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尤其强调有感而发,因此有“感物吟志"“为情造文”“不平则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说法。这些说法的具体言说语境有异,但都强调了文学写作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有所感触的基础上。作家心有所感,于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然后才催生出具有艺术美的文学作品。

具体说来,“有感而发”的“感"、“为情造文”的“情"从何而来呢?从现实生活中来。这个“现实生活”,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言,既包括“自然景观",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也包括“社会景观",如“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作家平时就处在一定的生活之中,有时候还为了一定的题材专门去深入生活,进行着创作素材的积累。因此,文学创作的生活积累又分为两类:一种是长期的“无意积累",另一种是专门的“有意积累”。但光有泛泛的积累还不够,作家真正开启创作还需要一个触发点,一次刺激。秦牧在《艺海拾贝》中就以小羊喝奶的细节为喻来说明这样一个写作道理: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的积累,要有一次“刺激"。这样,长期积累的素材和情感,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突破口。

对文人来说,这种“刺激”是珍稀资源,不是说有就有的,那是一种特殊体验。它需要你有日积夜累的体验作为基础,需要你对写作对象的深入思索作为前提。更重要的是,这种“刺激"虽然可能来自外在的因素,但却跟写作者的内在情感相互契合、相互激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写作者写出的才是自己真正的情感,是因为情感的需要而开启写作。此乃真正的“为情造文”。

当下的文坛中,不乏真诚的作家、真挚的作品。他们之中,有的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不理会文学潮流的起起伏伏,认真打磨自己内心真正要写的那一部作品;有的为了创作一个题材的作品,长期地深入生活,进行丰富的素材积累,并持续地寻找写作的突破口。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虽然每日从报刊、从网络能看到海量文章,但许多文章好像不是发自作者内心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有的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一些编辑的主题约稿,为了给一次采风活动交差,这样的写作大都有“任务”之嫌。当然,即使为了完成任务,也有作家能够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和经验,写出了漂亮的文章,甚至成为名篇。但是,大多数的“任务式作品"都写得不怎么样,因为这不是出于他们的本心,这让我想到鲁迅所说的,“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写”。自己给自己下达任务,可以不可以呢?比如,必须每天写一两千字,雷打不动。这似乎无可厚非,特别是学徒期,坚持勤奋练笔自然是好事。可是,像网络作家那样,必须每天更新,被一种“机制"逼着写作,是不是好处、坏处并存呢?

对有些作家而言,写作变成了一种“生产”。他们好像不是文学家,而是一批生产商,夜以继日地构思,写作,发表,清点稿费。书房变车间,作品变产品,难免悲剧发生,粗制滥造,浪费纸张。尤其是一些专写历史典故的杂家,他们一篇接一篇推出历史典故,通常开头一段古代轶事,末尾加一两句个人感想,低成本,高效益,好发表,易转载。老实说,那些典故看似深奥,在历史学家眼里是“小儿科",在稍有点文化的人眼里也是“炒冷饭”,就是寻常百姓,偶尔读来感觉有点新鲜,久而久之便味同嚼蜡。

有的写作是为了“钓誉"。手机上时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请给我投一票,我参加了××诗歌大奖赛”云云,写诗难道是为了评奖?太把这种网络投票的大奖赛当真,不太合适。还有,有的人急于发表,确认自己作家“身份",竟恶意“复制”别人作品,这恐怕是文坛上最糟糕的事了。还有的诗人,把参加A地诗歌大赛的稿子稍微一改,比如改一下地名和习俗,然后又投到B地诗歌大赛。这样的“写作"还称得上写作吗?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作家内心受到真正的触动而写出来的。屈原“发愤”而写就《离骚》,司马迁心怀志向而著《史记》,曹雪芹受“刺激"创作千古《红楼梦》……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代、有自我,感染了一代代读者。因此,对于当下的写作者而言,不必勉强地进行创作,你没有那份情要表达,就不要“为文造情”、矫揉造作。更进一步地,如果一个人没有写作的那份才华,就不要着急地挤入写作圈子,先踏实地生活,踏实地积累。积累够了,情感有了,文学自然就来了。

文无定法,唯情满自溢耳!坚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

(摘编自李秋生《“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虽然经历各异,说话具体情境有别,但都强调文学写作应该有感而发。

B.作家平时就处在一定生活之中,在他无意之中也可为他提供丰富的生活积累。

C.报刊、网络的海量文章表明,多数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发自作者内心。

D.“似乎无可厚非”,作者对给自己下达任务、每天必须写的做法,持保留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一旦心有所感,就可以创作出具有艺术美的文学作品来。

B.作家真正开启创作需要一个触发点、一次刺激,以找到合适表达突破口,但这是殊为不易的事。

C.能够刺激作者表达的突破口无论来自哪里,更重要的是它要与写作者内在的情感相互契合、相互激发。

D.没有写作的才华不要紧,只要踏实生活,踏实积累,当积累够了,情感有了,也是可以进行写作的。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发生学角度立论,大量引用中国古代文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B.第二段从“感"“情”从何来谈到写作表达的突破口,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第四段论证当下文坛不乏真诚的作家、真挚的作品这一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文章倒数第二段从正面立论,为最后一段再一次明确观点、主张提供了充足依据。

4.文章第五、六、七段使用“任务"“生产”“钓誉"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作者特别强调文学写作中“现实生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那几条黑带子在硝烟中移动,越来越近了。射击声越来越猛烈,汇合成一片连续不断的轰响。硝烟也越来越多,迅速地扩展到整条战线上,终于合成一片越来越大的紫云,中间还夹杂着闪闪的火光和斑斑的黑点,各种声音混合成一个天崩地裂般的巨响。

“他们进攻了!"军官脸色发白,把望远镜递给水兵,说道。

哥萨克们在大路上奔驰,军官们骑着马,司令坐在车上,带着随从,纷纷从旁边驰过。人人脸上都露出焦急和恐怖的神色。

“不可能被占领的!”一个骑马的军官说。

“啊呀,旗子!你看!你看!"另外一个军官撇下望远镜,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马拉霍夫陵上扯起法国旗来了!”

