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高碑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高碑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高碑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高碑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碑店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duànyǔ),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nüèdài),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duànyǔ)

②(nüèdài)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①冤枉

②误解

(3)文段中的“诉"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___画。(2分)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暴”的三个义项。文段中“暴怒"的“暴”意思是什么?(2分)

暴:bào①突然而且猛烈:~雨|~病|~饮~食。②凶狠;残酷:~徒|~行。③暴烈急躁:~脾气|他的脾气很~。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每一朵窗花都蕴含着(丰富/富饶)的文化符号。仅在一幅“寿"字窗花里,就有如意、石榴、云朵、仙鹤、蝙蝠、松树枝叶等十几种符号。一个个小小的符号,汇聚成翎毛花卉、十二生肖、民间习俗、戏曲脸谱、珍贵遗产、人物肖像的洋洋大观。如今的蔚县剪纸(甲)是蔚县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乙)是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时光之河奔腾不息,代代更迭中,能留下、能传承的是什么?若干年后,剪纸中的那些人和事或许已经成为历史,但蔚县剪纸留存的生活气息与生命之美,一定会像蔚萝花一样,丰盈而又(偏执/执着)地萦绕在时光的长河之中。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尽管也

B.虽然而且

C.因为所以

D.不仅也

(3)文段中的第二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二、古诗文阅读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秋天是一个容易触动人情思的季节。瑟瑟秋风中,曹操高歌“①,若出其中;②,若出其里”,抒发壮志豪情;猎猎秋风中,谭嗣同借“③,山入潼关不解平"抒写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刘禹锡一反常态,用“④,⑤”(《秋词其一》)表达对秋季的喜爱;李商隐在秋雨之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⑥"书写深重绵绵的愁思。

4.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冀同学围绕古诗中的“月"搜集了以下四组诗句。阅读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乙: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甲组诗句所描写的是哪个季节?(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乙组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2分)

(3)丙和丁两组诗句借“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3分)

[甲]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肢,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①,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②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

(节选自曾衍东《鹿亦有知》)

①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拜天地的仪式。②固:坚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意暇甚

②狼亦黠矣

③其家户外皆山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B.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C.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D.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是夜鹿去,遂不归。

(4)[甲][乙]两文中的狼和鹿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5)[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三、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10分)

靳先生

安晓斯

沁水湾人都知道靳先生,他短发,清瘦,话少,斯文,戴着花镜。早年教书,国学功底深厚,痴爱书法艺术。家里有两间大书房,三面墙壁边立着三排大书柜,满满的都是书。

靳先生的房子,冬暖夏凉,通风透气。闲暇之时,靳先生喜欢在书房里写写画画。村里人都喜欢靳先生的书法。

盖新房,要上梁,正中间那条横杆叫“牵杆”。“牵杆"朝下的一面要刨平,白净光滑。好烟好酒请来靳先生,他再在上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家盖房,某某木工某某泥工,大吉大利”。房子盖成了,坐在柳圈椅上喝茶,抬头看看,漂亮的楷书撩人眼球。

村里人省吃俭用,也要盖个漂亮街门。需要刻牌匾和对联的地方,用水泥抹平打底,上面的字大都是由靳先生书写的。A平日里,靳先生喜欢在村里遛弯儿,看看自己书写的对联。

村大、人多、事多,请靳先生写对联的人也多。修房盖屋要写,办红白事要写,过新年,更得写。有一年春节,靳先生照例备好许多红纸。画案上,笔墨纸砚齐全,就等着乡亲们上门求字。写对联也是功夫活儿,连写几天,靳先生腰酸背疼。老伴劝靳先生:“少写几幅吧,心疼心疼自己这把老骨头。"靳先生喝了口茶,笑笑说:“我为乡亲们写对联,写一年就少一年,谁知道还能写多少年。”

岁月更替,光阴似箭。靳先生的书法水平越来越高,可求他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过年了,满大街都是卖对联的,红红的对联金灿灿的字,谁还去买红纸、写对联呢?靳先生的苦恼与日俱增。而且,这些年,原先那些刻着靳先生的字的水泥对联街门,也随着旧街门被拆掉,换成了瓷片烧制的五颜六色的对联。B一天,新先生发现两条被拆下的青石板上刻着自己十多年前写的对联,他凝视着冰冷的石板,老泪纵横。世道如秋风扫落叶,靳先生的字慢慢消失了。

