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蓝田山石门精舍【1】

王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⑵。

注释:【1】精舍:寺院。【2】觌:相见。

L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两句写诗人傍晚驾舟游览,任回风吹荡,内心十分惬意.

B.“遥爱”四句写诗人遥望心仪美景,在前往途中产生疑虑和惊喜。

C.“朝梵”四句写僧人们山居生活清寂无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

D.“再寻”两句写诗人担心重来此地会迷路,黎明时再次各处登览。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涧芳”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山涧花草的芳香和山月的清明。

B.结尾作者借“桃花源”的典故,表达恋恋不舍决意重游的心情。

C.本诗写了一段漫游的经历,采用移步换景法,行文清晰、流畅。

D.本诗风格清新自然,既蕴含着丰富的情味,也着意表达了理趣。

3.明代周理评价此诗前二十句“始以无心,终若有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评价中“无心”与“有得”

的理解。

(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①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②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③直饶:即使。④东山:指东晋名士

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泗水之战。

4.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巧理的一项是()

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

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

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

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

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

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

6.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023•北京海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川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3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少,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卬。

注释:【1】大历元年(766),杜甫居留夔州,看到了殿中监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有感而发,遂成此诗。

张旭:唐代书法家,被誉为“草圣”,系杜甫旧友,因其为苏州人,故作者称之为“东吴精[21南

朝《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东汉草书家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把

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临池学书,池水尽墨【3】张王:指东汉书法家张芝与东晋书法家王

羲之。【4】据《国史补》记载,张旭饮酒辄草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氐施的一项是O

A.“及兹”两句,写杜甫看见张旭草书,被作品凄清悲凉的意境折服。

B.“有练”两句,借张芝之事写张旭草书功力来自于孜孜不倦的练习。

C.“俊拔”两句,赞叹张旭暮年仍能勇于突破自我、精进书艺的魄力。

D.“杨公”两句,以杨公欣赏书法至废寝忘食来衬托张旭书法的高妙。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氐谶的一项是O

A.诗歌开篇既有对张旭的怀念,又有对其书作难以得见的遗憾,情深意浓。

B.诗歌中有对张旭草书的形象再现,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

C.结尾两句收束全诗,“不独”表达了对张旭艺术旨趣及境界的独到认识。

D.本诗乃“诗圣”写“草圣”的杰作,写出了知音之识,抒发了感佩之情。

9.“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歌

陆游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⑴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释:【1】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从诗人初到蜀地赏海棠写起。

B.“蜀姬”句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

C.“扁舟”两句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

D.结尾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杜鹃”与《琵琶行》中的“杜鹃”都蕴含哀情。

B.本诗抒发的情感与《临安春雨初霁》的惆怅徘徊有所不同。

C.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

D.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体现出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12.本诗歌咏海棠,多从侧面展开。请结合全诗赏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解语花•梅花

吴文英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II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霎[2]弄晚。荡千

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31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4】。料准

拟、何郎词卷[5]o欢未阑,烟雨青黄[6],宜昼阴庭馆。

注释:【1】剪: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句。【2】霎:雪花。【3】“琼树”二句:暗用唐代薛昭于

兰昌宫见张云容、刘兰翘、萧凤台三美女事。下阕“云容”“兰翘”“箫凤”即指三美女。【4】半面:喻花瓣凋

落。【5】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早梅》诗。【6】青黄:指梅子熟时。

1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无硕的一项是()

A.“门横”三句写词人沿路寻找梅花,只见烟水苍茫,春景迷离。

B.“临溪影”两句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

C.“酥莹云容”三句写出了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

D.“料准拟”两句写梅花即使凋零,也能为何郎所赏而写入诗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飞霆弄晚”中的“飞霎”,既呼应“皱碧”,又为“琼树”埋下伏笔。

B.“夜暖”“暮寒”二词相互映照,突出了暮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

C.“冷云”三句,兼写三美女与梅花的凄凉处境,意在表现梅花幽怨之情。

D.词中梅花的繁盛与凋零、三美女与何郎分别构成对比,以寄托复杂情思。

15.此词咏梅,词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展现梅花形象的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

