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唐波清小说(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8/0A/wKhkGWX7ZeqAf_wqAAIz9xvXesM082.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唐波清小说(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8/0A/wKhkGWX7ZeqAf_wqAAIz9xvXesM0822.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唐波清小说(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8/0A/wKhkGWX7ZeqAf_wqAAIz9xvXesM0823.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唐波清小说(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8/0A/wKhkGWX7ZeqAf_wqAAIz9xvXesM0824.jp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唐波清小说(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3/08/0A/wKhkGWX7ZeqAf_wqAAIz9xvXesM08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唐波清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与灯笼
唐波清
父亲一辈子为灯笼活着。
花市灯如昼。1937年元宵节,在挂满灯笼的夜晚,父亲伴着喜庆和团圆来到这个世界,
父亲呱呱坠地的时候,爷爷正在堂屋里头扎灯笼,奶奶说,你给娃取个名儿吧,爷爷脱口而
出,就叫“灯笼”。从此,街坊邻居都管父亲叫“灯笼”,这个小名儿挺响亮。
父亲七八岁的时候,爷爷就手把手地教他扎灯笼,爷爷说,扎好一个灯笼大致有6道工
序:选材备料,扎骨架,糊纸,纸张处理,配色,搭配装饰。
父亲聪明伶俐,很快就熟记了选材备料的五件事儿。一要选好扎骨架用的竹簧、竹皮、
竹竿,其中竹簧、竹皮要竹节少,无虫蛀,薄厚一致:竹竿要亮洁,无霉变;要将粗竹簧、
竹皮、竹竿用尖刀拉划成细竹篌。二要选韧性好、拉力强的好麻纸,要将麻纸裁成5公分宽、
15到20公分长的窄条,用于连接骨架的各个接头,三要选好白纸,最好选择35克普通白
纸。四要选好油光纸、皱纹纸和普通纸。五要选好油漆,大多用红、黄、绿三种颜色。
转眼,父亲变成小伙子。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的手艺精湛,他是十里八
乡有名的灯笼匠。父亲起早贪黑,灯笼装满几间屋子。譬如有石榴灯,两个石榴连体开着,
灯嘴有8个瓣,有12片叶子。乡里人过年过节,娘家人给新婚女儿送石榴灯,希望女儿早
生贵子,多子多福。譬如有莲花灯,灯的下部是莲藕,莲头满满实实,莲尾飘飘扬扬,寓意
后继有人;莲藕有莲头、莲身、莲尾,象征有头有尾。譬如有赏玩灯,十二生肖,栩栩如生,
大花灯可做成好几米高,小花灯可放在手里把玩。
父亲的得意之作,就是那盏大红大紫的石榴灯。有事没事,父亲总要久久地观赏它。
之后父亲有了母亲,有了我。母亲说,你给娃取个名儿吧。父亲脱口而出,就叫“大灯
比,,
Zoo
父亲没日没夜地扎灯笼,就想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年,父亲上山砍竹子,
被一条毒蛇咬伤,险些丢了性命。父亲的腿肿胀得如同象腿一般粗,在竹椅上一躺就是两个
月,他斜躺着吃力她扎灯笼,不能也不敢停下来,一家人好几张嘴等着吃饭呢。
父亲的腿伤留下了后遗症。从此,父亲走路,左痛右拐。
父亲的小名儿叫灯笼,我叫大灯笼,“灯笼”便教“大灯笼”扎灯笼。
父亲说,扎灯笼最费时间的环节就是扎骨架、糊纸和纸张处理。譬如扎骨架,根据所要
