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消防_第1页
住宅建筑消防_第2页
住宅建筑消防_第3页
住宅建筑消防_第4页
住宅建筑消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住宅建筑-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3住宅与其他使用功能建筑合建-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4规范争议-住宅建筑是否需要“层数折算”!5住宅建筑的底层停车库,防火规范的适应原则及处置措施!6家居及住宅消防系统-最佳消防安全解决方案!7别墅、洋房-建筑防火要求,怎么破!8规范争议-住宅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仅需要一场思想的革命!因时顺势,为了万千家庭,需要一场思想的革命!2000元解决一家人的安全问题,谁都愿意做,但现实情况及规范要求,可第一章住户关心的问题及设计安装要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式系统(3D)家居消防系统-最佳消防安全解决方案第二章规范政策急需协调和解决的问题消火栓-操作指南-灭火演示第三章系统改造示例):第四章视频分解:家居消防系统解决方案2014版《建规》中,住宅建筑的防火要求,以相对独立的防火单元为单位,不再强调单元式住宅、塔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的区别。参考原则:参考原则:1、《建规》有关住宅单元的建筑防火、安全疏散等要求,通常是指住宅防火单元,适应单元式、塔式、通廊式等多种住宅形式!2、住宅防火单元,通常以住宅单元为单位划分,也可以防火分区为单位划分。3、住宅防火单元的建筑防火、安全疏散等,与单元式住宅的每个单元要求相同,住宅防火单元应满足《建规》有关住宅单元的相关规定,住宅单元隔墙、住户隔墙应满足《建规》5.1.2等相关要求。当以防火分区为单位划分时,尚应满足建筑防火分区的相关要求。文末探讨:住宅建筑是否需要划分防火分区?分述如下:一、单元式住宅、塔式住宅、通廊式住宅的概念:《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50504-2009)明确了单元式住宅、塔式住宅、通廊式住宅的定义:1、单元式住宅:由几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个单元均设有楼梯或楼梯与电梯的住宅。(图示1)2、塔式住宅:以共用楼梯或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且其主要朝向建筑长度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之比小于2的住宅。(图示2)3、通廊式住宅:由共用楼梯或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住宅。(图示3)需要说明的是,从建筑防火角度,住宅形式是相对的概念,比如,图示2的塔式住宅可视为一个单元的单元式住宅,图示3的通廊式住宅,通过单元隔墙分隔,也可转换为单元式住宅(图示9)。注:住宅形式配图仅供参考。二、防火单元的基本概念及防火要求:除防火分区的特例情况外,本文所述的住宅防火单元,与单元式住宅中每个单元的要求一致,基本要求如下:1、每个防火单元均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等安全疏散设施和电梯等交通工具,安全疏散和交通设施完全独立。2、每个防火单元的消防设施相对独立,比如,每个防火单元应设置独立的防排烟风井,不同防火单元不应划分为同一报警区域,等等。3、不同防火单元应采用不开设任何洞口的单元隔墙分隔,不同单元互不连通,单元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单元隔墙应满足《建规》5.1.2、11.0.1规定的住宅建筑单元隔墙的耐火极限要求。同一防火单元的住户隔墙,均应满足《建规》5.1.2、11.0.1规定的分户墙的耐火极限要求。三、单元式、塔式、通廊式住宅的防火处置原则:1、单元式住宅的每个单元均为防火单元,图示1的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是相对独立的防火单元(图示4)。2、通常情况下,塔式住宅的每个楼层作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单元(图示3、通常情况下,通廊式住宅的每个楼层作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单元(图示6),当一个楼层的面积超出《建规》5.3.1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时,应采用防火墙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图示7),每个防火分区为独立的防火单元(图示8)。四、总结:1、住宅建筑的防火要求,以相对独立的防火单元为单位,不再强调单元式住宅、塔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的区别。2、有关住宅单元的建筑防火、安全疏散等要求,通常是指住宅防火单元,适应单元式、塔式、通廊式等诸多住宅形式!3、住宅防火单元,通常以住宅单元为单位划分,也可以防火分区为单位划分。4、住宅防火单元的建筑防火、安全疏散等,与单元式住宅的每个单元要求相同,住宅防火单元应满足《建规》有关住宅单元的相关规定,住宅单元隔墙、住户隔墙应满足《建规》5.1.2等相关要求,当以防火分区为单位划分时,尚应满足建筑防火分区的相关要求。五、争议处置:住宅建筑是否需要划分防火分区?当住宅建筑楼层面积大于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时,是否需要划分防火分区,可酌情处置:1、将住宅建筑楼层划分为有限规模的防火单元,不需要考虑防火分区把住宅建筑楼层划分为有限规模的防火单元,采取单元隔墙和住户隔墙(分户墙)等有效防火分隔,火灾规模可控,这类住宅建筑的楼层面积,即使超过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也不需要划分防火分区。注:有限规模的防火单元,通常以每个防火单元设置两个安全出口为限,室内任意点至安全出口的距离,限制了防火单元的面积规模。图示1的住宅建筑,每防火单元不超过两个安全出口,限制了每单元建筑面积,即使每层建筑面积超过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也不需要划分防火分区。图示9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安全出口不超过2个,每层平面分隔为有限规模的防火单元(图示10),可采用单元隔墙分隔,即使每层建筑面积超过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也不需要划分防火分区。(图示9)2、当楼层防火单元的规模较大时,需要单独划分防火分区:图示7(图示8)的住宅建筑,每层设置了2个以上安全出口,每层的建筑面积超过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需要划分防火分区。石峥嵘:有关住宅建筑的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住宅设计规范》(2018年版)存在较多矛盾之处,本文列示基本处理原则,解读规范争议!