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吾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稀,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稀,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
材料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坐华严寺A门庑B望最高峰C之出D木末者E心融T神释G莫可名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B.“患”,文中指“缺点",与成语“患得患失”中的“患",两者用法不相同。
C.“漫”,加点处指“弥漫",与“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两者意思相同。
D.“行宫”,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处所。如“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的行宫。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曾经多次谈到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并相约一道在那里建房子、种地,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B.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同为名胜的楚、蜀、百粤的山水,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之情。
C.姚鼐善于借助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山峰“白若樗蒲”,因积雪覆盖,山才白如樗蒱,严冬的特征就被点染出来了。
D.姚鼐除了观看了泰山日出,沿途还观看了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石刻,而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作者就来不及上去看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4分)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14.材料一中,方苞借游浮山抒发了怎样的感慨?(3分)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②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刘开《问说》)
材料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注】①刍荛(chúráo):割草采薪。②弘:广大。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宁使学[A]终不进[B]不欲虚[C]以下人[D]此为害[E]于心术者[F]大[G]而蹈之者[H]常十之八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以,指“没有用来……的",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义相同。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而下”是说夏、商、周以后。
C.“是己而非人"中的“是”“非"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的“侣"和“友”用法相同。
D.师心自用,意思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陈规,能独出心裁,自成一格。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B.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提升自己修养和学业,堪为今人典范。
C.针对今人妒忌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轻视不如自己的、戏弄同等水平的怪现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的严重危害。
D.因为人非圣贤,学无止境,所以问也一定无止境。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像《师说》中所讲的“圣益圣,愚益愚"的畸形“为学”现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分)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4分)
14.如何通过“善问"达到提高自己修养与学业的效果?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材料二:
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薪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模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混,学皇甫漫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节选自苏轼《谢欧阳内翰书》)
【注】①韩文公,韩愈。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士大夫不深A明天子之心B用意C过当D求深者或至E于迂F务奇者怪僻G而不可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对,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于"用法相同。
B.遗.给予,赠送,与“小学而大遗”中的“遗"意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与“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D.殄,尽,绝,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殄"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在潮州任上注重教育,使潮州百姓专心于学问研究和品行修养,受到朝廷的褒扬。
B.韩文公庙先在刺史公堂后,百姓出人不便,后在城南新建,足见潮州百姓对韩愈的敬奉。
C.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后继者皇甫湿﹑孙樵等都没能达到他的高度。
D.两则材料分别赞颂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和文学上的贡献,体现了苏轼对他的景仰之情。
13.材料一最后一段“水之在地中”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l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4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4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古之学者为已,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①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②之外,义疏③而已。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谏,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王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坎填:困顿,不顺利。②纬:“纬书"的简称,指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书。③义疏:解释经义的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然人A有坎壤B失C于D盛年E犹当F晚学G不可H自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指敏锐,与“蚓无爪牙之利”中“利"的词义不同。
B.冠,古代的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面墙,面对墙而立,目无所见。比喻不学而见识浅薄。
D.竟,指竟然,与“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的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和今人的学习动机、目的不同:古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为社会谋利益;今人是为了夸耀自己,为了升官进爵。
B.人在幼小时是最佳学习时机,需及早进行教育;一旦错失了最佳学习机会,到晚年即使加紧学习,也难以有所成。超然客公众号
C.崔文彦向儒生们讲《王粲集》中驳难郑玄所注《尚书》一事时,遭到儒生们的排斥,他对儒生的孤陋寡闻感到可笑。
D.魏收和博士们议论宗庙之事时引用《汉书》作论据,博士们并不认同,而当他们翻阅了《韦玄成传》,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4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4分)
14.本文对当今求学者有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3分)