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疆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⑴,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⑵,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注释:【1】笈:书箱。【2】春卿:主管考试的官员。【3】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为官,三次被免。

1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氐顿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写沈亚之春日东归,坐骑瘦小,表现其落第失意的形象。

B.“白藤”二句写沈亚之当初入京时,携带了一书箱整整齐齐的文稿。

C.“春卿”二句写主考官主持选才,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

D.“请君”二句表达诗人对沈亚之的鼓励,期待他来年秋天再来应试。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怨”开篇,整首诗笼罩在才子落第的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

B.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七言古体诗,诗中都有丰富奇特的想象。

C.本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奇诡浪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D.诗歌表达了送别友人时深挚而复杂的情感,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

18.诗中写沈亚之入京应试和落第归家时都用到了“笈“,试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志川【1】

陆游

往年出都门,誓墓【2】志已决。

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

妻孥厌寒饿,邻里笑迂拙。

悲歌行拾穗,幽愤卧啮雪。

千岁埋松根,阴风荡空穴。

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

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

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3】歹人

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

君看此神奇,丑虏何足灭。

注释:【1】作此诗时,作者住在山阴,年73岁。【2】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官职后,曾在其父母墓前发誓

不再做官。【3】参,参加。髦头,皇帝大驾出官时武士披发前驱者。

1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氐瑛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诗人自离开首都后,就已立下坚定的决心。

B.三四两句写作者身体状况不好,很快就将到八十岁。

C.五六两句说虽然妻儿能忍受饥寒,但邻居并不理解。

D.这首诗在最后八句借助“剑”的意象抒发激昂情绪。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巧晒的一项是()

A.诗人因晚年生活条件艰苦,拣稻穗、屋漏雪,而怨恨不已。

B.作者想象死后心肝化为金铁,意味着其生前愿望难以实现。

C.诗中“佞臣”二字暗示当时南宋朝廷谄媚、主和之风盛行。

D.全诗情感深沉,悲愤之中又蕴含豪情,诗人自我形象突出。

21.本诗层次清晰,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诗题中的“志'’包含哪些内容。

(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22.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

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重重、朦胧

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

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

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3.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

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

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

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24.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读诗的门径。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说说关注题目对读懂诗歌的作用。

(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杂兴八首之三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2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诗的一二句,写骏马能跨越险阻,却不如牛会耕田,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

B.顾诗的五六句,意思是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C.白诗的一二句,通过“赠”字,强调自己说的这个“决狐疑”的方法之宝贵。

D.白诗的五六句,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首句方法的正确性。

2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诗将同为家畜的“马”与“牛”、同为运载工具的“车''与"舟”作了对比,来证明观点。

B.顾诗通过类比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思维的深邃与细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辩证性。

C.这两首诗的诗意含蓄隽永,出语曲折委婉,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D.这两首诗均富有理趣,顾诗侧重于表达如何选用人才,而白诗侧重于表达该怎么样辨识人才。

27.古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及曹操的《短歌行》,简要分析三位作者

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参考答案

1.C2.D3.“无心”是指诗人随意泛舟游览,赏玩美景,远远看到让人心生喜爱的“云木秀”,并且随

着流水自然到达,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寻求。

“有得”是指诗人在石门精舍看到僧人逍遥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沉浸于夜晚涧边花香袭人、月光朗

照的美景氛围,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C.“写僧人们山居生活清寂无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错误,”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

常功课。僧人自晨至夕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

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

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浓厚。''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

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

中,十分有趣。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诗人更惬意了。选项“山居生活清寂无

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曲解诗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也着意表达了理趣”错误,这是一首纪游诗,全诗总共二十四句,每八句为一层,由探幽起笔,由得奇