阅读本文前,可参阅常见疑难探讨:1、住宅能否与办公棋牌健身场所共用疏散楼梯2、住宅建筑是否需要“层数折算”3、住宅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4、有关阳台“窗槛墙”设置争议,家庭防火须知第一章住宅建筑的分类一、从建筑防火的角度,建筑分类应依《建规》执行,民用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住宅建筑是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含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中的住宅部分)(2.0.1),属于民用建筑。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宿舍建筑等。但从建筑防火的角度,除住宅建筑外,其他类型居住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与公共建筑接近,因此,《建规》将民用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除住宅建筑外的其他类型居住建筑(比如宿舍、公寓等其防火要求需按公共建筑的有关规定执行。二、住宅建筑的分类:1、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和层数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其中住宅建筑可分为一类高层住宅建筑、二类高层住宅建筑,以及单、多层住宅建筑。民用建筑的分类应符合表5.1.1的规定。(5.1.1)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A.0.1)第二章平面布置及防火分隔要求一、除为满足民用建筑使用功能所设置的附属库房外,民用建筑内不应设置生产车间和其他库房。(5.4.2)二、经营、存放和使用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的商店、作坊和储藏间,严禁附设在民用建筑内。(5.4.2)三、建筑采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供气时,瓶组间不应与住宅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和其他高层公共建筑贴邻。(5.4.17)四、卧室、起居室(厅)、厨房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护采取措施,并不得降低各项指标要求。(6.9.1)五、住宅建筑中相邻套房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住宅建筑单元之间的墙和分户墙,不同耐火等级建筑相应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建规》表5.1.2的规定。(5.1.2)六、建筑内的防火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6.2.4)七、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2m的实体墙或挑出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防火挑檐;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上、下层开口之间的实体墙高度不应小于0.8m。当上、下层开口之间设置实体墙确有困难时,可设置防火玻璃墙,但高层建筑的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1.00h,多层建筑的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0.50h。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防火玻璃墙的耐火完整性要求。住宅建筑外墙上相邻户开口之间的墙体宽度不应小于1.0m;小于1.0m时,应在开口之间设置突出外墙不小于0.6m的隔板。实体墙、防火挑檐和隔板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均不应低于相应耐火等级建筑外墙的要求。(6.2.5)用建筑防火设计加强性技术要求(试行)》。详见:窗槛墙、窗间墙、防火挑檐、防护挑檐-区别及应用八、当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且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9.1.3)九、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其居住部分与商业服务网点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不燃性楼板完全分隔,住宅部分和商业服务网点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5.4.11)十、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5.4.10)1、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性楼板完全分隔。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的防火措施应符合《建规》第6.2.5条的规2、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为住宅部分服务的地上车库应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地下车库的疏散楼梯应按《建规》第6.4.4条的规定进行分隔;十一、附设在住宅建筑内的机动车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墙上的门、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但应符合《建规》第6.5.3条的规定。(6.2.3)十二、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应在汽车库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汽车库分隔。(5.5.6)十三、与住宅地下室相连通的地下汽车库、半地下汽车库,人员疏散可借用住宅部分的疏散楼梯;当不能直接进入住宅部分的疏散楼梯间时,应在汽车库与住宅部分的疏散楼梯之间设置连通走道,走道应采用防火隔墙分隔,汽车库开向该走道的门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6.0.7图示6.0.7)第三章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和层数一、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可分为一、二、三、四级,不同耐火等级建筑相应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建规》5.1的规定。其中,二级耐火等级的多层住宅建筑,当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楼板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75h。二、不同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的允许建筑层数,应符合《建规》表5.3.1的规定。但当住宅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按《住宅建筑规范》9.2.1的规定执行时,四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最多允许建造层数为3层,三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最多允许建造层数为9层,二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最多允许建造层数为18层。