纵不能增A益B德行C敦厉D风俗E犹为F一艺G得H以自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与下文“蛟龙生焉"“圣心备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爪牙,指动物的爪脚和牙齿,也比喻卫士、武臣,现在常用来喻指坏人的党羽。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与《师说》中“六艺”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巧妙设喻,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两对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B.材料二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肯定地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
C.材料二用“久矣"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现状非常痛心,“惑矣”则表达了对耻于从师行为的批判。
D.材料三指出读书是广交朋友、见多识广的重要方法,只是很多人耽于空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②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4分)
14.三段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一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椿奉辞于华林园,帝下御座执手流泪曰:“公先帝旧臣,实为元老,但高尚其志,决意不留,既难相违,深用凄切。"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赐以绢布,给羽林卫送。群公百僚饯于城西张方桥,行路观者,莫不称叹。椿临行,诫子孙曰:
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自尔至今,二千石、方伯不绝,禄恤甚多。北都时,朝法严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职:兄在高祖左右,吾与(杨)津在文明太后左右。于时口敕,责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嗔嫌。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间传言构间者。吾兄弟自相诫曰:“今忝二圣近臣,居母子间难,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纵被嗔责,勿轻言。"十余年中,不尝言一人罪过。时大被嫌责,答曰:“臣等非不闻人语,正恐不审,仰误圣听,以是不敢言。”于后终以不言。蒙责及二圣间言语,终不敢辄尔传通。太和二十一年,吾从济州来朝,在清徽堂豫宴。高祖谓诸贵曰:“北京之日,太后严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和朕母子者,唯杨播兄弟。"遂举爵赐兄及我酒汝等脱若万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
吾自惟文武才艺、门望姻援不胜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书,四历九卿,十为刺史,津今复为司空者,正由忠谨慎口,不尝论人之过,无贵无贱,待之以礼,以是故至此耳。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等若能存礼节,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气力尚堪朝觐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满足之议,为一门法耳,非是苟求千载之名。汝等能记吾言,吾百年后终无恨矣。
(节选自《北史·杨椿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遂举爵赐A兄及我B酒C汝等脱若D万一蒙E明主知遇F宜深慎言语G不可轻论H人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千石,据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七千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B.忝,常用作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与“忝列门墙"中的“忝”意思相同。
C.刺史,古代官职名,西汉武帝时期设立,察问郡县,履行监察职责,官阶低于郡守。
D.始,才、刚刚,与姚鼐《登泰山记》“余始循以入,道少半"中的“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杨椿辞官归家,皇帝非常不舍,赏其绢布,派羽林军护送,还与群臣在城西为其饯行,足见对他的重视。
B.杨椿兄弟三人担任内职时,言语谨慎,既没有遵从口敕密列他人过错,也没在皇帝和太后间挑拨是非。
C.清徽堂宴会上,高祖对杨椿兄弟大加赞赏,认为唯有他们能够维护自己与太后之间的关系,难能可贵。
D.杨椿虽然文武才艺、门望姻援等不如他人,但却凭借自己的品行获得了皇上的认可,同时赢得了声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等非不闻人语,正恐不审,仰误圣听,以是不敢言。(4分)(2)汝等若能存礼节,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4分)
14.杨椿对子孙后人提出哪些要求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3分)
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吾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稀,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稀,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
材料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坐华严寺A门庑B望最高峰C之出D木末者E心融T神释G莫可名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B.“患”,文中指“缺点",与成语“患得患失”中的“患",两者用法不相同。
C.“漫”,加点处指“弥漫",与“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两者意思相同。
D.“行宫”,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处所。如“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的行宫。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曾经多次谈到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并相约一道在那里建房子、种地,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B.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同为名胜的楚、蜀、百粤的山水,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之情。
C.姚鼐善于借助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山峰“白若樗蒲”,因积雪覆盖,山才白如樗蒱,严冬的特征就被点染出来了。
D.姚鼐除了观看了泰山日出,沿途还观看了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石刻,而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作者就来不及上去看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4分)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14.材料一中,方苞借游浮山抒发了怎样的感慨?(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EG(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两者意思不同。“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为“模糊或缺失”)
12.B(B项,“只是因为柳子厚没有到过,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句意理解有误,同时文中也并未表达出遗憾之情)
13.(1)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地说:“这就是宗六和尚所说的道理啊。”(落实“窃"“恨”“是"等关键词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共4分)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
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落实“或”“驳"“若偻”等关键词的解释,保持语句通畅,共4分)
