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_第1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_第2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_第3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_第4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

一、材料作文

1.(2023•天津•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

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

“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

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团结,“万众一心”“一

呼百应”,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一”还可以象征力量,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未来的发展,“一”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对他的老师潘光旦有如是评价:“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

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刘俏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对青年学生说:“生命中真正

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去做那些必需又难

以改进的事情,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

对于这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足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

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⑤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

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3.(2023•天津河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蒋巍2019年10月从北京出发,用十个月时间,辍转五省七地,进行深入的田

野调查,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温度》。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礼上,

蒋巍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他说:“2019年秋天,当我带上一盏小台灯,不断翻山越

岭、进村入寨,走向全国扶贫攻坚的广阔战场时,我忘记了那年我72岁。两年之后,

当我绕了全国一圈、再去贵州倾听大决战的胜利呐喊时,我忘记了我已经74岁。今天,

当我和所有获奖作家列队在这个辉煌夜晚时,我更不记得我的年龄了。请大家不要提醒

我,因为我渴望并愿意不断地出发。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

青春洋溢的你,在逐梦路上是否也在不断出发,去追寻属于青春的辉煌?请结合材

料内容作文,写写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

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2023•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舒适圈一词,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

与认识的人相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掌控的,生活在这个圈中,人就感到轻松自在。

如果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

舒适圈并不会永远舒适。走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

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5.(2023•天津河西•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了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千里迢迢来

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

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年

近50岁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持拟定了我

国《汉语拼音方案》,推进了语文现代化进程。

有人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择一事终一生:有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

业,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选择和

期许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6.(2023•天津和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如果你曾仔细凝视过四季的树便会发现:春夏时蓬勃,就会尽情舒展枝叶,展现生

命的旺盛;秋冬时干枯,却作了另一象限的强者,归位内核,向下扎根。

以上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内容充实;④不少于800字。

7.(2023・天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试卷第2页,共4页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的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颓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

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

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

料,写一篇发言福,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8.(2023・天津・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

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

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

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

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作文

9.(2023•天津红桥♦天津市复兴中学校考一模)请你在“山至高处人为峰”“无限风光在险

峰”中选择其一,并以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三、话题作文

10.(2023・天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闪闪发光的“珍珠”型人才,也需要建设基础的‘'砂石”型人才。

近几年,加强新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不少地区更是引发了

对“蓝领”人才的争抢现象。这也正说明:技能成才、匠心逐梦,正当其时。

请你以“成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与话题有关的生活经历、见闻,也可

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体会。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对“一'’字内涵的解释而展开,材料首先指出“一''的造型十分简单,且始终未变。再

从“创造”“团结”"力量''三个角度来阐释"一''的意蕴。材料以对“一”这个汉字意蕴的解读为切

入点,在充分理解“外形简单'’与"意蕴丰富''之间辩证关系的同时,深入剖析"一'’所凝聚的精

神价值。材料最后是“……”,意味着“一”的意蕴解读不止局限在材料提及的“创造”“团结”“力

量''上,也可以结合"一''的其他意蕴写作。

题目要求结合“时代青年”的身份,“面对未来”,思考"一'’字带来的思考,因此对"一'’字的思考

当符合时代青年的特征,面向更好的未来,有时代精神内涵,基于此,“一”可以是当今百年

大党的“一心为民、人民高于一切”的博大心胸;可以是社会主义道路上扶贫攻坚”一个也不

掉队,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的铮铮誓言;可以是新长征路上的“行程万里,专注一事''的初

心不改;还可以是面对浮躁的充满诱惑的社会的“从一而终”“始终如一”等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止匕"一”不简单,其中有内涵。接下来从是

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意味着坚持不懈,初心不变;“一”字,意味着开拓创新,蕨蕤方

兴;"一''意味着团结友爱,守望互助。

立意:

1.以“一''腔壮志豪情,谱万代海晏河清。

2.舞惊鸿一笔,通万象之美.