“不可能!"

柯捷尔卓夫老大夜里刚捞回本钱,接着又把钱输光,连缝在翻袖里的几个金币都输掉了。黎明之前,他正躺在第五棱堡的守备兵营里,睡得很熟,但梦魂颠倒。这当口,忽然传出一声不祥的叫喊,接着就有几个声音跟着喊道:

“警报!”

“您怎么还在睡觉,米哈依尔·谢苗内奇!敌人进攻了!"有人喊道。

“准是哪一个开玩笑。”他睁开眼睛,怀疑地说。

但他忽然看到一个军官,脸色吓得发白,茫无目的地东奔西窜,他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一想到人家可能把他当作胆小鬼,在紧要关头不肯下连队,他紧张极了。他一口气跑到连队里。炮击已经停止,但步枪声非常激烈。子弹不是一颗颗地嘘嘘飞着,而是一大批一大批地从头上呼啸而过,好像秋天的鸟群。他的营昨天驻扎的地方弥漫着硝烟,听得见敌人的呐喊和呼叫声。一路上他遇到一群群负伤的和没有负伤的士兵。又跑了三十步光景,他看见他的一连人贴墙排列着,还看见一个士兵吓得脸色发白。其他的人也一样。

柯捷尔卓夫不禁也感染了恐惧的感觉,浑身上下掠过一阵寒战。

“施华尔茨被占领了。"一个青年军官说,他的牙齿碰得咯咯发响,“全完蛋了!”

“胡说!"柯捷尔卓夫怒气冲冲地说。他拔出短小的钝铁刀以壮声势,接着大声喊道,“前进,弟兄们!冲啊!”

他的声音很威武很洪亮,使他自己也受到了鼓舞。他沿着避弹障向前冲去;约莫有五十名士兵嘴里呐喊着,跟在他后面。他们跑出避弹障,向一片开阔的野地跑去。这里子弹密得简直像冰雹一样;有两颗子弹打中了他,但中在哪里,伤得怎么样,是挫伤还是打伤,他可没工夫琢磨。就在前面,在硝烟中,他看见许多穿蓝军服和红裤子的人,听到非俄国话的呐喊;一个法国人站在胸墙上,挥着帽子,嚷着什么。柯捷尔卓夫相信这回他免不了一死,这种想法反而增添了他的勇气。他一直向前冲,向前冲。有几个士兵赶上了他;另外有几个在旁边出现了,也冲上去。穿蓝军服的兵纷纷回头向自己的战壕跑去,始终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可是脚下到处都是伤兵和尸体。当他们跑到外围的壕沟时,柯捷尔卓夫觉得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他感到胸口一阵疼痛,在踏垛上坐下来。透过炮眼,他满心欢喜地看到,穿蓝军服的人群乱糟糟地往他们自己的战壕跑去,整个战场上横满穿蓝军服红裤子的尸体和在地上爬行的伤兵。

半小时以后,柯捷尔卓夫躺在尼古拉耶夫兵营附近的担架上,知道自己负伤了,但几乎一点也不觉得痛。他只想喝一点凉东西,躺得更舒服些。

一个满脸黑色络腮胡子的矮胖医生走到他跟前,把他的外套解开。柯捷尔卓夫垂下眼睛,瞧医生怎样检查他的伤,又打量着医生的脸,但还是一点也不觉得痛。医生用他的衬衫盖住伤口,手指在外套前襟上擦了擦,也不向柯捷尔卓夫瞧一眼,默默无言地向另一个伤员走去。柯捷尔卓夫无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记起第五棱堡上的战斗,十分快慰地想,他已经出色地尽了他的责任,而这是他服役以来第一次干得那么漂亮,他觉得问心无愧。医生一边给另一个军官包扎伤口,一边指指柯捷尔卓夫,对拿着十字架站在旁边的留着红色大胡子的神父说了几句话。

“怎么,我要死了吗?"神父走近时,柯捷尔卓夫问道。

神父没回答什么,做了祷告,把十字架递给他。

死亡并没有吓倒柯捷尔卓夫。他伸出软弱的双手接住十字架,把它贴在嘴唇上,哭了起来。

“怎么样,法国人全部被打退了吗?”他问神父。

“我们处处都胜利了。"神父回答,故意不让他知道马拉霍夫陵上已经飘扬着法国旗,免得他难过。

“感谢上帝!感谢上帝!”柯捷尔卓夫喃喃地说,也没感觉到眼泪簌簌地在颊上滚动。他想到自己干了一番英雄事业,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活。

他有一刹那也想到了弟弟,心里默念道:“但愿上帝也赐给他这样的幸福!"