续笔,由不舍结笔,依次写来,步步为营,很有层次。诗的前八句写诗人于黄昏时驾上轻舟,开始出游,

表现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中间八句写到达山寺的过程与到达之后的所见所闻;末八句写诗人对山寺环

境的喜爱,表现出了诗人与山僧、桃源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全诗通篇显示出作者对自然的清新审美感

受,叙事委曲,绘景细致,颇富审美意味。“着意表达”曲解诗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到第十句为诗的第一部分。起笔就透露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黄昏时出

发,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天的热气被微风吹散了,驾上轻舟,开始出游了。探赏奇景奇

趣,在不知不觉之间,小船马上要荡到水的源头了——目的地马上就到。这一路轻舟而上,一路胜景多

少,一路兴致多高,历历如在眼前。可是诗人偏偏又要玩个小小的噱头,“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

秀”是石门精舍所在处,它遥遥在望,叫人感到兴奋,而且舟行至此,也要到头了。“安知清流转,偶与前

山通''写水流曲折一转,恰巧和前山山谷相通。如此运笔似乎在无形中与前诗中所言的“玩奇”之意相呼应

了,这一路舟行水上,却有如行进曲径通幽处,山不转水转,沿途奇趣奇致接连不断,令人目不暇接。

“舍舟”上岸,竹杖芒鞋,轻步前行,千呼万唤,峰回百转,终于豁然开朗,诗人梦想中的“桃花源”到了.

“果然惬所适“,表达了作者不虚此行的感慨。故“无心”是指诗人随意泛舟游览,赏玩美景,远远看到让人

心生喜爱的“云木秀”,并且随着流水自然到达,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寻求。

第十一到第二十句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到达山寺后,就像武陵人到了桃花源后,东张西望,看到许多与

尘世不同的人和物:“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僧众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自晨至夕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

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

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浓

厚。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

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十

分有趣。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诗人更惬意了。诗人写“暝宿”,这样的美景,夜

晚睡得非常舒适:四周是树木参天,林间一片空地上,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瑶席之上,瑶席也映出玉般洁

净清凉的意味。瑶席在卧,闻席旁熏香若有若无的香味,嗅涧边野芳阵阵来袭的清芬,观石壁之上清辉熠

熠的洁净,令人心旷神怡。故“有得”是指诗人在石门精舍看到僧人逍遥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沉浸

于夜晚涧边花香袭人、月光朗照的美景氛围,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

4.C5.D6.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

开仕途,选择隐居;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③“应别有,归来

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也会被现实震怒”错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中的“生气”是指正气,而非“震怒”之意。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A.”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

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是钦佩其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惋惜其曾有终老官场的想法。

B:“折腰五斗,表明……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错误,"折腰五斗,不应堪此“,意思是陶渊明不能忍受为五斗

米而折腰,而非痛恨坐享朝廷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错误,“应别有”的意思是“你的归隐又更深的意

义含在其中“,即“别有一番深意”之意,并非说他没有归隐之意,人们对陶渊明的认识并没有错。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注释“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可见,辛弃疾离开官场,隐居瓢泉,故而他说“老来曾识渊

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即自己与陶渊明一样,都远离官场隐居。

从人物志趣爱好来看,“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可见,他认

为,自己和陶渊明有着相同的追求,相同的志趣,同样对于“富贵”看淡,认为其无味,淡泊名利。

从“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和"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中,可见,诗人认为陶渊明离开仕

途,并不仅仅只有归隐一种想法,而是另有一番深意,即希望能够遇上明君圣朝,能让自己一展才华;而

诗人自己用谢安隐居后再被起用的典故,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有机会为苍生挺身而出,实现抗金志向;

二人内心都仍有期待。

7.A8.B9.诗人运用化静为动、比喻(通感)、联想等手法,将黑白的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

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清逸、俊拔、狂放的气象。如“悲风”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

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盎然,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如“锵锵”两句运用通感(比

喻、联想),写观赏草书时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现出

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如“连山”两句运用联想(比喻),作者由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

