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汇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6/30/wKhkGWX6KECAZPFLAAHhE1-e4DY960.jp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汇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6/30/wKhkGWX6KECAZPFLAAHhE1-e4DY9602.jp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汇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6/30/wKhkGWX6KECAZPFLAAHhE1-e4DY9603.jp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汇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6/30/wKhkGWX6KECAZPFLAAHhE1-e4DY9604.jp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汇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6/30/wKhkGWX6KECAZPFLAAHhE1-e4DY9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汇编
第1课、北京的春节
第2课、腊八粥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昭昭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第4课、藏戏
习作1: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一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识记字形,读准字音。准确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读中想象,感受其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北京春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
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感受作者俗白风趣的语言风格,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4、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
教学重点
其一,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
化的独特魅力。
其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1页共32页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刚过完春节不久,来,我们来分享一下过春节的感受。(交
流后鼓励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初步渗透“文眼”意识。)
2、想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这节课,我们走进我国著名文学家、
剧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1)认识生字词语;(2)了解课文大意。
2.把握文眼。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各
地的春节风俗各具特色,那么,北京春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同学把我们带进
老北京的春节(13位同学开火车),我们一边听读一边用心感受,找出文中反映
北京春节特点的一个句子。(渗透读法:读散文要学会抓文眼。板书关键词:“分
外热闹”)。
3.质疑导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浏览
课文,标出时间词,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各有什么活动?是按
怎样的顺序介绍的?(渗透读书指导:读书的过程是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再把厚书读薄,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老师板书:春节
前:腊八——腊月二十三;过春节: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春节结束:
正月十九)
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4.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
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
5.指导散文学法。把握全文线索一一春节的全过程,体会老北京春节的与众
不同,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特点的。
6.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指导难读的语句。
三、学习“春节前的准备”,渗透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1至6自然段,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几个自然段,你
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质疑引读: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渗透方
法:边读课文边想象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心感受)
第2页共32页
3.汇报交流,师生互动,相机引导。
(1)自由读“过腊八”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大人熬粥忙,小孩分享乐)
“腊八粥”:(“家家”“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感受到人们此时
的心情了吗?哪句话最引起你的注意?(热气腾腾、庆祝丰收,暖暖的感觉、喜
悦)
从“熬”字,你感受到什么?
“腊八蒜”:(“色味双美”“忍不住”“家家”)(想象人们沾着醋大吃饺子那
酣畅淋漓的动人情景)
师:还有什么比拌着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放开肚皮吃饺子更令人快乐和满足
的呢!读着读着,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过年真好!一一齐读句子,感受那温暖的
感觉、欢乐的气氛。
(2)“准备过年”句。(“大事”)你有什么发现?
(3)“过小年”句。(“彩排”“又甜又黏”)
①反复读文段,一边读一边感受,那个词语让你尝到了甜美的味道?
②小孩子天生是爱吃糖的,当大人们忙着春节彩排的时候,小孩子们早就拥
上了街头,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各形各色的糖块……发挥你的想象力,假如你就
是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③满口甜美,糖丝如须,哦,牙齿被粘住了,这个时候,你心里充满怎样
的感觉?用你的读,表达那满心欢喜的感觉。
4.小结: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作者用俗白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分外热闹!
5.引导视角:作者是从谁的角度观察这一切的?(渗透“视角”意识)
6.过渡: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人们又是如何团聚在一起过年的呢?下一节
课,我们与老北京人共渡那美好的时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阅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
第3页共32页
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
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老北京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过得分
外热闹)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读好课题,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
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也通过读课题,感受到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3.北京的春节过得分外热闹!让我们读读下面词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
祥和的春节气氛。把词串读出节奏。(出示词语)
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
(设计意图:描述性词语的画面感很强,通过朗读词语,整合声音感知、视
觉形象与情绪感受,激活学生相关生活场景的内心视像与情绪记忆,带着对春节
的整体印象走进课文。)
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
(-)走进“除夕”,感受“热闹”的独特内涵。
1.认识除夕。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一一除夕。(出示课件)
根据你对春节的认识,“除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
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接在一起,是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
2.感受除夕。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除夕”片段,一边读一边展开画面
想象。你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真热闹)热闹(鼓励添词,板
书:家家热闹)
①老北京春节的除夕,真热闹!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老
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了。(展开你的想象:从香味、色彩、声音等三个方面体
会……)("面”)
②师生互动,全情品悟。(“点”)
★互动之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
忙些什么呢?(师推波助澜:对联早就贴好了,父母正在做年夜饭,小孩子们在
比试着新衣裳……开饭了,一家老小开怀畅饮,吃大块的肉,拌着色味双全的腊
八蒜吃元宝似的饺子,举杯庆贺团圆……除夕真热闹!)