几年后,沁水湾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靳先生又忙了起来,他的书法作品被制成各种牌匾、版画,分布在村里的健身中心、戏剧广场、大街小巷,靳先生忙得不亦乐乎。村里开办“文化大讲堂",请他当书法老师;沁水湾人的客厅里,都挂起了靳先生的书法作品,连省市电视台、报社的记者都慕名前来采访。

靳先生和他的书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金秋十月,沁水湾一派丰收景象。靳先生把自家老宅建成一所独具特色的小四合院,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本家侄子靳畅,想要捐赠这所小院做“农家书屋”,还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书法基金",鼓励村里的孩子们学习书法。

一年春天,84岁的靳先生坐在画案前发黄的藤椅上,手里紧握着一支毛笔,就像睡着了一样。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靳先生,去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人们对待靳先生及其书法的态度的变化过程。(2分)

村里人都喜欢靳先生的书法→①→②___

(2)文中A、B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靳先生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靳先生的形象。(4分)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14分)

温暖的“括号”

张金刚

①我穿过客厅,推开卧室的门,见年迈留守在家的父母正在午睡。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一左一右,好似一个“括号"。

②我又端详了一会儿,一时,我心生悲戚。印象中,父亲身材没这么小,母亲的背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可面对这个已然不太圆润的“括号”,我又满心幸福;人到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

③母亲说,小时候的我只要一上炕,就爱躺在他俩中间。父亲会把糊在房顶的报纸上的图片,一张一张讲给我听,还会念出那些大标题;母亲不识字,趁我们爷儿俩兴致正浓,会悄悄下地,给我蒸鸡蛋羹。

④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翻身趴下,端过放在炕沿上的小碗,挖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送到已躺好的母亲嘴边,母亲说“不爱吃”。他俩一左一右围着我,看我将小碗刮得干干净净。吃饱后,我又翻身平躺,拉着父亲的手、母亲的手来抚摸我圆溜溜的肚皮。

⑤慢慢地,我的眼皮开始打架,兴致渐无,在父母一左一右的拍打中,我一点点安静下来。只听见父亲轻轻说:“孩子跑了一天,累了!"母亲说:“别说话,让他睡吧!”然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⑥我在家是老小,想必哥哥们也是在这“括号"里长大的。每当过年,哥哥们从城里打工回来,全家聚齐。我们仨钻进被筒,并排躺在炕中间,炕头是母亲,炕尾是父亲。父母问过几番话后,就不再问了,任由我们兄弟谈天说地。

⑦大哥讲北京建筑工地的事,二哥讲山西煤矿的事,我讲学校、村里和家里的事。起初,父母还插个话,渐渐地不再说话。我们意兴阑珊,扭头一看,父母早已睡熟,响起了鼾声。当我们清早醒来时,父母早已备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⑧我揉揉眼,再望一眼躺在床上的父母,我多想躺回“括号”里,让自己回到童年,让父母回到青年。可我知道,“括号"已围不住我,也难以再围住一家人。

⑨似有心灵感应,我安静地站在门边想着心事,母亲忽然睁开眼,问道:“怎么大中午回来了?”继而,她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趿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搀扶,她冲我一笑,露出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我心头一酸,望向父亲,他也醒了,问了同样的问题,随后跟了出来。

⑩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初夏的风吹在我的身上,似是被“括号"围住那般温暖惬意。眼前的青山、绿树、院落,似乎几十年没有变过,可它们眼前的我们,却变了模样。

我说:“中午没睡着,就想回趟家。”父亲似是看出我有心事,说:“想回就回来。记住,不可能事事都顺心,挺挺就过去了。"他不问,我也不说,只是左看一眼父亲,右看一眼母亲,再看向远山,心便踏实、明丽了几分。

父亲跟我念叨:“你大哥心气儿不高,你多跟他聊聊。你二哥不在咱们村住,东奔西走,很少回家,也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们能活多久?你们好就好!”我瞅一眼“小"我很多的父亲,说:“记住了。我们好,你们也要好,咱们都要好!”父亲点头:“好,都好!"

