损害也不也许自动得到补偿,仍需通过国家补偿程序获得救济。行政复议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解决结论不同于普通行政复议决定,不能简朴地将其视为详细行政行为,必要视解决结论详细状况而定。如果该解决结论是维持原抽象行政行为,当事人则应当继续对根据该抽象行政行为作出详细行政行为谋求行政诉讼救济,不适当直接对复议机关或有权机关作出关于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结论提起诉讼。换句话说,此类解决结论不具备可诉性。如果复议机关撤销或变化了抽象行政行为,则根据该抽象行政行为所作详细行政行为必然被撤销或变化。普通状况下当事人自然不会对此成果再提起诉讼。虽然起诉,也只是对详细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三)受行政复议制度保护和救济权利范畴进一步扩大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它所保护权利范畴进一步扩大。过去《行政复议条例》所保护权利限于法定人身权和财产权。该项内容体当前《行政复议条例》第9条第8项规定中,即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以为行政机关侵犯其她人身权、财产权”,有权申请行政复议。对于人身权、财产权以外其她权利遭受侵害,《行政复议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申请复议,这就意味着此类权利不受复议制度保护。很显然,这是《行政复议条例》与《行政诉讼法》共同一种缺陷。这次《行政复议法》一改《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将“人身权,财产权”概念扩大为“合法权益”,合法权益范畴显然要比“人身权、财产权”范畴大许多,除了人身权、财产权外,还涉及其她权益。

《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1款第1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其她组织“以为行政机关其她详细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申请行政复议。这是一项概括性条款,也是兜底式条款。这是由于前面10类复议事项是采用列举方式规定,这种列举并不是在同一种概念层次上,因而不也许周延,也不也许穷尽,因此必要有一项兜底条款才可以将所有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详细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畴。

该项规定中“其她合法权益”是指除上述10项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她组织人身权、财产权外,还涉及其她受法律保护合法权益,如劳动权、受教诲权、休息权、环境权、程序权(听证权)。知情权、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奉等政治性权利。如果行政机关详细行政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受法律保护这些合法权益,相对人也有申请行政复议权利。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范畴明显扩大。体当前这项概括性条款上就是用“合法权益”概念取代了过去“人身权、财产权”概念。应当说,这是一种重要变化,且有相称深远意义。

除了这项概括性条款外,《行政复议法》列举关于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行为规定也体现了权利扩大特点。例如,《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1款第3项规定,公司、法人或者其她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关于允许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断、撤销决定不服,”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由于允许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不但涉及到公民法人人身权、财产权,还也许涉及公民法人其她合法权益,如出版权、受教诲权,因此容许对于此类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还可以保护人身权。财产权以外其她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1款第9项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诲权利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有权申请行政复议。也就是说,受教诲权也在行政复议制度保护范畴之内。

三、行政复议程序更加理民、公正、合理《行政复议法》不同于《行政复议条例》另一种重要方面就是行政复议程序变化。详细体当前:

(一)申请行政复议期限延长

《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期限为60日,自懂得该详细行政行为之日起算。如遇有不可抗力或其她合法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这与《行政复议条例》规定15日相比,延长了45日。并且申请时效中断后继续计算规定取消了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权,使得复议申请人申请复议期限更加合理。

特别值得注意是,行政复议法不但对法律未规定申请复议期限时状况作了规定,并且对既有法律规定短于60日期限状况作了新规定,即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短于60日按60日计算。如《治安管理惩罚条例》规定原申请期限是5日,按照《行政复议法》此后要按60日计算。

(二)申请行政复议方式增长了口头申请《行政复议法》第11条规定,“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状况。行政复议祈求、申请行政复议重要事实、理由和时间。”容许申请人口头申请行政复议是《行政复议法》新增长,体现了行政复议民主、公开、便于原则。