第4页共32页
★指导朗读: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
如何?(师提示:融进自己的体验)(评价,指导朗读:报道得真好,突出“家
家”“红红”等词语,就把除夕的热闹气氛传达出来了!)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
这一盛况。(齐读文段,掀起情感的高潮)
★互动之二:吃过年夜饭,蜡烛或油灯点起来了,一家人围坐炉旁,共聚
家常,满怀欢喜地等待那辞旧迎新的时刻……老爷爷,您这么晚了也不睡觉,是
在守岁吗?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师推波助澜:是呀,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爷爷年岁大了,懂得时光的珍贵呀,为了表达
对时光的珍惜,古人还有“秉烛夜游”之说呢……小伙子,你真有孝心,我相信,
你的父母一定为你感到自豪与欣慰!)
③探究: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补充课外资料,促进学生
品悟)
(出示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
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
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除夕之夜,全家
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
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
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直到今天,人们还
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④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在这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我们不能忘记了这些
人一一出示句子“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把握关键词,体会心情:反复读读句子,感觉到哪个词语触动了你的心?
想看看他们吗?(出示)在拥挤的车站里……在寒风呼啸的码头边……在大
雪纷飞的公路上……师:你看到了谁?
★激情朗读句子。(出示图片)他们是何等的归心似箭!(指名读)读出你
的感受。
(6)小结: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啊!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亲情和团圆
第5页共32页
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春节亘古不变的主题。相信同学们对春节这个家家团圆的日
子,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理解,对“一家人”剪不断、割不舍的亲情会倍加珍
惜!
(设计意图:对于文本的浓墨重彩之处,教者应该不遗余力,或亲身体验,
或旁观感受,使学生情随文动,言随情发,做到力透纸背。)
(2)过渡:与家家热闹的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二)走进“初一”,感悟休闲中的热闹
L什么叫“光景”?自由朗读,结合你过春节的经历,体会正月初一“全
城都在休息”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2.学生自由读,想象品味;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随机引导:写了那几种人的活动?有什么感受?男人、女人、
小孩……)(引导学生寻找恰当的关键词,板书:人人休闲)
5.对比感悟写法:
对比除夕的热闹,正月初一则是另一番光景,这与''分外热闹”是否矛盾?
(这是视角的问题。对于大人们过年的忙乱,初一是休闲的:但对于孩子们
来说,则又是另外一番的热闹!)
6.相机引思:既然是比赛,为什么不赛个谁第一第二呢?
(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的体验释疑的过程中,感受老北京人淳朴善良、崇尚劳
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突出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三)走进“元宵”,读写体验情景。
1.读中体验:元宵上市,老北京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
让我们用读的方法走进老北京的元宵灯市。自由读。
★互动之三:当我们合上书本,灯市的热闹景象留在你脑海中了吗?你留
下了什么?你呢?(方法同上一一板书:处处红火)
3.写中体验:(出示花灯图片):看着处处张灯结彩的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
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新奇有趣的花灯,你一定有身临其境之感!动
笔写出你此刻的快乐体验吧。
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页共32页
(在学生写小练笔的过程中,师作巡视并根据需要作一对一的指导,促进学
生想象的丰富性、广阔性与灵动性,以及叙述的条理性、用语的准确性。)
④小结: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真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三、总结全文,对比感悟表达方法
1.老舍先生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给我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全景图,如一幅
美不胜收的画卷,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作者的用心和用情。
(1)浏览课文,思考发现:你特别欣赏作者什么呢?
提示:(可以选一个角度交流)
构思:语言:
视角:情感:
(2)小结写法,回环审题,升华情感。正是这样,老舍先生写出了老北京
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让我们再次读题,通过我们的读,传达出这种传统文化的
独特魅力。
2.对比阅读,启发习作:同样是写春节,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感受。请
同学们对比阅读梁实秋先生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你从中会得到什么启发?