母亲用棍子赶着凑向前的鸡们,它们忽地跑远,片刻又跑回。母亲对这些做伴的鸡们从不恼,乐呵呵地说:“你爹养的这些鸡,很快就能下蛋了。这鸡蛋可香了!”我凑到母亲耳边,说了两遍:“我想吃鸡蛋羹!"母亲又笑:“想吃自己蒸。走的时候,把攒的鸡蛋都带上。”

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地,能做点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我打断他:“不然你们也吃不了,是吧?”父亲低头说:“是!"

骑车走出院子,一回头,父母早已站起身,弯腰驼背,在檐下组成一个“括号”,默默地望着我。我挥一下手,他俩也挥一下手,父亲挥左臂,母亲挥右臂,又默契地组成一个“括号"。我猛地一阵心痛,生怕哪天这“括号”少了左边或右边,直至消失。

我不敢想,也不敢再看,径直出了村子……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10月31日,有删改)

(1)选文以“温暖的‘括号’"为题有何妙处?(2分)

(2)文章第②段中“我”为什么“心生悲戚"又“满心幸福”?(2分)

(3)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①继而,她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蹑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地,能做点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联系语境,补写省略号的内容)

(4)小冀同学打算把这篇文章投稿到校刊,校刊中有“人生感怀”“至爱亲情"“乡音乡情”等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辑入哪个专栏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6分)

四、整本书阅读

8.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7分)

(1)班级开展“《朝花夕拾》中最可敬的人"推荐活动,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人物,写下你的推荐语。(3分)

(2)从个人的“小我”走向国家或集体的“大我",能扩大人生的格局。请你结合孙悟空的经历,说说他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转变过程。(4分)

五、写作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荀子劝学篇》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由此可知,荀子所阐述的无非是“坚持"两个字,强调人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梦想成真。

请以“坚持”为话题,根据你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健康积极;

②表达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要套写、抄袭;

⑤不少于600字;

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运用

1.(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duànyǔ),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nüèdài),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duànyǔ)断语

②(nüèdài)虐待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冤枉yuānwang

②误解wùjiě

(3)文段中的“诉"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讠部,再查5画。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暴”的三个义项。文段中“暴怒"的“暴”意思是什么?

暴:bào①突然而且猛烈:~雨|~病|~饮~食。②凶狠;残酷:~徒|~行。③暴烈急躁:~脾气|他的脾气很~。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duànyǔ"应写作“断语”;“nüèdài"应写作“虐待”。

(2)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冤枉"应读作“yuānwang”;“误解"应读作“wùjiě”。

(3)本题考查查字典的方法。“诉"应该先查“讠”,后查右半部分的5画。

(4)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暴怒"指人的情绪被激怒到极点,失去了理智和控制,表现出极度愤怒的状态。其中“暴”是暴烈急躁的意思。

【解答】答案:

(1)断语虐待

(2)yuānwangwùjiě

(3)讠5

(4)暴烈急躁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一朵窗花都蕴含着(丰富/富饶)的文化符号。仅在一幅“寿"字窗花里,就有如意、石榴、云朵、仙鹤、蝙蝠、松树枝叶等十几种符号。一个个小小的符号,汇聚成翎毛花卉、十二生肖、民间习俗、戏曲脸谱、珍贵遗产、人物肖像的洋洋大观。如今的蔚县剪纸(甲)是蔚县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乙)是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时光之河奔腾不息,代代更迭中,能留下、能传承的是什么?若干年后,剪纸中的那些人和事或许已经成为历史,但蔚县剪纸留存的生活气息与生命之美,一定会像蔚萝花一样,丰盈而又(偏执/执着)地萦绕在时光的长河之中。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D

A.尽管也

B.虽然而且

C.因为所以

D.不仅也

(3)文段中的第二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运用。丰富:指种类多或者数量大。富饶:意思是指富足有余。多指财物等。结合语境“文化符号”可知选择“丰富"。偏执:意思是片面而固执。执着: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结合语境“蔚县剪纸留存的生活气息与生命之美,一定会像蔚萝花一样,半盈而又(偏执/执着)地萦绕在时光的长河之中”可知选择“执着"。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结合语境可知,“如今的蔚县剪纸(甲)是蔚县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乙)是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