3"一''脉相承,用行动守护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4.用汉字“一”讲好中国故事。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则。第一则通过费孝通对他的老师潘光旦的评价引出“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和“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两种人生态度。“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

那其实都是虚名;“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自我生命

答案第1页,共14页

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许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都

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反而是不关心、不负责任的,因而也就无法

享受到“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生命的真正欢乐。“自己对不起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第二则材料引用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刘俏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话,启发学生“如何看到

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你经历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这些经历中获取并记

忆在脑中的经验、知识、教训,它给你带来了身体的伤痕、精神的荣耀,都使得你将其铭记

于心,沉淀为人生的智慧。不要只是选择那些好做的事情去做,要敢于挑战那些必需又难以

改进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触摸到你能力的边界,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哪些是自己努努力就能做到的,哪些是你倾尽一生可能也无法完成的。这大约就是“看到自

己、认识自己'’的意义;在挑战的过程中,人的激情被点燃,创新能力被激发,这就是“点燃”

自己。

由此可见,这两则材料都围绕“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来写,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路径。

写作时我们可以从“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和“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对比中阐述“自己看

待自己”的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人生成长的价值,从而阐发应该抛却外在虚名,关注生命

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我们可以从

刘俏院长的话中获得启发,也可以结合自身体验给出不同的方法。总之,要写出一定的见解,

要有深度。

立意:

1.向内看,提升自我。

2.抛开面具,正视自我。

3.以己为镜,完善其身。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七十多岁的作家蒋巍重新出发、勇敢追梦的故事,材料核心是蒋巍的话,“我渴

望并愿意不断地出发。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出发”的本意是指“离开原来的

地方到别的地方去“,实际上,出发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心态,是背起行囊、历经风雨奔向

新目标,走向大远方。"出发'’意味着踏上新的征程,有人享受出发带来的未知和激情,享受

奋斗的过程;而有些人不愿出发,害怕遇到狂风暴雨,害怕经历失败挫折。有人出发一次,

答案第2页,共14页

抵达目标之后就停止前进;而有人则不断出发,超越一个又一个目标……“出发”与年龄无关,

蒋巍七十多岁还渴望不断出发,这是一种生命的激情;而有些年轻人则暮气沉沉,不愿、不

敢、不能出发,怎么抵达生命的高峰?

材料提示我们,“青春洋溢的你”,表明正青春的我们应该有敢于出发的勇敢,应该有挑战自

我的激情;”在逐梦路上是否也在不断出发,去追寻属于青春的辉煌?”让我们反思自我,逐

梦路上,我们有没有过懈怠,我们应像蒋巍那样,不断出发,不断追梦、拼搏,找到属于我

们的青春辉煌。

写作时可以概述材料,赞扬蒋巍的“不断出发”的生命状态,提出青年更应不断出发,追梦辉

煌。可以论述为何应当不断出发,青春不应满足和止步,更不应“摆烂”和“躺平”,生命只有

一次,更应当让它充满意义,富有激情;可以论述如何不断出发,树立高远目标,克服惰性,

让激情主宰青春。本题适合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青年不断出发的事例很多,个人方面,

如黄国平、苏炳添,团队方面,像航天团队、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团队等。

立意:

1.不断出发,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

2.筑梦路上不断出发,时代青年共创辉煌。

3.不断出发,青春最美的姿态。

4.例文:

跳出舒适圈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时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

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圈''轻松自在,还是在“非舒适圈”接受挑

战更好地激发潜能?

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决定了他现在舒适圈的大小,舒适圈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

程,我们要勇于挑战现有非舒适圈,把它变成将来的舒适圈,实现自我成长。跳出舒适圈意

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舒适。

我们为什么需要跳出舒适圈?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把非舒适圈变成自己的舒适圈,就像将

军开疆扩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经由磨砺而获得成长。如同马云,金融、电商是他的

舒适圈,国产芯片是他的非舒适圈,他用"平头哥'’精神去做这件事,这个过程一定是不舒适

的,但是,只有突出重围,才能获得成功。为什么要成长?因为我们都期待过更好的生活,

期待自我实现。同时,我们会发现,跳出舒适圈是不容易的。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

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在《进化》中,提到:

答案第3页,共14页

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当我们逃避时,可能会暂时缓解焦

虑和恐惧,但同时也失去了把这件事收归舒适区的机会,下次遇见还是焦虑、恐惧和逃避,

没有成长。对此古人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前者是非舒适圈,后者是舒适圈。清

王朝处于天朝上国的舒适圈中,最后被外敌用坚强利炮强行拖出舒适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跳出“舒适圈”,接受新挑战。人们往往渴望始终呆在舒适