(三)行政复议管辖规定更加全面和灵活

《行政复议法》取消了《行政复议条例》复议管辖一章,本着便民、公正原则对本来比较复杂管辖规定作了修改和调节。第一,拟定了选取申请复议管辖原则,即容许申请人选取复议机关。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详细行政行为不服,可向该部门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第二,确立了垂直领导行政机关及国家安全机关行政复议实行“条条复议”原则,即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行政机关及安全机关详细行政行为不服,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第三,明确了行署复议机关地位,规定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派出机关所属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详细行政行为不服,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第四。增长规定了国务院在行政复议中最后裁决权。《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对省级政府及国务院部委详细行政行为不服向原机关申请复议。这次《行政复议法》规定,对省级政府及部委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作出裁决为最后裁决。在这次《行政复议法》审议中,“有些常委委员和部门、地方、专家提出,由本机关复议自己作出详细行政行为,从法律制度上说不够合理,也不利于充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她组织合法权益。因而,主张可以考虑,申请人对国务院关于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详细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向国务院申请行政复议,国务院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③最后立法机关采纳了上述意见,确立了国务院受理对省部级行政复议决定裁决申请体制,强了国务院对国务院各部委及省级行政机关监督。第五,增长了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在受理复议申请时转送义务。由于行政复议机关设立较复杂,复议权限不尽一致,容易浮现复议申请人投诉无门或找不到相应复议机关情形,为以便复议申请人,《行政复议法》专门规定了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接受复议申请并转送关于复议机关,告知申请人义务。这是《行政复议条例》所没有。《行政复议法》第15条第2款规定“有前款所列情

形之一,(即遇有派出机关、派出机构、授权组织作出详细行政行为或共同作出详细行政行为,或作出行政行为机关被撤销情形)申请人也可以向详细行政行为发生地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第十八条规定办理。“第18条规定”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接受行政复议申请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七日内,转送关于行政复议机关,并告知申请人。接受转送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第十六条规定办理。“

(四)缩短了行政复议机关受理案件时审查期限

《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本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关于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该规定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将本来复议机关在受理阶段进行形式要件审查期限,由10天缩短为5天。增长了复议机关书面告知申请人审查成果义务。由于提出复议申请方式由过去书面式改为书面、口头均可,因此在受理阶段,取消了复议机关对不符合形式要件申请书发还申请人规定限期补正一系列规定,增长了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法定义务,以便了复议申请人。

(五)解决了复议机关不受理或不答复状况下,申请人诉权问题

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及实践中做法,法律规定诉讼前必要先申请复议,申请人必要先提出复议申请,而复议机关在复议期限不复议或不予答复,申请人只能规定上级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机关责令其受理或答复,如复议机关拒不受理或不答复,上级机关能否直接受理,或在复议期满后能否直接起诉?是针对复议机关不作为起诉?还是针对原详细行政行为起诉?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不甚明了,有时甚至浮现争议。《行政复议法》规定,对于上述几种状况,行政复议机关无合法理由不予受理,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受理,必要时,上级行政机关也可以直接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一规定对于防止复议机关或法院规避法律,保障公民诉权,都具备重要作用。

(六)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方式

《行政复议法》将行政复议审理方式明确为两大类:一是书面审,二是言词审理。前一种是《行政复议条例》已经规定了,而后一种则是《行政复议法》进一步明确。《行政复议条例》规定“行政复议实行书面复议制度,但复议机关以为有必要时,可以采用其她方式审理复议案件。”至于何种方式,条例未曾明确。实践中普通采用庭审方式,由“双方当事人到场阐明问题,表达各自意见。”④行政复议将本来不甚明确复议审查方式界定为,行政复议机构“可以向关于组织和人员调查状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和第三人意见。”也就是说,复议机关应申请人规定或以为有必要时,必要组织类似《行政惩罚法》规定听证会,调查状况,听取各方当事人意见。这一方式不同于书面审查,它容许当事人通过言词辩论方式直接陈述自己意见和理由,提供关于证据,促使行政复议机关作出更为公正决定。有趣是,国内台湾省新修改《诉愿法》也在书面审理言词审理,阐明该种审理方式重要性。⑤(七)行政复议证据制度也有所变化

《行政复议法》针对复议实践中举证责任不明确,复议机关剥夺或忽视申请人查阅证据权利,被申请人违法补正等现象,对行政复议证据制度做了更明确规定。

一方面,重申行政复议中举证责任由被申请人承担。明确被申请人举证范畴和举证责任,规定“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时作出详细行政行为证据、根据和其她关于材料。”被申请人不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时作出详细行政行为证据、根据、和其她关于材料视为该详细行政行为没有证据、根据,可予撤销。而《行政复议条例》没有规定被申请人提交作出详细行政行为“根据”,也没有不举证承担败诉责任条款。

另一方面,增长了申请人第三人在复议过程中查征权。《行政复议法》第23条第2款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书面答复,作出详细行政行为证据、根据和其她关于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回绝。”也就是说,遇有申请人或第三人向复议机关查阅关于证据材料情形,复议机关必要保障这项权利,不得回绝。