(9.2.2)三、对于住宅建筑,一般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建筑面积不会大于一个防火分区的允许建筑面积(具体面积参照《建规》5.3确定),当超过时,仍需要按照《建规》要求划分防火分区。塔式和通廊式住宅建筑,当每层的建筑面积大于一个防火分区的允许建筑面积时,也需要按照《建规》要求划分防火分区。第四章防火间距要求一、住宅建筑属于民用建筑,民用建筑与厂房、仓库的防火间距,应满足《建规》3.4、3.5的相关要求。二、民用建筑以及与其他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应满足《建规》5.2的相关要求。三、除高层民用建筑外,数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当建筑物的占地面积总和不大于2500㎡时,可成组布置,但组内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4m。组与组或组与相邻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建规》第5.2.2条的规定。(5.2.4)四、住宅建筑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凹槽,门窗洞口的防火间距(L一般不小于6m,如下图所示:(当不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乙级防火门窗)第五章安全疏散5.5.7)。二、住宅建筑安全出口的设置:1、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应分散布置,且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以及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5.5.2)2、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建筑,当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5.5.25)3、建筑高度大于27m、不大于54m的建筑,当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5.5.25)4、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每个单元设置一座疏散楼梯时,疏散楼梯应通至屋面,且单元之间的疏散楼梯应能通过屋面连通,户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当不能通至屋面或不能通过屋面连通时,应设置2个安全出口。(5.5.26)注:对于只有1个单元的住宅建筑,可将疏散楼梯仅通至屋顶。5、建筑高度大于54m的建筑,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三、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形式: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5.5.27)1、建筑高度不大于21m的住宅建筑可采用敞开楼梯间;与电梯井相邻布置的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仍可采用敞开楼梯间。2、建筑高度大于21m、不大于33m的住宅建筑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采用敞开楼梯间。3、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应采用防烟楼梯间。户门不宜直接开向前室,确有困难时,每层开向同一前室的户门不应大于3樘且应采用乙级4、住宅建筑的地下部份,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建规》6.4.4条的规定。四、住宅建筑中,剪刀楼梯间的设置要求:住宅单元的疏散楼梯,当分散设置确有困难且任一户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0m时,可采用剪刀楼梯间,但应符合下列规定:(5.5.28)1、应采用防烟楼梯间。2、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防火隔墙。4、楼梯间的前室或共用前室不宜与消防电梯的前室合用;楼梯间的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的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0㎡,且短边不应小于2.4m。五、住宅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建规》5.5.29规定。六、住宅建筑的户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经计算确定,且户门和安全出口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和首层疏散外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0m。建筑高度不大于18m的住宅中一边设置栏杆的疏散楼梯,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0m。(5.5.30)七、人员密集场所内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疏散门和设置门禁系统的住宅、宿舍、公寓建筑的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易于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具有使用提示的标识。(6.4.11)第六章避难层(间)及临时避难场所一、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5.23条有关避难层的要求。(5.5.31)二、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每户应有一间房间符合下列规定:(5.5.32)1应靠外墙设置,并应设置可开启外窗;2内、外墙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该房间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宜低于1.00h。注:本房间为住宅每户的临时避难场所,并不属于避难间的概念。第七章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应满足《建规》6.4要求,其中: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6.4.1)3、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6.4.3)注:对于住宅建筑,由于平面布置难以将电缆井和管道井的检查门开设在其他位置时,可以设置在前室或合用前室内,但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4、上述内容仅为个别条文示例,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应满足《建规》6.4的相关要求。