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将军中学有限公司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将军中学有限公司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将军中学有限公司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将军中学有限公司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将军中学有限公司普高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军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红楼梦》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网络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次上榜的作品看,《浩荡》《朝阳警事》《天下网安:缚苍龙》《星辉落进风沙里》这些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而《书灵记》《死在火星上》《天道图书馆》等玄幻、科幻甚至灵异类作品难道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时代书写、时代精神没有关系吗?恐怕未必。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让自己的笔触直面现实,将故事和人物融入时代生活的洪流。于是,我们从《浩荡》所描写的深圳创业、青春奋斗故事中,看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对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让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里传响着历史奋进的足音;《朝阳警事》运用“接地气”的白描手法表现社区民警的从警生涯,用翔实的细节支撑起平凡人生的坚韧与努力,没有“查理苏”,不用“金手指”,却在细针密线的故事铺陈中彰显出时代生活的鲜活本色;而《星辉落进风沙里》则是在一个沙漠探险、驴友救援的故事构架中,蕴含着个人奋斗的责任、青春成长的担当与勇气,以及“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温情与关爱。很显然,这些描写正是我们时代某一侧面的文学存照,也是网络创作直面时代的文学尝试。但对那些玄幻、仙侠、科幻类题材创作能否书写时代,是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难免让人存疑。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相对于现实题材书写时代的“正面强攻”,幻想类作品的奇思妙想不是写实而是写意,不是正面描写而是曲折表达,不是写生活中“已经有的样子”,而是写想象中“希望有的样子”。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刘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也许可以解释这类表意现象。我们看到,这次榜单中的二次元小说《书灵记》,融入修真、仙侠等幻想元素,架构出一个由《论语》《孙子兵法》《聊斋志异》《本草纲目》等文化典籍及唐诗宋词中幻化而出的书灵故事,其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二次元肖像创意,不正是我们赓续传统、传承文明的时代元素吗?看来不是只有对标当下、表征现实的作品才能成为书写时代之作,虚拟的想象、夸张的幻想也可以与书写时代、干预生活建立起或隐或显的艺术关联。这样说来,“网络创作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关键不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一个作品是不是时代书写,其实是源于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的。(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材料二: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精神和现代的形式完成了文学的现代变革。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对象是鲁迅所批判的封建旧文学,陈独秀所说的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才子佳人小说和礼拜六文学被统称为“鸳鸯蝴蝶派”小说被扫进了历史的角落。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学将五四文学批判的旧文学(类型化的通俗小说)重新复活了,网络文学为什么会走历史的回头路?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在文化上,积极向西方学习,以民主、科学、自由、博爱、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思想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在文学形式上,这场求异域新声的文学运动借用欧化的语言和欧化的形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雅化道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全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学对民众启蒙的意义下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文学的世俗化色彩增强,文学的消遣功能增加,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与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发展相契合,作为娱乐化的网络文学应时而生。网络写作发表的环境与传统文学有根本的不同,写作的内容和风格自然也有较大改变。在网络上,作者和读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说话,轻松、戏谑的表达成为网络流行的语言风格。在网络语境中,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网络流行语、符号、表情等,各种调侃、有趣的表达写进文学作品,带来了鲜明的网络风格。(摘编自周志雄《文学史视域中的网络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网络文学也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肩负着书写时代的历史使命。B.不同的作家会选择不同的书写时代路径,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用“正面强攻”的写法,直面现实生活。C.幻想类网络文学作品往往借助奇思妙想,写想象中“希望有的样子”,通过写意、曲折表达来书写时代。D.判断作品是不是时代书写,关键不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怎么写”决定了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榜网络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还是玄幻、科幻甚至灵异作品,都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时代。B.《浩荡》《朝阳警事》《星辉落进风沙里》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是现实题材网络作家直面时代的文学尝试。C.材料一引用鲁迅、老子、刘勰的名言,是为了论述虚拟的想象、夸张的幻想可以与书写时代、干预生活建立起艺术关联。D.网络作家迎合读者的语言喜好,使用自成体系的网络流行语、符号、表情等,将各种调侃、有趣的表达写进文学作品。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A.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融合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自信。B.网络文学创作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的作品引起读者共鸣。C.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成为新潮流,与传统文学的界限日渐清晰。D.网络文学中许多受人喜爱的作品,是时代背景和社会心态的映射。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五四新文学批判旧文学,网络文学又将旧文学复活,二者是否矛盾?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接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悄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孩子说:“谁都别去打扰他。”“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我相信。”孩子说。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还要什么?”“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的。”“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跟他说我多么难过。”“谢谢。”孩子说。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走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老人终于醒了。“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对。真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那张长嘴呢?”“你要你就拿去。”“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他们来找过我吗?”“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好极了。”“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断裂。我的刀子断了。”“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这大风要刮多少天?”“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把这个也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件干净的衬衫来。再带点吃的来。”“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可不少啊。”老人说。