【注】1854年11月,列夫·托尔斯泰从多瑙河部队调到克里米亚俄土战争前线,担任炮兵连长,几乎从头至尾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他一边指挥炮兵连,一边写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进攻了”,哥萨克们、军官们、总司令带着随从纷纷从旁边驰过,写出了敌人进攻的突然以及自己一方临战的慌乱和紧张情形。

B.“不可能被占领的!"“不可能!”军官的对话,写出了战场形势的快速发展,己方阵地被敌方占领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C.从在睡梦中被叫醒,到看见“脸色吓得发白,茫无目的地东奔西窜"的军官,他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表明柯捷尔卓夫战场经验丰富。

D.医生检查完柯捷尔卓夫的伤以后,也不向他瞧一眼,就默默无言地向另一个伤员走去,写出了当时医生对下层官兵的冷漠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反复写军官和士兵被吓得脸色发白、牙齿碰得咯咯发响,既给人真实感,又对后文表现战士们的勇敢进行了衬托。

B.选文在重点刻画柯捷尔卓夫英雄形象的同时,也注意刻画普通战士的群像,表达了对普通士兵和底层军官的赞美。

C.柯捷尔卓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底层军官形象,他勇敢,他也赌博,临死之时,依然不忘兄弟亲情,祝福兄弟幸福平安。

D.小说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在人物对话中,刻画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些对话还准确反映了战争的进程。

8.本文是如何描写激烈的战场情境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选文集中刻画了下层军官柯捷尔卓夫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①。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瑶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愈危,身愈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②,创作比周③,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渐,必谨所渐"者,此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所染》)

【注】①僇:羞辱。②矜奋:傲慢自夸,盛气凌人。③创作:这里指滋生事端。比周:结党营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行理生A于染B当C故D善E为君者F劳G于论人H而逸于治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介词,被。与《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的“于"两者用法不同。

B.举,推举。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举",两者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C.要,要领,关键。文中“不知要故”的意思是不知道治理国家的要领、关键。

D.渐,有浸、浸染之义。与今天常用成语“防微杜渐"中“渐”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看见丝用青色染就成为青色,用黄色染就成为黄色,放入五色,就染成五色的丝,他由此感叹染色需谨慎,治理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

B.作为国君,需谨慎选择身边人。范吉射、中行寅、吴夫差、智伯摇、中山尚、宋康都因身边人落得国家残破灭亡,使自身遭受刑戮的命运。

C.不善于做君王的人,即使劳身费神,心中担忧辛苦劳作,然而国家的危难反而更多,自身所受耻辱也更多,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影响不恰当。

D.与喜好仁义的人做朋友,做官合乎道理,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因此家一天比一天富有,身体一天比一天安康,名声一天比一天显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2)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14.文章具体论述了怎样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跃马:化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当前时令写起,“催短景”写夜长昼短,给人时光荏苒、岁序逼人之感。

B.“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当此寒宵雪霁,诗人万千感慨不言自明。

C.战伐之声令人不安,但夷歌、渔樵声声给人慰藉,让诗人不禁兴发起归隐之意。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写阁夜所见所闻,并由此生发诸多感慨,怆然而有无穷之思。

16.前人赞扬这首诗第二联写得“伟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到“______,______",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月亮初升之时,月光闪耀千万里的景象。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强调,盛衰之理,虽说是天命,但也要尽人事,“______,______",是自然之理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18.下列句子中的“是"和“长征是宣言书”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角色就这么定吧,你是大春,她是喜儿。

C.那时候国民党是飞机加大跑,我们是小米加步枪。

D.他快步走出礼堂,身上虽冷,但心里是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开放,花期可持续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的气温比较低,不过,如果没有低温的“冷冻"过程,梅花是不会开的,因为梅这种植物有一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要经过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形成花芽,正所谓“()”。

从气象因素来分析,梅花之所以开在冬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梅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最适合它们的开花温度一般在-5~7℃,这个温度范畴正是南方冬季的气温。此时,梅树的叶子全部凋落,花朵争相绽放枝头;①不过,②一旦到了春季,③天气回暖,④迅速凋谢的便会是梅花。其次是光照因素。梅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只有当光照时间少于12个小时,②。冬季昼短夜长,光照时间短,这个季节很适合梅花开放。

综上所述,梅花“凌寒独自开"其实是③。由于梅花在冬季的苦寒中开放,给人间带来了缤纷色彩和希望憧憬,所以被人们赋予了“坚强、孤傲、高雅”的象征,并被用来比喻坚强、勇敢的人。

20.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D.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中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对此,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尤其强调有感而发,因此有“感物吟志"“为情造文”“不平则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说法。这些说法的具体言说语境有异,但都强调了文学写作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有所感触的基础上。作家心有所感,于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然后才催生出具有艺术美的文学作品。

具体说来,“有感而发”的“感"、“为情造文”的“情"从何而来呢?从现实生活中来。这个“现实生活”,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言,既包括“自然景观",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也包括“社会景观",如“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作家平时就处在一定的生活之中,有时候还为了一定的题材专门去深入生活,进行着创作素材的积累。因此,文学创作的生活积累又分为两类:一种是长期的“无意积累",另一种是专门的“有意积累”。但光有泛泛的积累还不够,作家真正开启创作还需要一个触发点,一次刺激。秦牧在《艺海拾贝》中就以小羊喝奶的细节为喻来说明这样一个写作道理: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的积累,要有一次“刺激"。这样,长期积累的素材和情感,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突破口。

对文人来说,这种“刺激”是珍稀资源,不是说有就有的,那是一种特殊体验。它需要你有日积夜累的体验作为基础,需要你对写作对象的深入思索作为前提。更重要的是,这种“刺激"虽然可能来自外在的因素,但却跟写作者的内在情感相互契合、相互激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写作者写出的才是自己真正的情感,是因为情感的需要而开启写作。此乃真正的“为情造文”。

当下的文坛中,不乏真诚的作家、真挚的作品。他们之中,有的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不理会文学潮流的起起伏伏,认真打磨自己内心真正要写的那一部作品;有的为了创作一个题材的作品,长期地深入生活,进行丰富的素材积累,并持续地寻找写作的突破口。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虽然每日从报刊、从网络能看到海量文章,但许多文章好像不是发自作者内心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有的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一些编辑的主题约稿,为了给一次采风活动交差,这样的写作大都有“任务”之嫌。当然,即使为了完成任务,也有作家能够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和经验,写出了漂亮的文章,甚至成为名篇。但是,大多数的“任务式作品"都写得不怎么样,因为这不是出于他们的本心,这让我想到鲁迅所说的,“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写”。自己给自己下达任务,可以不可以呢?比如,必须每天写一两千字,雷打不动。这似乎无可厚非,特别是学徒期,坚持勤奋练笔自然是好事。可是,像网络作家那样,必须每天更新,被一种“机制"逼着写作,是不是好处、坏处并存呢?