14.山有名气不如没有人知道,这样既能保持清净优美,又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昔日我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多次谈到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曾相约一道在那里建个房子、种种地。康熙己丑年,我到了浮山,左、刘二位君子外出还未回来。我就独自与名叫宗六的和尚一道出游。每当天朗气清之时,我们就走到浮山下,浮山的峰影倒映入方形的池塘。等到月亮刚刚升起时,我们就坐在华严寺门楼或廊下,眺望露出树梢的最高峰,感到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那种美不可言喻。我要走了,宗六和尚对我说:“此山之优美,是我所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恰逢春天之时,男男女女就纷至沓来。我就常自己躲在独室里,锁上外门来避开喧嚣。山有名,则游人杂至,就像这样破坏了此地的优美清静。"辛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地说:“这就是宗六和尚所说的道理啊。”
与宗六和尚分别后,我忽然回忆起他前面所说的话,想想也不一定对。如果路途遥远地处幽僻,并且游人又无所凭借,人迹自然稀少,与山有名无名也没有关联。接着又想到楚、蜀、百粤这些地方的山水,和永州、柳州之山水同为名胜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只是因为柳子厚经过了那里,于是游人也就慕名前往了。现在白云山的游人,只不过还不如浮渡山那样人多混杂。这里被众人纷纷推荐,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地处偏僻,途中又无所借助,所以有幸到达的就少了。既然这样,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静优美,并且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呢!这样看来,宗六和尚说的话无法更改,到底是正确的。
材料二: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道路上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②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刘开《问说》)
材料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注】①刍荛(chúráo):割草采薪。②弘:广大。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宁使学[A]终不进[B]不欲虚[C]以下人[D]此为害[E]于心术者[F]大[G]而蹈之者[H]常十之八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以,指“没有用来……的”,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义相同。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而下"是说夏、商、周以后。
C.“是己而非人”中的“是"“非”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的“侣”和“友"用法相同。
D.师心自用,意思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陈规,能独出心裁,自成一格。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B.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提升自己修养和学业,堪为今人典范。
C.针对今人妒忌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轻视不如自己的、戏弄同等水平的怪现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的严重危害。
D.因为人非圣贤,学无止境,所以问也一定无止境。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像《师说》中所讲的“圣益圣,愚益愚”的畸形“为学"现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分)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4分)
14.如何通过“善问”达到提高自己修养与学业的效果?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10.BDG(句首的“宁"字与后文构成取舍关系,B处应断开;句中的“此”代指前文内容,D处应断开;句中的“而"字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G处应断开。每处1分)
11.D(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心”指以己心为师,即只相信自己;而“自用"指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12.A(“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错误。原文通过反问的形式,语气强烈地反向强调“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13.(1)那种在经义名理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努力地把进修学问道德当做急务(最重要的事)的,未多见。(“咨访”“孜孜"“唯进修是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那么古人所深深以为羞耻的(事),后代人还做着而不以之为耻的就多了。(第1个“耻"“且”“以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1)遵循不择事、不择人的原则去问;(2)以谦虚尊重的态度去问;(3)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去问。(共3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有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会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勤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通达于实事;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不能了解那些细节,放弃提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而问,不挑选人而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割草采薪之人地位低微,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劝做好事规避过错就足够了,那种在经义名理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努力地把进修学问道德当做急务(最重要的事),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而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事情了。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妒忌他而不愿意问他;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而不屑于问他;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戏弄他而不甘愿问他,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人没有值得佩服的了,事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做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可就大了,而陷入这样错误的人常常有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不一定不被普通的人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不一定圣人能做到。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身上,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国家的大事还需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达成就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却并不发现它们有可耻的地方,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以为羞耻的(事),后代人还做着而不以之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材料二: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处理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敲得轻,响声就小,敲得重,响声就大,等到他敲到自然从容的时候,声音才全部发出来。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材料二:
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薪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模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混,学皇甫漫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节选自苏轼《谢欧阳内翰书》)