第八章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住宅建筑的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应满足《建规》6.7要求。当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建筑合建时,整体建筑的外保温系统应按照整体建筑的总高度确定,并应符合公共建筑的相关要求。第九章消防电梯一、下列建筑应设置消防电梯:1、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7.3.1)2、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5层及以上且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包括设置在其他建筑内五层及以上楼层)的老年人照料设施7.3.1)3设置消防电梯的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埋深大于10m且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7.3.1)4、除室内无车道且无人员停留的机械式汽车库外,建筑高度大于32m的汽车库应设置消防电梯。(6.0.4)二、消防电梯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规》7.3的有关规定。三、住宅建筑的消防电梯可与其他普通客货电梯共用前室,具体要求详见: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前室),26问!第十章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堂,占地面积大于3000㎡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等单、多层公共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和山坡地或河道边临空建造的高层民用建筑,可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但该长边所在建筑立面应为消防车登高操作面。(7.1.2)二、高层建筑应至少沿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的底边连续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该范围内的裙房进深不应大于4m。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建筑,连续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确有困难时,可间隔布置,但间隔距离不宜大于30m,且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总长度仍应符合上述规定。(7.2.1)三、有关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的具体要求,详见《建规》7.1、7.2,并可参照图示执行。图示7.1、7.2第十一章消防设施要求一、下列建筑或场所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8.2.1)1、高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1m的住宅建筑;可只设置干式消防竖管和不带消火栓箱的DN65的室内消火栓。2、高层住宅建筑的户内宜配置轻便消防水龙。(8.2.4)二、下列建筑或场所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并宜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于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需要在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套内各房间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8.3.3)三、下列建筑或场所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8.4.2)1、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建筑高度大于54m但不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公共部位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套内宜设置火灾探测器。3、建筑高度不大于54m的高层住宅建筑,其公共部位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当设置需联动控制的消防设施时,公共部位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4、高层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应设置具有语音功能的火灾声警报装置或应急广播。5、木结构住宅建筑内应设置火灾探测与报警装置,一般采用家用火灾报警装置(11.0.13)四、建筑高度大于等于27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疏散照明,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10.3.1、10.3.5)五、灭火器设置要求:高层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和公共建筑内应设置灭火器,其他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宜设置灭火器。(8.1.10)高级住宅应按中危险级及以上等级配置灭火器,普通住宅可按轻危险级及以上等级配置灭火器。(附录D)六、以上系统的具体实施,应满足现行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第十二章内部装修一、住宅建筑装修设计,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尚应符合下列规定:(4.0.15)1、不应改动住宅内部烟道、风道。2、厨房内的固定橱柜宜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3、卫生间顶棚宜采用A级装修材料。4、阳台装修宜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二、单层、多层住宅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下表规定。(5.1.1)三、高层住宅建筑內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下表规定。(5.2.1)四、住宅建筑的地下部分,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級,不应低于《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表5.3.1的规定。(5.3.1)五、符合一定条件的住宅建筑,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以上5.2.2、5.2.3、5.3.2等。