对有些作家而言,写作变成了一种“生产”。他们好像不是文学家,而是一批生产商,夜以继日地构思,写作,发表,清点稿费。书房变车间,作品变产品,难免悲剧发生,粗制滥造,浪费纸张。尤其是一些专写历史典故的杂家,他们一篇接一篇推出历史典故,通常开头一段古代轶事,末尾加一两句个人感想,低成本,高效益,好发表,易转载。老实说,那些典故看似深奥,在历史学家眼里是“小儿科",在稍有点文化的人眼里也是“炒冷饭”,就是寻常百姓,偶尔读来感觉有点新鲜,久而久之便味同嚼蜡。

有的写作是为了“钓誉"。手机上时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请给我投一票,我参加了××诗歌大奖赛”云云,写诗难道是为了评奖?太把这种网络投票的大奖赛当真,不太合适。还有,有的人急于发表,确认自己作家“身份",竟恶意“复制”别人作品,这恐怕是文坛上最糟糕的事了。还有的诗人,把参加A地诗歌大赛的稿子稍微一改,比如改一下地名和习俗,然后又投到B地诗歌大赛。这样的“写作"还称得上写作吗?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作家内心受到真正的触动而写出来的。屈原“发愤”而写就《离骚》,司马迁心怀志向而著《史记》,曹雪芹受“刺激"创作千古《红楼梦》……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代、有自我,感染了一代代读者。因此,对于当下的写作者而言,不必勉强地进行创作,你没有那份情要表达,就不要“为文造情”、矫揉造作。更进一步地,如果一个人没有写作的那份才华,就不要着急地挤入写作圈子,先踏实地生活,踏实地积累。积累够了,情感有了,文学自然就来了。

文无定法,唯情满自溢耳!坚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

(摘编自李秋生《“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虽然经历各异,说话具体情境有别,但都强调文学写作应该有感而发。

B.作家平时就处在一定的生活之中,在他无意之中也可为他提供丰富的生活积累。

C.报刊、网络的海量文章表明,多数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发自作者内心。

D.“似乎无可厚非”,作者对给自己下达任务、每天必须写的做法,持保留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一旦心有所感,就可以创作出具有艺术美的文学作品来。

B.作家真正开启创作需要一个触发点、一次刺激,以找到合适的表达突破口,但这是殊为不易的事。

C.能够刺激作者表达的突破口无论来自哪里,更重要的是它要与写作者内在的情感相互契合、相互激发。

D.没有写作的才华不要紧,只要踏实生活,踏实积累,当积累够了,情感有了,也是可以进行写作的。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发生学角度立论,大量引用中国古代文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B.第二段从“感"“情”从何来谈到写作表达的突破口,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第四段论证当下文坛不乏真诚的作家、真挚的作品这一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文章倒数第二段从正面立论,为最后一段再一次明确观点、主张提供了充足依据。

4.文章第五、六、七段使用“任务"“生产”“钓誉"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作者特别强调文学写作中“现实生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D2.A

3.C4.①这些词语揭示了一些作品不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深层原因。

②“任务"形象写出有的作家在写作时采取应付的消极态度,“生产”形象表现写作时成批处理、粗制滥造的写作流程,“钓誉"批判写作的功利目的。

5.①现实生活为作家提供创作素材。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的积累,文学创作的生活积累包括长期的“无意积累”和专门的“有意积累",也包括“自然景观”的积累和“社会景观"的积累。

②文学写作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有所感触的基础上。作家心有所感,然后才催生出具有艺术美的文学作品。

③长期积累的素材和情感,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突破口,作家要深入生活,进行着创作素材的积累,踏实地生活,踏实地积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持保留态度”错误。,由原文第五段“这似乎无可厚非……可是……",可知,作者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否定态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一旦……就可以”错误,表述绝对。由原文“作家心有所感,于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然后才催生出具有艺术美的文学作品"可知,“催生”只能是一种促成,而非必然结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第四段论证当下文坛不乏真诚的作家、真挚的作品这一观点"错误,“当下文坛不乏真诚的作家、真挚的作品”是作者要呈现的一种现象,作者的观点是“许多文章好像不是发自作者内心而写出来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

作者先是在第四段提出了观点:许多文章好像不是发自作者内心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由第五段“有的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一些编辑的主题约稿,为了给一次采风活动交差"“即使为了完成任务,也有作家能够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和经验”可知,“任务"表现的一些作家对待创作的应付心理,而非积极态度。

由第六段“一批生产商”“粗制滥造,浪费纸张"“低成本,高效益,好发表,易转载”,作家的写作像流水化生产线,没有情感,缺少内容。

由第七段“写诗难道是为了评奖"“急于发表,确认自己作家‘身份’”,可知,这种高密度影的写作,功利性太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现实生活和作家的创作关系看,由原文第二段“作家平时就处在一定的生活之中,有时候还为了一定的题材专门去深入生活,进行着创作素材的积累"及原文第二段,可知,现实生活为作家提供创作素材。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现实生活和作品产生过程的关系,如原文第一段的论述“文学写作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有所感触的基础……然后才催生出具有艺术美的文学作品”,可见,文学写作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有所感触的基础上。。