A.表示转折。

B.虽然,表转折;而且,表递进。

C.表因果。

D.表递进。

故选:D。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二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对于时光流逝中文化传承的深入思考。设问的手法在此段中不仅引导读者思考什么能在时光长河中留下痕迹,也暗示了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独特文化表达形式的永恒价值。通过这种修辞,文字在强调剪纸艺术传承的同时,也赋予其深沉的情感色彩和悠长的历史厚重感,使得剪纸的美和生活气息不仅停留在当下,更被赋予了穿越时光的能力,如同蔚萝花一般,在时光的长河中半盈而又执着地萦绕。这种表达效果不仅增强了文字的艺术感染力,也提升了读者对于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解答】答案:

(1)丰富执着

(2)D

(3)此段文字通过设问修辞,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强调蔚县剪纸作为文化表达形式的永恒价值,赋予其深沉的情感色彩和历史厚重感,使其在时光长河中持续传承,如同蔚萝花一样,半盈而执着地萦绕。这种表达增强了文字的艺术感染力,提升了读者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二、古诗文阅读

3.(6分)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秋天是一个容易触动人情思的季节。瑟瑟秋风中,曹操高歌“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壮志豪情;猎猎秋风中,谭嗣同借“③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抒写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刘禹锡一反常态,用“④自古逢秋悲寂寥,⑤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其一》)表达对秋季的喜爱;李商隐在秋雨之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⑥巴山夜雨涨秋池”书写深重绵绵的愁思。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日月之行

②星汉灿烂(注意“烂"的书写)

③河流大野犹嫌束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

⑤我言秋日胜春朝

⑥巴山夜雨涨秋池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6分)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冀同学围绕古诗中的“月"搜集了以下四组诗句。阅读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乙: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甲组诗句所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乙组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3)丙和丁两组诗句借“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枫桥夜泊》写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月落乌啼霜满天"可知,甲组诗写的是秋季。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3)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1)秋季。

(2)俯视脚下,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高原。仰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月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5.(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肢,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①,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②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

(节选自曾衍东《鹿亦有知》)

①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拜天地的仪式。②固:坚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意暇甚从容,悠闲

②狼亦黠矣狡猾

③其家户外皆山全,都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B.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C.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D.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是夜鹿去,遂不归。

(4)[甲][乙]两文中的狼和鹿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5)[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分析】参考译文:

[甲]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良,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那个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离开了(逃走了),不再回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神情悠闲得很。暇:从容,悠闲。

②句意为:狼也太狡猾了。黠:狡猾。

③句意为: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皆:全,都。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限期要送上,那个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据此断句为: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几何,多少;止,只;耳,罢了。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重点词有:是,这;去,离开;遂,就。句意:这天夜里鹿离开之后,就没再回来过了。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狼中的一只离开来迷惑屠户说明了狼的狡诈,[乙]文中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见人犹豫要将它献祭就“去遂不归”说明它聪明,通人性。

(5)本题考查主旨理解。结合[甲]文“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甲】文故事中的狼,实指现实生活中的恶势力,作者借屠户杀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不要心存侥幸,也不能屈服退缩,更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运用机智的方法将其战胜,取得最终胜利。[乙]文通过姓李的人想把有灵性的鹿用来祭祀,鹿跑掉的故事,启示我们要珍惜善待自己所拥有的,否则失去了就会追悔莫及。

答案:

(1)①从容,悠闲②狡猾

③全,都

(2)A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这天夜里鹿离开之后,就没再回来过了。

(4)[甲]文狼狡诈;[乙]文鹿聪明,通人性。

(5)[甲]问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凶狠、贪婪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多动脑筋,用智慧战胜他们。[乙]文告诉我们要珍惜善待自己所拥有的,否则失去了就会追悔莫及。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三、现代文阅读