第十三章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带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商业服务网点,是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2.1.4)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应满足以下要求:(5.4.11)1、住宅建筑居住部分与商业服务网点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不燃性楼板完全分隔,住宅部分和商业服务网点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2、商业服务网点中每个分隔单元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隔墙相互分隔,当每个分隔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00㎡时,该层应设置2个安全出口或疏散门。每个分隔单元内的任一点至最近直通室外的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本规范表5.5.17中有关多层其他建筑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注:室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水平投影长度的1.50倍计算。)3、设有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仍可按照住宅建筑定性来进行防火设计,住宅部分的设计要求要根据该建筑的总高度来确定。有关商业服务网点,详见:商业服务网点-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二、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5.4.10)住宅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与其他功能的建筑有较大差别,一般需独立建造。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5.4.10)1、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性楼板完全分隔。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的防火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2.5条的规定;2、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为住宅部分服务的地上车库应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地下车库的疏散楼梯应按本规范第6.4.4条的规定进行分隔;3、住宅部分和非住宅部分的安全疏散、防火分区和室内消防设施配置,可根据各自的建筑高度分别按照本规范有关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该建筑的其他防火设计应根据建筑的总高度和建筑规模按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有关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建筑合建时的要求,详见: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建筑合建-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4、当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建筑合建时,整体建筑的外保温系统应按整体建筑的总高度,按公共建筑的要求确定。(图示6.7.5)第十四章木结构住宅建筑涉及木结构的住宅建筑(含采用木骨架组合墙体的住宅建筑应依《建规》第11章有关木结构建筑的要求执行。第十五章申明一、本文所指的《建规》和《建规》,均是指《建规》(GB50016-2014)(2018年版)。本文所指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是《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本文所指的《住宅建筑规范》是《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二、本文所述,均为与住宅建筑特定功能相关的技术标准及规范要求,实际应用中,各项具体要求,应结合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执行。第十六章规范矛盾协调及争议探讨有关建筑防火和消防设施要求,《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和《建规》(GB50016-2014)(2018题,列示如下:1、住宅能否与办公棋牌健身等场所共用疏散楼梯2、住宅建筑是否需要“层数折算”3、住宅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4、有关阳台“窗槛墙”的设置争议,家庭防火须知石峥嵘:住宅与其他使用功能建筑合建,通常存在以下4种情况:1、带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2、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的建筑;3、住宅建筑与汽车库合建的建筑;4、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同时和汽车库合建的建筑。参考专题:住宅建筑-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商业服务网点-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第一章基本原则一、住宅建筑、其他使用功能建筑(本文简称公共建筑)、汽车库等,其火灾危险性有较大差别,一般均需独立建造,当组合在同一座建筑内时,需在水平与竖向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互相分隔,并使各自的疏散设施相互独立,互不连通。二、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适应《建规》及相关专业技术标准;除规范另有规定外,汽车库的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适应《车火规》及相关专业技术标准。共建筑(汽车库除外)。第二章带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商业服务网点,是仅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带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这类建筑仍可按照住宅建筑定性来进行防火设计,详见专题:1、住宅建筑-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2、商业服务网点-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第三章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合建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公共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住宅部分与公共建筑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性楼板完全分隔。