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服务。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最高层次,是现时代人类的最高道德。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斗,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属于这个总体中的较低层次,它以提倡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助人为乐、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为特征,比起共产主义道德具有大得多的广泛性。在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知道“要把人当人看"、“这个人不是人”之类的道德评价,说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心理习惯,能够也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摘编自林泰主编《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材料二:

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强烈地震,截至目前,余震已造成两国数万人遇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派出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向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

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多重挑战,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事业,中国优势与中国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道主义援助日渐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挑战、参与全球治理的崭新名片。

在此次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中国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一线,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工作。几乎在每一个受灾严重的省份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中国的救援队则克服一切风险挑战,日夜奋战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中国的万里驰援和执着坚守充分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国情怀和守望相助的道义追求。

当前,全球人道主义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粮食危机、难移民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流行性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人道挑战已演变成长期发展挑战,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国际社会呼吁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但尚未转化为全球性的有效实践。

不同于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两者割裂问题,中国始终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紧密结合,构成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的中国援助优势。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治理层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中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姚帅《万里驰援土耳其中国援助彰显大国担当》,《光明日报》2023年2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人道主义既是我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又是革命斗争目标的体现,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继承了革命年代我国处理军民、官兵、敌我等关系的伦理原则,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内容。

C.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都处在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但二者在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要求的对象也完全不同。

D.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一遇的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援助机制,每一个受灾的省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这是由我国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

B.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有“以人为本"之类的道德认识与实践,说明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广泛基础。

C.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

D.中国救援队万里驰援土耳其,克服风险,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彰显了生命至上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3.下列与材料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世所仅见"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都饱含情感,洋溢着自信心和自豪感。

B.《长征胜利万岁》中所说的“长征"具有三大意义,材料二中中国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C.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材料二也采用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穿插安排的写法,也注重细节描写和场景的转换来体现现场感和历史感。

D.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样,材料二没有多着笔墨讲述人物事迹,而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结合在一起,来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

4.材料二第2段使用了“根本出发点"“第一时间”,请分别简析其作用。(4分)

5.我国当下实行的人道主义,对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分别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的军长(节选)邓友梅

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

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

“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

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

“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

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

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

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

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

“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

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

三○○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

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

“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

“啊……”

“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

“接受批评,我下去。”

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

“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

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

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

“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

“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

“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

“这我也理解。"

“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

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

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

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

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

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

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

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

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

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

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

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

淄博莱芜战血红,

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

七十二崮志伟功。

……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

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

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

D.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

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

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节选自《论语·雍也篇》)

文本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辞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B.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C.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D.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容易、不费力,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词义相同

B.朝服,指穿朝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

C.为,指是、就是,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为词义相同

D.无乃,指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B.祝雍受命为成王的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达简练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的德行的美好期许。

C.虽然加冠仪式同在祖庙举行,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

D.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14.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还县①陆游

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

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

南陌东村初过社②,轻装小队似还乡。

哦诗③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

[注]①县:指宁德县。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时任宁德主簿。②社:指春社,在立春后几日,祭祀土地和五谷神。③哦诗:吟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还县面对清和天气、悠长白日,却慵懒散漫,表现客宦异乡的苦闷。

B.颈联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都描写“社日",但用意不同。

C.尾联转入直接抒情,感慨自己为吏穷忙,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D.本诗描写了乡村风土人情,恬淡清新,其风格与陆游《书愤》的悲慨激昂不同。

16.晚清诗人叶炜认为,如果将颔联改为“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请简要分析颔联的“神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正因为“",所以人在疲倦困苦和“”的时候,会分别呼唤天和父母。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恼人的月光勾起思妇的愁绪难以排遣。

(3)同是抒胸臆、诉悲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直接抒发愁绪,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_____________,"两句却寓情于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从太阳表面出发,行进1.5亿公里,历时8分多钟,跨越太空,奔向地球,无数粒光子驰奔,聚焦,引燃。刹那间,采火棒端口腾起热焰。2023年6月15日上午,照耀在良渚古城遗址上的初夏的一束阳光,在天地之间凝结成杭州亚运会的火种。100天后,火种生发的亚运圣火,将为体育健儿照耀出一条拼搏奋进之路。