【注】①韩文公,韩愈。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士大夫不深A明天子之心B用意C过当D求深者或至E于迂F务奇者怪僻G而不可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对,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于”用法相同。
B.遗.给予,赠送,与“小学而大遗"中的“遗”意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与“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D.殄,尽,绝,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殄”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在潮州任上注重教育,使潮州百姓专心于学问研究和品行修养,受到朝廷的褒扬。
B.韩文公庙先在刺史公堂后,百姓出人不便,后在城南新建,足见潮州百姓对韩愈的敬奉。
C.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后继者皇甫湿﹑孙樵等都没能达到他的高度。
D.两则材料分别赞颂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和文学上的贡献,体现了苏轼对他的景仰之情。
13.材料一最后一段“水之在地中"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l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4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4分)
(一)(20分)10.BDF11.C(文中“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蚓无爪牙之利”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2.A(“受到朝廷的褒扬”于文无据)
13.①以水之在地中,比喻公之神在天下,无处不在,说明韩愈不只属于潮州。②作者以此反驳“其不眷恋于潮也"的观点。(评分标准:共3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1)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
(2)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了。(评分标准:共8分。每句4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古之学者为已,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①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②之外,义疏③而已。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谏,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王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坎填:困顿,不顺利。②纬:“纬书”的简称,指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书。③义疏:解释经义的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然人A有坎壤B失C于D盛年E犹当F晚学G不可H自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指敏锐,与“蚓无爪牙之利"中“利”的词义不同。
B.冠,古代的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面墙,面对墙而立,目无所见。比喻不学而见识浅薄。
D.竟,指竟然,与“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的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和今人的学习动机、目的不同:古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为社会谋利益;今人是为了夸耀自己,为了升官进爵。
B.人在幼小时是最佳学习时机,需及早进行教育;一旦错失了最佳学习机会,到晚年即使加紧学习,也难以有所成。超然客公众号
C.崔文彦向儒生们讲《王粲集》中驳难郑玄所注《尚书》一事时,遭到儒生们的排斥,他对儒生的孤陋寡闻感到可笑。
D.魏收和博士们议论宗庙之事时引用《汉书》作论据,博士们并不认同,而当他们翻阅了《韦玄成传》,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4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4分)
14.本文对当今求学者有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EG(原文标点为: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11.D(“竟然"错)
12.B(“到晚年即使加紧学习,也难以有所成”错)
13.(1)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4分。“秉"“贤乎”“瞑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4分。“造物者”“藏"“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端正求学目的,弥补自己的不足,造福社会。②坚持终身学习,不论年龄大小都应抓紧学习。③博览群书,拓展视野。(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3分)
纵不能增A益B德行C敦厉D风俗E犹为F一艺G得H以自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与下文“蛟龙生焉”“圣心备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爪牙,指动物的爪脚和牙齿,也比喻卫士、武臣,现在常用来喻指坏人的党羽。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与《师说》中“六艺"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巧妙设喻,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两对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B.材料二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肯定地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
C.材料二用“久矣”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现状非常痛心,“惑矣"则表达了对耻于从师行为的批判。
D.材料三指出读书是广交朋友、见多识广的重要方法,只是很多人耽于空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②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4分)
14.三段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10.CEG解析: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11.A解析:“圣心备焉”中的“焉"是语气词。
12.B解析:“肯定地指出”错,原文“其皆出于此乎"意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韩愈的表述留有余地。
13.(1)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本题共4分,“乃"“及”“怪"各1分,句意1分)
(2)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祟的技艺,没有超过读书的了。(本题共4分,“伎”“贵"各1
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钢盔式安全帽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贝雕板式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绿色花岗岩公墓碑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厂房租赁合同模板:含办公用品采购及配送
- 餐饮集团股权众筹合同范本
- 快递柜项目合作合同范本
- 光伏发电安装合同范本
- 采购档案密集架合同范本
- 健身会所劳务合同范本
- 工程项目建筑施工合同范文
-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以碧桂园为例(数据图表论文)》11000字
- 妇产科课件-早产临床防治指南(2024)解读
- 2024基层医疗机构咳喘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评估标准(全文)
- 2024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解读(全)
- 消防设施操作员(初级)题库与参考答案
- 公安机关保密协议
- 小学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 (完整版)英语四级词汇表
-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全一册义务教育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及填表说明
- 四级防火道路施工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