扎制的对象,构思,下料,大的花灯分两次完成。先扎出大概轮廓的骨架,再小心扎填细微
部分。扎小的花灯一次就可以完成。譬如糊纸,在两个骨架的竹蔑子之间,要撕成与空间大
小相当的纸,用毛笔刷上浆糊,粘牢,裱糊。譬如纸张处理,这是关键一环。要将秘制配方
用毛笔涂湿整个灯面,涂完之后,晾晒,整个灯体方显丰满。
我一边念书,一边学扎灯笼。十几岁时,我扎的灯笼几乎可以和父亲媲美。父亲满意地
笑了。其实,父亲的心里还装着一个梦想,指望我考上大学。
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挑着一担灯笼,在县城的考场附近一,一拐地叫卖:我坐在考
场内冷静地答题。写作文时,很自然地联系上了父亲与灯笼,一时心有所悟,灵感勃发,健
笔如飞。许是灯笼带给我的好运气,不久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父亲看起来比我更高兴。
1978年春天,父亲挑着一担灯笼,病病拐拐一直送我到车站。父亲远远地望着,眼里似乎
跳动着我走进大学校门的画面。
父亲没日没夜地扎灯笼,卖灯笼,一门心思就想供我好好上大学。大一那年的秋天,原
本是收获的季节,可父亲却在砍竹子的山上滚落悬崖。捡了一条命,父亲却瘫痪了,只能坐
轮椅。
轮椅上的父亲,依然倔强地扎灯笼。
大学毕业,我主动申请回到乡中学教书,我要照顾轮椅上的父亲。成了家后,我有了老
婆,有了孩子。老婆说,你给娃取个名儿吧,我脱口而出,就叫“小灯笼”。
“小灯笼”长得快,天天推着父亲的轮椅转圈。
轮椅上的父亲,手把手地教“小灯笼”扎灯笼。父亲对“小灯笼”说,扎灯笼最出彩的
工序就是配色和搭配装饰。先说配色,上色分单色和复色两种,民间流行的石榴灯、莲花灯
一般为单色,现实的、写实的一般为复色,有颜色过渡,譬如动物灯、造型灯。再说搭配装
饰,提前设计好各种花瓣和剪纸图案,装饰要灵动,搭配要巧妙。不折不扣地完成6道工序,
一只完美的灯笼终于诞生。
“小灯笼”在父亲扎的灯笼中长大。大学毕业以后,他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灯笼拍
成照片,挂在网上,订单如雪花般飘来,忙得轮椅上的父亲不亦乐乎。
2021年的春天,84岁的父亲一病不起,卧床两个月,奄奄一息。父亲十几天没吃没喝,
居然也没咽下最后一口气。街坊邻居很诧异,家里人也很诧异。
“小灯笼”钻进后院的杂屋,终于找到了那盏大红大紫的石榴灯。“小灯笼”将石榴灯
挂在父亲的床头,点燃蜡烛,石榴灯闪动的光亮,照映得父亲红光满面。
父亲含着笑,黄浊的眼珠不再转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交代“1937年”“1978年”等时间,目的是说明扎灯笼技艺历久弥新。
B.那盏大红大紫的石榴灯代表了父亲的最高水平,父亲临死前看到它后才得以瞑目。
C.从祖孙三代的名字“灯笼”“大灯笼'"'小灯笼''可以看出灯笼对这个家庭的重要意义。
D.“依然倔强地扎灯笼”中的“倔强”一词含义丰富,写出父亲这个人颇为固执和偏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一辈子为灯笼活着“开篇,既简洁概括了小说的内容,也为后文留下诸多
悬念,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小说依次写到“父亲七八岁”“父亲变成小伙子”“之后父亲有了母亲”“轮椅上的父
亲”“84岁的父亲”,便于推动情节发展。
C.画线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考场内外“我”与父亲各自的行为,深深表达出“我”
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D.晚年的父亲与“轮椅”为伴,小说通过对父亲坐轮椅的原因的介绍,重在突出“我”对父
亲瘫痪却无钱救治的自责之情。
3.小说中详写父亲传授扎灯笼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父亲看着石榴灯,含着笑而去。请简要分析本文这一结尾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香椿树