最后,增长了被申请人不得在复议时取证义务。《行政复议法》第24条明确规定:“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她关于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本来《行政复议条例》没有此限制,但实践中经常发生被申请人违背“先取证,后裁决”原则,在复议过程中向申请人或其她人收集证据现象,这种做法不但给申请人导致了压力,也不利于复议机关判断详细行政行为合法性,是一种典型程序违法行为。《行政复议法》借鉴了《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不得在诉讼期间自行向证人或原告取证规定,对被申请人在复议期间收集证据行为作出了限制,明确了用此类办法获得证据无效证据原则。

(八)增长规定了复议机关和有权机关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程序

在程序上,《行政复议法》与《行政复议条例》另一种重要不同之处在于:规定了行政复议机关和有权机关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程序。尽管这一程序是简朴期限规定,但仍不失为一项重要变化。《行政复议法》第26条,第27条规定,申请人申请复议,一并提出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有权解决,应当在30日内依法解决,无权解决,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解决行政机关依法解决,有权解决行政机关应当在60日内依法解决。解决期间,中断对详细行政行为审查。如复议机关审查详细行政行为时以为详细行政行为根据不合法,也照此程序解决。

(九)增长了行政复议最后裁决规定

关于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土地等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行政复议决定能否成为最后裁决问题,《行政复议法》起草过程中争议颇大。最初草案规定,“行政机关对确认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行政复议决定,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审议时,有些常委会构成人员和地方、部门、专家提出,“草案规定对自然资源确权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裁决,难以有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她组织合法权益。”因而,法律委员会建议将这一条修改为,对上述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作出该决定行政复议机关上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后,又有地方和部门提出,“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确权行政复议决定与否可以提起诉讼问题不适当作简朴规定,由于有某些确权是依照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勘定、调节或者是对土地征用而引起,依照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对行政区域勘定、调节和对土地征用权限属于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对于此类确权问题,法律可以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⑥因而,《行政复议法》第30条最后规定,“依照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勘定、调节或者征用土地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行政复议决定为最后裁决。”

此外,《行政复议法》还规定了国务院依申请对省部级行政复议决定审查后,有权作出最后裁决,这也是《行政复议条例》未规定。对于以上两类最后裁决均不能提起诉讼。

四、进一步强化行政复议法律责任《行政复议法》在法律责任规定上也有诸多新变化。

一方面,《行政复议法》增长规定了行政复议机关法律责任,即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无合法理由拒不受理复议申请或不按规定转送复议申请,或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均需承担法律责任。承担方式为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她直接负责人员依法予以行政处分。这一规定明确了复议机关详细法律责任,对于监督复议机关及时受理转送复议申请,作出复方决定都具备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复议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活动中法律责任。虽然《行政复议条例》对此也作了规定,但只是笼统地规定对于失职、徇私舞弊,复议机关或关于部门应当批评教诲或者予以行政处分。《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了行政复议机关工作人员违法情节及相应行政处分。

最后,增长了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承担法律责任状况,明确了行政处分种类。按照《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被申请人承担法律责任情形只有一种,即“回绝履行复议决定,复议机关可以直接或者建议关于部门对其法定代表人予以行政处分。”《行政复议法》在总结近十年实践经验基本上,明确规定了复议被申请人承担责任各种情形,即涉及:被申请人不提出书面答复或者不提交作出详细行政行为证据、根据和其她关于材料;或者阻挠,变相阻挠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合法理由迟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直接责任主管人员和其她负责人员依法予以警告、记过、记大过行政处分;经责令履行仍拒不履行,依法予以降级、罢免、开除行政处分。

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行政复议法》在监督与救济制度方面突破与创新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由于偏幅所限,只能评介至此。值得注意是,尽管《行政复议法》尚未将十年来行政复议理论与实践成果所有吸取进去,在复议范畴及最后复议裁决设立方面,以及过于简化程序有也许弱化复议功能等方面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已有了不小进步。特别是扩大行政复议范畴,启动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增长行政复议公正、便民程序,加强行政复议法律责任新规定,对于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改革行政诉讼制度都具备极其重要意义。

①④国务院法制局编:《行政复议条例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1页;第100页。

②马怀德:《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畴》,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学》1998年第2期。

③⑥应松年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第239页;第243页。

⑤吴庚:《行政争讼法论》,三民书局1999年初版,第20页。行政拘留先执行还是先复议行政裁定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证件特许经营合同风险要如何防范国内行政复议制度发展成就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