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看,作家不能脱离生活,因为“作家平时就处在一定的生活之中,有时候还为了一定的题材专门去深入生活,进行着创作素材的积累",文章结尾卒章显志,作者重申观点“如果一个人没有写作的那份才华,就不要着急地挤入写作圈子,先踏实地生活,踏实地积累。积累够了,情感有了,文学自然就来了”,可见,长期积累的素材和情感,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突破口,作家要深入生活,进行着创作素材的积累,踏实地生活,踏实地积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那几条黑带子在硝烟中移动,越来越近了。射击声越来越猛烈,汇合成一片连续不断的轰响。硝烟也越来越多,迅速地扩展到整条战线上,终于合成一片越来越大的紫云,中间还夹杂着闪闪的火光和斑斑的黑点,各种声音混合成一个天崩地裂般的巨响。

“他们进攻了!"军官脸色发白,把望远镜递给水兵,说道。

哥萨克们在大路上奔驰,军官们骑着马,司令坐在车上,带着随从,纷纷从旁边驰过。人人脸上都露出焦急和恐怖的神色。

“不可能被占领的!”一个骑马的军官说。

“啊呀,旗子!你看!你看!"另外一个军官撇下望远镜,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马拉霍夫陵上扯起法国旗来了!”

“不可能!"

柯捷尔卓夫老大夜里刚捞回本钱,接着又把钱输光,连缝在翻袖里的几个金币都输掉了。黎明之前,他正躺在第五棱堡的守备兵营里,睡得很熟,但梦魂颠倒。这当口,忽然传出一声不祥的叫喊,接着就有几个声音跟着喊道:

“警报!”

“您怎么还在睡觉,米哈依尔·谢苗内奇!敌人进攻了!"有人喊道。

“准是哪一个开玩笑。”他睁开眼睛,怀疑地说。

但他忽然看到一个军官,脸色吓得发白,茫无目的地东奔西窜,他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一想到人家可能把他当作胆小鬼,在紧要关头不肯下连队,他紧张极了。他一口气跑到连队里。炮击已经停止,但步枪声非常激烈。子弹不是一颗颗地嘘嘘飞着,而是一大批一大批地从头上呼啸而过,好像秋天的鸟群。他的营昨天驻扎的地方弥漫着硝烟,听得见敌人的呐喊和呼叫声。一路上他遇到一群群负伤的和没有负伤的士兵。又跑了三十步光景,他看见他的一连人贴墙排列着,还看见一个士兵吓得脸色发白。其他的人也一样。

柯捷尔卓夫不禁也感染了恐惧的感觉,浑身上下掠过一阵寒战。

“施华尔茨被占领了。"一个青年军官说,他的牙齿碰得咯咯发响,“全完蛋了!”

“胡说!"柯捷尔卓夫怒气冲冲地说。他拔出短小的钝铁刀以壮声势,接着大声喊道,“前进,弟兄们!冲啊!”

他的声音很威武很洪亮,使他自己也受到了鼓舞。他沿着避弹障向前冲去;约莫有五十名士兵嘴里呐喊着,跟在他后面。他们跑出避弹障,向一片开阔的野地跑去。这里子弹密得简直像冰雹一样;有两颗子弹打中了他,但中在哪里,伤得怎么样,是挫伤还是打伤,他可没工夫琢磨。就在前面,在硝烟中,他看见许多穿蓝军服和红裤子的人,听到非俄国话的呐喊;一个法国人站在胸墙上,挥着帽子,嚷着什么。柯捷尔卓夫相信这回他免不了一死,这种想法反而增添了他的勇气。他一直向前冲,向前冲。有几个士兵赶上了他;另外有几个在旁边出现了,也冲上去。穿蓝军服的兵纷纷回头向自己的战壕跑去,始终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可是脚下到处都是伤兵和尸体。当他们跑到外围的壕沟时,柯捷尔卓夫觉得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他感到胸口一阵疼痛,在踏垛上坐下来。透过炮眼,他满心欢喜地看到,穿蓝军服的人群乱糟糟地往他们自己的战壕跑去,整个战场上横满穿蓝军服红裤子的尸体和在地上爬行的伤兵。

半小时以后,柯捷尔卓夫躺在尼古拉耶夫兵营附近的担架上,知道自己负伤了,但几乎一点也不觉得痛。他只想喝一点凉东西,躺得更舒服些。

一个满脸黑色络腮胡子的矮胖医生走到他跟前,把他的外套解开。柯捷尔卓夫垂下眼睛,瞧医生怎样检查他的伤,又打量着医生的脸,但还是一点也不觉得痛。医生用他的衬衫盖住伤口,手指在外套前襟上擦了擦,也不向柯捷尔卓夫瞧一眼,默默无言地向另一个伤员走去。柯捷尔卓夫无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记起第五棱堡上的战斗,十分快慰地想,他已经出色地尽了他的责任,而这是他服役以来第一次干得那么漂亮,他觉得问心无愧。医生一边给另一个军官包扎伤口,一边指指柯捷尔卓夫,对拿着十字架站在旁边的留着红色大胡子的神父说了几句话。

“怎么,我要死了吗?"神父走近时,柯捷尔卓夫问道。

神父没回答什么,做了祷告,把十字架递给他。

死亡并没有吓倒柯捷尔卓夫。他伸出软弱的双手接住十字架,把它贴在嘴唇上,哭了起来。

“怎么样,法国人全部被打退了吗?”他问神父。

“我们处处都胜利了。"神父回答,故意不让他知道马拉霍夫陵上已经飘扬着法国旗,免得他难过。

“感谢上帝!感谢上帝!”柯捷尔卓夫喃喃地说,也没感觉到眼泪簌簌地在颊上滚动。他想到自己干了一番英雄事业,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活。

他有一刹那也想到了弟弟,心里默念道:“但愿上帝也赐给他这样的幸福!"