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

10.A11.C12.①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②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③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④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⑤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⑥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B.“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错误,“蜀姬”句用“艳妆”的嘴姬”作比喻和比较,“肯让人”极力扬蜀姬,可

见蜀地女子并不谦逊。

C.“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情误,“扁舟”句写离蜀东归后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是离开蜀地,而不

是来到蜀地。

D.“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错误。结尾总束全诗,点清题旨,以豪放之笔写沉痛之情,矛

盾激荡,伤心刻骨,表达了“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感慨。

故选Ao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错误。本诗梦中所见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不是奇幻璀璨的景象。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效果的能力。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写了我刚刚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

没变成苍白,在南充樊亭逗留了三天观赏海棠花。当时已经说了观赏过海棠花,哪里知道还有更美丽的碧

鸡坊。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写四川的美女艳美的装扮让人觉得很美,但是在这海棠花前会顿时觉

得失去了艳丽。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写小船顺流东下八百里见到的桃李虽然鲜艳,但与海棠比起来,就像

奴仆一样低贱。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写了要是海棠花的根可以移到别处,那么扬州的芍药也会感到羞愧

了。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写哪里才能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呢,就算再活一千年也不会感到满

足。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江南桃李,繁艳非常,而与蜀中海棠相比,只不过是“奴仆尔”;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海棠也“应羞

死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13.B14.C15.上阕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接着又着笔于梅影,写梅花映在

水中的横斜之态;再接着,宕开一笔,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之后梅花正式出场,但又以三美女为喻,

上下阕衔接,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

中暗含春怨;然后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最后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错误。“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

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据此看出“临溪影”两句,写梅花的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

影横斜,临水照花清浅。并非直接展现出梅花的横斜之姿。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飞霎”呼应“皱碧”错。“飞霎弄晚”,写素雪飘零,飞舞暮色。“门横皱碧”,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

前。可看出二者并未形成呼应。

B.“天气变化无常”错。“酥莹云容夜暖”,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

暖。据此看出“夜暖”为词人赏梅的心理感受。

D.“对比”错误,“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

多有风度。”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据此看出“三美女与何郎''不存在对

比关系。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上阕“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苍烟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边春

光溶溶。可看出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

接着又着笔于梅影,“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

浅的水中斜浮。可看出写梅花映在水中的横斜之态;

再接着,宕开一笔,“飞霎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意思是雪花故意在晚上飞闲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随

之向千里外飘去。可看出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

之后梅花正式出场“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

枝多有风度。可看出又以三美女为喻。

上下阕衔接'‘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容,夜里给

人送来温情香暖。它插戴在头上与刘兰翘一样清瘦,又如萧凤台那般柔婉。可看出写梅花温润、晶莹、清

瘦、柔婉等特点;

然后笔锋一转“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意思是它久栖于枯寒荒冷的幽涧,春来了它默默无语

独自抱怨。可看出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

然后写“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东风吹过只留半面,想何逊一定打算把它写入诗卷。可看

出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

最后“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意思是人们观赏它的兴致未尽,天空又布满了青黄的烟雨,应让

它安放于白天阴凉的庭馆。可看出词人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16.C17.D18.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

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第二处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刻画出一

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前后两处“笈”形成呼应,沈亚之过去意气风发,现在潦倒归家、才华仍在,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

未来的期待;"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能力。

C.“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错误。“春卿”二句写到考官们在光天化日之下选拔人才,却把“黄金”

抛掉,"龙马”放弃。所以本句中将沈亚之比作"黄金’”'龙马”,而不是将沈亚之进献的黄金弃置于一旁。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笼罩在才子落第的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错误。诗歌最后两句写到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

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这是对沈亚之的期许和鼓励。

B.“丰富奇特的想象”错误.本诗结尾写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

这是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丰富奇特。

C.“奇诡浪漫”错误。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画龙点睛。运用管仲的典故鼓励沈亚之不要灰

心。同时诗人慨叹沈亚之下第,其实就是慨叹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亚之,也有自慰之意。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能力。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写到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整齐的文稿,有如

梵夹。这是追忆沈亚之携笈初次应试进京时的情形。而“雄光宝矿献春卿''中"雄光宝矿''指沈亚之满腹的才

华,而沈亚之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所以,笈,是沈亚之

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

人对朋友的赞美;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写到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贴关怀而怜悯你?