唐波清
春意盎然的时候,两棵香椿树香得让人直流口水。
张老汉的屋门口,就有这样两棵包裹着春天味道的香椿树。据说这两棵香椿树至少也有
四十年的树龄,准确地算起来,左边的那棵香椿树种了四十三年,右边的那棵香椿树种了四
十一年。
偏僻的小山村,张老汉的家在村子的最东头,屋后有山丘,房前有水塘,四周树木成荫。
冬暖夏凉,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村里人都说,风水好的地方,肯定会出人物。这话在张
老汉的家里得到了应脸,张老汉的小儿子叫张小椿,那就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当年以全国文
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北大,大学毕业就留在了北京,今年只有41岁,听说就爬上了厅级干
部的职位。遗憾的是,每年难得回老家看望张老汉一次,可张老汉依然以他为荣,自豪得很。
张老汉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张大椿,老大出生的第二天,张老汉便在门
前栽了一棵椿树苗,说是专门替大儿子种的这棵树,老大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隔了两年,
小儿子出生的第二天,张老汉也在门前栽了一棵椿树苗,说是专门替小儿子种的这棵树,老
幺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老大张大椿,今年四十有三,比弟弟大两岁,一直在家侍弄几亩田
地,他就是个本分的农民。张老汉的婆娘,年轻的时候患结核病死得早。张大椿从此就没了
娘,便加倍地孝顺张老汉。
要说这个张大椿,在村子里随便打听打听,老少皆知,那可是一个大好人。张大椿从小
就善良懂事,本来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盖,为了让弟弟继续读书,他忍
痛辍学,小小年纪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农忙,栽田拱土,种植庄稼,挑水打粮;农闲,起
早摸黑,钻进煤窖,赚苦力钱。春天里的好几个凌晨,他站在两棵香椿树下,举起一根长长
的顶头绑着一把镰刀的竹竿,轻柔地割下鲜嫩的香椿芽,赶在天亮之前要卖到十里外的集市
上,为弟弟一点点地积攒学费。好不容易将弟弟供上大学,母亲却被病魔早早地夺走了生命。
这些年,张大椿孝顺他爹那可是没得说。要说张老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
子,一点儿也不为过。每晚上床前,张大椿都会端来一盆水,帮他爹又是洗脚又是按摩,半
夜还要起来替他爹盖好被子;有啥好吃的东西,肯定要让他爹先尝第一口,过年过节还替他
爹备上好烟好酒;有啥好布料,肯定要派媳妇扯上几尺,送到村里的老裁缝家,张老汉的衣
服一件比一件新。
村里人在张老汉的面前,只要提起他的两个儿子,总会竖起大拇指:“您真是好福气。
大儿子是天下第一孝子,小儿子是天下第一状元。”
张老汉每次都会说那么两句话:“大椿就莫提,一个土八路,泥巴里能混出啥模样?没
出息。不信,您看看俺家左边那棵香椿树长得枯枝败叶的,这和大椿没啥两样。俺那个小椿,
真还不错,念书是状元,当官在北京,他才算是个人才。不信,您瞧瞧俺家右边那棵香椿树
长得枝繁叶茂的,这和小椿一个模样。”
张老汉说起大儿子,总要唉声叹气;落起小儿子,总会眉飞色舞。
村里有个不怕得罪张老汉的李婶,站在两棵香椿树下,每回总要与他争吵理论一番:“这
两棵香椿树根本没啥区别,俺看就是您偏心眼。说实话,张大椿在您身边天天尽孝心,不是
他的悉心照料,您能活得这么舒舒坦坦?张小椿这娃是不错,可他远在北京,几年才回来一
趟,他是能帮您挑水还是打粮?他是能帮您做饭还是洗脚?”
倔强的张老汉涨红了脖子:“张小椿就是比张大椿好,张小椿就是比张大椿强。”
李婢一身正气,毫不示弱:“您就是个老糊涂。听说,张大椿孝顺您的那些钱,您居然
悄悄地寄给了张小椿,说啥北京的房价贵,您要帮他还清房屋贷款。有这事吧?”