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的防火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2.5条的规定;(5.4.10)二、住宅部分与公共建筑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5.4.10)三、住宅部分和非住宅部分的安全疏散、防火分区和室内消防设施配置,可根据各自的建筑高度分别按照《建规》有关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该建筑的其他防火设计应根据建筑的总高度和建筑规模按《建规》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5.4.10)四、住宅部分的安全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布置与设置要求,室内消火栓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的设置,可以根据住宅部分的建筑高度,按照《建规》有关住宅建筑的要求确定。(5.4.10)注:住宅部分的建筑高度为可供住宅部分的人员疏散和满足消防车停靠与灭火救援的室外设计地面(包括屋面、平台)至住宅部分屋面面层的高度。有关建筑高度的具体计算方法见本规范的附录A。五、住宅部分疏散楼梯间内防烟与排烟系统的设置,应根据该建筑的总高度确定;(5.4.10)注:“建筑的总高度”,为建筑中住宅部分与住宅外的其他使用功能部分组合后的最大高度。六、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布置与设置要求,防火分区划分,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防排烟系统等的设置,可以根据公共建筑部分的建筑高度,按照《建规》或相关专业规范的要求,按公共建筑的要求确定。(5.4.10)注:对于建筑中其他使用功能部分(公共建筑部分其高度为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最上一层顶板或屋面面层的高度。七、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6.4.4)八、该建筑与邻近建筑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的布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消防电源的负荷等级确定、整体建筑的外保温系统等等,均需要根据该建筑的总高度和建筑规模,按《建规》或相关专业规范的要求,按公共建筑的要求确定。(5.4.10)九、室内、室外消火栓用水量计算示例:火栓用水量依以下规则确定:1、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应分别根据住宅建筑3.5确定。建筑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应分别依据住宅、公共建筑的设计流量和火灾延续时间计算,最终用水量以较大者为准。其中,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火灾延续时间,参照《消水规》3.6.2确定。本建筑可以共用一套消火栓给水系统,消防水泵按住宅、公共建筑的最大设计流量确定。2、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应根据该建筑总体积(包括住宅、公共建筑体积),按照《消水规》3.3的要求确定。第三章住宅建筑与汽车库合建住宅建筑和汽车库合建,较多采用地上住宅(包括带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地下汽车库合建的形式,主要要求如下:一、汽车库、修车库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5.1.6)1、当贴邻建造时,应采用防火墙隔开;2、设在建筑物内的汽车库(包括屋顶停车场)、修车库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性楼板分隔;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不燃性防火挑檐;4、汽车库、修车库的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墙的高度,不应小于1.2m或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宽度不小于1.0m的不燃性防火挑檐。二、住宅部分与汽车库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三、与住宅地下室相连通的地下汽车库、半地下汽车库,人员疏散可借用住宅部分的疏散楼梯;当不能直接进入住宅部分的疏散楼梯间时,应在汽车库与住宅部分的疏散楼梯之间设置连通走道,走道应采用防火隔墙分隔,汽车库开向该走道的门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6.0.7)四、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6.4.4)五、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应在汽车库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汽车库分隔。(5.5.6)六、设置在木结构住宅建筑内的机动车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00h的不燃性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不宜开设与室内相通的门、窗、洞口,确需开设时,可开设一樘不直通卧室的单扇乙级防火门。机动车库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60㎡。(11.0.6)七、住宅部分的安全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布置与设置要求,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系统等,按照《建规》及相关专业技术标准的要求确定。八、住宅部分疏散楼梯间内防烟与排烟系统的设置,应根据该建筑的总九、汽车库部分的安全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布置与设置要求,防火分区划分,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系统和防排烟系统等,依据《车火规》及相关专业技术标准的要求确定。十、该建筑与邻近建筑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的布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置、消防电源的负荷等级确定等,住宅建筑和汽车库分别适应《建规》和《车火规》要求,按较高者确定。十一、该建筑的室内、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住宅建筑依据《消水规》确定,汽车库依据《车火规》确定,其中,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以较高者为第四章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汽车库合建一、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汽车库组合在同一座建筑内时,两两之间均需在水平与竖向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并使各自的疏散设施相互独立,互不连参照前述第三章“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合建”的要求确定。