是作者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无人关怀无人怜悯,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

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前后两处写“笈”,从结构上看,互相呼应。同时诗中第一次写“笈”,回忆了沈亚之来京应试时的意气

风发;第二次写“笈”是现在沈亚之因落第而潦倒归家。而诗歌的结尾“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写到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

来的期待。所以"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

19.C20.A21.要点:前八句中,作者借用王羲之的典故,立志不再为官。哪怕生活条件再艰苦,也

不出仕。"千岁”四句,表达作者死后也不变改的爱国之志。后八句表达其内扫奸佞,外灭仇敌的坚定信

念。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的能力。

C.“虽然妻儿能忍受饥寒”理解错误,原文为“妻孥厌寒饿”,一个“厌”字表明并不能忍受饥寒。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因晚年生活条件艰苦,拣稻穗、屋漏雪,而怨恨不已”错误,结合前面作者发誓不做官,这对诗人来

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结合诗人生平以及后文“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可知作者的怨愤有仕途坎

坷的感受,有对奸臣当道的愤慨,还有壮志难酬的悲哀,不是因为晚年生活条件艰苦。

故选Ao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前面八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自己罢官家居的境况,抒发“有志不获骋”的幽愤。“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

决“,这一年他因劝谏新即位的光宗赵惇戒玩好、远小人、轻赋税、重备战、以救民复国为己任而触怒最

高统治集团,终于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被罢官还乡。在这一年的冬天,当他离开京城临安的时候,想

起誓墓归隐的王羲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于是指钱江为证,发誓不再做官。‘'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

耋“,人生易老,壮志难酬,语似解嘲,实为幽愤,读后催人泪下。“妻孥厌寒饿,邻里笑迂拙。悲歌行拾

穗,幽愤卧啮雪”四句具体写罢官后家居山阴的生活状况,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抒发“幽愤”之情。妻子儿女

“厌”寒饿,一个“厌”字穷尽一家饥寒交迫之情,一个70多岁的老头还要亲自去拾稻头充饥,可见诗人的生

活是多么潦倒。但更令人伤感的是诗人的抗金救国志向竟被邻里讥笑为“迂拙”,无人理解,这是南宋统治

者不向百姓宣传抗金救国,实行投降主义和愚民政策的结果。其实,诗人的“迁拙”,正说明他不随波逐

流,对抗金救国主张的坚定执着。当作者把自己比作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吞毡啮雪而不改气节的苏

武时,其生活的清苦、操守的坚贞,心境的幽愤,全透笔底,使读者既肃然起敬,又黯然伤神。

“千岁埋松根,阴风荡空穴。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诗人展开幻想的翅膀,想像自己死后埋在松根

下,在阴风习习的坟墓中,骨肉化为灰变成泥,但“独”有肝心不化,变成"金铁”,表达作者死后也不变改

的爱国之志。

后八句"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君看此神奇,丑虏何足灭”,作者用"金铁”铸为上方剑,用奸臣的血

来涂抹它,平时藏在武库中,用剑的时候,作为武士的武器,参加出巡的行列,而后,再让它驰骋万里,

投入驱除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让三尺宝剑发出像星辰一样灿烂的光辉。作者用这种虚拟的手法,借助

于想像,写出肝心的“不化”,写尽宝剑的“神奇”,抒发了不内扫奸佞、不驱除敌寇,不收复失地死不暝目

的思想感情。

22.B23.D24.(1)指出诗歌描写的对象,两首诗的对象是“洞庭湖”和“君山”;(2)点明诗歌题材类

型,两首诗属于写景抒情诗;(3)题目暗含情感,两首诗暗含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错误,刘诗首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

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

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