圈,可惜,世易时移,时代大潮翻涌,哪有永远不变的舒适圈?“海上钢琴师”技艺高妙,可

惜,他始终不敢走出''维珍尼亚号”这个熟悉的“舒适圈”,最终,随着被炸毁的邮轮葬身波涛;

方仲永少时才高,名动四乡。可惜,他得意于“环谒于邑人”这个"舒适圈”,而难有寸进,最

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唐庄宗早年凭着智慧与勇气,成就一代伟业,晚年却沉溺

与自己亲手打造的"舒适圈''难以自拔,终亡其国……欧阳修言:“忧劳可以兴国免豫可以亡

身”,古之人诚不我欺也,走出舒适圈,才能感受多彩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这不是鼓动每个人都变成盲目战斗,无所敬畏的“平头哥”吗?时代风云变幻,我们“不

要陷入奋斗的盲区,不要在战斗中迷失自我“,既要战斗,也要享受,既要奋斗去生存,也

要学着去生活。

跳出舒适圈,寻找更大的舒适圈,获得更大的提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阐述了"舒适圈'’的好处,人处于舒适圈之中,可以掌控一切,就感到轻松自在,

因此我们要享受舒适圈带来的安逸,从容自在的工作和生活,享受舒适圈无可厚非,我们可

以在舒适圈中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这也是对自己很好的提升;材料第二段和第三段“如果

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强调要扩大

自己的舒适圈,我们要勇于突破小的舒适圈,以扩大自己的舒适圈,虽然突破舒适圈意味着

打破习惯,刚开始可能感觉不适应,可是适应后我们会获得更大的自在。打破舒适圈有可能

真的会面对困境,变困境为顺境需要付出很多,因此打破舒适圈需要勇气,需要我们有面对

新的挑战的魄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的突破和适应中让自己不断提升。我们对材料有三种看法,

从适应舒适圈的角度,可以写享受舒适圈的安逸,在舒适圈中提升自己;从否定的角度看,

可以谈“跳出舒适圈”;从辩证的角度看,可以谈“舒适是相对的,在不断的跳出与适应中提

高自己才是目的

写作时,无论哪种立意,在行文时都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如写“跳出舒适圈”这一立

答案第4页,共14页

意,提出观点后,可从“在舒适圈中养成了安逸”“在舒适圈中失去了动力”“在舒适圈中限制

了自己的极限”三个平列的角度分析,以阐明跳出舒适圈的必要性;也可以从跳出舒适圈能

够让人不断提升的角度阐明它的好处。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走出“舒适圈”,融入新时代。

2.别让“舒适圈”消磨青云志。

3.跳出“舒适圈”,接受新挑战。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享受舒适圈,从容提升自己。

5.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樊锦诗和周有光的事例,一以兴趣为指引,终身在莫高窟奉献心血,一以国家需

要为使命,在推进语文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力量。两人分别是“择一事终一生”和“干一行爱

一行'’的典范,指引着青年学子在择业就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无论是“择一事终一生”还是“干一行爱一行”,都无疑是正确。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一念如

初,不计名利,执着追求,砥砺奉献,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既不负青春的一腔热

血,又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根据国家需要来改变职业、调整方向,脚踏实地,接受改变,

忠诚勤恳,善于学习,乐于创新,改换赛道后也能做出一番不凡的业绩,多创造出一份不朽

的事业辉煌。这两种态度都值得学习、歌颂。

因此,考生结合题目中给出的任务指令“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选择和期许“,可以选

择将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态度作为论点,也可以立足于周有光“干一行爱一行''的创

新精神,此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考方向,如谈论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对择业就业的态度、

对未来人生的理想等,但一定要将此内容与材料中所体现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砥砺奋斗

的宝贵品质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论。

如可以选择“干一行爱一行”为立论基础,可以将“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择业观作为论点进

行论述,先论述择业就业的本质是用个人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因此青年人应专注学业,亲力

亲为,踏实劳动;再论述青年人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服务人民、奉献青春的态度,主

答案第5页,共14页

动担当,致力创新;接着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的个人选择与展望;

最后总结论点,收束全文。

立意:

1.初心不改,执着追梦。

2.百折不挠,致力耕耘。

3.献身祖国,服务人民。

4.踏实劳动,致敬平凡。

6.例文:

每一棵树的枝繁叶茂,都源于根的不屈不挠

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绽放。很多人都喜欢春夏的树,蓬勃焕发,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而我却更欣赏秋冬的树,虽然在冷风中枯叶落尽,看似停止了生长,但根系通达延展,汲取

着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

每一棵树的枝繁叶茂,都源于根的不屈不挠。地面上的枝叶,随着四季的轮回,开谢荣

枯,而深埋地下的根,则是一年四季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为全身提供能量,永不停歇。它在

寒冷的冬天,只能向地下的更深处扎伸。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树在冬天的默默努力,才有

了春的盎然生机,夏的绿荫如盖,秋的硕果累累。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努力是我们的根。人生亦有四季,有高潮,有低谷,有顺境,

有逆境,有和煦的春天,也有凛冽的寒冬。我们应该向树学习,春夏时蓬勃生长,秋冬时向

下扎根。

那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激励过无数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是因为困境让他们建

功立业,而是在困境面前永不服输,默默充实自己,暗暗积聚能量,才让他们的生命之树绽

放出耀眼的光华。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

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用来自勉的对联,亦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屡次应试落弟,生活清苦,

但他不愿“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而是静下心来,扎根向下,在读书的同时向民间

搜集素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二十个寒暑,终于写成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

斋志异》。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曾一度遭受排挤,甚至失去了党内的决策资格。但他毫不

答案第6页,共14页

气馁,并未消沉,而是坚持学习思考,坚持调查研究,向广博的知识海洋汲取能量。正是他

基于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才最终让中国革命走上了最正确的道路,为黑暗中的国

家找到了光明,缔造了一个新中国。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说的是树,说的更是人。谁的

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可能经历人生的冬季。我们要想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难关,

唯有扎根向下,努力不止,将逆境当成修炼身心,吸取能量的时机。在顺境时能够爆发固然

是生活的强者,在逆境中耐得住寂寞,受得住煎熬,养得足精神,积蓄够力量,才能成为最

后的赢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关键对象——“树”,春夏时蓬勃,秋冬时干枯,这是自然的成长节奏。映射到人类

社会,处于好的环境中就努力拼搏,处于低谷时期也不要打乱节奏,拔苗助长,而应顺应环

境,像冬天的树一样扎根向下,不断汲取养分,积累潜能,这样做也同样是强者。因此,我

们既要学会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自

己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考虑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上生长

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

可偏废,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

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

试题要求对此写一篇议论文,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

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二者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

向阳向上。同时,最好还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联系实际阐发感受和思考。要明确我

们应向树学习些什么,学习它们在冬天也不放弃努力,做另一种强者;学习它们顺应自然的

节奏,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而不会受到外界干扰,为了所谓的名利、金钱等打乱自己的生

长节奏;学习它们耐得住寂寞和黑暗,扎根向下,积蓄潜能;学习它们静下心来自我修复、

自我滋养。

立意:

1.努力做强者。

2.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3.沉下心来,自我滋养。

答案第7页,共14页

7.例文: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语文课主题交流会上分享我对幸福的思考和认识,我发言的题目是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从未因外在不佳的物质条件影响

自己内心的感受,反而自得其乐。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出

他的取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样展现出其内

心的坚守。可见,“孔颜之乐”,就是不被外在环境困扰,坚守本心,精神充盈的快乐。

同学们,千百年来,“孔颜之乐”,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

现人生价值。“孔颜之乐”,也引发我们思考幸福与快乐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之下,什

么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奉献是快乐的,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救他人于危难,引他人入坦途,这就是幸福。

在深山里建一座女子高中,不仅仅让贫困的女孩子免费入学,还让她们改变了命运。张

桂梅,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为梦想,她拼命干了几十年,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

用在学生身上。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多种疾病,

每天靠吃止疼药维持。但张桂梅却无比满足地说:“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

了。“她的幸福观与“孔颜之乐”何其一致!勇于奉献,符合道义,这就是快乐,山花烂漫,

改写命运,这就是幸福。

共享是快乐的,分享自己的智慧结晶,帮大家于急需,领大家走康庄,这就是幸福。

林占嬉作为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的发明者,曾因不热衷商业化,而被讥讽“没

有经济头脑他坦言:“如果走个人发财的路,亿万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用技术帮助老

百姓摆脱贫困,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他在年复一年坚守内心的默默付出中,交出了自己

关于幸福的人生答卷。乐于分享,赠人玫瑰,这就是快乐,手有余香,遍地芬芳,这就是幸

福。

可能他们经济拮据,可能他们不被理解,但谁能质疑他们的人生选择,谁又能说他们不

幸福、不快乐呢?