四、作业
1.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地关于春节的习俗、传说,增长见识;2.结合自己
生活体验,写出你眼中的春节。3.设想:明年的春节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五、结束语
隆重热闹的春节过去了,但留给人们的是多少欢乐温馨的回忆和幸福美好的
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些回忆与祝福,走进万象更新的一年!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腊八
小年
除夕家家热闹
分外正月初一人人休闲
第7页共32页
热闹正月十五处处喜庆
正月十九
(独特的民俗文化)
(体现课文以时间为经,以活动为纬的结构特点;既突出重点,又简洁明快,
符号文章语言表达的特色。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增添几笔,呈现出一幅喜庆的画
面。)
《2腊八粥》两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
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
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
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
第8页共32页
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
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
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
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
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
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
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
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
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
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
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
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
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
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
第9页共32页
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深入感悟课文,理解重点句式。
1、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出本课
的主要内容。
2、分角色读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
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进
进出出”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
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
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板书迫不及待)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中“那”应如何理解?
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
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毕竟他还小呀,从哪
里看出来呢?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比灶矮了许多
的八儿"''这在八儿,只能猜想”“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思考: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的分?后来想怎么
分?为什么变卦了?
第10页共32页
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
碗”因为“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
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
受?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
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
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八儿对
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
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
苦苦等待)
3、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中,在看到“淡淡烟气”时,
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
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
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
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
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4、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
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
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
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
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
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
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
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二、续读赏析,体验感悟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
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
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
第11页共32页
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
(分析第二部分吃腊八粥的场面)
三、拓读升华,课堂总结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
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
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
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
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
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哈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
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
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
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四、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
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
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
丝甜香的文字,氤氯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
唇齿之间。
五、作业布置: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
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煮粥
盼迫不及待八儿孥
腊八粥想苦苦等待幼小活泼天真可爱狡黠揶揄
第12页共32页
沈从文猜美妙猜想嘴馋聪明机灵懂事体贴碓舂耙
看亲见惊异哈叭
吃心满意足贪吃可爱顽皮天真驯善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教学反思:
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
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
索入手,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
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
待的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
见时的惊讶”。孩子们轻松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
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
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
喜爱,从小孩子一大孩子-一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
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
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
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
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第13页共32页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
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
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
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L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生字:侯章泣盈脉栖鸦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
第14页共32页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甥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
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
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
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
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
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
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泛
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
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
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
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
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
第15页共32页
寒食ʃ春城一飞花斜柳不满、讽刺
-寒食一权臣烛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
词句中能看出来?
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
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
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
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
涕零如雨”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
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主要写织女,通过织
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
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
浓郁更真切动人。
第16页共32页
9.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形状一皎皎动作一擢素手弄机杼苦闷思念
织女-结果一终日不成章原因一泣涕零如雨分离的悲苦
.慨叹一脉脉相望不得语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
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
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
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
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
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
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第17页共32页
7.板书设计:
-景地白树栖鸦一清寂明亮
十五夜望月-冷露湿桂花一无声轻盈思深情长
-情人尽望月一思亲之情委婉动人
秋思谁家?一委婉发问一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
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
行理解诗人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
理解诗意,然后补充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
像《迢迢牵牛星》的情感则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
生在诗中找出答案。总体上学生比较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
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一些会更好,更契合单元主
题。
4.藏戏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机箱、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
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
等词语。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第18页共32页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戏剧的有关图片。(课件出示)
介绍:不同戏剧的形式。
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猜猜这些分别属于那个剧种。
2.新授。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
戏”。
配乐介绍藏戏。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与别的剧种不同,它说它复杂,
它没有舞台灯光、没有道具,仅用一鼓一S伴奏;说它简单,它的每个角色都要
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说它时间短,它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这么多年,藏
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
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课件出示)
2.教师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然后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多读几遍。
4.教师指导重点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1)指名读。
(2)教师正音,指导书写,强调指导重点字词。
第19页共32页
(3)生齐读生字词。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L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1)文章讲了哪几部分内容.(2)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些材
料组织起来的?(3)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课件出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回顾大意。(课件出示)
L检查读音,指名读。
2.教师听写字词。
3.指名回答课文写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藏戏的写作方法。(课件出示)
三、朗读品味,藏戏特点。(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针对上节课划分的几大部分进行仔细的分析,每一部分介绍了藏戏的什
么特点或形式或历史。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
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体现了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
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
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你还了解了藏戏的什么方面。
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不同的角色进行了怎
样的夸张。
3.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的
句式,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的具有民土风
第20页共32页
情的特色。
4.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
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四、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T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
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
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五、英雄善心,形成藏戏。(课件出示)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课件出示)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一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
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
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
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一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
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
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一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
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练习: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不一而足”这个词的意思,并造句。(课件出示)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快春节了,超市里的商品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
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
第21页共32页
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
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藏戏传奇来历:为民造福,开创藏戏
教学反思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因此课的伊始,我应该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
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深受感染,然后要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
藏戏的材料。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会了相关词语。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提随时解决掉,然后
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如果这样教学的话,学生会针对此环节谈得感
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欲望。
除此之外本节课也还存在着其它的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
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
习作1:家乡的风俗
A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第22页共32页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A教学重难点
L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
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A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
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
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
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
水平。
A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A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A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A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第23页共32页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L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
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
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
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
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
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
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第24页共32页
4.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当。作者老舍先生用通
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
介绍,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
乐融融的情景。
《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
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5.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板块三梳理思路,指导习作
1.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风俗。
(1)要想写好家乡的风俗,得要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
(2)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
(5)注意观察的顺序。
2.指导写法。
(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3)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
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4)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
的生活气息。
板块四自拟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课件出示:
•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将哪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具体介绍?