“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不会。我记得。”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酒瓶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Tiburón(西班牙语:鲨鱼),”侍者说,“Eshark(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误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饭店老板对孩子的夸赞,要孩子向老人转达“难过”并非出自真心,表现的是生意人的虚伪圆滑。B.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C.当地“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说明老人并非完全孤独;老人说“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体现了他的宽厚。D.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顽强、自尊的品格外,还有善良、敦厚之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嘴”“报纸”等细节事物虽一提而过,着墨不多,却有着丰富内涵,对塑造人物有独特作用。B.小说结尾写老人正梦见狮子,暗示老人早年有狩猎的经历,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C.节选部分写了孩子、老人、渔夫、饭店老板、旅游者、侍者等众多人物,主次分明,疏密有致。D.节选部分主要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的独特风格。8.孩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结尾写露台饭店来的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3分)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4分)(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分)14.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南征①杜甫春岸桃花永,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B.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C.颈联“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国家对诗人的失望。D.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正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剧命运的总结。16.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回答。(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世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仍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两句是“,”。(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凄冷,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再不能互诉衷肠的凄伤。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才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①。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②。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18.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组是()(3分)①富贵于我如浮云。②它们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④不是无才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⑥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脾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两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了。B.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C.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D.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2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罗曼•罗兰材料二: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D2.B3.C4.①举例论证。列举《红楼梦》《百年孤独》,论证“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②引用论证。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论证网络文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5.①不矛盾。不同的时代语境,旧文学的功用不同,对待旧文学的态度也便不同。②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批判旧文学是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③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复活旧文学是发挥其消遣功能。而且网络文学将旧文学复活,并非全面抄袭,而是有所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怎么写’”决定了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一个作品是不是时代书写,其实是源于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的”可知,应该是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决定了“怎么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时代”说法错误,原文是“从这次上榜的作品看,《浩荡》《朝阳警事》《天下网安:缚苍龙》《星辉落进风沙里》这些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可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时代”的是“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C.引用鲁迅的名言,“是为了论述虚拟的想象、夸张的幻想可以与书写时代、干预生活建立起艺术关联”;依据原文“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刘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也许可以解释这类表意现象”可知,引用老子、刘勰的名言则是为了“解释这类表意现象”。D.“网络作家迎合读者的语言喜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在网络上,作者和读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说话,轻松、戏谑的表达成为网络流行的语言风格。在网络语境中,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网络流行语、符号、表情等,各种调侃、有趣的表达写进文学作品,带来了鲜明的网络风格”可知,是因为“作者和读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说话”,并不是网络作家迎合读者的语言喜好。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材料二“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学将五四文学批判的旧文学(类型化的通俗小说)重新复活了”,可知“与传统文学的界限日渐清晰”错误,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能力。举例论证:如第一段“《红楼梦》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网络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通过列举中外名著,论证了“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的观点;第二段“我们从《浩荡》所描写的深圳创业、青春奋斗故事中,看到了……《朝阳警事》运用‘接地气’的白描手法表现……而《星辉落进风沙里》则是在一个沙漠探险、驴友救援的故事构架中,蕴含着……”,列举这些作品是为了论证“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的观点。引用论证:第三段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言,“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论证了网络文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述“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可知,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具体不同在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在文化上,积极向西方学习,以民主、科学、自由、博爱、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思想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在文学形式上,这场求异域新声的文学运动借用欧化的语言和欧化的形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雅化道路”,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批判旧文学是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而“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作为娱乐化的网络文学应时而生”,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复活旧文学是发挥其消遣功能。