同学们,“达则兼济天下”是幸福,穷则立志修身也是幸福。唯有不为俗名所累,不被名

利困扰,坚守本心才是拥有幸福的不二法门。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要努力成为身心平

答案第8页,共14页

衡的幸福之人,更要勇担历史使命,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放在心上,将自身发展与国

家建设紧密结合,为家国,勇担当,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让我们一起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话,先给出《论语》中的几句经典名言,是孔子自述心志和称

赞颜回的话,最后总结这几句话都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并记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曾要求程颐、程颍好好参悟这种精神。第二段话指出,儒家思想中的这种“孔颜之乐”,一直

启迪和引领着无数人,对新时代的年轻人仍然有重要意义。

写作主题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其中核心概念是“乐''和"幸福"孔颜之乐”,“乐”

在哪里?孔颜之乐虽都有清贫之乐,但是要注意这乐中的精神取向,反对“不义而富且贵”

的乐,乐中有“道”,也就是“安贫乐道时代在发展,今天的社会物质充裕,我们2020年

脱贫攻坚实现了全民小康,如果谈“乐”,理解为贫穷之乐,肯定不行。“孔颜之乐”,是一种

重在精神追求、看淡物质追求的乐。时代在变,孔颜之乐的精神内涵不变,对我们每一个人

都具有教育参考价值。所以,“乐”的内涵是:简单(生活)的快乐,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

追求(充盈)的快乐,追求道义的快乐,富且贵的快乐(符合道义)、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担当使命的快乐、探索人生真谛的快乐等等。再说“幸福我们如何从这一“乐”中学会生活,

做一个,,幸福,,的时代青年?汲取传统文化中先人的处世和生存的智慧,让我们精神丰富充

盈,没有物质和名利上的纷扰,没有道义和良知上的困惑,内心宁静,自得其乐,追求高远,

活得坦荡、舒展、自由、洒脱,这就是幸福。

题目要求写发言稿,考生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问候语、正文、结束语。在

正文中,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谈孔颜之乐的内涵,然后谈孔颜之乐在当今时代的

价值和意义,最后结合实际,谈当代青年如何在孔颜之乐的启示中做一个幸福的人。

立意:

1.修身养德,幸福圆满。

2.人生之乐贵本真。

3.习孔颜之乐,做一个坦荡幸福的人。

4.烟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答案第9页,共14页

8.例文:

相互督促,善始善终

一致张华同学的一封信

张华吾友:

你好!

虽然朝夕相处,但仅凭言语交流总感觉言不尽意,今天听你向我谈起你的能善始、难善

终的苦恼,正巧我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因此,趁此良夜,修书一封,向老朋友你提点粗浅

建议,也真诚地向老朋友你寻求帮助。

你所说的,学期初干劲十足,学期中松弛懈怠,学期末茫然无所得,我也经历过。正如

你为之苦恼,我也为此而焦虑自责;不过,我挺过来了。之所以能挺过来,是因为我妈妈曾

经给我看了一幅漫画,上面是一个人扛着铁锹挖井,挖的井眼虽然多,但每一个都挖到一定

深度,看看没有水,就放弃了。结果他一直没有挖到水。由这幅画,我认识到,人生的失败,

可能不在于有多少次开始,而在于是否能坚持到底。不然,再多的开始都是徒劳。我们的学

习,其实也是这样。因此,我痛下决心,改掉了这个毛病。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觉得可能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们现在的学习

任务确实繁重,科目多,题量大,题目难,制定了计划,很难执行到位、执行到底。其次,

我们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初,我在校还好,一回到家就想放松放松,本来一碰到题多题

