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辽东南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范围:选择性必修一,选必二第1-2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大于对国家观念的认同,血缘亲疏关系比政治等级关系更重要,这容易造割据,不利于周王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强化了血缘关系却疏远了政治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故C项错误;材料与民众等级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2.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答案〗C〖解析〗据题意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墨家和法家的内容,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C项正确;“照搬”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非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排除BD项。故选C项。3.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唐以前国家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国家注重对人口的控制,明清主要将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所以政府注重清丈土地,A项正确;导致国家由重视户口数量到注重土地数量的主要原因是赋税制度的变化,土地兼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主要将土地作为征税标准,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但并非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排除C项;国家清丈土地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不涉及限制商业发展相关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4.汉代政府通过减赋税、省开支、开放官仓来赈济灾民;武帝统治期间,曾两次由政府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以度灾荒;东汉时,朝廷更是鼓励官员和吏民出钱出谷,协助救灾。这些社会救济措施的出现()A.反映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有赖于“均输平准”制度的实施C.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 D.缘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答案〗C〖解析〗材料概述了两汉的社会救济措施,以政府赈济灾民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救助,体现了政府主导,多措并举的特征,C项正确;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目的是通过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与两汉的社会救济不符,排除B项;赈济灾民的措施是多样的,就算是“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也是为了紧急救助,与交通运输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5.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州,排除ACD项。故选B项。6.早在先秦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秦汉以来,又创造了犁壁,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反映的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农业的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铁犁牛耕,不能说明精耕细作的模式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7.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重视道德建设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教化的乡约完全依靠儒学士人 B.古代家风建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朱熹《家礼》规范家庭和幼童行为 D.明朝撰写的《吕氏乡约》是教化范本〖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重视道德建设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朱熹《家礼》中对于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助于家教家风建设,C项正确;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合流,被地方政府利用推广,排除A项;古代家风建设适应的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B想;《吕氏乡约》是宋朝吕大钧所撰写,排除D项。故选C项。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A.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 B.边区政府一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C.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一边区政府 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抗日根据地初期称为“边区”,后期称“解放区”。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解放区。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解放战争期间,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先后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A项正确;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9.下表为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人下”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016年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2017年金砖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贵,协和万邦”2018年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据此可知,外交思想()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家国情怀考查外交思想。材料中外交谈话多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调共存共赢,这说明外交思想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而是强调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共赢外交,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共赢外交,而不是大国意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排除C项。10.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C.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巴比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因生产实践需要不同,科技领域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说明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D项正确;“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属于自然环境决定论,与材料主旨不符,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古埃及与古巴比伦的科技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的结论,排除B项;两大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且材料看不出根本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11.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培植出大麦、小麦等作物,中国培育出水稻、粟等作物。以下能够作为最有力证据的是()A.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及发展示意图 B.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遗存、化石等C.西亚、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 D.《全球通史》中相关内容记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遗物、遗迹、化石等实物资料属于第一手历史资料,是最有力的证据,故能为西亚、中国古代农作物培植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的遗存、化石等,B项正确;“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及发展示意图”是二手史料,具有主观性,排除A项;“西亚、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是当时人的文艺创作,具有主观性,排除C项;“《全球通史》中相关内容记载”是历史学家的著述,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12.修昔底德曾批评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说: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公民积极参与政事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演说家掌握判决权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由材料“俘虏”“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等可以看出,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容易被演说家裹挟,这反映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容易受演说家蛊惑,不是积极参与政事,排除A项;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个性关怀,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陪审法庭负责案件审理,且材料没有体现“判决”,排除C项。故选D项。13.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汇编的《民法大全》频繁呈现“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这反映了《民法大全》()A.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 B.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C.奠定欧陆法系的基础 D.适应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可直接得出《民法大全》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法律涉及的角度,未涉及具体内容,不能体现《民法大全》是否强调公平公正,排除A项;罗马法为现代欧洲大陆法系奠定了基础,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罗马帝国的扩张一般指的是罗马帝国分裂前的一系列扩张活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议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老年和残障保险法》等法案。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A.力图增强工人阶级对政府的认同感 B.受到罗斯福新政举措的影响C.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D.社会保障急需政府立法支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这些措施通过增强工人阶级对政府的认同感,进而巩固统治,A项正确;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早于罗斯福新政,排除B项;此时德国尚未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题干中的法律体现了立法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15.某论文将“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俾斯麦强力推行‘铁血政策'”“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开展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作为重要论据。由此可知,该论文的研究主题是()A.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 B.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革命与改革 D.君主立宪制度在亚洲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俾斯麦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可知,这些事件分别是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971年德国统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结合所学,这些事件都是在两次工业革命冲击下,各国进行的革命和改革,努力扫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解放运动内容,排除B项;君主立宪制在亚洲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是()A.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B.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C.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 D.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在此期间,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B项正确;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初,与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不符,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唐朝时期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摘编自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材料二

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策略的实践效果。(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答案〗(1)建议:全其部落、保其风俗。措施:允许部分突厥人内迁;在东突厥原居处实行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度)。(2)策略:战而后和。实践效果:营造了稳固的周边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说明:政治决策慎重;吸取前朝教训,谨慎用兵;以德治国,灵活处理民族关系。〖解析〗【小问1】建议:据材料“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是“全其部落、保其风俗”。措施:据材料“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允许突厥人内迁,并且在东突厥原居住地设置行政机构,加强管理等。【小问2】策略:据材料“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可知,材料反映唐王朝尽管对东西突厥发动战争,但是战争之后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即“战而后和”。效果:结合所学可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回答。【小问3】据材料可从政治决策比较慎重;吸取前朝教训,谨慎用兵;以德治国,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材料二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变化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任意3点)(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3)积极作用: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两点)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货币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可知缓解了通货膨胀。根据材料一“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可知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一“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可知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小问2】变化:根据材料二“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可知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根据材料二“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可知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原因:根据材料二“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可知,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根据材料二“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可知1870-19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经济实力下降。【小问3】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为全球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稳定性。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使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来改善其财政状况,促进其经济发展,并建立强大的国际金融体系。此外,它还有助于解决在该时期变得更加棘手的国际财政问题和政治紧张局势。19.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朝代时间主要制度西周到春秋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世官制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举荐、军功授爵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察举制魏晋南北朝220一381九品中正制隋一清581—1912科举制——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3)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答案〗(1)趋势:世家门第(血缘)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日趋严密(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3)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解析〗【小问1】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选拔原则、选官权力等方面回答,即世家门第(血缘)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日趋严密。【小问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可知,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根据材料“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可知,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小问3】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以维系。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其要点是: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