张老汉青筋暴起,毫不讲理:“俺家的事,俺想咋办就咋办,俺乐意。你是狗拿耗子多
管闲事。”
李婶和张老汉的争吵理论,无休无止……
去年冬天,张老汉悄无声息地走了,走进了屋后的大青山。出殡的那天,李婶仰望着两
棵香椿树,无端地生出一些失落,再也没人和她争吵理论了。
张小椿办完张老汉的丧事,急匆匆地坐飞机回了北京。
张大椿花了不少钱,雇请了一大帮人,将屋门口那两棵枝繁叶茂的香椿树,小心翼翼地
移栽到了张老汉的坟头前。
春意盎然的时候,两棵香椿树依然香得让人直流口水。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0
A.小说构思精巧,以"树称人,两棵香椿树的形象贯穿小说始末,并与张大椿、张小椿
的形象相互映衬,自然贴切。
B.小说中叙述李婶与张老汉争辩这一情节,使小说陡起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更好
推动情节的发展。
C.小说刻画人物时详略得当,文中用大量的笔墨详写了张小椿出人头地、追求荣华富
贵的过程。
D.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娓娓叙述中展现的是寻常生活,勾勒的是寻常人物,反映的
是寻常世态。
6.张大椿的善良忠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7.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铁匠黑娃
唐波清
村东头有一棵百年的大樟树,大樟树下有一间低矮的破房子。破房子四处漏风,正中一
座土筑的大火炉,黑娃叫它“烘炉”。炉的右边架着一个风箱,风箱来回一拉,炉膛内火苗
直蹿。炉的左边是一个永远装满水的大缸,还有大锤、小锤、铁钳、铁砧、木柴,这就是黑
娃的全部,这就是黑娃的铁匠铺。
黑娃是个孤儿。黑娃是村里的老铁匠李老头捡回来的娃。黑娃从小就跟着李老头打铁,
李老头自然就是黑娃的师父。
【甲】黑娃的日子天天一个模样。从早到晚,师父将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得通红通
红,然后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方言称“砧子”),黑娃便要使出浑身的力气,手握大
锤,反复锻打。师父左手握着铁钳翻动铁器,右手握着精巧的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
暗号指挥黑娃不断她锤击,一边用他那把小锤灵活地修改关键位置。这就是铁匠李老头的真
功夫,一块四方铁可以打成一根圆铁棒,一根粗短铁板也能打成细长铁棍。黑娃说,在他师
父的手里,再坚硬的铁块,也可以任意变方,变圆,变长,变局,变尖。
这种打铁的日子,对于黑娃来说,其实枯燥无味。一天下来,挥汗如雨,腰酸背痛,黑
娃说,这真不是人干的活儿。最初抡大锤的时候,黑娃几次拉尿都带有血丝,黑娃想过要逃
离这个铁匠铺,可逃离铁匠铺就意味着挨饿受冻,就意味着再也见不着大翠。
大翠,是师父唯一的宝贝女儿。大翠和黑娃年龄相仿,黑娃打心眼里喜欢大翠,大翠也
很在乎黑娃。黑娃的皮肤,黝黑,大军的皮肤跟黑娃没啥两样,两个“黑人”惺惺相惜,心里
装着对方。
那年冬天,师父犯了老肺病,师父走进了村后的大青山。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村里人张罗着,黑娃和大翠牵手进了洞房。
【乙】铁匠铺里,黑娃变成了师父,大军变成了徒弟。黑娃手握小锤,黑娃的铁匠手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军抡起大锤,好在大翠的身板结实,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两口子打
起铁来,就好像演奏一支交响乐。风箱拉起,曲子奏响,强劲有力的节拍充满生活的希望。
炉中的火苗,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不住地升腾。黑娃等待铁器烧到通红,用
铁钳快速夹至大铁墩上,大军手握大锤,配合得天衣无缝,一番铁锤上下,一串叮当声响。
黑娃再把铁器放入水缸内,随着“吱啜”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一次次细致
打磨,一阵阵汗雨飘落,那铁器便变成了理想物件儿。有耕田种地的农具,如犁、耙、锄、
镐、镰;有生活居家的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还有门环、泡钉、门插。
再后来,大翠怀上了娃,黑娃就抢过了大锤,带了两个徒弟。黑娃对徒弟们说,没有力
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打铁先要身板硬”,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
黑娃铁匠铺的生意,如同炉火一样旺盛,黑娃很满足。村东头,日日月月,黑娃的铁匠
铺响声不断...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村里人不再喜欢黑娃打的物件儿,村里人开始迷上城里的
超市,要啥有啥,物美价廉。没过几年,黑娃的两个徒弟南下打工,从此,再也没有年轻人
管黑娃叫“师父”。没过几年,黑娃的铁匠铺慢慢就稀少了打铁的声响。最终,黑娃的铁匠
铺和黑娃一样慢慢走向衰老。
如今,黑娃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仍然执念于自己钟爱的铁匠手艺,即使没有人再找他打