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靳先生

安晓斯

沁水湾人都知道靳先生,他短发,清瘦,话少,斯文,戴着花镜。早年教书,国学功底深厚,痴爱书法艺术。家里有两间大书房,三面墙壁边立着三排大书柜,满满的都是书。

靳先生的房子,冬暖夏凉,通风透气。闲暇之时,靳先生喜欢在书房里写写画画。村里人都喜欢靳先生的书法。

盖新房,要上梁,正中间那条横杆叫“牵杆"。“牵杆”朝下的一面要刨平,白净光滑。好烟好酒请来靳先生,他再在上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家盖房,某某木工某某泥工,大吉大利"。房子盖成了,坐在柳圈椅上喝茶,抬头看看,漂亮的楷书撩人眼球。

村里人省吃俭用,也要盖个漂亮街门。需要刻牌匾和对联的地方,用水泥抹平打底,上面的字大都是由靳先生书写的。A平日里,靳先生喜欢在村里遛弯儿,看看自己书写的对联。

村大、人多、事多,请靳先生写对联的人也多。修房盖屋要写,办红白事要写,过新年,更得写。有一年春节,靳先生照例备好许多红纸。画案上,笔墨纸砚齐全,就等着乡亲们上门求字。写对联也是功夫活儿,连写几天,靳先生腰酸背疼。老伴劝靳先生:“少写几幅吧,心疼心疼自己这把老骨头。”靳先生喝了口茶,笑笑说:“我为乡亲们写对联,写一年就少一年,谁知道还能写多少年。"

岁月更替,光阴似箭。靳先生的书法水平越来越高,可求他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过年了,满大街都是卖对联的,红红的对联金灿灿的字,谁还去买红纸、写对联呢?靳先生的苦恼与日俱增。而且,这些年,原先那些刻着靳先生的字的水泥对联街门,也随着旧街门被拆掉,换成了瓷片烧制的五颜六色的对联。B一天,新先生发现两条被拆下的青石板上刻着自己十多年前写的对联,他凝视着冰冷的石板,老泪纵横。世道如秋风扫落叶,靳先生的字慢慢消失了。

几年后,沁水湾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靳先生又忙了起来,他的书法作品被制成各种牌匾、版画,分布在村里的健身中心、戏剧广场、大街小巷,靳先生忙得不亦乐乎。村里开办“文化大讲堂”,请他当书法老师;沁水湾人的客厅里,都挂起了靳先生的书法作品,连省市电视台、报社的记者都慕名前来采访。

靳先生和他的书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金秋十月,沁水湾一派丰收景象。靳先生把自家老宅建成一所独具特色的小四合院,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本家侄子靳畅,想要捐赠这所小院做“农家书屋",还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书法基金”,鼓励村里的孩子们学习书法。

一年春天,84岁的靳先生坐在画案前发黄的藤椅上,手里紧握着一支毛笔,就像睡着了一样。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靳先生,去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人们对待靳先生及其书法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村里人都喜欢靳先生的书法→①求他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②他和他的书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文中A、B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靳先生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靳先生的形象。

【分析】本文记叙了村里人都喜欢靳先生的书法;求靳先生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靳先生和他的书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表现了靳先生不辞辛劳、富有才学、乐于奉献。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岁月更替,光阴似箭。靳先生的书法水平越来越高,可求他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①概括为:求他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结合“靳先生和他的书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②概括为:他和他的书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

A处:结合“需要刻牌匾和对联的地方,用水泥抹平打底,上面的字大都是由靳先生书写的"分析,靳先生看到村里尽是自己的书法,感到愉悦、满足。

B处:结合“而且,这些年,原先那些刻着靳先生的字的水泥对联街门,也随着旧街门被拆掉,换成了瓷片烧制的五颜六色的对联”分析,靳先生看到写有自己书法的青石板被拆,感到落寞、难过。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沁水湾人都知道靳先生,他短发,清瘦,话少,斯文,戴着花镜。早年教书,国学功底深厚,痴爱书法艺术。家里有两间大书房,三面墙壁边立着三排大书柜,满满的都是书"表现了靳先生富有才学。“需要刻牌匾和对联的地方,用水泥抹平打底,上面的字大都是由靳先生书写的”“靳先生把自家老宅建成一所独具特色的小四合院,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本家侄子靳畅,想要捐赠这所小院做‘农家书屋’,还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书法基金’,鼓励村里的孩子们学习书法"表现了靳先生乐于奉献。