面对的历史环境不同,对待旧文学的态度也就不一样,可见五四新文学批判旧文学,网络文学又将旧文学复活,二者并不矛盾。再有,网络文学将旧文学复活,并非全面抄袭,而是有所发展。原文有“网络写作发表的环境与传统文学有根本的不同,写作的内容和风格自然也有较大改变”“在网络语境中,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网络流行语、符号、表情等,各种调侃、有趣的表达写进文学作品,带来了鲜明的网络风格”。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文学并非只是简单的将旧文学复活,而是有新的变化。因此五四新文学批判旧文学,网络文学又将旧文学复活,二者并不矛盾。6.A7.B8.①侧面表现老人形象。孩子要跟老人学钓鱼等情节,突出了老人刚毅、坚强的性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孩子与他人的对话,交代了老人回到窝棚后的情况。③深化主旨。表达了孩子对老人的崇敬,小说赞美和讴歌了老人不服输的“硬汉”精神。④营造了友善、和谐的环境氛围。孩子与周围的人对老人十分关心,表现出老人所处环境的和谐、美好。9.①再次强调了老人一无所获的结局。②旅游者的误解既是对老人的赞美,也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的人生哲理。③与下文老人梦见狮子形成对比,突出老人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并非出自真心,表现的是生意人的虚伪圆滑”错误。饭店老板的话应该是出自真心,这反映了当地人的善良纯朴,正面烘托了老人的形象。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暗示老人早年有狩猎的经历”错误,无中生有。“狮子”有丰富深刻的寓意,不能简单坐实。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侧面表现老人形象。如文中多次写到孩子“哭泣”,写到孩子“要跟老人学钓鱼”,这些内容都是对老人的侧面衬托,这是借助对孩子的描写来表现老人刚毅、坚强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从文中来看,孩子看到老人在睡觉,孩子与他人对话,孩子回到窝棚与老人的交谈等等,这些内容串起了整篇文章,“孩子”在文中起到线索作用,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主旨。老人对孩子说“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而孩子却说“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孩子对老人充满了崇拜之情,作者借写孩子对老人的崇敬来表达对不服输的硬汉精神的赞叹和歌颂;营造了友善、和谐的环境氛围。一名渔夫大声叫道“他怎么啦”,孩子对老人说“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渔夫的询问和佩德里科帮忙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借助孩子引出周围人对老人的关注,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内涵和作用的能力。同时老人的成果——那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且被误认为是“鲨鱼”,这就进一步强化了老人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侍者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旅游者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而这种误解恰恰是对老人的赞美;虽然结果是一无所获,而过程却不可遗忘,借助旅游者的赞美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这一人生哲理。后文又写到“老人正梦见狮子”,此处的“一无所有”与“梦见狮子”形成对比,表现出老人勇敢顽强的精神。10.BEG11.D12.C13.(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14.(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无若宋人”,“无”是状语,“若”是谓语,“宋人然”是宾语,其中“然”是“……的样子”,不能与“宋人”断开,B处断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E处断开;“芒芒然归”,省略主语“宋人”,“芒芒然”是状语,“归”是谓语,“谓”是下句的谓语,G处断开。故BEG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就像有四肢一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B.正确。侍奉、赡养。/事情。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老百姓做事。C.正确。D.错误。名词作形容词,疲惫、疲倦。/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今天累极了。/伤害别人来对自己有利。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2)“助”,助长;“……者也”,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知,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由“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由“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可知,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15.C16.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苦无知音:多年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更衬托出国家对诗人的失望”错,颈联第一句写了诗人年老多病向南行进,但“君恩北望心”意为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可见诗人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一心报国的情怀。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按照情感、手法、原因等角度思考作答。如本题“‘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从诗歌中提取出与“苦”有关的句子,加以翻译,分析出原因和内容即可。从诗歌标题和注释来看,诗人南征离开家乡;“偷生”两句写了诗人为了活命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足以表现诗人晚年躲避战乱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于是概括其羁旅悲愁之苦。由“老病南征日”和注释“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我们可知诗人已近垂暮,疾病缠身,这一“苦”可概括为垂老多病之苦。尾联诗人发出了“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的感叹,可见其孤苦伶仃,为没有知音而神伤之苦。【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1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已”“材”“凄”等。18.D19.示例: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如浮云”是明喻,有比喻词“如”;②“嚼”“绿意”“阳光”,是拟物修辞;③“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是明喻,有比喻词“像”;④“天样纸”是明喻,有比喻词“样”;⑤“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是拟人修辞;⑥“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是明喻,有比喻词“像”,把“朱霞”比作“野火”。①③④⑥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其实即使有笔如云”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表转折的句子,内容与“有笔如云”相反,推知可填“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这样的内容。第二空,根据“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可知此处呼应“不但”,应填递进分句,下句应是“而且……”,再根据“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可知描写的是云的颜色,据此推知应填入“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这样的内容。20.C21.B22.①从修辞的角度看,原句运用反问句式,感情表达更强烈,更能表达出对燕园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②从语言风格看,原句运用文言词汇,既雅致,又不失幽默风趣,与文段雅致的风格一致。【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和否定。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使用拟人,“凌驾”“弄姿”“睥睨”赋予荷花以人的特点。A.比喻,将“堆积在枝头的白色雪花”比喻成“满树绽开了朵朵白色的梨花”。B.拟人和比喻,这句诗的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赋予“杨花”和“榆钱”人的思想“不甘寂寞”,运用拟人;把飘飞的杨花榆荚比作漫天飞舞的雪花,运用比喻。C.对偶,“足蒸”与“背灼”对应,“暑土气”与“炎天光”对应。D.借代和对比,用“朱门”借代“富贵人家;以强烈的反差对比来表现贫富悬殊,表达对百姓的苦难生活的同情。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原句用了“岂不”开头,构成反问句,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更能表达出对燕园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而改句只是一般陈述句,表达不出更深层次的感情来。从语言风格看,原句出现了“也哉”这样的文言词语,与前面的“岂不”构成反问句,使句子更雅致,也不失幽默风趣。而整段文字用到了“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等语言,使文段整体的风格看起来也是雅致的,因此原句与原段的格更一致,改句则没有这样的特点。23.例文:以理性看世界,以血性报中华深大校长在2022年毕业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