造什么东西,他也会在铁匠铺里自娱自乐一番,打造一些生活中的小器具,打造一些孩子们
的小玩意儿,这些物件充满了暖暖的人情味儿。当然,那些和黑娃一样上了岁数的老人,偶
尔也让他给修补一下家里的铁器。村东头,就像一幅泛黄的画卷,孤独的黑娃守着他孤独的
铁匠铺。
黑娃终究还是老了,抡铁锤也不像年轻时候充满激情。虽然黑娃打铁的节奏明显变慢,
但是每一下都很响亮,这声音似乎是铁匠黑娃最后的呐喊。
黑娃很失落,黑娃很悲观。这个世界,再也没人想干铁匠活,再也没人想买铁匠铺的物
件儿。
黑娃,衰老得很快……
奇怪。最近一段时间,黑娃,好像又有了年轻时候的激情。听说是有两件事情让黑娃焕
发了精神。
头一件,要说说黑娃的孙子。前些日子,孙子将爷爷打造的精致小铁壶发到了网络平台
上,订单如雪片飞来,忙得黑娃这个老家伙不亦乐乎。
再一件,要说说记者的采访。上周,省电视台来了好几个记者,她们说是要拍摄一个叫
《乡村匠人》的节目,也忙得黑娃这个老家伙不亦乐乎。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铁匠铺的位置以及铺中的布局、陈设,将黑娃与铁匠铺联系起来,不
仅照应了标题,也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
B.黑娃对徒弟们说的“打铁先要身板硬”的一番道理,不仅是打铁的道理,也是做人、做
事的道理,这使得寻常的小说染上了几分哲理色彩。
C.村里人更加喜欢超市里物美价廉的商品,徒弟们也南下打工,黑娃的铁匠铺日渐式
微,这折射出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黑娃及其铁匠铺由盛而衰的过程,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前
途命运的深沉思索,读后使人心情沉而又无可奈何。
9.【甲】【乙】两段文字都写打铁,但两者的具体内容和写作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0.结尾三段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2.D3.①父亲传授扎灯笼的手艺详尽、丰富,写出了父亲对“扎灯笼”这种传统文化发
自内心的热爱。
②小说多次描写父亲传授扎灯笼的手艺,凸显了父亲扎灯笼技艺的高超。
③父亲传授扎灯笼的手艺,把对“扎灯笼''的热爱传授给年轻一代,揭示出要把传统文化世代
传承下去的主题。4.①结构上照应开头“父亲一辈子为灯笼活着''这句话,形成首尾呼应的
表达效果。
②结尾运用神态描写,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扎灯笼这项事业的热爱,凸显了人物形象。
③用父亲的逝去结尾,情感深沉,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目的是说明扎灯笼技艺历久弥新”错误,交代“1937年”“1978年”等时间,目的是为了使
行文脉络分明,更有利于介绍与扎灯笼技艺有关的人与事。
B.“那盏大红大紫的石榴灯代表了父亲的最高水平”错误,由“父亲的得意之作,就是那盏大
红大紫的石榴灯“可知,石榴灯仅是父亲得意之作。
D.”写出父亲这个人颇为固执和偏激”错误,“倔强”,文中是顽强的意思,体现了父亲的勤劳
和他对扎灯笼技艺的热爱。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重在突出,我,对父亲瘫痪却无钱救治的自责之情”错误,由原文“大一那年的秋天,原本是
收获的季节,可父亲却在砍竹子的山上滚落悬崖。捡了一条命,父亲却瘫痪了,只能坐轮椅”
可知,父亲瘫痪属于意外导致,“无钱救治”文中也未提及。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譬如扎骨架,根据所要扎制的对象,构思,下料,大的花灯分两次完成。先扎
出大概轮廓的骨架,再小心扎填细微部分。……这是关键一环。要将秘制配方用毛笔涂湿整
个灯面,涂完之后,晾晒,整个灯体方显丰满”和“扎灯笼最出彩的工序就是配色和搭配装饰。
先说配色,上色分单色和复色两种,民间流行的石榴灯、莲花灯一般为单色,……”可知,
父亲传授扎灯笼的手艺详尽、丰富,写出了父亲对“扎灯笼''这种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由原文”先扎出大概轮廓的骨架,再小心扎填细微部分。……”和”……再说搭配装饰,提前
设计好各种花瓣和剪纸图案,装饰要灵动,搭配要巧妙。不折不扣地完成6道工序,一只完
美的灯笼终于诞生”可知,描写父亲传授扎灯笼的手艺,凸显了父亲扎灯笼技艺的高超;
由原文“父亲说,扎灯笼最费时间的环节就是扎骨架、糊纸和纸张处理。譬如扎骨架,根据
所要扎制的对象,'‘和"……父亲对“小灯笼”说,扎灯笼最出彩的工序就是配色和搭配装饰。
先说配色,……”可知,父亲传授扎灯笼的手艺,把对“扎灯笼'’的热爱传授给年轻一代,揭
示出要把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下去的主题。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开篇“父亲一辈子为灯笼活着”和结尾“父亲含着笑,黄浊的眼珠不再转动……”可知,
结尾段在结构上,与开篇呼应;
由原文“……将石榴灯挂在父亲的床头,点燃蜡烛,石榴灯闪动的光亮,照映得父亲红光满
面”可知,当父亲看见石榴灯时,他“含着笑’'这一神态描写,写出父亲对扎灯笼这项事业的
热爱,凸显了人物形象;
原文“黄浊的眼珠不再转动'‘写老父亲离开了人世,再也看不到自己为之热爱一生的灯笼了,