【注】1854年11月,列夫·托尔斯泰从多瑙河部队调到克里米亚俄土战争前线,担任炮兵连长,几乎从头至尾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他一边指挥炮兵连,一边写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进攻了”,哥萨克们、军官们、总司令带着随从纷纷从旁边驰过,写出了敌人进攻的突然以及自己一方临战的慌乱和紧张情形。

B.“不可能被占领的!"“不可能!”军官的对话,写出了战场形势的快速发展,己方阵地被敌方占领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C.从在睡梦中被叫醒,到看见“脸色吓得发白,茫无目的地东奔西窜"的军官,他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表明柯捷尔卓夫战场经验丰富。

D.医生检查完柯捷尔卓夫的伤以后,也不向他瞧一眼,就默默无言地向另一个伤员走去,写出了当时医生对下层官兵的冷漠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反复写军官和士兵被吓得脸色发白、牙齿碰得咯咯发响,既给人真实感,又对后文表现战士们的勇敢进行了衬托。

B.选文在重点刻画柯捷尔卓夫的英雄形象的同时,也注意刻画普通战士的群像,表达了对普通士兵和底层军官的赞美。

C.柯捷尔卓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底层军官形象,他勇敢,他也赌博,临死之时,依然不忘兄弟亲情,祝福兄弟幸福平安。

D.小说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在人物对话中,刻画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些对话还准确反映了战争的进程。

8.本文是如何描写激烈的战场情境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选文集中刻画了下层军官柯捷尔卓夫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D7.C

8.①正面描写,如开头通过描写战场上的硝烟和声音来表现战争的激烈;再如通过描写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和伤兵,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②修辞手法,如把大批子弹从头上飞过比喻成“秋天的鸟群”生动地写出子弹之密集,写出战争的激烈;③侧面描写,如“通过描写军官和战士们的言行神态等,表现出战争的激烈。

9.①自尊自强。文中写柯捷尔卓夫不愿意让人当作胆小鬼,有强烈的自尊心。②不服输,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尽管也有畏惧,但不肯服输,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战场,即使受伤了也不在意,从柯捷尔卓夫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的勇敢顽强和不惧牺牲的精神。③争做英雄,看重荣誉,对国家忠诚。柯捷尔卓夫受伤了,但他不觉得痛,反而因为出色地完成任务而感到快乐,表现出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体现出对荣誉的重视;自己都快要死了,他还在关心战争,得知战争胜利,心里感到快活,觉得自己干了一番英雄的事业,可见他对国家的忠诚。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写出了当时医生对下层官兵的冷漠态度"错,由后文“医生一边给另一个军官包扎伤口,一边指指柯捷尔卓夫,对拿着十字架站在旁边的留着红色大胡子的神父说了几句话”可知,医生之所以“不向柯捷尔卓夫瞧一眼"是因为柯捷尔卓夫已经无法救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祝福兄弟幸福平安”错,原文“但愿上帝也赐给他这样的幸福!",是祝福兄弟也能得到自己这样当英雄的幸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

文中关于战场的激烈情境,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等方法展现的。

正面描写,如开头“那几条黑带子在硝烟中移动,越来越近了。射击声越来越猛烈,汇合成一片连续不断的轰响。硝烟也越来越多,迅速地扩展到整条战线上,终于合成一片越来越大的紫云,中间还夹杂着闪闪的火光和斑斑的黑点,各种声音混合成一个天崩地裂般的巨响”,通过描写战场上的硝烟和声音来表现战争的激烈;再如“脚下到处都是伤兵和尸体"“穿蓝军服的人群乱糟糟地往他们自己的战壕跑去,整个战场上横满穿蓝军服红裤子的尸体和在地上爬行的伤兵”,通过描写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和伤兵,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

修辞手法如“炮击已经停止,但步枪声非常激烈。子弹不是一颗颗地嘘嘘飞着,而是一大批一大批地从头上呼啸而过,好像秋天的鸟群",把大批子弹从头上飞过比喻成“秋天的鸟群”,秋天的鸟群非常密集,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子弹之密集,写出战争的激烈;

侧面描写,如“军官脸色发白,把望远镜递给水兵,说道"“哥萨克们在大路上奔驰,军官们骑着马,司令坐在车上,带着随从,纷纷从旁边驰过。人人脸上都露出焦急和恐怖的神色”“‘啊呀,旗子!你看!你看!’另外一个军官撇下望远镜,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马拉霍夫陵上扯起法国旗来了!’",通过描写军官和战士们的言行神态等,表现出战争的激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的能力。

①自尊自强。文中写柯捷尔卓夫的心理“一想到人家可能把他当作胆小鬼,在紧要关头不肯下连队,他紧张极了。他一口气跑到连队里”,不愿意让人当作胆小鬼,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强自爱。

②不服输,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尽管也有畏惧,但一听到有人说“施华尔茨被占领了"“全完蛋了!”,柯捷尔卓夫立刻怒气冲冲地说“胡说!"并且“拔出短小的钝铁刀以壮声势,接着大声喊道,‘前进,弟兄们!冲啊!’”“他沿着避弹障向前冲去;约莫有五十名士兵嘴里呐喊着,跟在他后面",即使感觉自己受伤了,“但中在哪里,伤得怎么样,是挫伤还是打伤,他可没工夫琢磨”“柯捷尔卓夫相信这回他免不了一死,这种想法反而增添了他的勇气。他一直向前冲,向前冲",从柯捷尔卓夫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的勇敢顽强和不惧牺牲的精神。

③争做英雄,看重荣誉,对国家忠诚。小说后面写柯捷尔卓夫受伤了,“但几乎一点也不觉得痛”“他记起第五棱堡上的战斗,十分快慰地想,他已经出色地尽了他的责任,而这是他服役以来第一次干得那么漂亮,他觉得问心无愧",体现出对荣誉的重视;即使快要死了,“死亡并没有吓倒柯捷尔卓夫”,表现出英雄的大无畏精神;自己都快要死了,他还在关心战争,“怎么样,法国人全部被打退了吗?",当得到神父的肯定回答后,他说“感谢上帝!感谢上帝!”,“他想到自己干了一番英雄事业,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活",得知战争胜利,心里感到快活,觉得自己干了一番英雄的事业,可见他对国家的忠诚。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①。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瑶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愈危,身愈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②,创作比周③,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渐,必谨所渐"者,此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所染》)