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采集亚运圣火,是对历史的致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也是对未来的昭示——只有不忘传统,继往开来,文明才会绵延不绝,创造才会生生不息;更是对文明的弘扬——体育运动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拼搏、务实、奉献、团结等精神内涵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回溯历史,纵览亚洲,这片大陆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亚洲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陆海丝绸之路在此交错纵横,邦国云集,名城林立。文明的活力在于交流、交往、交融,也必将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广阔舞台。

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行文流畅紧凑,具有美感,请简要分析。(6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20.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作为上述文段的结尾,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画横线部分相同。(2分)

示例: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也是中国主场外交的窗口,更是国家魅力展现的舞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时候,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是在故意破坏自我吗?当然不是,而是①,也就是告诉别人: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做好。

之所以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是因为人们常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例如,由于害怕失败,有些人会在大考前到处闲逛而非学习,或在比赛前减少练习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如果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仍可以相信自己能力绝对没问题;②,那正好可以提升自我形象。自我设障有利于人们把失败归于外在的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自尊。

自我设障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③,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它可能导致个体自信和成就降低,使人产生更大的自我设障需要,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而损害心理健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根据文中信息,用一个单句给“自我设障”下定义。(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复盘"本是围棋的一个术语,说的是下完一盘棋后,棋手在棋盘上把下棋的过程复现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以及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走法。复盘不是简单的回顾、重复,而是为了改进、提升。

树人中学学生会拟举办“成为复盘高手”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参与讨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服务。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最高层次,是现时代人类的最高道德。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斗,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属于这个总体中的较低层次,它以提倡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助人为乐、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为特征,比起共产主义道德具有大得多的广泛性。在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知道“要把人当人看"、“这个人不是人”之类的道德评价,说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心理习惯,能够也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摘编自林泰主编《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材料二:

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强烈地震,截至目前,余震已造成两国数万人遇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派出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向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

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多重挑战,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事业,中国优势与中国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道主义援助日渐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挑战、参与全球治理的崭新名片。

在此次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中国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一线,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工作。几乎在每一个受灾严重的省份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中国的救援队则克服一切风险挑战,日夜奋战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中国的万里驰援和执着坚守充分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国情怀和守望相助的道义追求。

当前,全球人道主义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粮食危机、难移民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流行性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人道挑战已演变成长期发展挑战,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国际社会呼吁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但尚未转化为全球性的有效实践。

不同于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两者割裂问题,中国始终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紧密结合,构成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的中国援助优势。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治理层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中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姚帅《万里驰援土耳其中国援助彰显大国担当》,《光明日报》2023年2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人道主义既是我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又是革命斗争目标的体现,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继承了革命年代我国处理军民、官兵、敌我等关系的伦理原则,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内容。

C.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都处在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但二者在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要求的对象也完全不同。

D.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一遇的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援助机制,每一个受灾的省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这是由我国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

B.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有“以人为本"之类的道德认识与实践,说明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广泛基础。

C.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

D.中国救援队万里驰援土耳其,克服风险,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彰显了生命至上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3.下列与材料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世所仅见"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都饱含情感,洋溢着自信心和自豪感。

B.《长征胜利万岁》中所说的“长征"具有三大意义,材料二中中国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C.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材料二也采用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穿插安排的写法,也注重细节描写和场景的转换来体现现场感和历史感。

D.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样,材料二没有多着笔墨讲述人物事迹,而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结合在一起,来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

4.材料二第2段使用了“根本出发点"“第一时间”,请分别简析其作用。(4分)

5.我国当下实行的人道主义,对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分别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A.“又是革命斗争目标的体现"错误,于文无据。

B.正确。

C.“要求的对象也完全不同”错误。原文是说“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

D.“每一个受灾的省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错误。原文是说“几乎在每一个受灾严重的省份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

故选B。

(2)B.“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有‘以人为本’之类的道德认识与实践”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在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知道‘要把人当人看’‘这个人不是人’之类的道德评价"。

故选B。

(3)C.“也注重细节描写”错误,文中没有体现细节描写。

故选C。

(4)①由“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可知,“根本出发点”指中国在困境下仍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援助最根本的着眼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对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的坚守。

②由“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可知,“第一时间”指距事情发生后最近的时间。强调中国对外援助行动迅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5)国家治理:由“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可知,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更好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全球治理:由“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中国始终将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紧密结合,构成发展与安全双轮驱动的中国援助优势。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治理层面拓展到全球治理层面,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中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可知,有利于发挥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的中国援助优势,使全球更好地应对长期发展挑战,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答案:

(1)B

(2)B

(3)C

(4)①“根本出发点"指中国在困境下仍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援助最根本的着眼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对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的坚守。

②“第一时间”强调中国对外援助行动迅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5)国家治理: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更好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全球治理:有利于发挥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援助相结合的中国援助优势,使全球更好地应对长期发展挑战,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的军长(节选)邓友梅

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

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

“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

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

“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

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

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

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

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

“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

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

三○○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

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

“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

“啊……”

“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

“接受批评,我下去。”

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

“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

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

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

“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

“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

“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

“这我也理解。"

“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

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

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

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

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

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

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

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

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

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

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

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

淄博莱芜战血红,

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

七十二崮志伟功。

……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

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

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

D.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

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

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关键语句含意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D.“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分析不全面,由“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可知,还衬托了陈毅的沉着冷静。

故选D。

(2)C.“内心活动”错误。本文并未直接描写陈毅的内心活动。

故选C。

(3)①由“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可知,“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

②由“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可知,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

(4)①由“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可知,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

②由“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的内容可知,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表达了对我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作战的赞颂,使主题更为突出;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以吟诗结尾,使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答案:

(1)D

(2)C

(3)①“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

②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

(4)①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

②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表达了对我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作战的赞颂,使主题更为突出;

③以吟诗结尾,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节选自《论语·雍也篇》)

文本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辞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B.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C.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D.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容易、不费力,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词义相同

B.朝服,指穿朝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

C.为,指是、就是,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为词义相同

D.无乃,指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B.祝雍受命为成王的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达简练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的德行的美好期许。

C.虽然加冠仪式同在祖庙举行,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

D.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14.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邪心"指“歪斜的思想”,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成礼加冠"是说行礼完毕才加冠,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语意,排除B。译文:修养品德约束自身,自我检点整肃,以此检束自己歪邪的思想,坚守端正的意念。君子开始加冠时一定要祷告,行礼完毕才加冠,以此激励自己的心志。

故选:C。

(2)A.“词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这样的装束历代帝王都不会改变"“事变还未有迹象则容易图谋”,“易"分别解释为“改变”和“容易"。

故选:A。

(3)C.“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有误,从原文“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来看,主持人都是诸侯国君。

故选:C。

(4)①被:显示;礼文:礼仪;显令:显著美好。译文:内心修养品德,外表才能显出礼仪,以此成就显著美好的名声。

②居:平时;敬:严肃恭谨;导:引导。译文:平时为人严肃恭谨而且处事简易,以此引导百姓,不也可以吗?

(5)从原文“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来看,孔子孔子认为子桑伯子本质是美的,但却不注重礼仪文饰;材料一说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孔子认为要文质兼备。

答案:

(1)C

(2)A

(3)C

(4)①内心修养品德,外表才能显出礼仪,以此成就显著美好的名声。

②平时为人严肃恭谨而且处事简易,以此引导百姓,不也可以吗?

(5)①(第一问)因为孔子认为子桑伯子本质是美的,但却不注重礼仪文饰。

②(第二问)文质要兼备。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文本二:

加冠礼,是用来区别成人的。修养品德约束自身,自我检点整肃,以此检束自己歪邪的思想,坚守端正的意念。君子开始加冠时一定要祷告,行礼完毕才加冠,以此激励自己的心志。所以君子到成年一定要加冠束带才能去做事,抛弃年幼时嬉戏懈惰简慢的习气,坚强执着地立志于增进品德、钻研学业。因此衣服不成图像,内心就不会改变。内心修养品德,外表才能显出礼仪,以此成就显著美好的名声。因此白色鹿皮帽、细褶白布衫,这样的装束历代帝王都不会改变。既能用来修养德行,又能用它端正仪表。孔子说:“衣冠端正,目不斜视,严肃庄重使人望而生敬意,岂不是威严却不凶恶可怕吗?"成王将要举行加冠礼,周公命祝雍为成王致祝词,说:“祝词要通达简练。”祝雍致祝词说:“让君王接近民众,远离小人,爱惜时间,惠施财物,任用贤能。"在刚成礼的时候,祝词朗诵四次后祝雍退下。诸侯国君举行加冠礼,自己做主持人,卿大夫做傧相,享用三献的祭礼,然后国君才穿上礼服戴上皮弁,都必须穿朝服戴黑色冠冕,祝告四次。诸侯太子、庶子举行加冠礼,由国君主持,礼节仪式与列士相同。加冠礼在祖庙举行,祝词说:“吉月吉日,给你加冠。去掉你幼稚的想法,成就你成人应有的品德。”孔子去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穿戴衣帽而居。弟子说:“先生为什么要见这个人呢?"孔子说:“他本质美却没有文饰,我想劝说他懂得礼仪文饰。”孔子离开后,子桑伯子的门人不高兴,说:“为什么要见孔子呢?"子桑伯子说:“他本质美却文饰繁缛,我想劝说他去掉文饰。”所以说:文饰与本质都好的人,才能称作君子;有美的本质却无文饰就是简易粗野。子桑伯子简易粗野,想使人的行为同牛马一样,因此冉雍说“太简易粗野"了。上无英明的天子,下无贤能的诸侯盟主,天下就是昏暗无道。臣子杀害君主,儿子杀害父亲,如果有力量讨伐他们,那就该去讨伐。冉雍向孔子问过子桑伯子,孔子说:“还可以,这人简易。”冉雍说:“平时为人严肃恭谨而且处事简易,以此引导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平时为人简易而且处事也简易,那不是太简易了吗?"孔子说:“冉雍的话对。”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还县①陆游