三、汽车库、修车库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5.1.6)1、当贴邻建造时,应采用防火墙隔开;2、设在建筑物内的汽车库(包括屋顶停车场)、修车库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性楼板分隔;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不燃性防火挑檐;4、汽车库、修车库的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墙的高度,不应小于1.2m或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宽度不小于1.0m的不燃性防火挑檐。四、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6.4.4)五、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应在汽车库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汽车库分隔。(5.5.6)六、汽车库部分的安全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布置与设置要求,防火分区划分,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系统和防排烟系统等,依据《车火规》及相关专业技术标准的要求确定。七、该建筑与邻近建筑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的布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消防电源的负荷等级确定等,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参照前述第三章“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合建”的相关要求确定,汽车库参照《车火规》确定,最终以较高者为准。八、有关室内、室外消火栓用水量计算示例:地下三层为汽车库,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电梯均可到达汽车库。1、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应分别根据住宅建筑的建筑高度、公共建筑的建筑高度或体积,依据《消水规》确定;汽车库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应根据《车火规》的要求确定。本建筑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应依据住宅、公共建筑和汽车库的设计流量和火灾延续时间分别计算,以最大者为准。其中,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火灾延续时间,分别参照《消水规》3.6.2确定,汽车库的火灾延续时间参照《车火规》7.1.16确定。本建筑可以共用一套消火栓给水系统,消防水泵按住宅、公共建筑和汽车库的最大设计流量确定。2、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应根据该建筑总体积(包括住宅、公共建筑以及汽车库的总体积按照《消水规》3.3的要求确定,汽车库的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按照《车火规》7.1.5的要求确定,最终以较高者为准。第五章规范争议及疑难探讨一、设于住宅底层,供每户使用的独立式停车库,是否属于住宅建筑与汽车1、对于每户车位与每户车位之间、每户车位与住宅其他部位之间不能完全分隔的或不同住户的车位要共用室内汽车通道的情况,仍适用《车火规应按上述住宅建筑与汽车库合建的要求处置。2、对于每户车位与每户车位之间、每户车位与住宅其他部位之间完全分隔,且不同住户的车不共用室内汽车通道的情况,可按住宅建筑的附设车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墙上的门、窗应采用条的规定。二、根据规范要求: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住宅部分、非住宅建筑的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消防设施的设置,可以分别根据住宅部分的建筑高度、非住宅部分的的建筑高度或规模,按照《建规》或相关专业规范的要求确定。依此,是不是会存在一种情况,可能住宅部分需要设置某类消防设施,而非住宅的公共建筑部分反而不用设置?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且这种设置符合规范要求。比如,建筑高度大于21m的住宅建筑,下面三层为体积不大于5000m³商店,按规范要求,住宅建筑需要设置室内消火栓,但商店并不需要设置消火栓。情况下,仍建议在非住宅部分设置和住宅类似的消防设施。在上述示例中,商店部分也宜同步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第六章说明共建筑(汽车库除外)。二、本文所述建筑,为“住宅建筑(上部)+公共建筑(中间)+汽车库(下部)”的常规布置方案,对于其他情况,可参考上述原则处置。现行《建规》5.4.10已明确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合建要求,两者的建筑分类有别,应根据各自建筑高度,依《建规》5.1.1规定分别进行建筑分类,不应划为单一的公共建筑,更不应引入“商住楼”概念。相关专题:住宅与其他使用功能建筑合建-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争议由来:有观点认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合建,应划为公共建筑类别,比如,图示3和图示4均属于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其依据为:①《建规》5.4.10条文说明:“该建筑与邻近建筑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的布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消防电源的负荷等级确定等,需要根据该建筑的总高度和本规范第5.1.1条有关建筑的分类要求,按照公共建筑的要求确定”;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中,商住楼属于公共建筑。本文观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已作废,不应引用其建筑分类,现行《建规》不再有“商住楼”概念,“商住楼”属于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合建的一种形式。现行《建规》5.4.10已明确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合建要求,两者的建筑分类有别,应根据各自建筑高度(图示1、图示2),依《建规》5.1.1规定分别进行建筑分类,参考如下:1、公共建筑部分的建筑分类,应按公共建筑的建筑高度(h1)、使用功能、楼层建筑面积等,依据《建规》5.1.1的相关规定确定。2依据3、示例:图示3中,h1≤24m,27m<h2≤54m,本建筑属于多层公共建筑与二类高层住宅建筑合建。