答案:

(1)①求他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②他和他的书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A靳先生看到村里尽是自己的书法,感到愉悦、满足。

B靳先生看到写有自己书法的青石板被拆,感到落寞、难过。

(3)①富有才学,靳先生早年教书,国学功底深厚,痴爱书法艺术,坚持书写,书法水平日益精进;②乐于奉献,他多年为乡亲们书写牌匾、对联,不辞辛劳,还将改建后的自家宅院捐给村里做“农家书屋”,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书法基金",鼓励村里的孩子们学习书法。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7.(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温暖的“括号”

张金刚

①我穿过客厅,推开卧室的门,见年迈留守在家的父母正在午睡。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一左一右,好似一个“括号"。

②我又端详了一会儿,一时,我心生悲戚。印象中,父亲身材没这么小,母亲的背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可面对这个已然不太圆润的“括号”,我又满心幸福;人到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

③母亲说,小时候的我只要一上炕,就爱躺在他俩中间。父亲会把糊在房顶的报纸上的图片,一张一张讲给我听,还会念出那些大标题;母亲不识字,趁我们爷儿俩兴致正浓,会悄悄下地,给我蒸鸡蛋羹。

④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翻身趴下,端过放在炕沿上的小碗,挖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送到已躺好的母亲嘴边,母亲说“不爱吃”。他俩一左一右围着我,看我将小碗刮得干干净净。吃饱后,我又翻身平躺,拉着父亲的手、母亲的手来抚摸我圆溜溜的肚皮。

⑤慢慢地,我的眼皮开始打架,兴致渐无,在父母一左一右的拍打中,我一点点安静下来。只听见父亲轻轻说:“孩子跑了一天,累了!"母亲说:“别说话,让他睡吧!”然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⑥我在家是老小,想必哥哥们也是在这“括号"里长大的。每当过年,哥哥们从城里打工回来,全家聚齐。我们仨钻进被筒,并排躺在炕中间,炕头是母亲,炕尾是父亲。父母问过几番话后,就不再问了,任由我们兄弟谈天说地。

⑦大哥讲北京建筑工地的事,二哥讲山西煤矿的事,我讲学校、村里和家里的事。起初,父母还插个话,渐渐地不再说话。我们意兴阑珊,扭头一看,父母早已睡熟,响起了鼾声。当我们清早醒来时,父母早已备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⑧我揉揉眼,再望一眼躺在床上的父母,我多想躺回“括号”里,让自己回到童年,让父母回到青年。可我知道,“括号"已围不住我,也难以再围住一家人。

⑨似有心灵感应,我安静地站在门边想着心事,母亲忽然睁开眼,问道:“怎么大中午回来了?”继而,她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趿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搀扶,她冲我一笑,露出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我心头一酸,望向父亲,他也醒了,问了同样的问题,随后跟了出来。

⑩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初夏的风吹在我的身上,似是被“括号"围住那般温暖惬意。眼前的青山、绿树、院落,似乎几十年没有变过,可它们眼前的我们,却变了模样。

我说:“中午没睡着,就想回趟家。”父亲似是看出我有心事,说:“想回就回来。记住,不可能事事都顺心,挺挺就过去了。"他不问,我也不说,只是左看一眼父亲,右看一眼母亲,再看向远山,心便踏实、明丽了几分。

父亲跟我念叨:“你大哥心气儿不高,你多跟他聊聊。你二哥不在咱们村住,东奔西走,很少回家,也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们能活多久?你们好就好!”我瞅一眼“小"我很多的父亲,说:“记住了。我们好,你们也要好,咱们都要好!”父亲点头:“好,都好!"

母亲用棍子赶着凑向前的鸡们,它们忽地跑远,片刻又跑回。母亲对这些做伴的鸡们从不恼,乐呵呵地说:“你爹养的这些鸡,很快就能下蛋了。这鸡蛋可香了!”我凑到母亲耳边,说了两遍:“我想吃鸡蛋羹!"母亲又笑:“想吃自己蒸。走的时候,把攒的鸡蛋都带上。”

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地,能做点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我打断他:“不然你们也吃不了,是吧?”父亲低头说:“是!"