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

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

南陌东村初过社②,轻装小队似还乡。

哦诗③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

[注]①县:指宁德县。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时任宁德主簿。②社:指春社,在立春后几日,祭祀土地和五谷神。③哦诗:吟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还县面对清和天气、悠长白日,却慵懒散漫,表现客宦异乡的苦闷。

B.颈联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都描写“社日",但用意不同。

C.尾联转入直接抒情,感慨自己为吏穷忙,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D.本诗描写了乡村风土人情,恬淡清新,其风格与陆游《书愤》的悲慨激昂不同。

16.晚清诗人叶炜认为,如果将颔联改为“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请简要分析颔联的“神韵”。(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慵懒散漫"错,“纶巾萧散”,意思是佩戴的纶巾随意散乱。

故选A。

(2)“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意思是飞翔的鸥鹭在池塘绿水上自由飞翔,郁郁葱茏的桑麻散发着清新的露水香气。诗句中“飞飞”“郁郁"为叠词,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还将鸥鹭自在飞翔的姿态和桑麻茂盛的形态写得意趣盎然;而且诗句中“绿”“香"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绘出富有生机、香气怡人的田园景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了诗句的意蕴。

答案:

(1)A

(2)①运用叠词“飞飞”“郁郁",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且将鸥鹭自在飞翔的姿态和桑麻茂盛的形态写得意趣盎然。

②“绿”“香"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绘出富有生机、香气怡人的田园景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了诗句的意蕴。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正因为“",所以人在疲倦困苦和“”的时候,会分别呼唤天和父母。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恼人的月光勾起思妇的愁绪难以排遣。

(3)同是抒胸臆、诉悲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直接抒发愁绪,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_____________,"两句却寓情于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人穷则反本疾痛惨怛(重点字:怛)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重点字:砧)

(3)明月夜短松冈(重点字:冈)

【点评】:理解性默写注意要点: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4.要留意具体环境。

5.要留心语句顺序。

6.要注意语句出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从太阳表面出发,行进1.5亿公里,历时8分多钟,跨越太空,奔向地球,无数粒光子驰奔,聚焦,引燃。刹那间,采火棒端口腾起热焰。2023年6月15日上午,照耀在良渚古城遗址上的初夏的一束阳光,在天地之间凝结成杭州亚运会的火种。100天后,火种生发的亚运圣火,将为体育健儿照耀出一条拼搏奋进之路。

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采集亚运圣火,是对历史的致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也是对未来的昭示——只有不忘传统,继往开来,文明才会绵延不绝,创造才会生生不息;更是对文明的弘扬——体育运动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拼搏、务实、奉献、团结等精神内涵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回溯历史,纵览亚洲,这片大陆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亚洲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陆海丝绸之路在此交错纵横,邦国云集,名城林立。文明的活力在于交流、交往、交融,也必将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广阔舞台。

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行文流畅紧凑,具有美感,请简要分析。(6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20.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作为上述文段的结尾,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画横线部分相同。(2分)

示例:杭州亚运会是运动的盛会,也是中国主场外交的窗口,更是国家魅力展现的舞台。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首先审读句子,从句式、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