5.1.1的相关规定确定,本示例视为独立建造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图示5)1、本条中的“建筑的总高度”,为建筑中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组合后的最大高度。图示1中,建筑总高度与住宅部分的建筑高度相同,均为h2;图示2中,建筑总高度为h1+h2。争议三:上人屋面和平台作为室外设计地面条件有哪些?以图示2为例,当上人屋面满足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要求时,可作为住宅建筑高度的室外设计地面。作为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上人屋面,除满足室外安全区域的条件外,对于多层建筑,屋面或平台应满足消防救援要求,对于高层建筑,尚应满足消防车道及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条件:1、满足消防车道、消防救援场地的设置要求;2、屋面及抵达屋面设施(天桥等)的承载力满足要求;3、屋面及抵达屋面设施(天桥等)的耐火极限满足要求,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0h,且不应小于各消防系统的火灾延续时间;4、住宅建筑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应通向上人屋面或平台。当住宅建筑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标高低于上人屋面或平台时,室外设计地面标高应以较低标高值为准;5、通向上人屋面的天桥、连廊以及消防车通道等,应满足本规范相关要求,并不得有危及其安全的情况,如下方部位开设门、窗、洞口,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6、应设置各系统的水泵接合器,并满足建筑物室外消火栓设置要求,等等。争议四:住宅建筑的消防电梯,是否需要在非住宅部分停靠?《建规》要求“消防电梯应能每层停靠”,是指在所服务的楼层每层停靠,不需要服务的楼层不必停靠。当上部的住宅建筑设置消防电梯,非住宅部分不需要消防电梯时,消防电梯不需要在非住宅部分的楼层停靠。实际应用中,为防安全隐患,住宅建筑和非住宅部分电梯不宜互相停靠,当住宅部分和非住宅部分均需要设置消防电梯时,宜各自分开设置,不宜共用消防电梯。争议五:当住宅部分以非住宅部分的屋面作为室外设计地面时,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救援场地、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用水量、消防电源负荷等级等,是否需要根据该建筑的总高度确定?《建规》5.4.10条文说明,要求“该建筑与邻近建筑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救援场地的布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消防电源的负荷等级确定等,需要根据该建筑的总高度和本规范第5.1.1条有关建筑的分类要求,按照公共建筑的要求确定”。本要求主要是针对住宅部分和非住宅部分共用室外设计地面的情形(图示1),当住宅部分以非住宅部分的屋面作为室外设计地面时(图示2),可根据各自建筑高度的要求确定。(注:本观点存争议,对于要求按总高度确定的观点,应予尊重。)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合建,建筑耐火等级应一致。耐火等级的确定方法:根据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各自建筑高度和建筑分类,分别确定耐火等级,以较高要求为准。(注:本观点存争议,对于要求按建筑总高度确定耐火等级的观点,应予尊重。)《建规》5.4.10条文说明,要求“住宅部分疏散楼梯间内防烟与排烟系统),),1、《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采用“层数折算”的方在当时施行的《高层民用建规》(GB50045-952001版)中,以建筑层比如:通过提升每层层高来规避高层建筑,后续搭设阁层等。《住宅建筑规范》度大于54米的住宅建筑定义为一类高层住宅(详见5.1.1),解决了原版规范2、但是,针对《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内部条某些观点认为超过一定层高的商业服务网点,应按《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进行“层数折算”,是不成立的。商业服务网点属于《建规》石峥嵘:设于住宅建筑的底层,供每户使用的停车库,其防火规范的适应原则,可分两种情况处置: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但应符合《建规》第6.5.3条的规定。2016年,住宅火灾导致1269人遇难、713人受伤,分别占火灾总量的80.2%和67%。本视频介绍家庭火灾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解决方案--即使人员睡眠或外出,均能有效发挥作用,根本解决家庭防灾问题!本方案每户造价约2000至5000元,不仅适应于新装修住宅,也完全适应于已入住家庭的消防安全改造!家居消防系统-最佳消防安全解决方案本家居消防系统解决方案分为6部分,分项视频附下↓↓↓(点击进→家居消防系统-最佳消防安全解决方案→家居消防系统-火灾探测报警→家居消防系统-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家居消防系统-自动喷水灭火→家居消防系统-消防轻便水龙→家居消防系统-灭火器别墅、独户洋房,已非稀罕之物,通常整栋或整单元为独户私宅,缺乏监管,消防措施应予重视,以防风险!这类建筑的防火措施,主要是安全疏散距离的控制,以及与附设机动车库的防火分隔要求!第一章安全疏散距离的控制别墅的安全疏散距离计算,与别墅的楼梯间设置形式相关:一、设置开敞式楼梯的别墅建筑:设置开敞式楼梯的别墅建筑,户内楼梯相当于跃层式住宅的户内楼梯,户内任一点至直通室外的户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建规》表5.5.29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其中,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水平投影长度的1.50倍计算。这种情况的楼梯,属于套内楼梯,可参照《住宅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二、设置敞开式楼梯间的别墅建筑:为了解决疏散距离的问题,别墅也可按多层住宅的形式设置敞开式楼梯间,别墅的安全疏散距离,只要计算每层任一点到敞开式楼梯间入口的距离,具体要求如下:1、敞开楼梯间、疏散走道等应符合规范要求。注1:左图楼梯间与电梯井相邻,应采用封闭楼梯间,本图示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仍可采用敞开楼梯间。注2:右图敞开楼梯间不能直接开向户内,须采取短走道的形式。2、每层户内任一点至直通疏散走道的户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建规》表5.5.29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线距离。3、楼梯间应在首层直通室外,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门设置在离楼梯间不大于15m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