第25页共32页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
【设计意图】写好作文,要选取合适的素材,要有清晰的思路。通过教师的
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
脉络的能力。
第2课时
A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修改自己的作文。
3.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1
A教学过程
板块一范文赏析
1.范文赏析。
家乡的春节
杨晨曦
照家乡的规矩,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新年的预热了。腊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
大家都在这天熬腊八粥,里面的食材丰富极了,让人闻到就觉得心里暖和。
在过年前,孩子们都喜欢提前准备自己过年时要用的东西。第一种是大家都
喜欢买的花炮或鞭炮,尤其是男孩子,一买一大包。第二种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
又甜又红的枣,只要大人一买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
终于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年味浓浓。街上卖
东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们也开心多了,到处是欢声笑语。
虽然别的地方一般是除夕当天才贴春联,但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八便开始
了。人们喜气洋洋地一边贴着春联,一边哈哈大笑,显示出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终于到来了。这天晚上,鞭炮声比以前多了许多,每分
第26页共32页
每秒都在响,人们穿着新衣,做着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外出打工的人,除了
万不得已,必定会回家吃个团圆饭。这天晚上吃完饭,人们便忙了起来,烧香、
磕头、拜天、拜地,一刻也不停。一切活动结束后,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人都
要守岁,听说这么做可以延年益寿。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都要去拜年,互相表达新年的美好祝
愿O
正月初六,多数商店都已经开张。这天也是我最不愿过的一天,因为家里每
一个干活的人都要出去干活。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又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晚上,人们去城里看灯会,有“二
龙戏珠”“龙凤呈祥”……各形各色,各不相同。人们看完灯会便匆匆赶回来,
因为大家都要点蜡烛、闹花灯,整个村子火红一片,真是一片灯的海洋。
就这样,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结束了。人们各忙各的,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孩子去上学,大人去上班,一切就又恢复了平静。
2.教师点评: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将春节从“腊八”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
元宵节,将家乡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设计意图】展示优秀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取长补短,主
动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板块二完成习作,学会修改
1.学生根据所写的作文提纲,完成习作。
2.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3.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习作。
5.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6.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A教学反思
指导作文,要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
的文章,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今后习作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美文欣赏环节,教师朗读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掌握写作方法,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晰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完成,
第27页共32页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在每
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
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
论文章哪些方面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让学生学会诊断,学会
创新地修改。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角色,
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L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
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
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交通枢纽的铁路货运效率优化
- 深度解读如何用云计算构建高效智能制造平台
- 国庆节巡航摩旅活动方案
- 小学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策划
- 2024年春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23 梅兰芳蓄须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001
- 8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 5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3八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9 Population Unit 3 Language in use说课稿(新版)外研版
- 《10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
- 四年级上册简便计算专项练习(已排版可直接下载打印)
- 煤场用车辆倒运煤的方案
- 《预防犯罪》课件
- 【企业作业成本在上海汽车集团中的应用研究案例7300字(论文)】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6课巧妙化解冲突
- 化学用语专项训练
- 《了凡四训》课件
- 医院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表
- 风险矩阵法(详细)
- 实验室供应商评价的5个基本步骤
- 电力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