骑车走出院子,一回头,父母早已站起身,弯腰驼背,在檐下组成一个“括号”,默默地望着我。我挥一下手,他俩也挥一下手,父亲挥左臂,母亲挥右臂,又默契地组成一个“括号"。我猛地一阵心痛,生怕哪天这“括号”少了左边或右边,直至消失。

我不敢想,也不敢再看,径直出了村子……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10月31日,有删改)

(1)选文以“温暖的‘括号’"为题有何妙处?

(2)文章第②段中“我”为什么“心生悲戚"又“满心幸福”?

(3)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继而,她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蹑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地,能做点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联系语境,补写省略号的内容)

(4)小冀同学打算把这篇文章投稿到校刊,校刊中有“人生感怀”“至爱亲情"“乡音乡情”等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辑入哪个专栏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记叙了温暖的“括号",把父母比成括号给孩子温暖,文章深刻地表达了“我”对儿时快乐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感慨。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题目。

“温暖的‘括号’",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一左一右,好似一个‘括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初夏的风吹在身上,似是被‘括号’围住那般温暖惬意",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文章的主旨。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根据下文“印象中,父亲身材没这么小,母亲的背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可知,文中“我心生悲戚"是指端详睡在床上的父母,父亲变得这么小,母亲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于是心里便产生出“悲戚”;根据下文“人到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可知,而“我又满心幸福”是指“我"已过中年,二老(指父母)健在,守着儿时的村庄,有家回,有“爹娘”可喊。因此,“我"感觉自己依然能在“括号”中间幸福地生活着。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情景补写。

①“继而,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趿拉着鞋,拄着棍子"中“撑”“坐"“挪”“拢"“趿拉”“拄"“走”是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运用神态描写。“怎么大中午回来了”运用语言描写。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苍老,表现了母亲见“我"到来后的兴奋喜悦之情。

②根据上文“父亲跟我念叨:‘你大哥心气儿不高,你多跟他聊聊。你二哥不在咱们村住,东奔西走,很少回家,也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们能活多久?你们好就好!’我瞅一眼‘小’我很多的父亲,说:‘记住了。我们好,你们也要好,咱们都要好!’”“母亲对这些做伴的鸡们从不恼,乐呵呵地说:‘你爹养的这些鸡,很快就能下蛋了。这鸡蛋可香了!’"和下文“我打断他:‘不然你们也吃不了,是吧?’父亲低头说:‘是!’”可知,“父亲说:‘趁我们还能种点地,能做点啥,你就常回来多拿,不然’"一句省略的内容是:不然我们老了,什么也做不了了,就没什么可带的了。

(4)本题考查推荐介绍。

结合“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好似一个括号”“在括号中间的快乐生活,是我们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等分析,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记叙了温暖的“括号”,把父母比成括号给孩子温暖、无私奉献,文章深刻地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快乐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感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归为“至爱亲情”最合适。

答案:

(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文章的主旨。

(2)“我"回到老家,看到父母苍老的样子,故“心生悲戚”,人到中年,父母仍健在,“我"回到老家还能得到父母的回应,所以“满心幸福”。

(3)①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看见“我"回来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喜悦之情。

②示例:不然我们老了,什么也做不了了,你再回家,就没什么可带的了。

(4)归为“人间至情”最合适。本文由眼前父母成括号形引出回忆,通过叙写父母对儿女的辛勤付出和关爱,突出地表现了父母对儿女的至深至情。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四、整本书阅读

8.(7分)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1)班级开展“《朝花夕拾》中最可敬的人"推荐活动,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人物,写下你的推荐语。

(2)从个人的“小我”走向国家或集体的“大我",能扩大人生的格局。请你结合孙悟空的经历,说说他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转变过程。

【分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朝花夕拾》中塑造了长妈妈、藤野先生等几位“最可敬的人",可任选其一分析作答,需为正面形象,要结合情节,说明形象特点。

示例: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联系《西游记》相关内容可知,孙悟空起初是自我中心的“小我”,随唐僧取经主要为追求自由。途中遇白骨精等妖怪,他虽被误解、逐出队伍,却仍默默守护,关键时刻解救唐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