作者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亲了,以此结尾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情感深沉。
5.C6.①孝顺父亲:母亲死得早,他就把孝心用在父亲身上,给父亲洗脚、按摩,买布料
做衣服等。②勤劳懂事:早早挑起家庭重担,忙农活,卖苦力;张老汉偏心,并未影响他的
孝顺。③无私友爱(无私伟大):他甘愿牺牲自己上学的机会,为弟弟积攒学费,供弟弟上学。
7.①张大椿与张小椿进行对比。一个是安分生活、居家尽孝,一个是追求荣华富贵、出人
头地,对比鲜明,使张大椿的人物形象也更突出。
②李婶与张老汉对张大椿和张小椿的看法进行对比。突出了张老汉看重功名地位的迂腐思想,
李婶的出现揭示了主题的一个侧面,她说张老汉偏心眼,正是对他这种看重功名地位的迂腐
思想的否定,从而倡导人们以孝为先。
【解析】5.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
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
出准确判断。
C项,“文中用大量的笔墨详写了张小椿出人头地、追求荣华富贵的过程”错误,文中并未详
细讲张小椿的事迹,而是详细地讲了张大椿无私友爱,牺牲自己上学的机会为弟弟挣学费,
勤劳善良、孝顺父亲的事迹。故C错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要注意正
面刻画与侧面刻画。正面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心理等,需要考生圈出人
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推究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侧面刻画主要是次要人物、物象、
环境的烘托,如果文本有相关的,考生可以抓住这些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划记作者评价、叙
述人物的语言,这也是解读人物很好的切入口,有时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人物是一个怎样的
人。本题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张大椿的善良忠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考生
要紧紧围绕“忠厚善良”寻找相关信息。
由“张大椿从小就善良懂事,他本来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盖,为了让弟
弟继续读书,他忍痛辍学,小小年纪就扛上了家庭的重担。农忙,栽田,拱土,种植庄稼,
挑水打粮;农闲,起早,摸黑,钻进煤窑,赚苦力钱。春天里的好几个凌晨,他站在两棵香
椿树下,举起一根长长的顶头绑着一把镰刀的竹竿,轻柔地割下鲜嫩的香椿芽,赶在天亮之
前要卖到十里外的集市上,为弟弟一点点地积攒学费。好不容易将弟弟供上大学”“这些年,
张大椿孝顺他爹那可是没得说”“每晚上床前,都会端来一盆不热不冷的温水,帮他爹又是洗
脚又是按摩,半夜还要起来替他爹盖好被子:有啥好吃的东西,肯定要让他爹先尝第一口,
过年过节,还替他爹备上好烟好酒”可以看出,张大椿具有善良懂事、孝敬父亲,勤劳,照
顾弟弟的高尚品质。他主动辍学,放弃学业,挑起家庭重担,供弟弟上学,并且没有怨言。
即使父亲偏爱弟弟,”张老汉说起大儿子,总要唉声叹气;夸起小儿子,总会眉飞色舞“,可
他并未在意,反而因为母亲死得早,对父亲加倍孝顺,父亲死后还花大价钱把两棵香椿树移
栽到父亲坟前。这些都能体现他忠厚善良的性格。
7.本题考查构思技巧,文体特点。本题属于前面给出观点,后面举例分析的题型。解答时
要认真研读观点,往往观点就指明了答题的思路和方向。如本题“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刻画
人物形象,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考生要去文章中找到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例子,
并分析表达效果。
本文中主要有张大椿和张小椿的对比。”张老汉的小儿子叫张小椿,那就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当年以全国文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北大,大学毕业就留在了北京,今年只有41岁,听说就
爬上了厅级干部的职位。遗憾的是,每年难得回老家看望张老汉一次”“张小椿这娃是不错,
可他远在北京,几年才回来一趟,他是能帮您挑水还是打粮?他是能帮您做饭还是洗
脚?”“张小椿办完张老汉的丧事,急匆匆地坐飞机回了北京。“张小椿追求出人头地、荣华
富贵。而张大椿老实本分、忠厚善良,孝顺父亲,牺牲自己读书的机会,照顾弟弟,供弟弟
上学。两人对比鲜明,也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和读者的立场。这些对比让张大椿的形象更突
出也更为读者喜爱。
文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对比是李婶与张老汉对张大椿和张小椿的看法。”张老汉每次都会说那
么两句话:‘大椿就莫提,一个土八路,泥巴里能混出啥模样?没出息。不信,您看看俺家