【注】①僇:羞辱。②矜奋:傲慢自夸,盛气凌人。③创作:这里指滋生事端。比周:结党营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行理生A于染B当C故D善E为君者F劳G于论人H而逸于治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介词,被。与《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的“于"两者用法不同。

B.举,推举。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举",两者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C.要,要领,关键。文中“不知要故”的意思是不知道治理国家的要领、关键。

D.渐,有浸、浸染之义。与今天常用成语“防微杜渐"中“渐”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看见丝用青色染就成为青色,用黄色染就成为黄色,放入五色,就染成五色的丝,他由此感叹染色需谨慎,治理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

B.作为国君,需谨慎选择身边的人。范吉射、中行寅、吴夫差、智伯摇、中山尚、宋康都因身边人落得国家残破灭亡,使自身遭受刑戮的命运。

C.不善于做君王的人,即使劳身费神,心中担忧辛苦劳作,然而国家的危难反而更多,自身所受耻辱也更多,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影响不恰当。

D.与喜好仁义的人做朋友,做官合乎道理,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因此家一天比一天富有,身体一天比一天安康,名声一天比一天显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2)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14.文章具体论述了怎样观点?

【答案】10.CFH

11.B12.D

13.(1)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

(2)大凡人君能够治理好国家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事理。

14.文章论述国君周围所染习者的贤否对治国的重要意义。作者先以染丝作比喻,再联系到治国。然后分别列举舜、禹、汤、武四圣王和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五贤君,所染皆贤臣,故王天下,霸诸侯;桀、纣、厉、幽四暴王和范氏、中行氏、知氏、吴夫差、中山尚、宋康王六暴君,所染皆小人,故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并由治国进而推论众人交友亦应慎择所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行为能符合事理,则产生于他们受到的正当影响。因此善于做国君的人,对于评价选择人才很下功夫,而对于管理使用官吏就显得很轻松。

“当"为“染”的定语,之间不可断开,名词短语作“于"的宾语,“行理生于染当”属于状语后置句,之间不可断开,C处停顿;

“故"表因果关系,与后句联系紧密,“善为君者”作主语部分,为了强调,“者"后F处断开;

“劳于论人”和“逸于治官"结构一致,“而”前H处断开。

故选C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之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介词,被;介词,引出对象,不译。句意:虞舜受许由、伯阳的影响。/有道君子通晓大义。

B.错误。动词,列举;动词,推举。句意:凡是要列举天下以仁义著称于世的人。/傅说从筑泥墙的建筑工人之间被推举出来。

C.正确。

D.正确。动词,浸染,句中用在“所"后,所字结构翻译成名词短语,染料;名词,事物发展的苗头、征兆、迹象。句意:必须正确地选择染料。/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时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D.“做官合乎道理”“身体……安康"错误。原文意思是:如果他的朋友都是崇尚仁义,淳厚谨慎,恪守法令的人,那么,他的家族就会一天天兴旺,自身一天天安宁,名誉一天天显荣,担任官职就能治理得当。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当”,得当;“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故王天下”,省略句,“王"后省略了介词“于”;“蔽",遮盖。

(2)“凡”,大概、大凡、大抵;“所以",……的原因;第二个“以”,连词,因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本文中心论点是,无论君主治国,还是士人修身,都应该做到“知要"(把握重点),即选择贤人智士,以得到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篇中说:“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不知把握治国修身重点的人,不能做到选择贤士,就会导致国家败亡,身败名裂。

篇中强调为官行事,要“行理"(合乎道理)。“行理生于染当(熏染得当)”,即选择贤士,以得到良好熏陶和积极的影响。而“处官得其理"和“处官失其理”,即为官办事是否合乎道理,正是士人熏染恰当与否的区分标准。

本篇用求同求异并用的归纳法和讲道理的演绎法,列举十九个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论证论点。正面事例,即虞舜、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四位国王,以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位国君,都是因为“所染当",选择了贤人智士的辅佐,使自己受到良好的熏陶影响,所以国家就能治理好,功名蔽天地,传于后世。

墨子看到受教育的必要性和环境对教育影响的重要性。人受环境熏染,要有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受到良好的影响,使自己的品行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好仁义的人为友,会熏染自己,成为好仁义的人,就像染丝,要谨慎地选择染料浸渍熏染。

本文总结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说,善于做国王君主的人,劳心费力地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就能轻松自如地为官治官,管理国家。这里,正确揭示了“劳于选人,逸于治官”一体两面的辩证哲理。

列举不善于做国王君主的人,有十个反面事例,即夏桀、殷纣、厉王、幽王四位国王,以及范吉射、中行寅、吴夫差、智伯摇、中山尚和宋康六位国君,都是因为“所染不当",没有选择贤士来辅佐和影响自己,所以尽管伤形费神,愁心劳意,其结果却是国危身辱,成为天下所不齿的不义暴人。

墨子把染丝作为譬喻论证的素材,以染丝渐渍为比喻,说明国君治国,跟周围环境的熏染有关。要想受到良好的熏陶,就必须善于选贤使能。

参考译文:

墨子看见有人在染丝,就叹息道:“丝用青色染就变成青色,用黄色染就变成黄色,投入的染料变了,丝的颜色也变了,投入五种染料,就能染出五种颜色。因此浸染不可以不谨慎呵!”不但染丝是这样,治国也类似。虞舜受许由、伯阳的影响,禹受皋陶、伯益的影响,商汤受伊尹、仲虺的影响,周武王受姜太公、周公旦的影响。这四个帝王,受到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能统治天下,被拥立为天子,他们的功业和名声遍布天下。凡是要列举天下以仁义著称于世的人,都必定会称颂这四个帝王。夏桀受干辛、推哆的影响,商纣王受崇侯虎、恶来的影响,周厉王受厉公长父、荣夷终的影响,周幽王受傅公夷、蔡公谷的影啊。这四个帝王,所受的影响不得当,因此落得国破身亡,被天下人讨伐的下场。凡是列举天下不行仁义而被唾骂的人,都会举出这四个帝王。齐桓公受管仲、鲍叔牙的影响,晋文公受子犯、郭偃的影响,楚庄王受孙叔敖、沈尹茎的影响,吴王阖闾受伍子胥、文义的影响,越王勾践受范蠡、文种的影响。这五个国君,所受的影响得当,因此能称霸于诸侯,功绩名声流传后世。范吉射受张柳朔、王胜的影响,中行寅受籍秦、高强的影响,吴王夫差受王孙雒、太宰嚭的影响,智伯瑶受智伯国、张武的影响,中山尚受魏义、偃长的影响,宋康王受唐鞅、佃不礼的影响。这六个国君,所受的影响不得当,因而落得国家破灭,身遭杀戮,祖宗的家业被毁灭,后代断绝,君臣分离逃散,百姓流离失所的下场。凡是列举天下以贪婪、残暴,苛刻而扰民的人,都会列出这六个国君。大凡君主能治国安邦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事理,而行为能符合事理,则产生于他们受到的正当影响。因此善于做国君的人,对于评价选择人才很下功夫,而对于管理使用官吏就显得很轻松。不会做国君的人,虽然劳顿身体,费尽神思,心烦意乱,但是国势却愈来愈危险,自己也愈来愈屈辱。这六个国君并非不看重他的国家、爱惜他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要领的缘故。所谓不懂得要领,就是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不得当。但治国有受谁影响的问题,对士来说也有类似受谁影响的问题。如果他的朋友都是崇尚仁义,淳厚谨慎,恪守法令的人,那么,他的家族就会一天天兴旺,自身一天天安宁,名誉一天天显荣,担任官职就能治理得当。像段干木、禽滑厘、傅说这些人就是例证。如果他的朋友都是狂妄自大,不守法度,结党营私的人,那么,他的家族就会一天天衰微,自身一天天危险,名声一天天败坏,担任官职就治理不好。像那子西、易牙、竖刁之类就是例证。《诗经》上说的“必须正确地选择染料,必须谨慎地对待浸染"就是这个意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跃马:化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当前时令写起,“催短景"写夜长昼短,给人时光荏苒、岁序逼人之感。

B.“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当此寒宵雪霁,诗人万千感慨不言自明。

C.战伐之声令人不安,但夷歌、渔樵声声给人慰藉,让诗人不禁兴发起归隐之意。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写阁夜所见所闻,并由此生发诸多感慨,怆然而有无穷之思。

16.前人赞扬这首诗第二联写得“伟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16.前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后句从视觉角度,星光倒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让诗人不禁兴发起归隐之意”错误,“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两种声音的本质是一样的,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属于听觉,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

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属于视觉,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视听结合,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并且照应题目。

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到“______,______",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月亮初升之时,月光闪耀千万里的景象。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强调,盛衰之理,虽说是天命,但也要尽人事,“______,______",是自然之理啊。

【答案】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滟滟随波千万里④.何处春江无月明⑤.忧劳可以兴国⑥.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滟、逸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18.下列句子中的“是"和“长征是宣言书”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角色就这么定吧,你是大春,她是喜儿。

C.那时候国民党是飞机加大跑,我们是小米加步枪。

D.他快步走出礼堂,身上虽冷,但心里是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A19.都使用了设问的修辞。但是原句通过“请问"有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启发读者思考。“从来没有的”语气更强烈了,表达了作者对长征的唯一性的骄傲和自豪。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长征是宣言书"中的“是”喻词,一般用于暗喻的比喻句中。这里是将长征比喻为宣言书。

A.“是"喻词,和原文意思一样。将金柳比喻为新娘。

B.联系两种事物(人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C.表示存在状态,“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状态)。

D.表示让步,含有“但是"的意思。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原句多了“请问”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增加阅读或者听取信息的吸引力,问句的使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际交流的能力,使得沟通更加顺畅、有效,目的是启发读者思考。

原句多了“从来没有的",在语气上更加强了,连用两个表示否定含义的词语,表达了作者更深的肯定的情感,强调了长征的唯一性,值得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开放,花期可持续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的气温比较低,不过,如果没有低温的“冷冻”过程,梅花是不会开的,因为梅这种植物有一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要经过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形成花芽,正所谓“()"。

从气象因素来分析,梅花之所以开在冬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梅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最适合它们的开花温度一般在-5~7℃,这个温度范畴正是南方冬季的气温。此时,梅树的叶子全部凋落,花朵争相绽放枝头;①不过,②一旦到了春季,③天气回暖,④迅速凋谢的便会是梅花。其次是光照因素。梅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只有当光照时间少于12个小时,②。冬季昼短夜长,光照时间短,这个季节很适合梅花开放。

综上所述,梅花“凌寒独自开”其实是③。由于梅花在冬季的苦寒中开放,给人间带来了缤纷色彩和希望憧憬,所以被人们赋予了“坚强、孤傲、高雅"的象征,并被用来比喻坚强、勇敢的人。

20.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D.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答案】20.B21.(1)首先是气温因素

(2)它才能生长和开花

(3)由其生长习性所决定的

22.④,改为“梅花便会迅速凋谢”。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语境“就是要经过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形成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