难就发怵,结果在家里,逗逗猫狗,玩玩手机,就把时间都浪费掉了。另外,我觉得,我们

还缺少督促。虽然父母盯着,老师管着,但是,毕竟他们不能时刻跟踪着,一逃出他们的视

线,我们就松懈了。久而久之,我们当初制定的计划,就泡了汤;我们当初发下的誓言,都

随风散。

你觉得我找到的原因,跟你的契合吗?如果契合的话,我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你意下

如何。我想,咱俩可以成立一个学习互助小组。不是题难吗?咱俩一起克服啊,打虎还得亲

兄弟,我们合体,还有破解不了的难题?不是缺少自控和监督吗?咱俩相互监督啊,正好可

以互相帮助。

不过,我最期望的还是和你,一起培养出能够善始善终的习惯。我们的课文中提到:“民

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先哲的教导,的确值得我们警醒啊。我

们以后,总有一天要走出校园,向社会的大舞台,我们在学历上毕了业,我们在精神意志上

也能毕业才行啊。不然,如果带着这种能善始而不善终的坏习惯走向人生的长途,那我们岂

不就像那个挖井人一样,徒劳一生,一无所获?

答案第10页,共14页

亲爱的同学,我们要坚信韩老夫子的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咱弟兄俩携起手来,相互督促,共同学习,善始善终地处理好学业,借此养成习惯,以便在

以后的人生的长途中,既做到善始,又做到克终。

祝亲爱的同学

烦恼无,学习乐!

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节选自课本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大意是:

人们做事情,往往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能慎终如始,那么做事就不会失败

了。本则材料主要强调“慎终如始'’的重要性。材料二节选自必修上册《劝学》,这段话主要

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材料三则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用张华的困惑代表

了一部分学生的困惑,即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在开始阶段积极努力,在过程中松弛懈怠,

最终放弃目标,浑浑噩噩。

引导语给出了写作者的身份:张华的同学。考生写作时要注意写作者的身份,应该在充分共

情的基础上给出一定建议,不要居高临下。同时材料给出了写作文体:书信。“结合材料”

要求考生充分结合三则材料,要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来针对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对给予张华

一定的指导。另外“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设身处地

地去认识、分析张华的问题,并能够有所拓展;“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则

要求考生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要帮助张华认清困扰他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一个是给他提供

一定的指导,也就是给他一些建议。

在写作时,要进入角色,从称呼语、问候语、祝福语,到劝导时的口吻,再到思考问题的角

度,都要体现出是作为一名同学,来帮自己的好友张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书信的主体部分,首先可以对张华的这种能善始不能善终的做法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作

为同龄人,能体会到那种攀登的辛苦。接下来可以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浅尝辄止,享受不

到成功的甘甜。接下来,可以试着站到他的角度,寻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障碍重

重、独学无友、缺少督促、自控力差等等。进而指出解决的办法、路径:两个人成立学习互

助小组,共同克服困难,相互督促。

答案第11页,共14页

立意:

1.锲而不舍,慎终如始。

2.慎终如始,则事可成。

3.锲而不舍勤耕耘,慎终如始事可成。

4.锲而不舍长坚持,慎终如始莫大意。

9.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1)“山高人为峰”,原句摘自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友人所赠送的对联“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

尽头天是岸“,意境高广开阔。“山高人为峰”说明了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

小天下”的境界。

山再高永远有最高点,而峰是山的最高点,山无峰则平淡,峰无山则失去气势,众山之合力

抬起才有至高之处峰的伟大。“人为峰”,人站在山上,当然比山高了,成为山的最高点,自

然为峰了。对于人来说,“山高”永远是相对的,人站在哪山上,哪山就在脚下,山再高高不

过脚底。你看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屋脊,不也被人踩在了脚下吗?

“山至高处人为峰''很好理解,没有高深的道理,难的是如何做到,如何成为峰。懂得了上面

的道理,就不能为山高犯愁,要敢于攀登,要有高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要有战胜困难的

勇气和信心,信心足才会有无穷的力量,才会有常人没有的智慧和胆略,才能更容易登上山

之巅,而成为众人仰望的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更是这样。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惧山高恐海深,没有想成为峰的信念,就只能在山下立于平淡,仰视他人,而永存遗憾。

“山至高处人为峰”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意志力的倡导,更是一种精神,作为一个有奋进心

的人,都必须传承和发扬这种意志。而要实现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