左边那棵香椿树长得枯枝败叶的,这和大椿没啥两样。俺那个小椿,真还不错,念书是状元,
当官在北京,他才算是个人才。不信,您瞧瞧俺家右边那棵香椿树长得枝繁叶茂的,这和小
椿一个模样。“张小椿就是比张大椿好,张小椿就是比张大椿强。''尽管张大椿非常孝顺,
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看中功名利禄的张老汉始终偏爱当官有出息的张小椿。“说实话,
张大椿在您身边天天尽孝心,不是他的悉心照料,您能活得这么舒舒坦坦?张小椿这娃是不
错,可他远在北京,几年才回来一趟,他是能帮您挑水还是打粮?他是能帮您做饭还是洗脚?”
张婶明显更喜欢张大椿,她认为张大椿孝顺懂事,否定张老汉看中名利的迂腐思想,提倡孝
道。这一对比也更形象生动刻画了张老汉看中名利的形象。
8.D9.内容:【甲】写黑娃跟随师父打铁的情景,主要描写“李老头的真功夫";【乙】写黑
娃和大翠打铁的情景,主要描写夫妻两人配合默契和打铁的乐趣。目的:【甲】是为了表现
黑娃打铁很累,枯燥无味;【乙】是为了表现黑娃夫妇婚后幸福美满,对生活充满希望。10.①
情节上,叙写黑娃焕发年轻时的激情,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增添了小说的波澜。②人物上,
黑娃此时精神焕发,忙得不亦乐乎,与之前他衰老孤独、失落悲观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其
形象更丰满、更鲜明。③主题上,网络平台带来雪片般订单、电视台拍摄《乡村匠人》节目,
暗示传统手工技艺得到重视并重获生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
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
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叙述黑娃及其铁匠铺由盛而衰的过程……读后使人心情沉重而又无可奈何”错误,在
小说结尾,黑娃的铁匠铺又重新焕发出生机,给人以新的希望。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写作目的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
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甲】文,”师父左手握着铁钳翻动铁器,右手握着精巧的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
号指挥黑娃不断地锤击,一边用他那把小锤灵活地修改关键位置。这就是铁匠李老头的真功
夫,一块四方铁可以打成一根圆铁棒,一根粗短铁板也能打成细长铁棍。黑娃说,在他师父
的手里,再坚硬的铁块,也可以任意变方,变圆,变长,变局,变尖”,可知写黑娃跟随师
父打铁的情景,主要描写“李老头的真功夫”;【乙】文,“黑娃手握小锤,黑娃的铁匠手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翠抡起大锤,好在大翠的身板结实,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两口子打
起铁来,就好像演奏一支交响乐。风箱拉起,曲子奏响,强劲有力的节拍充满生活的希望”,
可知写黑娃和大翠打铁的情景,主要描写夫妻两人配合默契和打铁的乐趣。目的,【甲】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异型材塑料电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2031年中国纳米传感器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
- 2025年中国广西酒店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国产进口纺机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环保木塑材料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员工转正申请书范文
- 2024年关于城市垃圾处理问题调查报告
- 现代物流与船舶机械设计的关联性
- 2025年中国生活美容机构市场运营态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急救药品课件教学课件
- 数字出版概论 课件 第七章 数字内容服务相关技术
- 信号与系统复习题(答案全)
- 《2024版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 儿童福利机构安全管理规范
- 第1课 おじぎ 课件高中日语人教版第一册-1
- ISO∕IEC 23894-2023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 风险管理指南(雷泽佳译-2024)
-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含答案)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医学人体美学的测量和评估
- FZT 51006-2012 膜级聚己内酰胺切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